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武城花杠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74
颗粒名称:
武城花杠舞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280-283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武城流传着一种全国罕见的独具风格的民间传统舞蹈——花杠舞,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是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喜爱,武城花杠舞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武城
花杠舞
内容
武城是个古老的县城,春秋时期为晋国东部边远之地,战国时期属赵国东部边陲城池,以屯兵储备武器而得此名。这里有着燕赵浓郁的民间风情和悠久的文化艺术历史。武城流传着一种全国罕见的独具风格的民间传统舞蹈——花杠舞,这是民间自发的群众性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是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流传至今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花杠舞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最早始于武城南屯村。这一带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屯的嫁鼓,南屯的花杠,饮马庄的扎彩匠。
座落在卫运河东岸的老城镇南的南屯,是三义、三合、六合、小屯、后庄五个自然村的通称。解放前,这一带有个乡俗,即由东屯的嫁鼓队,南屯的花杠队和饮马庄一带扎彩匠们扎制的栩栩如生的纸人马、纸鬼神等扎彩三部分组成的一支浩大的游行队伍,在每年四月十八日前几天开始,人们抬着女神——南屯大姑出巡几天,如同过节日、办喜事一般欢天喜地,热闹非凡,让大姑在武城镇附近农村巡视,乞求大姑保佑,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一项带有迷信色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过去,老城镇六合村东部有座朱栏玉户、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势雄伟的大姑庙,庙内有南屯大姑塑像。南屯大姑何许人也?传说她是玉皇大帝的长女,下
凡来武城,九月九日是其生日,四月十八是大姑出嫁之日,至于嫁与谁人?谁也说不清。大姑犹如观音菩萨,百姓们敬仰、信奉,求她祛病免灾,生儿育女,保佑平安。南屯大姑颇有威望,不论男女老幼一律尊称大姑,互不相识的人在集会上发生争吵,一方说:按南屯大姑说咱们还是表兄弟(表姐妹)哩!双方一笑了之。出巡时,出巡队伍最前边是两个纸扎的开路鬼,一副丑陋不堪的鬼脸,手持木棒或刀、枪(竹杆),不停地玩耍,在前开路。开路鬼同真人一般大小,车轮与刀棍有联动机构,车轮一转便驱动开路鬼神手中的刀棍耍个不停,如关公耍大刀,车推得快,刀耍得快,开路鬼后边是一排排整齐的嫁鼓队,队员统一服装打着铿锵有力和谐一致的鼓点前进。嫁鼓意为女儿出嫁时乐队所用之鼓。鼓面直径近二尺,一人一面,系在腰间,阵容庞大,气势磅礴,少则二十面,多则几十面鼓同时打一鼓点,鼓点丰富,共72番,真假两套,旋律优美,并不时变换,加上锣、钗、饶、钹,响声震天动地,强弱分明,节奏适步。嫁鼓队后边是能工巧匠们制作的年轻漂亮的大姑,身着鲜艳的绫罗绸锻衣服,端坐在高头大马上(纸马),马下有车子推着或人抬着,大姑身后便是阵容庞大的十八抬南屯花杠。花杠队队员们迈着舞步表演着前进,十分绚丽壮观,后边是云牌队伍,几十人手持,大似桌面的云图纸牌,跟在花杠后,最后边是人们画妆扮演的风婆婆,雨婆婆,批雨将军边走边舞。
南屯花杠制作独特,是由4尺见方的杠柜周围用花布围裙,内装重物,上边扎有五六尺长的竹苗,苗上扎满五颜六色的花朵,并挂上四串鸭蛋状铜铃,柜中穿过一根长约5米左右的杠杆。杠杆一般用杉木或弹性强的杆子,制作精细,色彩艳丽。两人一抬,踏着铿锵的鼓点,变化着各种轻快的舞步,手握红绸,边扭边颤边前进,长长的队形有时前后左右串花,似“蛟龙出
水”,人们如进入鲜花盛开的花园。五、六十斤重的花杠在杠手的头上、肩上、背上转动、颤动,如粘在上面,不用手扶,但不能掉下来,表演到精采处,欢声雷动,掌声阵阵,给人一种欢乐优美的艺术享受,花杠舞杠手的衣服是武士打扮,艳丽精制,衣服上绣着花边,个个英俊潇洒,表演时两人动作极为默契,花杠舞要求较强的基本功训练,动作粗犷、豪放、轻快,双臂的动作有大甩小甩,脚上的功夫有挖十字、颤步、蹲裆步,头功、腰功动作有头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背等,该舞动作特点是:脚步沉,膝微弯,小甩走,大甩转,脚掌弹地全身颤。花杠也有时撂场表演,一抬单独表演,另一抬配合,表演各种花样,这是显示杠手技艺之时。在队形上有“二龙吐须”、“转十字”、“对杠”、“串花”,有齿形、蛇形、梯形、直形,铿锵有力的擂鼓声和浑旋雄厚的“喤喤”作响的花杠铃声形成一种强大的独特风格的音响效果,胜似西方国家庞大的交响乐队,渲染了舞蹈的热烈气氛。
解放后至今,武城花杠舞依然十分活跃,闹元宵一闹就是四五天。庆解放、庆丰收、送新军,一些喜庆重大场合大都有花杠舞热闹非凡的表演。
花杠舞不仅深受群众欢迎,还引起上级文化部门的关注。1979年武城县文化馆对花杠舞这一古老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加工整理,组织训练,不仅在街道上表演还搬上舞台,在德州地区汇演中被评为优秀节目,同年还获得山东省优秀节目。1984年中国舞协将花杠舞录像作为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料保存。1992年9月16日至22日,武城花杠舞参加中国沈阳国际民间文化艺术汇演,荣获优秀节目。1996年4月县文化局率队赴济南参加山东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举办的“齐鲁民间广场艺术展演”又荣获“黑牡丹奖”。
改革的年代里,风格独特的花杠舞为德州的改革开放发展增光添彩,这朵民间舞蹈中的奇葩,将会开放得更加艳丽夺目。
(此稿调查采访了武城三义花杠舞老艺人谢天才、庞金路、崔荣兰、谢丙录等人撰写而成)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风声
责任者
刘建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