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德州民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66
颗粒名称:
德州民歌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8
页码:
260-267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憎之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德州民歌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民歌
内容
德州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憎之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曾进行过一些收集整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工作,不得不中途停滞下来。过去整理过的资料,也都大部遗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1979年中央文化部、中国音协《关于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下达以后,地、县、乡文化部门特别是文化馆、站的同志,在充分发动群众进行普查摸底的基础上,深入许多乡、村寻访民间歌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录音、记谱和文字资料的整理,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通过这次民歌收集活动,全市共挖掘整理出各种形式和题材的民歌共计1825首,从中筛选出了422首,印了一本《德州地区民间歌曲集》,绝大多数的曲子都保留了原始的面目。
德州市,地处山东西北部,黄河与运河岸畔,津浦铁路从中穿过,被称做鲁北平原。这里的民歌由于受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的影响,很自然地形成了粗犷、豪放、幽默、风趣、优美、抒情等特点。根据全市民歌的分布与发展情况看,又很自然地形成了东西两片,并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如德州以西,夏
津、武城为中心,因地处运河两岸,受运河号子和外来的影响较重,其特点是以优美、抒情为主(同时也兼有其他一些特点);东片商河、乐陵、临邑及沿黄河一带的民歌,以粗犷、豪放为主(同时也兼备风趣、幽默等特点)。现在简要分述于下:
(一)
德州市、武城、夏津、平原一带,地处运河东岸,自古以来,通过运河这一南北大动脉,与外地通商和文化交流较多,经济基础较好。这一带民歌在发展与形成过程中,一是受运河号子的影响较重,二是通过文化交流,接受了一些外来的影响,尤其是江南浙江、江苏一带的影响较重,所以,这一带的民间音乐艺术比较丰富,音乐风格优美、舒展、细腻、抒情。在多种题材的民歌中,抒情、欢快的较多。例如:
比较抒情、优美的民歌有:武城的《唱秧歌》、《截粮船》,曲调辽阔、悠扬、优美、抒情,显然受到了运河号子和江南民歌的影响。比如,江苏有一首民歌叫《一粒下土一棵秧》,其主要曲调是这样的:
这首民歌与武城民歌《唱秧歌》,从旋律进行到调式都是非常接近的。德州市的《放风筝》、《降香》;平原的《小四辈上工》等都比较优美、抒情。这与江浙一带许多抒情、优美的民歌在气质上也是很相近的。
而德州市的民歌《一字对花》、《插花鞋》、《十字花》;夏津的《四季花开》、《对花》、《王大娘喂鸡》、《暖小猪》等其特点
是比较欢快活泼的。夏津民歌《盼五更》、《听房》、《王小赶默》等,是以诙谐、幽默、风趣为其主要特点的。特别是建国后,对有些原始民歌,在保留原来风格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改编、加工和推陈出新,使格调更加清新,色彩更加明朗,结构也更加严谨。
德州民歌,在演唱方法上,与其他地区也有着一些显著不同的特点。
首先,是颤音的唱法,别具一格。以《武城秧歌》为例:开头就用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颤音,而这种颤音比一般歌曲中的颤音唱法幅度更大一些(一般是半音颤音),是鲁北秧歌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唱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
这里表现的是男女青年隔河对歌的情景。演唱自由而辽阔,明显地受运河号子的影响,羽调式明亮的〓属音的延长,加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音区颤音的唱法,造成了向对岸高歌的感觉,加深了晴空万里,流水潺潺,桃花红似火,百花开满园的大好春光的音乐形象。
其次,是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夏津民歌《盼五更》和临邑民歌《计划生育好》。现仅举《盼五更》为例:
这种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也是德州民歌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的唱法,尤其是夏津县老民歌手宋性木的演唱,真假声结合贴切、自然,不显痕迹。并结合使用了下滑音的演唱,更增加了幽默感,使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民歌演唱中是别具一格的。
另外,一些民歌中的顿音唱法,以及对衬词、衬腔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对优美、抒情、欢快、热烈等情绪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有独到之处。比如:《放风筝》、《一字对花》、《对花》等民歌中的顿音唱法,以及衬词、衬腔的特殊用法,都很有特色。如在《放风筝》中运用了顿音的唱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风筝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轻轻飘荡的情景。
又如:《一字对花》的末尾一段:
这里衬词、衬腔的运用和演唱,均有独到之处,在其他地区的民歌中是很少见的,每句衬词的落音不是属音,就是导音,加强了音乐的推动力,最后才结束到主音上。演唱速度较快,一气呵成,用当地群众中流行的俏皮话形容,有“秋天吃甜梨,嘎嘣稀脆”的感觉。
有些民歌,在整理改编过程中,还借鉴了一些戏曲的表现手法,加以推陈出新,使新民歌更加轻快、活泼,格调清新、秀丽,富于时代精神,如夏津的《四季花开》、《王大娘喂鸡》、《对花》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从调式上看,这一带的民歌多数是宫调式、徽调式,只有少数民歌是羽调式的,如武城的大、小秧歌等,调式色彩与这一带民歌的风格特点也是完全一致的。
(二)
东片:乐陵、商河、临邑及沿黄河一带,盐碱涝洼多,土地脊薄,交通又比较闭塞,生产力不够发展。建国前长期受着地主、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受外来影响较少,是使这一带的民歌能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客观条件,表现出粗犷、豪放、幽默、风趣的特点。例如:商河的民歌《打岔》、《裁单裤》和《瞎子算卦》;陵县的《选女婿》;济阳的《会亲家》和《亲生的儿子不认爹》等等。这些民歌的情绪和格调,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感情淳厚质朴:如《裁单裤》、《唱大戏》、《亲生的儿子不认爹》等。个性突出,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曲调非常口语化,充分表现了鲁北人民憨厚、朴实、开朗、直爽的性格。在音乐主题的发展上,重复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这种性格特点。
二、气质粗犷、豪放:如《打岔》、《大实话》和《摇葫芦》等。这些民歌在句式上是以上下句为基本句式;在旋律上,多用大二度、大小三度、纯五度,音程不跳进,给人以豪放、开朗的感觉,同时还运用了一些六、七度和八度的大跳,有气势,有冲力,突出了粗犷、豪放的气质特点,充分体现了鲁北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和豪爽、强悍的性格。同时,结尾五声音阶下行的旋律,在这一带民歌中出现得较多,表现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在生活上哀痛、深沉的情绪。再加上衬字、衬腔的运用,更加重了这种深沉感,是鲁北人民长期以来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格调幽默、风趣:如《大实话》、《裁单裤》、《山货郎》、《选女婿》、《会亲家》等。现以《大实话》为例:
曲调朴实,口语化,旋律进行多级进,第四小节运用了八度音程大跳,突出表现了鲁北人民热情、豪爽、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真假声结合,下滑音唱法以及衬字、衬腔的运用,更增加了这种幽默感。同时,也使乡土气息更加浓郁。
又如《裁单裤》的情节,唱的是老两口生活了多半生,还
没穿过一件新单裤,这次买回布来,老婆左比量,右比量,竟然裁成了一个大口袋。听了令人捧腹大笑。可以说是幽默之极。但它却真实地唱出了这个地区旧社会人民群众苦难深重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鲁北人民善于和困难作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
另外,这一带的民歌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故事性较强。有许多民歌,歌词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演唱起来扣人心弦,令人发笑,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例如:商河民歌《裁单裤》、《瞎子算卦》;夏津民歌《听房》、《王小赶脚》等。《听房》为例:
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一些新民歌,也继承发扬了这一传统,例如,济阳的《会亲家》和《亲生儿子不认爹》等,都是近年来在全地区民歌会演中发现的深受群众欢迎的民歌。
鲁北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是革命的老根据地(当年肖华支队就曾在乐陵一带活动)。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人民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也促进了革命文化的发展。同时,革命文化的发展,对当时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是新民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例如,武城的《扒铁道》和《截粮船》;商河的《打游击》和《十二个月》;夏津的《打夏津》;陵县的《打汉奸》;临邑的《八路军打日本》和《烈士美名天下扬》等,都是在抗日战争中产生的。
建国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民歌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情绪更加乐观、昂扬。例如,武城的《唱秧歌》就有这么一段歌词:“过去唱歌苦泪多,泪水流成河呀。今天咱来唱秧歌,人也笑来水也乐哟嚎。”热情地歌唱了鲁北人民在解放后新生活的巨大变化。又如,《碱场李村变了样》、《计划生育好》、《四季花开》、《暖小猪》等,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新社会的新道德,新风尚。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在原来民歌题材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新的领域。
[注]商河和济阳的民歌,就其风格和艺术特色讲,也同属德州民歌。原行政区划又同属德州。所以,本文的论述自然也涉及了其有关内容。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庞玉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