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大槐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063
颗粒名称: 山西洪洞大槐树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4
页码: 37-40
摘要: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原流传已久且范围极广的民谚。宋、元之际,中原各地长期遭受兵祸,狼烟迭起,战火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帝国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压迫各族人民。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訌遂起,先后在豫鲁一带及晋东、晋北、关中地区展开争城夺地之恶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以上三次兵灾历时十六年。他们利用山西里外河山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山西之民因此得以生养繁殖,死亡较少。严重,中原各省又遭受到第四次兵灾。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特在此开辟了“古槐公园”。
关键词: 平阴县 山西洪洞 大槐树

内容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中原流传已久且范围极广的民谚。
  宋、元之际,中原各地长期遭受兵祸,狼烟迭起,战火频繁,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帝国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压迫各族人民。为了死中求生,刘福通等率众起义。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他们的领导下与元兵决战,浴血奋战十三年之久,苏皖豫鲁百姓业已十亡七八。刘福通起义惨遭镇压,以失败告终,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訌遂起,先后在豫鲁一带及晋东、晋北、关中地区展开争城夺地之恶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朱元璋出兵河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王保保(扩廊帖木儿),灭李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这是第三次兵灾。
  以上三次兵灾历时十六年。在兵慌马乱之中,军队无粮,杀老弱为食;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饿殍道野,白骨累累,赤地千里,不见人烟;加之黄河多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
  山西北起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的晋南地区,当时为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子扩廊帖木儿(王保保)之根据地。他们利用山西里外河山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山西之民因此得以生养繁殖,死亡较少。加之难民流入,形成人稠地狭之地区。这是明洪武时山西移民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
  山西不仅在元末大乱中少受兵灾,及至明惠帝朱允炆即位,靖难兵起,鲁苏豫皖广大地区的人民蒙受的战祸较前更惨,地广人稀的现象逾加
  严重,中原各省又遭受到第四次兵灾。当此之时,唯山西一省未致战祸波及,这是永乐年间山西移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
  明太祖洪武年间至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政府为了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屡迁山西居民于鲁、苏、皖、豫各省。永乐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又将晋省居民屡迁于北京定居。这几次移民活动,以洪洞及其附近地区居民为最多,故洪洞成了盛极一时的移民集散地。明廷当局曾在洪洞县城附近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从事迁民业务。被迁民众出发前,皆汇聚于广济寺中的大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及树上的老鹊窝入于眼而印于脑,指为告别家乡的纪念;又将槐树种带往新迁地种植;并将迁民史传诸家人后世,让后代了解大槐树与家族祖宗的历史渊源。
  古大槐树所在地广济寺在洪洞县附近同蒲铁路一侧。寺院为汾河所毁,仅有金建石幢一座尚存,远望如塔,巍然矗立。古大槐树原株为汉代所植,树身数揽浓荫可蔽亩余,因历年久远,早已老死。现存古槐传说是古大槐树原株北引根上发芽长大的,亦已身枝干枯,老态龙钟。但古槐
  根部又生新枝,绿叶点点,漾溢着勃勃生机。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集资建亭竖碑,题曰“古大槐树处”。碑阴刻有迁民纪事。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特在此开辟了“古槐公园”。公园门庭古朴,亭廊典雅,树木葱茏,风光秀丽,与苏三监狱、广胜寺并为洪洞久享盛名的旅游胜地。

知识出处

平阴文史资料

《平阴文史资料》

记述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革情况。县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时间上限始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7年。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宝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