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岐黄、惠及乡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442
颗粒名称: 躬耕岐黄、惠及乡里
其他题名: 回忆父亲尹序同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7
页码: 154-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平阴一带有名的中医尹序同的介绍。
关键词: 平阴县 尹序同 中医

内容

我父亲尹序同,又名尹秀亭,是平阴一带有名的中医。1961年3月6日大众日报登载了记者展衍振、于善尧采访的文章:“农村老中医尹秀亭”和红岩绘的父亲冒雨出诊的插图。
  父亲,1883年生于平阴县孝直镇西天宫村,自幼读书,业医六十年,1970年去世。
  我自幼跟他生活在一起,跟他学医、看病。
  听父亲说,当初我祖母一病三载,到处求医问卜,曾远出百余里,往返三、四天为祖母求医,也未治好病。祖母去世不久,伯母又病故了。这两件惨痛之事,激起了他学医的决心。那时他二十二岁,没有先生教医就自钻医书;街坊邻居请医看病时,就登门仔细观察,虚心请教;一有空就跑到老中医朱承训先生那里去学习。苦钻五年,初步摸到了一些诊病的门路。碰到街坊有小病,他就自动试诊。由小病到大病,由近及远,逐渐成了宁阳、茌平、肥城、泰安、东平、东阿六个县,方圆百余里有名望的中医。
  由于他自幼饱尝到求医的困难,体会到亲人病痛和亲人病故后的悲伤,所以把“治病救人”当成了他行医的唯一宗旨。解放后,党和政府提出了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给我父以极大的鼓舞。1956年他参加了泰安专区中医代表会议,1958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又到孝直医院工作后,更使他焕发了青春活力。那时他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为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又重读了《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古今医案》和《杂病四十八种》等名著,并努力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每晚读书到深夜。因此,1961年大众日报社记者向他采访时,他说:“虽然我当‘先生’五十一年,但真正学习医学,还是近十二年的事。”
  父亲不光学习刻苦,工作更是积极认真。晚上学习熬夜,白天照例早起,生活也完全自理,从来不让人侍候。上班前就整好诊室、用具和笔墨、纸砚,不管到点不到点,病人一到他就诊治。他经常教育我说:“最怕两误:一是患者误,一是医生误。前者应觉惋惜,后者要感痛心。”父亲为了不出现后者误,确实做到两点:一是断病细心,二是准时出诊。“诊病不能走马观花,处方不能光跑熟路”,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诊断时,不但详细向患者了解发病原因,有时还向患者的近人了解情况。他都是两次切脉,三思处方,每天晚上在学习之后,躺到床上总要回想一天来的诊病情况,处方怎样?分量如何?有不当之处,用笔记下来,设法更正。例如肥城县湖屯朱成训害了多年的胃病,经他治好以后,胸部又添了个“坠闷”病。为此,父亲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当他想到陈修园的“杂病四十八种”上提到“惟有饴糖健中土”一句时,觉得很有道理,高兴地自语道:“对!饴糖可以健脾胃。”于是就给他了个“麦芽糖半斤”的偏方,结果病人喝了几次就好了。对此,父亲常说:“书要活读,不能溺死。”
  父亲为避免发生误诊,不仅认真诊断、三思处方,还做到了患者到院即诊,有请即行。不管白天或夜间,也不管炎热、风寒或雨雪天。记得1960年11月19日傍晚,天阴的漆黑还下着大雨,离医院八里路的东湿口山村魏庆兰的丈夫跑到医院请父亲给他爱人看病。父亲问了病情,决定马上出诊。院里的领导和同志们都担心他年纪大,路难走,天黑又下着大雨怕出问题,劝他雨停后再去。请医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好说什么。但父亲说:“救人如救火!此病一霎也不能耽搁!”打着伞拄着拐杖就出发了。经诊断魏庆兰得的“产后风”,看着病人服了一剂药,深夜才回到医院。风吹、雨淋、行走使父亲已够疲劳的了,但他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病人得救了。经过父亲几次诊治,魏庆兰很快恢复了健康。我记得1964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大雪纷飞,北风刺骨,父亲刚上床入睡,突然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来人是东平柿子园村的农民,其妻产后小腹甚痛,牙关紧闭,病情甚危,请父亲出诊。那时父亲已八十一岁高龄,到柿子园村近二十里路,又是崎岖羊肠山路,我做女儿的怎能不心疼呢?我极力劝阻,招来的也是语重心长地教诲:“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误到一时,恐丧人命,岂能只顾个人安危,我不是经常提醒你吗?不要出现医生误!”他又跟来人出诊了。他一夜未归,我也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人家把他送回来感激地说,我父守了一夜病人,亲自指导熬药,给病人用药,等病情好转,他才放心地回来。事后父亲对我说:“产妇为产后内停淤血所致,灌以失笑散,下血见苏醒。”之后,又以“四物”等温补而愈。
  父亲行医几十年,不知治愈了多少病人,也不知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每逢孝直集总有不少人到他诊室问好、探望,表示感谢。我记得1961年从黑龙江省寄来一封感谢信,这人叫尹逢祚,在方正县工作,因患重病,多方求医治疗无效,自觉无望,要求送回肥城老家,待故安葬,后事已料理齐备。我父的名望传至家人,报着九死一生的希望将我父接去诊治,经我父精心医治,病愈后又重返工作岗位。这位死里逃生人的感谢信,使我真正意识到了医生职业的高尚。
  父亲一生为人厚道,非常乐观,善于教人。他不仅对自己的儿女谆谆教导,而且也乐于带徒传艺,毫不保留。他在青年时,就培养了尹祚彬、尹序彬、付德润、贾继芝等医生。他到孝直医院后,条件更好了,青年医生更多了,他更注重对青年人的培养。如晚上经常给青年医生葛锡坤、于华新等讲解《内经讲义》,并结合临床经验逐字逐句地解释,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诊病时,经常让青年医生处方后由他校正,所以于华新医生说:“和他老人家在一起,学一年顶好几年。”
  我父现已病故十八年了,但是,凡受过他诊治的病人和家属以及和他在一块工作过的同志,仍经常提念起他来,称他为德高医深、名震一方的老中医先生。父亲对我的深切教诲,经常激励我对业务精益求精,对病人视如亲人,把治病、救人当成唯一的宗旨。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在征集文史资料提纲中把我父的生平例入了征集范围,为之表示感谢,特撰此稿,以示报答。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平阴县的文史,其中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忆平阴县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停山头伏击战、何锋钰改换新衔担任“剿匪”司令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尹香祚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尹序同
相关人物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