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兵工厂发展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278
颗粒名称: 新城兵工厂发展史略
分类号: TU274+.8
页数: 9
页码: 246-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新城兵工厂发展史。
关键词: 山东 新城兵工厂 发展

内容

新城兵工厂的前身山东机器局创建于1875年,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协同李鸿章的淮军,镇压了山东境内的捻军之后,以“加强海防”为名,由地方督抚创办的军事工业之一。
  山东机器局的生产设备和方式,既吸取洋法,又不依靠洋技洋匠,而是由徐建寅等为主的一批中国技术人员自行设计、安装和组织生产定型的。不依靠洋人,由中国人自办,而且于较短时间取得成效,是山东机器局的特点之一。正如孔令仁先生所说:“1875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创设的山东机器局,是晚清办得较有成绩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军火企业,也是山东境内出现的第一家初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厂。”
  1875年4月至10月间,山东巡抚丁宝桢为创办机器局事,几次上书清政府,并多次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协商。但由于一时物色不到熟谙机器、精于制造的人才又加李鸿章多次阻拦,到这年10月11日(1875年11月8日),光绪皇帝才正式批回丁宝桢关于筹办海防与设立机器局的奏折。
  山东机器局于1875年冬初正式开工建厂,到次年秋,先后建起了机器厂、生铁厂、熟铁厂、木样房、画图房以及蒸硫、幅炭、碾药、提硝、合药、装箱等各厂房30余处。
  山东机器局从初建到1893年的10多年间,每年都有增补和扩建项目,但都是小规模或局部的。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山东巡抚李秉衡,为应军务急需,扩大军火制造,从南运局等处筹银12万两,对机器局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同时并添购新式机器和设备。到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建起了洋式枪子大厂、轧钢大厂、新枪大厂等多处,造新枪机器60余种,各种设备170余套(件)。生产规模、工厂建筑比前扩增了三分之二。之后又于局西南无影山处建造军火库20座。
  山东机器局初期,以制造火药为主,兼造洋式抬枪,如马梯尼等。年产黑火药九万斤左右。1904年(光绪三十年),山东巡抚周馥为提高山东
  机器局的制造能力,从德国购进制造新式枪子的机器40多部,开始制造七九步枪弹,年产110万粒。
  山东机器局由省抚督办、按察使一般经理局务,局内设总办、会办、委员、司事、书识、生徒等。工匠无定额,随制造任务增减,但匠目、技工一般都是固定的。初期有委员、司事、护勇等58人,工匠、技工250人,连同局办煤井的采煤工役在内约有400多人。经过多次扩大制造,到1894年员工伕役增加到近千人。
  第一任总办徐建寅,会办薛福辰,委员曾昭吉等,都是当时较著名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素有声望”的廉吏,之后的几任总办,潘延祖、刘恩驻等,也多是精于制造或深知机器、化学人员。山东机器局始终不用一个洋人,而能办得较有成效,与这些经办人员的努力分不开。
  辛亥革命后,山东机器局由北洋政府陆军部接管。
  1912年8月,改山东机器局为山东兵工厂,任陆军少将李中岳为厂长。改制后,山东兵工厂隶属陆军部,同时受山东督军支配。
  从1912年到1928年,军阀连年混战,山东地处南、北政府与各派军阀互争地盘之间,工厂的生产时续时停。在直皖、直奉、江浙等几次军阀混战中,北洋政府及各派军阀所需的军械弹药,大部购自国外。
  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后,张宗昌抢占了山东地盘。张为扩张自己的势力,于这年冬将德州兵工厂的重要机器、设备及上千名工人搬到济南(时冯玉祥系的国民军已将德州兵工厂部分机器拆运去天津)与山东兵工厂合并,扩大和改组了山东兵工厂,改名为济南新城兵工厂。改建后的新城兵工厂,分机器厂、枪弹厂,制药厂和炸弹厂等四个厂,厂长和各分厂长都由其亲信张国仁、李魁武、李恒珍等担任。新城兵工厂的员工一时达到两千数百人。曾盛极一时的德州兵工厂,此后只剩下几部残缺笨重的机器底座和一片空荡的厂房,由新城兵工厂派人看守(以后为驻军占据)。
  1928年5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至济南时,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五三惨案”。新城兵工厂是其重点破坏的目标之一,在此期间,日军抢劫走这个厂的所有重要机器,炸毁了建在无影山的(1896年建)全部火药库,人员流散,工厂停产。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其改为济南兵工厂,隶属军政部兵工署,先后派赵翊邦、黄裳、胡天一等为厂长,并着手整顿、恢复生产(其间,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又为晋军闫锡山部一度占据)。1933年韩复榘主鲁时,国民党将济南兵工厂交韩管理,改名为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山东兵工局。韩复榘见兵工厂人多、摊子大,不好管理,强调经费困难,又于次年(1934年5月)交还给南京兵工署,仍名为济南兵工厂。
  从1928年到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时,山东境内规模较大、较有影响的军事工业,即是济南兵工厂。
  1934年,韩复榘将济南兵工厂交还南京政府后,兵工署派署员刘守愚任厂长。刘到任后即着手对兵工厂进行整顿和扩建,到1936年主要机器设备大都更新,常年员工人数在1700人上下。生产、管理都有明显提高,月造七九步枪、机枪子弹220万发,大柄手榴弹45万颗,飞机炸弹及引信3000枚,同时也能修造一部分枪械和机器。这一时期著名的产品,是对手榴弹的多次改进,从“二四式”到“二六式”(即“济式”),效能、结构不断有所改进。
  济南兵工厂例造经费每月为6万元,到1937年已增到13万元,常年经费达到150万元以上。1936年底,刘守愚调离,韩复榘推荐宋邦荣任厂长,生产无大增加。
  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长驱南犯,济南兵工厂奉命西迁,从是年8月到10月,由工务处长左令德负责组织,将机器、员工及材料等分14批先后迁运到西安,济南只留下少数留守人员。12月底,日军在韩复榘不战而逃的情况下占据了济南。
  日军占据济南后,为扩大对华战争,大肆掠夺中国人民的物资财富,强行侵占一部分铁工厂、机器厂改为制造兵器、军火的“铁工厂”或“会社”。
  1938年初,在济南辛庄(原驻兵的营房),建立了北支那(山岸荣)兵器厂济南分厂。8月,由东京火药制造会社派芳贺悟郎等,在济南兵工厂旧址及一部分残余设备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华火药厂。
  日本占领期间,除“新中华火药厂”利用原济南兵工厂的旧有基础和部分未随西迁工人的技术条件,能较快造出产品外,其他厂、所多是新建立或东拼西凑起来的修械所。
  “新中华火药厂”,初期只恢复了黑色火药及雷管等的生产,1941年开始制造导火索,继后增加了硝铵炸药、焰火照明弹等。工人由20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到1945年,主要产品有矿山黑药、小粒黑药、硝铵炸药、导火索、雷管以及焰火弹等各种火工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政部特派员办事处成立了胶济区兵工厂接收处,流亡回鲁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亦成立了党政接收委员会,胶济区兵工厂接收处负责接收和处理由日本直接经办的兵工厂和制造会社,山东省政府接收由地方或属伪警备团队设立的修械所。
  胶济区接收处从1945年到1946年4月,在济南接收的有:新中华火药厂、北支那野战兵器厂济南支厂(山岸荣兵器济南分厂)、历山铁工厂、大建公司、木工厂(青岛制作所)等五处,改为济南兵工总厂和下属的火药工厂、一、二、三、四分厂。1946年4月,四十四厂由贵阳开始往山东搬迁,1946年9月,四十四厂改属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兵工署,将济南接收的各厂,分别改成:历山铁工厂为第一修械所、北支那兵器分厂为第二所、新中华火药厂为第五所以及木工厂(后为六所)。
  济南解放后,五所仍以制造火药、导火索、手榴弹、雷管等为主,月产导火索10万公尺,装制手榴弹12万颗,雷管三万个,其他有甲雷、硝酸和炸药等。六所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厂车辆与动力的保养维修。
  山东机器工厂有员工190人,可制造轻机枪、掷弹筒、刺刀、手榴弹壳、八二迫击炮弹、“中正式”步枪。同时亦生产民用机器,如轧花机、抽水机等,但产量都很少。
  山东全省保安司令部修械所,原为韩复榘在1936年为保安司令部设立的修械所。日军占据后改为济南警务厅修械所。1942年3月改为伪山东警备队修械所,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由吴化文改为山东全省保安司令部修械所,人员最多时达到470多人,以生产手榴弹和七九子弹为主,同时亦可制造机枪、迫击炮。月产七九子弹20万粒,捷克式机枪14挺。
  1948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形势迅速变化,山东陆地除济南、青岛两城市外都先后解放。8月,四十四厂厂长赵学颜部署济南各所,以加强和支持青岛厂为名,将各所一部分重要机械拆运至青岛,同时并动员部分技术工人随往青岛。9月24日,济南解放,四十四厂在济南各所及保安司令部修械所等均为我华东军政委员会财办工矿部接管。
  1949年6月,青岛解放之前,国民党将四十四厂的重要机器设备和一部分技术工人,由海上分批迁至台北松山。当时赵学颜密令各所要“扫地”搬迁,到6月2日青岛解放时,修械所只剩下一部分破旧机器和不足百名工人。近代山东兵工生产从1875年到1949年,74年的历史就此结束。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良森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