刘抗东同志的来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443
颗粒名称: 刘抗东同志的来信
分类号: I266.5
页数: 11
页码: 161-171
摘要: 本文是刘抗东同志写给平阴县文史委员会的一封信。
关键词: 平阴县 刘抗东 书信

内容

平阴县文史委员会:
  看了《文史资料》第三辑,引起我的一些回忆与感想,顺便写了点资料供参考。
  (一)
  关于《平阴县的由来与境域变迁》一文,在24页第一行“抗日战争开始以来,县辖境又有几次变革:”之后,应加上我提供的如下一段:1939年夏季,原在冀鲁边区活动的挺进纵队的五支队,开到黄河北的肥城、平阴、东阿一带,以肥城的九区、平阴的四、五区,东阿的四区,由部队和地方党共建肥阴阿办事处政权机构。同年冬季,五支队(改编343旅七团)调往鲁西南讨伐石友三叛军,肥阴阿办事处也随之撤销。1940年5月运东专署(鲁西四专署)成立,又将平阴的四、五区和东阿四区的东部成立阿东办事处,东阿部分称为阿东一区,平阴四、五区改称阿东二、三区。为适应战争需要,平阴辖黄河以南地区归泰西专署(鲁西一专署)领导,阿东办事处归四专署领导。1943年一、四专署合并,接着平阴县与阿东办事处合并为平阿县。加上这一段,使县史的历史长河不至中断一节,这也是平阿县命名的由来。如果加写,在文字方面请加斟酌。
  (二)
  读张敬五、王欣东两同志合写《缅怀黄晋三先生》有感:
  抗战五年在阿东,常向黄老借东风。
  声重乡里助统战,义晓全家掩政工①。
  花甲涉险作代表②,古稀带头当老兵③。
  难能一生做好事,青史永志先生功。
  注释:(1)在黄老热心抗战工作影响下,全家对来往的抗战工作人员和抗属关怀备至。(2)1942年夏季,鲁西与冀鲁豫两行署合并,选举行署主任。黄老被选为阿东人民代表,以花甲之年,穿过敌区,赴观城参加选举行署主任,并为行署贾心斋付主任六十诞辰祝寿。(3)解放战争时期,在群众反蒋诉苦会上,黄老以七十二岁高龄带头报名参军。
  (三)
  步丁佩宗《济南学生南京请愿履行记》后记:
  看了丁的履行记,引起我的遐思,因为那时我也在济南一中上学,也参加了南京请愿。这次事件,对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面目,促进青年学生的觉醒,推动全国抗日高潮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在近代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兹将我所记的情况也写出来,遗误之处待正于其他知情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我们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的同学,听到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晚上在宿舍里有的长吁短叹,感到亡国无日;有的悲愤激昂,痛骂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直到深夜议论不休。训育处夜间查号人员,一扫过去的威严,也和学生们交谈。但他们站在统治立场,劝勉学生安心读书。从此,在广大学生要求下,增加军训一课,准备武装起来,对日寇决战,收复失地。在平津学生南京请愿影响下,济南学生也发起南京请愿运动,成立代表团作为领导指挥机构。兹将请愿经过大致情况分述于下。
  一、在济南车站。
  事变当年11月份,济南已露寒意。数千学生齐集在济南车站,准备乘车南下。国民党统令全国各地,严禁学生到南京去,违者严惩不贷。因此站长逃避,站内无车。由于学生卧轨截车,南来的火车停在崮山,北来的火车停在洛口,济南交通中断。学生们露宿站台,风雨交加,志气昂扬,坚持了五、六个昼夜。代表团派代表去找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请予支援,他以武人不过问政治为借口加以拒绝。第二次又去找他,向他表示,同学们如达不到去南京的目的,誓不返校。他才答应让站长出来挂车。站长在学生代表监督下,擅抖着奔跑在站台上,拼调车辆,编组了一列全是装货的闷罐铁车,没有窗孔,门不关严,留道缝隙,流通空气。车内铺了一层干草。傍晚时刻,列车徐徐开动,离开济南。
  二、到达南京中央大学。
  第二天下午到达徐州,第三天中午到达浦口终点站,乘坐轮渡渡江,直到夕阳西下,才将全部学生渡过江去。在渡江时,见到几艘外国军舰和国民党三艘军舰(民族、民权、民生)并列停泊在江面,象征着中国内河航行权的丧失和国民党买办集团与帝国主义的勾结。登上长江南岸的下关,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经过长时间的间走、间跑到了中央大学。该校学生代表,即在我们集结的操场上致欢迎词,认为现在的国民政府,祸国殃民,不配我们请愿,应当游行示威反对它。头一位代表,由于过于激昂,说了几句话,就喉咙嘶哑说不下去了,又换了一位代表接着讲。宿营在中央大学的教室里,将桌凳堆积在中间,席地而卧。我们刚住下不久,国民党当局派员用汽车送来罐头、饼干、毯子之类的东西,声称“慰劳”。代表团表示,我们是来要求中央政府抗日的,不是为吃来的,除留下部分毯子当作睡眠的铺垫外,其他都拒绝收留。
  三、见到蒋介石。
  经过代表团与国民党有关方面联系,约定了到国民政府请愿的日子。在请愿的那一天,天气阴沉,还刮着凛冽的寒风,南京已经下过雪,请愿学生还穿着秋衣,感到寒气格外逼人。学生队伍进入国民政府大院,排成横方形队,等候蒋介石接见。大院台阶上的内门紧闭着,两边平房外摆着长长的一排桌子,放着水桶水碗,表示“招待”。从平房窗孔往里看,里面全是军队,是为镇压学生准备的。等了好久,也不见蒋介石出来,学生等的又急又冷,怒不可遏。在“我们往里边找去”的怒吼声中,整个队形,象骤风卷狂浪似的,后边的队伍,把前边的队伍涌上台阶。在此时刻,内门开了,军乐响了,蒋介石出来了。他身穿着黄呢军装,佩带武装带,脚穿黑色马靴,光着发亮的脑袋,摆出一副军人的架势,直挺挺地站在台阶中间。开始称赞济南中学生到来请愿,很懂道理,批评大学生向国家元首示威,有失“国体”。我记得他还讲了这么几句:“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从孔孟之道里寻找他“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依据,进而诬蔑两广闹独立,中国共产党建立苏区挠乱后方,使他无法抗日,并寄希望以李顿为代表的国联调查团,公正解决中日争端。还赞扬济南学生经历过“五三惨案”,富有爱国思想,大谈其“和平未到绝望,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的陈词滥调,劝解学生回去安心读书。今后如果中日战端一开,他要把指挥部设在北平,路过济南时,当约着济南的同学,同赴抗日前线。他讲完后,代表团提出十个问题,要他答复。第一是“试问现在的国民政府是否是代表民意的机关?”他回答说:“当然是代表民意的机关,要是以前清朝专制政府,我今天就不会接见你们了。”蒋介石回答问题后又说:“你们呆的时间很长了,我开会也很累了,有问题以后再谈。”说到这里便扭头就往内门走去,在一片“截住不让他走”的喊声中,内门关闭了。学生们气愤地喊着口号,退出了国民政府。
  四、改请愿为示威。
  同学们对蒋介石的接见极为不满,认为他大耍政治欺骗手段,戏弄学生,仍将请愿团改为示威团。代表团制订了游行示威行动计划,游行的那天,排头队伍手持童子军棍为先导,在国民政府门前高呼“打倒卖国政府”的口号,喊着“打倒卖国贼顾维钧(当时的外长)”涌进外交部。两个门卫见到学生队伍吓得直打哆嗦。院内空无人迹,在院子和会宾室的墙上、沙发、桌子上写满了标语。到日本大使馆门前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吼声特别宏亮,响彻长空。国民党当局、惶惶不安,派遣大批警宪,如临大敌,在使馆门前排成一道人墙,严加保护。沿途所至,国民党大小官员,望风而逃,将汽车、摩托车弃置路旁,这些车辆上也被写满标语,一辆黑色轿车,如同涂了斑斑白漆。这次游行,学生们扬眉吐气,情绪极为高涨。
  五、联合大游行。
  当时云集在南京的学生很多,有平津的,有上海的,有安徽的,有济南的,再加上南京的。经过商定,各地学生举行联合大游行示威。游行至国民党中央党部。这时蒋介石与汪精卫由分裂到合作,进行所谓蒋汪合流。国民党委员正在开会,门卫禁严不让接近,学生们聚集门前,大喊反对国民党,声势汹涌久不散去。国民党当局派出两名教育界知名的代表人物,(忘记是谁了)对学生进行解劝工作。学生的队伍还是冲着中央党部的大门向前涌进。国民党当局命令军队开枪,进行血腥镇压,数人受伤,将学生驱散。第二天国民党的喉舌《中央日报》印发号外,诡称在昨天学生游行队伍中混有不法分子,并查获了“伪旗”与“伪宣传品”。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慨,愤而将中央日报社捣毁。国民党派军镇压,与学生发生殴斗。学生以童子军棍,对付手持枪刀的国民党军队,激斗至深夜,数十人伤亡,多为上海同学。中央大学增援的钟声与喊声,划破黑夜长空。济南一中学生,各裂一根教桌桌腿为武器,整队支援。
  六、悲壮慷慨离开南京。
  在血腥镇压学生的当夜拂晓,国民党当局,便用汽车运载重兵,将中央大学包围。步骑兵冲进中央大学,士兵背靠背持枪包围了学生住的楼房。军官走到里边连声说:“请走!”地面插有白布告示:“如有反抗即以暴徒处分”。上有飞机低空盘旋,散发传单:“同学们爱国,就要拥护政府、不要颠覆政府”。中央大学的学生,齐集学校门口欢送外地同学。他们站在高凳上,高呼口号:“同学们不要灰心!”、“要再接再厉!”、“为死难同学报仇!”、“欢迎同学们再到南京来!”……愤怒的吼声,浩荡的洪流,海潮般地翻腾在中央大学的门口,场面极为壮烈。上海的学生抬着死难同学的尸体,走在前面。各地学生怒视着国民党反动势力,陆续离开了中央大学。在济南学生往浦口车站的路上,国民党反动派还贼心不死,又派一支部队尾随在后边,直到我们坐的火车开动,他们才撤回去。
  顺致
  敬礼
  刘抗东
  1987年12月9日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平阴县的文史,其中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忆平阴县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停山头伏击战、何锋钰改换新衔担任“剿匪”司令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抗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刘抗东
相关人物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