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出巡齐河留诗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4013
颗粒名称: 乾隆帝出巡齐河留诗篇
分类号: F762.7
页数: 4
页码: 390-393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乾隆帝巡齐河,览县志,阅古籍,深为古齐国一代名相晏婴的贤德、功绩所感动,他巡览晏婴祠后,顿发怀古之幽情,欣然命笔,提写七言诗《晏城》。乾隆帝出巡齐河留诗篇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乾隆帝 巡齐河留诗

内容

清乾隆帝以明达勤政,文治武功,安邦治国,体恤民情著称于历代君王,在他执政的60年(公元1736年——1795年)间,曾为黎民百姓做过许多有益的事情。
  乾隆帝曾于乾隆21年、41年、55年三次巡幸山东;16年、22年、27年、30年、45年、49年6次南巡江浙等地。
  齐河素有山东省城北大门之称。乾隆帝巡幸山东,齐河是必经之路,每次必巡齐河。在6次南巡中,也都经过齐河。清乾隆年间,在县境华店乡韩杨庄曾为乾隆帝建行宫。旧县志古迹篇中记载:“皇宫,在邑西北四十里韩杨庄迤北,为清高宗(乾隆)南巡驻跸之所,具有宫殿规模,并存御书晏婴碣。后经黄流漂荡,宫成废墟,碑已埋没无迹。所有遗址,今租于附近村民,充作学费,无复旧观矣。”乾隆帝每次巡齐河或路经齐河,都在行宫食宿,处理政务。
  乾隆帝每次巡幸山东、南巡,除到泰山谒拜、到曲阜祭孔外,大部分时间用于巡视体察民情,并即兴作诗,以抒感怀。
  齐河古晏城,因是当年晏婴采邑(封地),故而得名。清代于城北建有造型雄奇、外观壮阔的晏婴祠。乾隆帝巡齐河,览县志,阅古籍,深为古齐国一代名相晏婴的贤德、功绩所感动,他巡览晏婴祠后,顿发怀古之幽情,欣然命笔,提写七言诗《晏城》,诗曰:
  “彰君赐固服桓子,
  执彼鞭犹慕史迁。
  羸马敝车一时耳,
  晏城千古属斯贤。”
  闻名史书的齐相晏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公正卿,辅政50余年,他礼贤下士,力主节俭,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景公见其国内巡察,出使外国,所乘马车为破车老骥,就赐给他快马、新车,晏婴却说:“国内尚切财微力薄,我还是迁就着用吧!”晏子的节俭风范深为募僚田桓子所敬服,汉代司马迁阅《晏子春秋》后亦曾发出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景公赐于晏子车马,晏子不受)既昭彰了君王的恩赐,又使田桓子十分敬服(晏婴),司马迁既便为他执鞭(当侍从),仍然(非常)欣慕他(无奈历史已经变迁)。后两句是说老马破车,显尽一时风采,晏城千年百代应属于(晏婴)这样的贤人。
  乾隆帝以其七言诗盛赞春秋时期一代名相晏婴。
  乾隆36年,由于大清河决口,全境大水,一片汪洋,陆地行舟;乾隆49年,不仅大旱,还遭蝗害。两年,县境收成无几,民不聊生。乾隆帝巡齐河视察水灾后,曾御书七言古诗《徒骇河》,其中“将欲弃地让之水,亿万生计绝瓦解”一句,表现出他面对灾情无计可施的困惑心情,但他也当即谕示除放赈、免额赋外,还拨发给齐河灾民种子、牲畜、农具等,同时豁免齐河民欠税赋银两。
  由于乾隆帝多次来齐河,对齐河风土民情,经济状况非常了解。乾隆30年(公元1765年)钦颁谕旨,拨银48500两,将齐河天会年间始筑的土城改建成砖城。周围计长809丈3尺,高2丈,顶宽1丈4尺,底宽2丈4尺,炮台8座,城楼4座,马
  道4座,陴墙有垛墙1428个。城外护城河周长6华里,陂岸高1丈2尺,濠深2丈。于乾隆31年10月开工,33年8月峻工。东门曰朝阳,西门曰阜城,南门曰迎薰,北门曰拱极。此举加强了齐河城廓建设和外围防务。
  乾隆41年风调雨顺,秋麦皆收。当年,乾隆帝巡幸山东。来齐河后,经过三天巡视,看到了丰收景象,即兴作诗《齐河道中》诗曰:
  “历历齐郊已三日,
  物力民情已粗悉。
  鸡鸣犬吠达四境,
  饥食寒衣足千室。
  民风迥不与昔同,
  信知敦俗由年丰。
  年丰余福灾余罪,
  此责岂诿诸群工。
  群工迩来喻我意,
  丰不伪陈灾不讳。
  但须终始引以诚,
  天必降康民受赐。
  前岁流离即此民,
  今来皆作饱暖人。
  道路感谢尔莫频,
  尚冀风俗归温淳。”
  乾隆帝在诗中以“鸡鸣犬吠达四境,饥食寒衣足千室”描写了齐河的丰收景象;以“民风迥不与昔同,信知敦俗由丰年”概括了齐河丰收后的淳正民风;以“群工尔来喻我意,丰不伪陈灾不讳”表彰了在齐河供职的知县、县丞(群工);以
  “道路感谢尔莫频,尚冀风俗归温淳”表述他与臣民同乐的愉悦情怀和他希冀好风俗、好年景长久下去的殷切心境。
  (齐河县政协文史科)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