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帝爱国、倡导新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244
颗粒名称: 反帝爱国、倡导新文化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思敏先生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倡导新文化。
关键词: 济南 鞠思敏 简介

内容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思敏先生热情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积极参加青年学生“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归还青岛,收回廿一条”的反帝爱国运动。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他支持学生在正谊中学建立华醒商行,宣传、号召国人“不买日货、不穿洋布、不坐洋车、不乘胶济铁路火车”(当时为日本管辖)的爱国行动。1920年元旦,济南市学联组织青年学生在大舞台演出反帝爱国新剧,发生军警干涉并刀伤中学生李玉级等人事件。思敏先生立即呼吁济南各大中学校教职员,组成“济南教职工联合会”,支援学生斗争。声讨反动军阀对学生暴行,痛斥反动势力破坏进步民主,并亲自面见省长屈映光,督军田中玉,要求澄清事实,惩治肇事者。几经奔波交涉,终于迫使山东当局作出让步,赔偿损失,公开道歉。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思敏先生和济南各校师生激于义愤,一致奋起反对。在济南市学联组织下,迅速成立支援上海工人反日组织机构,于6月11日在商埠公园召开万人大会,并公推思敏先生为大会主席。他在万人大会上讲话:“今天到会者竟达万人,足见我省民气激昂,希望大家本此精神,坚持到底,誓做沪案之后盾……。”他不顾军阀对他斥责威胁,主大会、伸正义、争主权、反帝爱国。为济南广大民众作出表率。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新思潮蓬勃开展,思敏先生积极倡导新文化,与省立一师王祝晨、于明信先生,于1919年8月份,在济南成立“尚学会”,共同创办学会月刊《新文化介绍》,介绍新兴学术思想,研究时局问题,推动新文化运动,很受广大读者欢迎,各地学校纷纷索购订阅,成为山东教育界知名度高、而又影响大的新文化学术刊物。同时,在新文化的传播中,思敏先生为了增进学生知识,1922年左右,还特聘请国内教育界知名人士黄炎培、陶行知、方环如、张伯苓等人,采正谊中学讲学,对推动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很大贡献。
  思敏先生,为发展教育事业倾注心血。他在山东高师任期内,为振兴山东教育操劳。1912年他发动济南学界知名人士集资,在城内布政司前街创办了山东教育图书社。从京沪等地购入大批中外图书刊物、科学资料及各种科学仪器,供全省学校教学需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鉴于山东教育的落后,在1915年夏秋之际,带领一师王世栋(王祝晨,第三任一师校长),自费去江苏、浙江、河北、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归来后,两人同力合作,针对山东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山东教育改良计划》。
  1916年,思敏先生在担任省立一师和正谊中学校长时,曾一度出任山东省公署教育司长,因力图尽快发展山东之落后教育,在经费、体制、改革上,与省督军张怀芝意见相左,因而借口去日本考察愤而辞职。1918年,思敏先生当选为省议员,分工议会教育股,全省教育经费拨款、半公费留学生名额、各学校经常性和临时性拨款,赖经鞠老多方呼吁、提倡、奔走,因而使全省教育经费得以大量增加。他说:“国家强盛,在育人才,人才之路,在于广大教育和投入经费。不重视教育,何以能使齐鲁振兴发展,鼠目寸光,到头来殆害国家、民族……。”1928年5月,济南发生“五卅惨案”,正谊中学校舍遭日军炮击,校务停顿,他再次亲赴南京、上海、江苏、浙江进行教育考察,借鉴南方教育经验,起草制定了《山东教育发展规划》,为振兴齐鲁教育,倾注全部心血。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