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物荟萃话陵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020
颗粒名称:
文物荟萃话陵县
分类号:
F762.7
页数:
11
页码:
415-425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汉置安德县,隋唐以来,它是平原郡的治所,宋、元时代,即为德州驻地,从西汉到明初的一千五百年间,它一直是郡和州的所在地。以上寥寥数语,勾划出陵县是一座历史悠久、历尽沧桑、文化古迹丰厚斑斓可考的历史古城,文物荟萃话陵县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文物荟萃话
陵县
内容
陵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夏、商、周时代,这里就封有鬲氏国,春秋属于齐西偏地。战国旧志以为地并于赵,封公子胜(平原君)于此。秦始皇东游厌气次其地,故后置厌次县(即今神头镇)。汉置安德县,隋唐以来,它是平原郡的治所,宋、元时代,即为德州驻地,从西汉到明初的一千五百年间,它一直是郡和州的所在地。以上寥寥数语,勾划出陵县是一座历史悠久、历尽沧桑、文化古迹丰厚斑斓可考的历史古城。
解放后,文物工作者在陵县、禹城、齐河、济阳、临邑、乐陵等地,先后出土过大量鹿角、兽骨、石斧、石刀等新石器,以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陵县近二十年来通过文物普查也发现了早期遗址。如在碱场店乡金傅寨村北德惠新河河段上,就是一处文化层深厚,集多朝代遗迹于一地的古文化遗址。在300米长的河段上,遍布着鬲足、豆柄、口沿,及早期陶片瓦砾,并出土了战国至汉陶瓶,陶罐等文物。在河道北岸约五六米深处,还出土了鹿角、兽骨、石刀、石斧、石镰、埠镰、陶纺轮等文物。石器石质坚硬,磨制光滑,刃部锋利,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遗物,从以上出土文物考证,中层为商周、战国至汉遗址,下层为原始社会遗址,特别是石器的发现,带来了远古的回声,证明了远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陵
县这块大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世代相传。那时就已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渔猎并学会了制陶和纺织。他们以劳动和汗水滋润着这块大地,改变着自然。推动人类社会向更文明、更高级的阶段发展。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也在陵县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夏朝时,陵县所属的第一个封国一鬲氏国也在陵县境内。据有关史料载“古鬲氏国,鬲县故城,在今德州东南二十五里之武家庄”(今已属德州的抬头寺)。清叶圭缓著《续山东考古录》载:“夏鬲国汉青城平原郡鬲县,后汉、魏、晋因之,鬲县故城在德州东南二十五里”。《齐乘》载:“东南二十五里武家庄掘井得城墙一段,为当时古鬲氏国城墙。”《魏书·地理志》记载的更清楚:“鬲县,两汉、晋属平原,后属渤海,后属安德郡,治在临齐城(今陵县城)”。按刘昭著《后汉书集注》载:“鬲县境内有‘盖节渊’城南有‘蒲台’,高八十尺,秦始皇所顿处,在台下萦蒲系马”。经考查,武庄村南确有一片洼地,方圆二、三十亩,这可能是“盖节渊”的原址了。关于“蒲台”遗址,经过二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和多次洪水泛滥,该遗址已不见踪迹了。
1972年,出土于于集乡孟家庙村西北的“北齐安德郡功曹史明湛墓志铭”,也证实了古鬲国在我县境内。墓志载:“明湛字文渊,青州平原鬲人也,又置安德郡鬲县属焉,复为安德县”。《陵县志》也载:“天保中(北齐),鬲县并入”。从此,夏王朝第一个封国——鬲氏国,便汇入了陵县大地,他的脉络一鬲津河,至今仍流淌在陵县大地上,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战国时期,陵县地处燕赵边境,又是南北交通要道,是齐国北境有战略地位的重镇。
将军寨战国遗址,位于马颊河畔。1969年春,陵西开挖马颊河岔河时,在将军寨村下洼南侧,约在地表以下二米深处,发
现多处古墓砖券,出土了上千枚齐国刀币。1980、1982年,又在该处附近河道中,先后两次出土齐国刀币三十余枚。该地位于陵县城西北十三里,为一片洼地,北面约200米处是二、三米高的断崖,绵延十余里,马颊岔河自南侧穿过。在长约900米,宽300米地面上及河道边沿,遍地散布着早期的(战国至汉)碎砖、瓦砾、陶瓷残片,北坡断崖有明显的灰土层。根据实地考察,又多次出现战国墓葬和齐国刀币,由此定为战国遗址,很可能是齐国北边境的一座古城镇。《德县志》载:“齐桓公救燕经由今县地”。这就使我们想起“霸主救燕的故事”。所以不难设想,在战国时,陵县地处燕赵边境,又是南北交通要道,他不仅是齐国北境具有战略地位的重镇,在经济及文化上也是比较繁荣的地区。
李冲天战国遗址。该遗址位于刘泮乡李冲天村公路东侧的南北灌渠内。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数十米。1986年11月开挖神头至刘泮乡灌渠时,约在五米深以下,发现早期遗址和墓葬群。大批文物毁于泥水之中,事后仅收集到出土文物十余种。从调查了解到,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下为战国,中为汉,上为唐。地层关系较为复杂,四至六米深处墓葬较多,多为砖室墓,并有瓮棺葬。瓮棺葬多为埋葬儿童,是新石器时代延伸至汉代的一种葬俗。大部分文物都在下层,仅收集到的有:青铜剑二件、陶马三件、陶俑四件、陶罐三件、盖豆一件。青铜剑铸造工艺精良,剑刃锋利,无锈蚀,是战国时期典型的青铜剑。陶马造型匀称,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如秦陵兵马俑之陶马极为相似。该处是面积较大,埋藏较深的古遗址和墓葬群,文物代表性最典型的战国遗址。
糜镇田冢古墓。田冢古墓也是一座较典型的战国墓葬。该墓位于田冢村北的二百五十米处,田冢村以墓得名。该墓直径
约46米,高约4米。1959年该村打井用砖曾将墓南侧挖开,下有墓道走廊,走廊北去便是墓室,规模较大,有壁画。出土文物有青铜兵器、偃月刀、陶器等,移交平原县文化馆(当时平、陵合并)。战国时期,陵县位于齐国北边境,是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时为齐国田姓,田儋、田荣均征战于此,田荣败走平原(今陵县)时在此被杀。该墓称为田冢,从墓室的结构形式和出土文物分析判断,为齐国王室墓葬。
秦汉时期,是陵县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秦置厌次县,汉置安德县,王莽设安定公国。这里既是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故里,又是秦汉名公巨卿的受封之地。车骑大将军张安世,汉武帝外祖母臧儿,汉皇室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均封于此地。规模恢宏的汉墓群(七十二冢)即行成于此时,这一切把陵县古代描绘成一帧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古厌次(富平城)秦置。“秦始皇东游至此,厌天子气曾次于此而得名”。传说秦始皇称帝后巡幸天下至此,见神头一带晓气缭绕,问方士知为天子气,非常震惊,认为自己已是天子,岂能再出天子,随在此置厌次县,意在压住天子气。
厌次古城今在陵县神头镇西南一里许,北依笃马河,连绵起伏的汉墓群分布在笃马河北岸,东方朔墓,祠座落在它的周围。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神头镇先后发掘收藏出土文物有:佛龛、汉陶罐、陶勺、耳杯、铜纺、王莽制币“大布黄千”,以及汉五铢等文物三十余件。在后石庄以南的断崖上,有明显的灰土层,“大布黄千”,汉陶罐等就是在此发现的,为此,把这一带定为古厌次遗址。
神头汉墓群,俗称七十二疑冢,位于神头笃马河北岸。在长约五华里,宽约三华里地面上,绵延起伏,星罗棋布,排列着雄伟高峻的古墓群。晓气缭绕,神秘莫测,十分壮观。1973
年经实地勘查,尚存古墓38座。1978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东方塑墓。1978年德州地区组成考古队,将四号、十一号、十五号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三十五件。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铜器、石雕。不少文物都是稀世珍品,如:陶器绿釉八联灯,造型高大,古朴典雅,视为文物珍品,博山炉形似荷花,含苞欲放,造型美观,以上二件为国家一、二级文物。还出土有贴塑器物座,陶仓、陶井、弩机、石猪、石蝉、汉五铢等,通过以上出土文物的鉴定,始知汉代古墓。《陵县志》载:“相传以为皆秦汉以来名公巨卿之墓”。由于在发掘中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故难以考证为谁之墓群。为探索古墓之迷,陵县有关文史学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初步定为西汉张安世家族之墓群。史载:张安世西汉昭帝(前86—74年在位)时为右将军,始封富平侯,一直传子孙到东汉安帝(公元107—122年在位),共传九代二百余年。《陵县志》载:富平爱侯张延寿下云:“汉书父安世,以右将军光禄勋辅政,与大将军光(霍光)定策,徙封九万三千六百户。元康四年(西汉宣帝)爱侯延寿嗣,十一年薨。据《汉书》载:“汉以来封侯者百数,保国持宅未有若富平者也”,由于富平世家在神头受封二百余年之久,且极尽豪华,挥金如土,故有条件在厌次境内构筑巨大的家族墓群。根据以上史料所载,神头“七十二冢”,是张安世冢族的墓群,看来是比较可靠,这千古之迷的破译,对研究陵县的汉代历史和文物考古,都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时期,安德县历属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北魏置安德郡,后并入渤海郡,复置,属沧州安德郡。于集乡孟家庙明氏墓群,即东魏至北齐之墓。其一,在该村西,俗称“高台庙墓”,墓上原建一小庙,为东魏辅国将军琅琊太守明赉之墓。1967年被该村群众将墓挖开(该墓早年被盗),仅出土墓志一
方,文物五件(镇墓兽、陶屋等),均收藏于省博物。墓志方柱体,三面刻,魏书。志载:“魏辅国将军琅琊太守明赉,东魏兴和二年(540)卒,晚年做为博平令,故后人也称博平墓。”该村小王沟以北,南北并列二墓,相距三十米左右,俗称“双冢子”,靠南一墓为北齐明湛之墓(明赉之子)。1972年开挖小王沟时出土墓志一方,高43,宽58厘米,志26行,行20字,共520字,魏书。墓志载:“大齐冀州安德郡功曹史故人明湛墓志铭。1985年5月,小王沟加宽,将墓全部挖开,墓顶早已塌陷,墓内文物掩埋在泥水之中,据民工反映文物之多可推一小车,但大部流失。时后仅搜集保留下来的十四件。有陶俑、陶仓、陶狗、陶羊、执柄绿釉瓶等。东魏、北齐在历史上时间短促,文物稀少,出土文物较为珍贵,尤其两方魏书墓志,更是难得之文物珍品,如明湛墓志详细记述了夏鬲氏国,鬲县的演变及后来并入安德县的情况,它为考查北朝、陵县的历史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随着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及多次文物普查,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更多的被发现。仅举几例:如邓集乡李塔汉墓,黄集乡王集唐代墓群,城关镇马家,唐汉白玉石雕佛像,以及城关西街宋元瓷器窖藏等,真可谓丰富多彩,光怪陆离。邓集乡李塔村的“陶塑春谷图”,展现出两千多年以前,劳动人民的春谷景象。这一碓的发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黄集乡王集唐代墓群,由于其中一墓砖券塌陷,出土文物有:海兽葡萄铜镜二件,荷花铜镜一件,三彩炉一件,双鼻黄釉罐三件,黑陶瓶一件,开元通宝七枚等十余件文物。如海兽葡萄镜、高浮雕、无锈蚀、龟钮,五只海兽栩栩如生,外环有八只飞鸟形状各异。工艺精湛,古朴典雅,是典型的唐代前期铜镜。又如三彩炉:鼓腹、兽足、施黄绿白釉色,釉色光亮,润泽如酥,
是唐三彩中的珍品。城关马家,在整平土中,出土唐代汉白玉石雕佛像五尊,其中两尊铭文为:“垂拱(武则天),永淳(唐高宗李治)年,王留行妻刘敬造‘弥拖’。雕琢精美,体态匀称,衣纹流畅。它反映了石雕大师精湛的雕琢艺术和唐代佛教在陵县的传播情况。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繁荣昌盛时期,从陵县出土的宋元瓷器中,也折射出当时这里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1980年冬,在陵县城西南侧,西街农民张明德起土盖房时,约在地表一米深以下,挖掘出一大陶瓮(陶瓮已破),内藏瓷器等文物十余种。其中有宋代影青瓷盘四个,宋影青瓷盆三个,元白釉黑花大盘一个,白瓷斗笠形小圈足小碗三个,梅瓶、影青钵各一个,鸡心铜镜一个,铁器四件,铜钱一枚(皇宋通宝)。该窖藏就瓷器来说有钧窖、磁州窖、龙泉窖、湖田窖之佳品。如影青瓷盘、釉色青中透紫,晶荣润泽,足边釉厚垂若泪,是典型的钧窖产品。宋影青盆(亦称洗),釉色青中透绿,内壁刻蔓草花纹,底饰荷花纹,造型精美,润泽如酥,是典型的龙泉窖产品。宋白釉瓷碗,亦称“芒口碗”,碗壁斜出,窄边小圈足,斗笠形,通体施白色釉,伏烧,壁薄如纸,光泽晶莹,秀丽挺拔,是宋景德镇湖田窗佳品。元黑花白釉大盘,器形较大,口沿微敛,盘底平坦,统体施白釉,饰黑色莲花纹,体大厚重,古朴素雅,为元磁州窖佳品。该窖藏瓷器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当时陵县人民的民情风貌,同时对研究考察宋元瓷器有着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
古货币的出土,也反映了陵县悠久的历史及各个时期经济文化的概貌。陵县收藏的古货币,更是名目繁多,琳琅满目。1970年将军寨战国遣址,出土大量齐国刀币(约千余枚),从已收藏刀币来看,为三字刀和四字刀(齐圆化、齐之圆化)两种,为齐桓公时期铸造之都城货币。这一刀币的出现,不仅对陵县考
古有重要意义,在鲁北地区也是少见的。陵西小王沟出土汉半两150余枚,这是汉文帝时铸造通用的货币,至武帝时废除,改铸汉五铢。半两钱也是较为稀少的古货币之一。1989年,于集乡徐庄汉遗址出土汉五铢千余枚,包括西汉、东汉,并含有少量汉半两,新朝王莽货币一货泉,大泉五十等,据闻,在这之前,该处曾出土汉五铢60余斤,但全部流失。1982年丁庄小刘庄出土新朝王莽货币八枚。1981年丁庄苑庄出土宋代货币窖藏350余斤,1986年陵县北关出土宋代货币窖藏90余斤,这两次出土的宋代货币,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全,都是空前的。经过部分检选整理,除大部为宋代(北宋、南宋)货币外,并含有唐、金、元少量货币。北宋历九帝,共35个年号,我们已发现26个年号的北宋货币,从宋太祖赵匡胤“宋元通宝”直至宋徽宗的“宣和通宝”,每个皇帝的不同年号的货币大部都有。南宋仅有宋高宗赵构的“建炎”、“绍兴”通宝。宋代货币的特点是:铸造量大,种类繁多,这也反映了宋代经济繁荣,货币广泛流通的一个侧面。每代皇帝更换一个年号几乎就铸造一次货币,而且每个年号又是多种书体,真、草、隶、篆,不一而足。有不少货币都是皇帝亲书,如宋太宗赵炅亲书三体书“淳化”、“至道”元宝,宋仁宗赵祯的三体书,“天圣”元宝,宋神宗赵顼三体书“元丰”通宝,其书体,均为篆隶行书。最为珍贵的是,宋徽宗亲书瘦金体,“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该二币钱身厚重体大,书体端庄秀丽,刚劲质朴。世为大观在徽宗诸钱中,书法以此为第一,工于八分,铁画银钩。古货币收藏家都把“崇宁”、“大观”视为珍品。唐开元“通宝”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由来,“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非指年号。金“正隆元宝”,元“至元通宝”,也是较为稀少珍贵之货币,“正隆元宝”以“字文峻整”,制作颇精著称。仅以上所收
藏的古货币,它反映了中华民族货币文化的一个缩影,记载了陵县的经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陵县文化馆现收藏诸历史文物千余件,分有铜、铁、玉、石(石雕)陶、瓷等十多类,青铜器中有:剑、炉、钫、壶。陶器中有:豆、罐、俑、壶、佛龛等。瓷器中有:北齐釉钵,唐“三彩炉”,宋影青大盘、元白釉黑花大盘、以及明成化铁龙瓶等等,造型古朴,风韵典雅,工艺精湛,流光溢彩,都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它不仅反映了陵县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也可相见,他们与外地的交流来往。
陵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自古就是土地肥沃,五谷繁茂的宝地,因而也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他们的轶事遗迹,描绘了一帧斑斓光辉的历史画卷,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和记载了陵县的历史和文化。战国名将廉颇,其故里是陵县廉家寨,至今已传七十三代。陵县志载:“廉家之西北约半里余有砖瓦砌之大坟,相传即廉颇将军之墓,该庄百余户,均系廉姓,按时祭祀,至今不衰。”并载,在该村附近有放马场二处,饮马井一处,当年廉颇在此操练饮马,这些古迹尚依稀可见。廉颇战国时赵国大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据闻该处亦有廉颇墓。
滑稽大师东方朔,其故里平原厌次(即今陵县神头镇),西汉武帝时太中大夫,他不仅是滑稽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家。晋夏侯谌自洛阳来乐陵郡探亲,又专程来厌次,游历东方朔故里和瞻拜东方塑画像。见先生之遗像,慨然有怀,写了一篇音韵铿锵,文彩斐然的赞文一《东方塑画赞》,赞颂他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学识;歌颂他不畏权贵,戏弄万乘,玩世不恭的消极反
抗精神,高度评价东方朔“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超拔同类的精华。这篇赞文曾被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收入《文选》。唐天宝十三年由平原郡太守大书法家颜真卿刻石立碑。厌次城内原有东方朔祠,祠内前后二殿,前殿塑有东方朔像,后殿有塑母像。院内碑石林立,松柏参天。去城西南二里许,位于笃马河泮,有东方朔墓,并有颜真卿撰书的“东方先生墓碑”,墓区“树影溪光,古木萧森”。祠墓皆为陵县古今闻名的名胜古迹,不幸的是,朔祠于抗日战争中毁于战火,但朔墓依然存在,于1978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少文人学士,一到陵县就想起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而且不观赏一下《东方先生画赞碑》,视为憾事。颜真卿和画赞碑反映了“安史之乱”的一段史话:颜真卿受奸相杨国忠排挤,于天宝十一年出任平原郡太守。此时安禄山叛迹已显,颜真卿早有察觉,在平原郡“阳会文士,阴筹武备”,他一面修竣城池,训练丁壮,一面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故作懈怠。安禄山对颜真卿有所疑虑,于是派四名使者探听虚实,颜真卿陪同使者游览古厌次名胜一东方朔祠,并与使者在祠内周旋,颜真卿即兴挥毫,重书赞文,并撰写碑阳和题额,命人刻石立碑。麻痹了使者,安禄山也受蒙蔽,认为颜真卿乃一介书生,不足为虑。然而安禄山叛乱后,“河朔尽陷,独真卿所守平原郡,城防森严,不能下”。颜真卿也就成了抵御安禄山叛乱的中流砥柱。
颜真卿此时正值盛年(45岁),所书《东方朔画赞碑》,遒劲秀拔,雄健浑厚,气势磅礴,为颜碑中珍品。1200余年来,世人尊为楷模,争相拓临,倍受欢迎,该碑已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颜真卿为防御安禄山叛乱,还修建了规模浩大,雄伟壮观平原郡古城墙,烧制了无数的“绊马石”。城墙高五丈,周长二
十余里,城墙筑有楼、橹、女墙、炮台等,易守难攻,十分坚固。虽然千余年风雨剥蚀,兵焚战乱,城墙旧迹仍岿然迄立,目前保护较好的尚有三段,长千余米。为抵御安禄山叛军设置路障,烧结陶土制成“绊马石”,至今陵县周围时有发现,从这古老的城墙和众多的“绊马石”,可以想象当年颜真卿率领军民奋勇抗击安禄山叛乱的壮观场面。
陵县这座古老郡城的名人名胜,举不胜举,如战国平原君赵胜,他的墓就座落在县城西北隅护城河边;赵宅乡还有战国兵家孙膑的名胜古迹,这就是孙膑庙和他的衣冠冢;县城西关有颜子钓鱼台、看花寺;南街东侧是一处罗织有序的古建筑群,那里有明代弘治年建规模宏大的孔庙,庙内设有历史悠久的三泉书院;孔庙西侧有享有盛名的颜公祠和赵公庙。这些名胜古迹,不仅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瞻仰观赏,而且也反映了陵县的悠久历史和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文化古迹已顷圯废弃,但陵县人民素有保护文物的优良传统,陵县党政领导,更加认识到文物古迹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投资数百万元,进行发掘、修复、保护和新建。随着城镇建设,它们正以其古老雄姿与新的建筑群相映生辉,给陵县城以古朴美丽的点缀。
总之陵县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名胜古迹遍布,但我阅历浅薄,水平有限,以上所写,也只不过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地下文物的埋藏和文化古迹还有待于我们去发掘考察,即是这样,也足以证明,陵县不愧为是一座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城,让它的灿烂文化,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更加闪烁璀灿的光辉。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谢龙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