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官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87
颗粒名称: 抬官桥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324-326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抬官桥”原名千户屯桥,为什么老百姓给它改了名呢?这里面有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故事,抬官桥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官桥

内容

“赵牛河,长又长,七曲八拐到东洋……”
  其实,这只是民谣中一种惯用的夸张方法。赵牛河虽长,但也并没流到东洋,它到了齐河县的“甘鱼头”便和滔滔“徒骇”汇为一流。然而,这七曲八拐却是有的。从地图上看,它恰似一条蜿蜒奔驰的长龙,由西南向东北,斜穿禹城、齐河两县。就在此河的第五拐——从甘鱼头上溯三十华里处,昔日曾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石桩木体桥,便是早年闻名鲁北的“抬官桥”。
  “抬官桥”原名千户屯桥,为什么老百姓给它改了名呢?这里面有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故事:
  清朝光绪九年,黄河决堤,暴雨连连,齐禹大地白澜澜的一片。尤其禹城城东,地势低洼,正当水路,谷豆泅水,高粱露尖,村村房倒屋塌,处处破壁残垣。真是鸡犬声声哀,遍地无炊烟……。这样大的灾难,地方官本应如实奏闻,免去钱粮,施放赈济。可是当时的清朝廷有这样一个规定:某地三年不报灾,知县可以擢升一级。禹城知县李惟诚为了自己的顶戴前程,三年任满,得到擢升,面对滔滔白浪,竟然视而不见,一再逼迫百姓完粮纳银。这个李惟诚,本是安徽颍上人,秉性十分贪婪,千里迢迢到禹城为官,就为的是黄金白银搜刮地皮。从他光绪七年到任后,一向贿赂公行,审理民间诉讼,不问是非曲直,只看哪边送的钱多,常常搞得当事人倾家荡产。百姓恨之
  入骨,给他起了个绰号“李可包”。意思是进了他那八字衙门,你这点家产就全归他了。百姓见他如此不体恤民情,万般无奈,只好推举李华金、赵亮、霍覃、高殿池、何老四等十多人,代表城东八乡父老进见李可包,面陈灾情重大,乡民凄苦不堪,无力纳银完粮;并恳请“老爷”下乡验灾。李可包词穷理尽,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去城东验看一番。
  是日,李可包带着三班六房的皂快衙役,乘大轿,出城门,浩浩荡荡向东进发。行未数里,已见大水漫地,前进无路,他忙吩咐打轿回城。岂知八乡父老早已齐聚东大洼,见狗官要溜,便忽拉拉一涌而上,围住公差,抢抬官轿。轿夫惧怕人众,同时也乐得轻松,便半推半就地将轿杆让与几个抢上来的精壮汉子。人们将李可包的随从挤在一边,拥着轿向东直走。越走水越深,把个李可包急得捶轿顶、跺轿底,又嚷又骂,连威胁带恫吓。人们却不理他那一套,还是抬着轿子往前走,非要他亲身“试灾”不可。李可包见不济事,顾不得老爷的体面,想跳轿开溜。可他掀开轿帘,只见白茫茫水天相连,早吓得短了舌头,紧忙地缩了回去。
  说话间,人们斜叉着过了东大洼,将轿子抬上了千户屯桥。不一会儿,衙役们也气喘吁吁地赶了上来,掀开轿帘一看:‘大老爷’正抱着朝靴,盘着两腿蜷缩在轿座上,象个瘪了气的皮球。
  尖咀师爷躬身向前,低声下气的说:
  “大老爷,请下……”
  李可包翻了翻死鱼眼,惶恐地抖动着咀唇说:“水,水……”
  师爷忙将细脖子全部伸进轿里,凑到大老爷的耳朵跟前说:“老爷,已到了千户屯……”
  李可包长出了一口气,这才觉得离了险境。刚要抬腚下轿,人群里一阵骚动,赵亮等走到轿前,齐声到:
  “水大田淹,颗粒无收。大老爷已亲眼目睹,城东八乡百姓伏望老爷准灾!”
  李可包先是吓了一跳,等到稳住神,看看自己已到旱地,无淹死之虑,随从衙役也在身边,狗胆又大了起来。你看他一拍轿楣,变颜变色地说:“你们这些不服王法的村野刁民,竟敢聚众闹事,戏弄朝廷命官,将老爷的轿子往深水里抬,想以此胁迫本官,那还了得!左右,将为首的拿下!”
  衙役们正要动手,赵亮挺胸大喝道:“慢着!小民还有话说。”
  李可包摇头晃脑,故作威严地用手一指:“讲来!”
  赵亮一甩头,将辫子绕在颈上,手指面前的茫茫大水,厉声责问:“大老爷,这是什么?”
  “这是大清的田土呀!”李可包故意打岔。
  “大清田土上不是正遭水灾吗?”赵亮激愤地质问:“可怜这一方百姓,颗粒无收。你‘对着沧海不见水、身在泰安不见山’,置百姓苦痛于不顾,只顾自己升官发财,你!你有什么脸面为此一方的父母官?城东父老们!这样的贪官,咱们不要了!”说着,领头来抓轿杆。衙役们一见大惊,忙举刀挚棒前来阻挡。一旁早已忍耐不住的乡民们也一涌而上,在桥头河岸与公差们展开一场混战。好一阵撕打,公差们有的被打下水去,有的抱头鼠窜。瞅这机会,高殿池把李可包推进轿内,又解下搭膊,将轿门紧紧捆住,吆喝人们抬起轿来,如飞一般向南去了。
  一个多时辰后,“抬官”的人们到了黄河渡口,船家和渔民听说‘抬’的是李可包,百姓要同他上藩司衙门打官司,都争先恐后地把船拢向北岸渡人们过河。不大一会儿,人轿渡完,顺着官道,不消半日就进了济南府。
  当时,山东大地时时发生“民变”,有些地方官常因“治民不善”而丢了顶子。山东督抚一见此案,惊得魂飞魄散。他怕事态扩大有碍自己的前程,便准了禹城百姓的请求,立派委员来禹勘验。委员以实情上报,以罔恤民艰,官逼民变奏闻,削去李可包的官职,永不叙用。同时“准灾”一年。
  然而,正当人们欢庆胜诉的时候,灾难却降临到了几个领头人的身上。李华金、高殿池、何老四等以“犯上”罪名各打四十大板;发配充军。侥幸逃脱的赵亮、霍覃等也未能幸免,被新上任的县官以追究“反民”为由,将赵亮拿去当堂活活打死。霍覃在年二十九日被迫逃到高唐县亲友处避难。所以,当时人们流传下这样两句话:打死赵亮拿霍覃,吓得霍覃跑到高唐过了个年。
  这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将这段故事绘声绘色地编成鼓书、大戏,在各地演唱,很受群众欢迎。千户屯桥从此成了抬官桥。李华金、高殿池、何老四、赵亮、霍覃都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当何老四等人发配期满返回禹城时,城东乡亲们自动接出十多里,夹道欢迎,比县大老爷来上任还有场面。到高殿池、何老四、李华金家去探望、慰问的父老,也络绎不绝。看起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群众的心里是最有数的。对那些做官不与民作主的贪官污吏,难道不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么?
  如今,“抬官桥”只剩下个土堆疙瘩。在它北边,建起了气势宏伟的千户屯拦河闸,旱能浇,涝能排,五谷丰登,百姓安乐,东大洼十年九涝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杨英国 张占林 搜集整理)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