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德州跑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67
颗粒名称:
德州跑驴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4
页码:
268-271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德州跑驴是流传在德州城乡、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关键词:
德州市
跑驴
内容
德州跑驴,亦名小黑驴儿,小毛驴儿,是流传在德州城乡、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1930年,始于德州城郊马庄村,原为“王小赶脚”,演员二人:二姑娘、王小。二姑娘骑驴,王小赶脚,一赶一催、讨价还价,插科打诨,且将毛驴动作模拟的唯妙唯肖,情趣盎然,耐人寻味。锣鼓唢呐伴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深受群众喜爱,故而很快流传到南关、前进、车站、自强、商业、马市、胜利等街和城郊一些村屯。并由单驴发展为对驴、驴队,自成一派,各有千秋。
1956年,祝贺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64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五周年,分别由20—30匹跑驴组成的驴队出现在游行队伍的行列中,锣鼓唢呐,清脆嘹亮,毛驴跑动,跳跃欢腾,骑驴者披红挂绿、艳抹浓妆,赶驴者龙腾虎跃,皮鞭炸响,时时博得围观者鼓掌喝采。
1954年,前进街刘学升骑驴、车站街刘万仓赶脚,代表原德州市参加了山东省和华东局举办的民间舞蹈会演,将民间舞蹈形式由广场搬上舞台。相沿至今,已流传到城乡近百个街道村屯。
一、跑驴的起源
1930年,德州城郊马庄村,村民袁福生(时年22岁),赶
马车结识了德州驻军23师曾扮演王小赶脚的军人刘长河,二人爱好相投,结为至交,共同探讨跑驴,将原来舞动马鞭代驴,改成制作以竹扎骨架、外披黑布挂黑麻缕为驴形,演员似坐驴上,靠演员的双腿,模拟毛驴跑动,袁福生凭自己多年侍弄牲畜和赶车的经验,加上在本村武场练就的一身武功,把勒嚼、着鞭、扬蹄、尥蹶、撒欢、闹牲等毛驴的细微动作模拟的活灵活现、逼真动人。双跑中有功夫,细微处藏绝招,创造出生动的舞蹈动作,受到群众的欢迎。全村“武场”的十几名青年,都练骑驴、赶驴,当时全村50多户人家,家家集资资助,多者每户竞捐赠五块银元。第一年拜场演出,即轰动城乡,跑驴所到之处,人们争先出门观看,城乡街村,邻县村屯的文娱爱好者纷纷登门,拜师求教,使跑驴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迅速流传推广。
二、演员及其装扮
演员二人。一人扮二姑娘,女,十七、八岁的农村姑娘,天真活泼。戏曲中的花旦妆扮,服饰鲜艳、红绿皆可,驾毛驴。驴形用铁丝绑扎而成,外披挂系黑色麻缕黑布或黑平绒布,长100厘米宽50厘米,中间留有上下套入人体方孔,驴身与驴头由弹簧相接、头部颜色黑白分明。耳朵眼睛都能活动,驴脖子挂铜质、鸭蛋大小的串铃,下挂40厘米白色围布,上画四条驴腿,上妆时,驴形吊于演员臂部,形若骑在驴背,驴的动作由演员模拟。一人扮王小,十七、八岁农村青年,憨厚纯朴,戏曲中武士扮相,青、红、蓝、白打衣打裤都可,但需与二姑娘分开颜色、包头、扎扳带,穿紧口云鞋,手执皮鞭,皮鞭为60厘米长的木或竹棒,上系鞭头、鞭梢,抽打时鞭梢响若炸炮。
三、伴奏乐器、锣鼓套子曲牌
锣鼓唢呐伴奏,鼓,堂鼓,木梆,椭圆,高50厘米,宽35厘米,中粗端细,两端鞔牛皮。一对木棒鼓槌敲击,大小镲各两副,旋锣两个,堂锣或稣锣一面,敲打“急急风”、“马趟子”。唢呐两个,吹奏“将军令”、“梆子娃娃”、“百鸟朝凤”部分乐段加上模仿人笑等。
四、演出形式与基本动作
二姑娘基本跑云步,王小会武功,形式有三:
1.单驴,原为《王小赶脚》,一人骑驴一人赶脚。顺序和基本动作是:催驴、应催、上驴、登路、勒嚼、着鞭、扬蹄、尥蹶、踢腿撒欢、上坡、下坡、过桥、〓水、陷入泥坑,岔道拦截等情节,其中间加以对白、插科打诨,情趣横生,逗人捧腹大笑。后把对白删掉,完全靠舞蹈交待情节,吸引群众。表现小俩口走亲,锣鼓声中男持鞭前扑虎跳登场亮相,似戏曲中马童,随后引出乘驴者,女驾驴云步出场,勒嚼亮相,一勒一停,似如活驴登场,赢得碰头掌声。继而跑园场,男挥鞭赶驴,驴着鞭抖膀,时而弹蹄尥蹶、时而撒欢窜跳,赶驴者边赶驴、边注视骑驴者的安危,含情脉脉。舞姿轻松欢快、夫妻情意缠绵,忽而毛驴低头闻到尿臊,还是抬头看到异驴,两耳直竖、昂头炸毛、哇哇怪叫、扬蹄尥蹶,打横转圈、似疯若狂、男打驴、女勒嚼、毛驴暴跳前咬后踢,时而将赶驴者踢倒在地,时而从赶驴者身上窜越,赶驴者摸爬滚打,随机应变;骑驴者心惊肉战,慌而不紊,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不时引起观众拍手叫绝。一场虚惊过,重登阳关程。勒嚼、着鞭、情节同前。有的设计女抱婴儿,遇险时加进男接儿、还儿,有的设计鸟叫、赶驴者以
石击鸟等。
2.对驴,基本与单驴同,唯骑驴者衣着一红一绿,轮回登场表演,顺序同前。还是马庄村独出心裁,把“一个槽上拴不住两叫驴”之情节揉进舞蹈中,在单骑驴所述惊恐场面刚过,另一毛驴冲破赶驴者拦截冲出,两驴相遇、互相嘶咬、打在一起,赶驴者奋力阻拦。忽而一驴扑倒,一驴从其上跃过,扑倒者追而反扑、踢咬碰撞、往返周旋,打的难解难分。幸有两名锄地农民荷锄赶来相助,四人同心合力终于驯服强驴。四人欢呼跳跃、祝贺胜利,前扑虎跳、前翻后翻、小翻踺子,飞脚旋子,扒虎抡背,戏曲武生短打的高招绝活广使巧用,把舞蹈推向高潮。
3.驴队,由多驴组成,10、20、30……不限、着妆华丽,一骑一赶为一组,以“别篱笆”变换队形、交换位置,在规定范围内作勒嚼,着鞭、踢腿、尥蹶等动作,锣鼓、唢呐、串铃响鞭构成驴队独有“交响乐”,群驴,驴夫集体组成群舞别有风味、值得一赏。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