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敌军工作的回忆片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116
颗粒名称: 对敌军工作的回忆片断
分类号: K206.6
页数: 10
页码: 101-1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敌军工作的回忆片断、其中包括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共产党、张文瑞、宴会等情况。
关键词: 山东 回忆片断 战争

内容

1947年春,蒋介石为了实施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调动数十万国民党大军,携带美式武器,源源北上,进攻我山东解放区。这时的敌我双方,无论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上都是众寡悬殊,蒋军五大主力之一,自诩的整编第七十四师,气焰最为嚣张,锋芒毕露,态势突出。我华东野战军采取诱敌深入,尔后中间突破的方法,一举全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于鲁中孟良固地区,并击毙其师长张灵甫。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孟良固战役。我军把被击毙的张灵甫的尸体运到济南千佛山下,并让俘虏给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带去一封信,请他去收尸。
  王耀武曾担任过七十四军军长(七十四军是整编七十四师的前身,后改为整编七十四师)对整编七十四师旧情难忘,他苦心经营的七十四军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是蒋家王朝的王牌军、“党卫军”。(蒋介石在南京检阅七十四军以后,曾吹嘘说:“有我的七十四军在就有我国民党在。从那以后,国民党的军官们称七十四军为国民党的“党卫军”)王耀武因此而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晋升为中将战区司令官。
  当王耀武得悉整编七十四师在孟良固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时,他放声大哭,随即下令驻济南的第二绥靖区所有上尉以上军官,佩带黑纱,表示哀悼。当时济南的大街小巷,到处是臂挽黑纱,垂头丧气的国民党军官。两年前,那种彩车浩荡,国民党军官的结婚热潮消逝了。士兵们迎面碰上军官也敢不行举手礼了,卖菜的小商贩也敢和官太太们吵架了。这种反常现象,老百姓拍手称快。
  一天,我接到我的单线领导人黄志平同志(代号103)的通知,命我到四里山(现英雄山)下接头地点去会面。
  黄志平同志,1938年到延安,先在延安抗大学习,后被派到西安考入国民党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后长期在敌军内部做策反工作。1945年秋,他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济南,打入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部任中校参谋。志平同志不但有胆有识,而且大智大勇,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是一位卓越的敌军工作者,优秀的共产党员。(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黄志平同志是华东野战军派到吴化文部队做争取起义工作的军代表,是受济南市委委派做争取吴化文起义工作的内部三人工作小组的领导。)
  当时的四里山,杂草丛生,乱石成堆,是一片荒凉的乱坟岗。我到接头地点后,先把战马隐蔽好,然后和志平同志在一块巨石旁边,席地而坐。虽然,我们都是做敌军工作,但有严格的纪律,没有命令是不能见面的。象以往一样,我们顾不上相互问候一声,他就对我讲起了形势。
  他说:“我军全部歼灭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标志着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了。从全国的形势看,我刘邓大军已强渡黄河,越过黄泛区,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说明我们已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今后的战争不是在解放区打,而是在敌人统治区进行了。我军的节节胜利,使解放区军民精神振奋,信心倍增,使国民党反动派胆战心惊。”
  我全神贯注地听着,不觉纸烟烧着了手,我扔掉烟蒂说:“有什么任务?你快分配吧?”
  志平同志微笑着,所答非所问地说:“你发现近来国民党的军官们有什么变化?!”
  “士气低落!”我看了志平同志一眼说,“107团有个副营长,是黄埔军校19期的毕业生,过去他拿着毕业证到处标榜,说那就是铁饭碗,现在他变调了,经常酗酒,借酒消愁说:‘全完啦!整编七十四师不行了,我们整编七十三师就更不是共军的对手了’”。
  志平同志点点头说:“是啊!士气低落普遍存在,还有些军官想找出路,整编二师有个中校军需处长叫张文瑞,他通过关系想找地下党!”
  “动机是什么?!”我问。
  “他是夏楚中的部下,夏楚中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自从蒋介石消灭异己,排斥了夏楚中把他的队伍改编为整编第二师以后,夏楚中的部下中有不少人心怀不满,伺机哗变。现在整编七十四师被歼,人心浮动,有些军官看到蒋介石、国民党大势已去,因而想靠拢共产党,好在将来找一条出路,张文瑞就是其中之一”。志平同志看了看我又说:“张文瑞祖籍河南,家庭出身贫寒,本人行伍出身,现年31岁。这个人很有正义感,也很能干。他能升到校官,一方面是夏楚中的扶植,更主要的是他靠自己干出来的。他去年才结婚,太太是个大学生,长得很漂亮。张文瑞手中有几个钱,本想离开济南到南方另谋职业,但他这个想法刚露头,就遭到岳父母的强烈反对。经过再三考虑决定通过关系靠拢共产党。他觉得这是保住身家性命和个人前途的唯一出路。他愿意为我们提供整编二师的兵力装备及人员等军事情报和经费。经请示组织,同意我们发展他为我们的‘关系’。组织决定这个任务由你去完成。”
  “怎么和他会面?!”我问。
  “他准备在火车站附近的海岱宾馆举行一个盛大的舞会,你就在这次舞会上和他见面。你的主要任务是向他阐述我党的政策。”
  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几天以后,我按党组织的要求,穿戴整齐,佩带上胸章和符号,又带上一支加拿大手枪。一切准备好后,骑上一匹快马直奔济南火车站。
  海岱宾馆,是当时济南较大的宾馆之一,门前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出出进进的有军阶不等的军官,也有浓妆艳抹、花枝招展的女人。当我大步跨进宾馆大门时,有两个年轻的军官拦住我的去路。
  “长官,请出示你的证件!”其中一个十分客气地说。
  我从怀里取出一张装璜精美的红色请柬,另一个军官马上毕恭毕敬的递给我一个签到薄,我接过钢笔写上了自己的单位和姓名。他们看到我在签到薄上写着:新编三十六师,黎光。马上重新立正,其中一个说:“长官,请跟我上楼!”说着他快步上楼去了。当我走上二楼时,迎面一位佩戴中校军阶的军官热情地抓住我的手并自我介绍说:“鄙人张文瑞,恭候大驾光临!”说着,他把我引到一间屋子里。这时,一群舞女围上来,这个说她叫凤凰,那个说她叫黛玉;这个拿糖,那个递烟,有的端茶,有的送瓜子。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招待”弄得应接不暇。我尽力控制着,不使自己露出窘态。
  张文瑞上前解围说:“各位小姐,我今天借给朋友祝寿请各位来助兴。我为你们准备了两桌麻将,每人500块钱,赢了归你们,输了由我补。晚宴以后还有舞会。请各位尽情玩吧!”
  说完他引我进了另一间屋子,对门口的卫兵说:“我跟这位长官有事要谈,没有我的许可谁都不准进来!”卫兵答应一声“是!”随手为我们关上房门。
  张文瑞把我让到沙发上,一个护兵端茶进来。他挥手叫护兵出去,又轻轻关上房门。我上下打量跟前这位军官,只见他身材魁梧,步履稳健,服装穿戴整齐,甚至连风纪扣都扣得很紧。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正统的军人。
  张文瑞在我对面的沙发上坐下,不失礼节地问:“黎光先生贵庚?”
  我说:“24岁!”
  “真是年轻有为,愚兄今年31岁,你是我的小老弟了。今天我能幸会老弟真是三生有幸!”他说:“既然我们认识了,来日方长,老弟将来就会知道愚兄我是最讲信义的人。”
  我问:“瑞兄今天为何安排这么个场面?!”
  张文瑞说:“我考虑再三,这里最好,过往人多,十分杂乱,又靠近剧院和电影院,空军和宪兵经常在剧院、电影院闹乱子,特工队把精力都集中在剧院和电影院里了。我在这里为朋友祝寿,组织舞会,不惹人注意。”
  我点头说:“瑞兄考虑得很周到!”
  张文瑞接着谈了许多国民党腐败和不得人心的事例,他说:“国民党穷途末路,大势已去,而贵军深得人心,前途远大。我愿为贵党、贵军效力,希望得到老弟指点。”
  我说:“从目前形势看,我军已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济南难免一战,而且是首先要解放的战略要地。尽管蒋介石执迷不悟,穷兵黩武。但是,这场美国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人民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美国人滚出中国的日子为期不远了。现在,学生们纷纷上街,反内战、反饥饿的群众运动和学潮席卷全国,来势很猛。全国各阶层的有志之士,纷纷向我党靠拢。爱国不分先后,瑞兄远见卓识,敢于接近我党,成为我们可靠的朋友,我们表示欢迎!”
  张文瑞说:“愿听从老弟吩咐,今后即便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我已绘制了整编二师的人员编制及兵力,兵器配备详图提供给贵军。”说着他从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张纸递到我手里。
  我热情地握着他的手说:“欢迎瑞兄参加到反对蒋介石,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反对内战的行列里来。我党的政策是不咎既往,真诚地发展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
  张文瑞激动地站起身来,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放,连声说:“我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宴会前,张文瑞把这次舞会的主人,整编二师野战医院王子英院长介绍给我。
  王子英,30多岁,中等个儿,佩上校军阶。他也是夏楚中的老部下(后来经张文瑞介绍,组织同意也发展他成为我们的“关系”)。
  宴会开始后,在一片猜拳行令碰杯声中我离开了海岱宾馆。以后,我和张文瑞多次会面,在济南战役中,为争取吴化文将军率部起义,他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经费和军事情报。王子英也在济南战役中率整编二师野战医院全部官兵约600余人战场起义。回到人民的怀抱。
  济南解放后,市委副书记蒋方宇同志,市委国军部副部长曾定石同志以及其他领导同志曾以市委名义宴请他们。我和黄志平同志曾到会作陪。后来张文瑞同志随南下工作团先到上海,后又到云南工作。这中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现在他已在昆明市离休。王子英同志参加了民主党派,成为我党的忠实朋友。现已在北京离休。

附注

本文作者系在济南战役中策动吴化文将军起义的三人党小组成员之一,在解放济南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知识出处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天桥文史资料选辑》

本史记述了山东济南天桥文史资料选辑的第二辑、其中,本辑选编了有关史料二十二篇,奉献于众,以飨读者。编写中,承蒙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水平所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批评指正。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