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制锦市地区的古老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270
颗粒名称:
制锦市地区的古老建筑
分类号:
K928.715.2
页数:
5
页码:
185-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古城西北隅,天桥区东南部的制锦市地区的古老建筑。
关键词:
济南
制锦市
古建筑
内容
制锦市位于济南古城西北隅,天桥区东南部,东邻西护城河,南与市中区相接,风景秀丽,泉水众多,著名的济南四大泉群之一——五龙潭泉群近30处名泉,象颗颗明珠散落在这里,曾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誉。自古商贾名流争相在此修建园林别墅,筑亭台楼阁,更为此地增光添彩。
漪园
漪园在制锦市东流水街,温泉之上,为清初济南人张秀所建。故俗谓“张家园”,常为达官贵人宴游之所。温泉之水,清洁如镜,可鑑毛发;水底彩石,上下相映,五色缤纷;碧绿的水藻,左右飘荡;金鳞群鱼,藻中相戏,见人无畏,摇尾昂首,迎面而来,好象欢迎来宾似的;笨拙的众龟,水中竞走,向翱翔的群鱼,称雄显威。
泉池建有洁白如玉的石栏,银装素裹,冰晶可爱。跨泉筑有雕梁画柱的飞檐耸脊亭,美丽可观。合抱杨柳,矗立池旁,柳条垂水,柳荫相覆,约有亩余,避暑其下,凉风习习,游者依依不忍去。
古朴清雅的漱玉堂,可观秀丽的泉池,此为张秀读书宴宾之处。迥曲长廊,东连雄伟壮丽的清皓阁。拾级而上,“悠然见南山”,如庞大的画屏,横亘面前,俯瞰清流潺潺,河水曲曲,东注于古泺。微风拂动,水波似锦,此即漪园命名之由来。阁上书有楹联一副:“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下阁循廊西行,进入跨河之高阁的大溪。登阁后,方知身处水上,如临蓬莱仙境。廊北尽处,有亭翼然,额曰:“云根雪瀑亭”;碧竹为伴,梧桐环绕,碧绿青翠,格外美丽。
满院垂柳成行,百花飘香;楼阁亭榭,花木环绕;迥廊曲曲,绿树成荫;湖石假山,千姿百态;涟漪波光,景色绮丽;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园林。
逯园
逯园在制锦市东流水街北首路西,贤清泉之上。清乾隆年间,德州贵族罗渊碧,占据此地,建筑一座风光秀丽别墅,取名逯园。缭以周垣,广约10余亩,建有“贤清草堂”,为读书之室,又是文人墨客会集之所,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贤清泉是济南72名泉之一,又叫悬清泉,还叫三娘子湾(相传有女子三人,齐堕于此而得名)。古代泉水,广约亩余,澄澈如镜,清洁可爱(见《历城县志》)。清按察使沈廷芳曾说:“济南名泉甲天下,相传七十有二,……其著名者为趵突、为珍珠,而贤清泉实具二者之体而微者也。”可见此泉,堪与趵突泉媲美。故历代有权势之人士,皆据此建为别墅。
泉上建有君子亭,雕梁画柱,美丽可观。院中荷花怒放,金鱼游荡,清溪潺潺,垂柳摇依,碧竹林立,百花飘香,故有“时值三伏,洒然忘暑”和“不知旅游之倦”的赞美,堪比江南园林。但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此处为私商占有,开设豆芽房,清澈可爱的贤清泉,成为污水坑,失去昔日容颜。
解放后,贤清泉土崖变石崖,污泥去,浊气无,恢复原清澈之貌。
迎仙桥
迎仙桥(现名英贤桥)建筑在锦缠河上,是古城济南的西部门户,扼东西交通咽喉。因古代济南西门外有一条东西大街,其西首是南北大道,成为“丁”字形,故叫丁字街。在丁字街北首往西就是通往迎仙桥的大街,因此迎仙桥成为出入西门的必经之路。到明朝,这一带工业商业特别发达,成为济南繁华的商业中心。
迎仙桥既是交通要冲,又建筑宏伟坚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又在桥上建筑一座雄伟壮丽的迎仙楼,飞檐斗拱。《历城县志》说:“关头突起,崇台楼翼,其上,屹然大观。”给迎仙桥增加无限光彩。登楼远眺,“悠然见南山”,泉城风光,尽入眼帘。尤其到夕阳西下之时,万家炊烟,缭绕如缕,霞光相映,五彩缤纷,正如古人言:“牵住青空几缕霞”。如此美丽壮观的桥楼,可惜于明崇祯年间,被无情的火神爷一烧而光。
“迎仙桥”名的由来,还有个娓娓动听的传说。古代此处有一贫苦老人,靠卖包子维持生活,因买卖诚实,赚钱不多,甚难糊口。有一天,吕祖从此路过,见主人忠诚实在,生活困难,遂告以生财之道曰:“三天早晨,吕祖爷着道衣,从桥路过,你焚香摆供迎仙人,他可帮你发财致富。”届时主人照办。等了多时,才见一人,身着褴褛,手持酒壶,对口饮而过,主人不以为是吕祖爷。他忠诚守信,连迎三天未见。吕祖爷又来告诉说:“第一天早晨饮酒路过之人,就是吕祖,你未理解。壶口对口,双口就是‘吕’”。主人甚为懊惑,瞬时不见其人。从此,主人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迎仙桥因此而得名。
文昌阁
文昌阁在西圩子河新桥以南的北小门街,南接迎仙桥里的乐安街,东通镇武街和锦缠街。街长235米,宽四米。
昔日在这个街的南端与乐安街之间有一座高大壮丽的文昌阁。阁下有门洞贯通南北,以通行人,人们俗称这个门洞为“北小门”。因此,阁的南北统称为北小门街。到国民党韩复榘主鲁时(1930年——1937年),将阁南叫“兴隆街”(后改名乐安街),阁北仍为北小门街。
文昌阁建于何时,无史可考。据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中有“北小门”的记载,足证明在明崇祯以前,已有这座高阁。为什么在这里建筑文昌阁呢?据传这里地处偏僻,文风甚衰,故建此阁以昌文风。这座壮丽的高阁,历尽沧桑,已不复存在,但北小门街名延用至今。
(按:“文昌”是道教的神名。据道家说,玉皇大帝命“梓潼”掌文昌府,管理人间功名福禄,人间祭祀。他能使文运昌盛,故人们建阁立庙,尊称为“文昌帝君”,以图读书能得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状元。)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建荣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