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朱名炤老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432
颗粒名称: 忆朱名炤老师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9
页码: 124-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当年在朱名炤老师门下受教的情景。
关键词: 平阴县 朱名炤 回忆

内容

一九四四年秋在家乡简易师范任教之余,由于个人的爱好,想偷闲学一点关于古典诗词方面的知识,于是登门向朱公求教。有幸受其青睐,欣然允诺。经数月之久的多次亲炙教益,受益殊深,学到了在书本上或别处都学不到的知识。在那一段时间里,八十多岁的朱公健康状况良好,精神矍铄步履轻健,除视听力稍弱外,其他皆好,仍保持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者风度。除教我之外,还写了不少文章、诗、词、对联等,都是富有感慨情味的佳作。当时我曾珍藏了一部分,其中有不少是朱公的手迹。这些极为珍贵的资料,都已在“文革”中焚毁殆尽,思之甚觉痛心。忆及当年在这位老人门下受教的情景,仍历历在目,犹如昨日。只是对老人所作诗文,虽能忆起一些,也已成为断章残句,连一首完整的诗也背诵不出来了。现在就把那段受教期问的点滴感受及观察到的关于这位老人的品格、境遇等情况,藉这些断章残句表达一二,作为一页小小的回忆录吧!
  朱公名名炤字潜斋,平阴县西门里人,系晚清翰林院庶吉士。青少年时代曾负笈就读于我家先祖父尹序诰公①之门下,为时五年学业有成。对于这段历史朱公终生不忘。我童年在祖父膝前读书时,他已两鬓斑白,仍是照例每年数次去看望他的老师,直到一九二○年,我的祖父逝世。时隔二十余年,我突然登门求教的行动,虽不免有冒昧之失,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仍然不忘旧情,对我特别亲热。他说:“我的学业是从你家学来的,现在有机会再还给你,我非常高兴!”他开门见山让我直呼其“老师”,并随即开了讲坛。在第二次见面时赠我一首五律,开头两句是:“传经桐树下②,五载荷师恩”。充分表达了这位老人怀旧的深情厚谊。
  朱老师的教学方法极为高明,他曾引用前人的话说:“治学有道,得之则事半功倍,违之则事倍而功半也。”我从这位老师那里不但学得了很多关于诗词方面的实际知识,更重更的却是学得了一些精妙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是我终生不忘的。他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之一,是他并不注重面面俱到地讲解教材内容,而是注重传授对各种教材的不同的学习方法。他把教材加以分析之后,让学生按照他所指示的方法去学习,这一点对自学者来说尤为适宜。此外还有许多特点,暂不一一列举,可从下述一些事例中窥见一斑。
  开头一课讲的是律诗的基础知识。老师取出一本《佩文诗韻》先介绍该书用法,然后指出:这一百零六个韻目并不必全记住,要先记住平声三十个韻目,其中各韻目所包含的字也不必全记,可多读一些诗,注意韻脚,读得多了自然就记住常用的字了。另外要记住一些常见的入声字,但不必记其所属的韻目,因为入声字在诗中占仄声位,而其读音却似平声,因此要力求避免和平声字混淆,这是要点。关于上声和去声统归仄声,按读音就很容易与平声字区别开,初学者不必强记其韻目,只要分清平仄就可以了。老师的这些指点,使我顿开茅塞,以后我照此法学习,的确是费力不大而收效甚巨。
  第二次见面时,老师出示了前面所提的那首怀旧的赠诗。他先朗读了一遍,其声调铿鏘悦耳,抑扬顿挫表达出丰富的感情。老师无论是讲古诗或是自己的作品,都是照例先朗读一遍再讲,就是连待批改的学生作业也不例外。这次待老师讲完赠诗,我捧接过来一看,是一片工整秀丽的毛笔行楷字,我真是喜出望外感激老师的厚意。原来知道老师因手颤不常使用毛笔写字,批改学生作业或写一般作品都是用变紫铅笔,只有写比较郑重的诗文时才使用毛笔。这次老师讲的是律诗的平仄格律及关于押韻和步韻的常识。布置的作业是让我对这首赠诗步原韻奉和。当时我
  已领会了精神,认为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摸底”,事实也就是如此,老师在全面了解学生之后,就能充分发挥他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了,收获非常之大。
  朱老师非常注重写实而反对空洞的玩弄词句。他说:“诗言志,无志则失其灵魂,乃无病呻吟也。”这和鲁迅先生提倡的“烟士披里纯”③是完全合辙的。有一次在严冬时节我给老师送去一盆小花,他即兴作了一首古风《咏长寿花》,其中有“春夏不争艳,秋冬不凋零”之句。这不但写出了这平凡小花所具有的超群特点,同时也是对他自己品格的写照。
  我在学习中也曾有过过失而得到老师的宽宏谅解。因为过去晚辈对长者若直呼其名是最大不敬,特别是对儒生则要求更严。偏偏遇到我这个粗心的学生,竟然对此戒条疏忽大意起来。那是在一场大雪之后,我呈上作业,老师照例朗诵一遍,其中有一首《大雪》末两句是:“明朝启户凭栏望,四野晶莹玉树高”。老师哈哈一笑说:“你把我的名字嵌进去了。”一句话说的我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好赶忙取回作业把“明朝”两字改为“平明”再双手呈交老师,并说:“向老师请罪,请老师息怒。”朱老师笑着说:“无怒可息,因为你是无意的。”接着还是照样给我批改指正。
  关于朱老师的生活情况,开始我未加注意,后来从一首诗中使我受到了较深的感触。那是在西风瑟瑟秋去冬来的时节,老师出示了一首七绝,题目是《黄叶》,末两句是:“添薪正苦空寒灶,黄叶纷飞已满庭”,从中即可窥见这位老人的晚境是够清苦的了。那时我对老师的经济状况所知甚少。从最初几次登门求教所见到的情况来说,“门前冷落车马稀”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时他的夫人患病已久,长期瘫痪在床,只有年届花甲的儿媳侍奉这两位老人并操持家务,忙里忙外不见有别人助忙。我甚有同情之感,更有“爱莫能助”的内疚。老师却能随遇而安,每天坚持诵诗书作诗文,孜孜不輟。但心境上也总难免有一些人事滄桑的伤感。在他赠给孙子衡君④的一首《自嘲》诗中有“天涯奔走空皮骨,枉被人称老翰林”之句,读之即可理解一二。还有一次,老师讲授关于律诗平仄的正格句、变格句、抝句和抝补等问题时曾举出杜甫的两首五律为例,即《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两相对照研究。老师讲着讲着竟自己伤感起来了。那两首诗的尾联分别是:“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讲到此处他竟真的掉下了淚珠。
  最后还有值得回忆的一件事,是朱老师曾给我上过一次类似现在的“实验课”,作了诗钟的演习。经老师的介绍我懂得了诗钟是习作对联的一种竞赛活动,包括“嵌珠”、“笼纱”等多种格式。竞赛时许多学者拈阉定题,燃香为令。事先把线的一端栓在香柱的某一定点上,线的另一端系一方孔铜钱,下置一铜盘,待香火及线,线断钱落击盘,其声如钟,众皆停笔交卷,然后评定成绩。这次老师取出家藏的一套诗钟设备,出的题是嵌珠格“泰安”二字,作七言对联,出句嵌一个“泰”字对句则嵌一个“安”字,两字在两句中要占相同的序位,由第一位至第七位各作一联共作七联。老师先示范作出了第一联,然后把线系在香柱上,距燃点很近,大约十分钟即可燃到。燃香后让我开始作,结果我只完成了第二联(其余各联是回家后继续完成的),同时老师完成了末一联。回忆老师所作两联的内容,第一联是:“泰山梁木知天语,安步当车适意人”,这是老师阐发了他对国运兴衰变化的感叹和乐天处世的态度。末尾一联是:“民康物阜堪称泰,矛掷干藏方是安”。这是处在敌伪统治敢怒不敢言的形势下,用反衬给敌人以讥讽。当时不是民康物阜而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何“泰”之有?这是针对现实的反义语,是不难理解的。最后“矛掷干藏”一句则是暗指只有日寇缴械,人民方能安宁。老人盼望着重逢盛世共享尧天的美好愿望,也从这最后一句中流露了出来。
  在那次诗钟演习中,我所完成的第二联作业是:“康泰身增仁者寿,平安竹报岁之新”,藉以表达个人祝愿之意。老师看后指出优点是对仗工整,缺点是失之空泛平淡,岁之新即增寿,二而一也。最后并以此为初学者通病,久之即可得其精华必有新颖之作,勉之。
  这段学习是1945年春节之前结束的。以后得知朱老师在解放后曾受到我人民政府的关怀,并给予生活方面的补助,数年之后病逝于济南。今日离休在家,有暇忆起了四十四年前的这些事,内心有所感触,特赋七律一首以志之。
  忆朱潜斋老师
  四四秋情八八春,时经四四忆犹新。
  登门求教承青眼,步韻和诗倍觉亲。
  朗朗吟声耄耋韻,谆谆诲语后生循。
  风传噩耗何其晚,时过境迁泪湿巾。
  一九八八年五月于泰城

附注

①尹绪诰公字梓荣,平阴县人,清末举人。历署山东省观城县,淄川县教谕。一九○六年废除科举制后,任本县劝学员长兼理云门书院。见《平阴县教育志》。 ②朱公读书处院内有一株青桐树。 ③“烟士披里纯”为英语译音,意译为“灵感”。见《鲁迅全集》。 ④孙子衡君系本县孙官庄人,朱公之姻弟。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平阴县的文史,其中包括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忆平阴县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停山头伏击战、何锋钰改换新衔担任“剿匪”司令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尹秉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朱名炤
相关人物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