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德州民间器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72
颗粒名称:
德州民间器乐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272-275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州市民间音乐分布广泛,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充分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与精神面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创作才能是德州市人民世世代代流传、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德州民间器乐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民间
器乐
内容
德州市民间音乐分布广泛,门类繁多,形式多样。充分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与精神面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创作才能是德州市人民世世代代流传、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
民间音乐有器乐、声乐两大部分。声乐部分另有专述。兹将器乐部分概述如下。
器乐含打击乐、弦乐、弹拨乐、吹奏乐等。
打击乐分布最广,村、镇、街、机关、学校、工厂都有,有的有两套至数套。
大鼓,亦名架鼓。鼓为木帮,两端鞔牛皮,端径80—120厘米,园形,中间四面置铁环悬挂于鼓架,行动时由大车拉载或四人扛抬,大木棒鼓槌,由一至四人敲击。或摁鼓心,或敲鼓边,或敲鼓帮,或单槌敲击,或双槌齐下,或敲或捂,或颠或搓,致使鼓点有抑有扬,有顿有挫,有强有弱有急有缓。时若暴风骤雨,铺天盖地;时若风吹游云,轻盈飘渺;时若狂涛巨浪,汹涌澎湃;时若细流潺潺,宁静缠绵。花点繁多,变幻无穷。伴以大钹二至四副,每副两片,铜质,30—40厘米径,有10厘米凸腔,穿皮绳系红布缠于手,两片随鼓点敲击,时而高举过顶,时而拢于怀中,声音宏亮悠扬。饶二至四副,每副两片,铜质,30—35厘米径,有6厘米凸腔供乐手抓拿,为大饶
穿插随鼓点敲击,两片轮番旋转,声音清脆悦耳。大锣一面,铜质,50—70厘米径,乐手一手提锣,一手握锣槌随鼓点、伴饶跷敲击,音响宽宏浑厚,节奏有序不紊。
架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时期,祖先们为驱逐野兽袭扰、相互联系或遇有喜庆即敲打竹、木、石、陶、骨等器皿,使其发出不同音响,历代沿袭应用,逐渐演变形成了锣、鼓、钱、饶、钟、磬、铃、梆等整套功能各异的打击乐器。应用于祝贺喜庆、官员出巡、打更报点、敬神祭祖、御敌报警、拒敌助威、说唱伴奏等方面。或击鼓鸣锣,或撞钟敲梆,或锣鼓跷钹齐鸣,或一种乐器单击。在戏曲舞台与文艺作品中经常见到或听到的如:两军对垒中的战鼓震耳、号角齐鸣,官员出巡时的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等,是对古人当时实际生活的描绘。在今人的现实生活中仍沿袭应用。诸如遇有匪患敌情,肇事点双槌擂鼓,告急求援,外围村屯闭警以单槌击鼓或鸣锣相应循序向四方扩散。各村屯乡勇,闻锣鼓声全副武装迅速奔赴肇事点,共同御敌。如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拳聚义药王庙;1926年,(民国15年,)红枪会奋起抗击德州道尹林介钰;1940年,沦陷时期,黄沙会聚众攻打日、伪军盘距的德州城等。方园数十里,村村鼓响,屯屯锣鸣,乡勇义士,披挂上阵,轰动千百户,集结数万人,浩浩荡荡,威风凛凛,谱写了城乡人民齐心御敌的壮烈史篇。人们还以鸣锣撞钟报火警、水警、催丧、集众。德州解放前,城区撞钟报火警,以南门城为中心,有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之规,闻锣后即知起火方向,以便赶往救援。解放前夕,砸顽固、斗恶霸、惩办土豪劣绅,架鼓起了巨大作用;敲起架鼓,带着土豪劣绅,串街游集,鼓舞了群众斗志,砸掉了土豪劣绅威风。架鼓更主要是用于祝贺节日,敬神祭祖。每年春节,自正月初一至二十五,村村街街都抬出架鼓,自天明
敲到深夜;架鼓声若风啸雷鸣,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此外,七月十五放河灯,八月十五庆仲秋,运河泛水接大王,天气久旱祈甘雨,部分村屯,也抬出架鼓敲打。解放后,架鼓逐渐为小鼓代替,架鼓已遗存无几了。
小鼓,亦名堂鼓,木帮,两端鞔牛皮,端径35—40厘米,长园形,小木棒鼓槌敲击,敲法同架鼓。伴以大镲二至三副,每副两片,铜质,15厘米径,形若大钹。小镲二至三副,每副两片,铜质,15厘米径,形若大钹。小镲二至三副,与大镲同,略小。旋锣一至二个,铜质,20厘米径。堂锣或稣锣一面。用于戏曲和民间舞蹈伴奏。解放后取代架鼓成为民间主要敲打乐器。年关、节日、庆功、祝捷、致贺、报喜、集会、游行等都要敲锣打鼓。常用的锣鼓套子有:“急急风”、“秧歌点”。
此外,打击乐器还有墩鼓、手鼓、腰鼓、环鼓、高跷鼓、货郎鼓、八角鼓、渔鼓、竹板、梆子、木鱼、简板、板鼓、木板、鸳鸯板(亦名黎铧片)、牛胯骨、钟、磬、牌、瓶、碟、碗、铃、碰铃等,多系伴奏乐器或导具。
弦乐有京胡、京二胡、二胡、四胡(亦名四根弦)、高胡、板胡、低胡、坠琴、大擂、软弓子二胡等;弹拨乐器有三弦、月琴、筝、琵琶、正琴等;吹奏乐器有笙、管(含大管、小管、双管)、笛、箫、唢呐、埙、箎、大号(亦名牛腿号)等。这些乐器,流传于民间,活动于年关、节日、庙会、敬神、祭祖。用于伴奏,也用于独奏、合奏、重奏。并出现了僧、道、尼、吹鼓手等一些职业和半职业的吹奏团体和个人。解放前的吹奏团体有永庆寺、南门城、水馆驿、大王庙、上岛寺的僧、道,长庄路姓的吹鼓手,他们不仅吹奏于德州城乡,还应聘到南皮、东光、枣强、献县、章丘、天津等地吹奏。解放后陈庄乡五里庄的埙、箎合奏、黄河涯乡的大擂拉戏曾参加过地区举办的民乐
会演。经常吹奏的乐曲有:“天地牌”、“送情郎”、“海青歌”、“小开门”、“大开门”、“朝天子”、“八仙庆寿”、“一串鱼”、“小番”、“虞舜薰风”、“双悲调”、“柳青娘”、“柳摇金”、“万年欢”、“勾勾双”、“凤凰双点头”、“叠落金钱”、“哭皇天”、“雨打芭蕉”、“夜深沉”、“三潭印月”、“百鸟朝凤”、“将军令”、“十面埋伏”、“步步高”、“斗鹤鹑”等。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