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李攀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223
颗粒名称:
李攀龙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6
页码:
33-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的历史名人李攀龙。
关键词:
济南
李攀龙
传记
内容
济南齐烟九点之首的药山,不仅风景秀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在苍松成林,绿草如茵的山脚下,还有鲜为人知的两位历史名人的古墓。一在山的东麓,一在山的西麓,两墓遥遥相望,当地村民有“文东武西”的传说。“文”就是明嘉靖年间济南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武”是明永乐年间山东都指挥使卫青。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历城韩仓(今济南市东郊)人。自号沧溟,世称沧溟先生。明代“后七子”领袖,著名文学家、诗人。于明嘉靖、隆庆间主盟文坛20余年,诗名高于当代,影响及于清初,为一代诗文大家。
李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资,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为少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诗人)约为知交。平日奋发向学,然不甘“帖括之业”,“耻为时师训沽语”,而爱好古代诗文,疏狂任放,人目之为“狂生”。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李攀龙赐同进士出身,试政吏部文选司,是其入仕之始。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因不党附权臣严嵩,官凡三迁,辗转郎署,未得重用。其间,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诗酒唱和,情趣相投,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
嘉靖三十二年,李攀龙出为顺德(今河北邢台市)知府。三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诉讼;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之苦等,表现出一个正直官吏为民请命、视民如伤的品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李攀龙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由于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遂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未获批复,即拂衣辞官。自此隐居济南10年未能复起,直至严嵩父子受到惩治,隆庆改元,始起复为浙江按察司副使,转河南按察使,卒于官。
李攀龙志操耿介,仕官期间,不党附权臣严嵩;隐居之后,不阿附权贵,对于附庸风雅的“绣衣直指,郡国二千石,于旄屏息巷左,纳履错于户”,一概谢绝,“以是得简贵声”。(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或仕或隐,他都时刻关心国事。为官时,体察民情,视民如伤;隐居时,仍系念沿海抗倭斗争。
应该说,李攀龙是一个关心国事、廉正不苟,性情孤傲而又极富正义感的封建官吏,固此他才能创作出一些激扬着爱国情感和关心时政的诗篇。
李攀龙一生的文学活动,大体与其仕官生涯相始终。在其入仕之初,“七子”结社,李攀龙树起文学复古的旗帜,明确提出“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的文学主张,并大力进行诗歌创作;由于诗才超轶,受到王世贞等人的标榜、称引,声誉渐高,遂居“七子”之首,成为文坛泰斗。当时天下推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李攀龙更被尊为“文苑之南面王”(虞淳熙《徐文长集序》)。
李攀龙诗歌今存1380余首,其中拟古诗210余首,模仿痕迹较重的古体诗190余首;拟古、古体相加,约占《沧溟集》的三分之一。在其诗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近体诗,而且数量也占《沧溟集》中诗歌的三分之二以上,我们评价李攀龙的诗歌艺术成就,理应以这部分近体诗为主。在李攀龙近体诗中,五言律数量较少,艺术上警绝者少,而七言律则一向评价较高,虽其极意规步唐人,而气骨风神自具,曾被认为对明代诗坛“有起衰之功”。这部分诗歌中,无论赠答、写景或悯时忧国,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赠别如《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初春之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等,写景如《杪秋登太华山绝顶》、《酬张转运龙洞之作》等,悯时忧国如《春兴》、《送张肖甫出计闽广》、《大阅兵海上》等。
李攀龙所倡导的文学复古运动,与哲学领域王阳明的心学运动相呼应,力图冲破程朱理学的桎梏,改变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文学“台阁体”的统治地位,以挽救正宗文学(诗文)的危机,从而达到现实政治起衰救弊的目的。因此,他们标榜的“复古”,实则是改革形式主义文风,以及产生这种文风的文化专制政策和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是由于封建社会已日暮途穷,李攀龙等希图通过“文主秦汉,诗规盛唐”唤起人们对汉唐盛世的期待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而且由于盲目尊古和一味拟古,也使正宗诗文日益失去创造性的生机,且更趋势衰微,这是李攀龙所难以预料、也无法预料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至于后起之拟古和形式主义的诗作,拾李攀龙之余唾,每况愈下,虽为其流弊所致,然并不应该由李攀龙负责。
李攀龙于嘉、隆之世被尊为“宗工巨匠”,蔚为一代词宗,“有起衰之功”;迄于清初,“家有其书,人耳其姓字,传诵其流风余韵不衰”(施闰章《沦溟先生墓碑》),自为一代诗人大家。其诗文创作瑕瑜互见,而其优秀作品,亦可列入我国历代优秀文学作品之林而无愧。其诗文,在隆庆年间,由其友人王世贞编集为30卷,题《沦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今有《李攀龙集》(李伯齐点校,齐鲁书社即出》、《李攀龙诗文选》(李伯齐等济南出版社出版)。
李攀龙在任河南按察使时,于1570年病故,葬于药山北东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刘勅《历乘》载:“李攀龙墓在黄岗下柳沟”。民国年间《济南名胜古迹辑略》说:“在柳沟药山之麓”。清顺治年,山东提督学政施润章曾为他建立墓碑撰书说:“汉朝两司马,吾代一攀龙。”后来刘镇重修墓碑记说:“前明中叶之后,名臣而负名誉者,济南有二人焉;一为华泉边尚书,一为沧溟李先生也。”清同乐拜沧溟先生墓,曾赋诗说:
济南文献此堪师,药麓荒坟愧拜迟。
七子中愿逊牛身,一时天丰望峨嵋。
春寒麦饭儿孙少,夜黑村风翁仲悲。
毕竟高名千古在,蚍蜉撼树欲何为。
刘玉澂先生于1984年芒种前夕曾两次查访,其墓在药山东麓。墓区内昔日的神道墓碑及石人、石马等经十年动乱已无影踪,墓也遭到了破坏。其墓青砖所砌,为东西长形拱顶地上墓,上面覆盖着黄土成圆形。墓门有两个一大一小,据有关资料考证,小门是李攀龙之妻墓。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人们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至1984年秋天墓地已化为平地,建起了工厂。特整理此文铭誌李攀龙先生。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
本书共刊载44篇文稿,力求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现近百年来发生在天桥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沧桑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桂敏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