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德州高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65
颗粒名称:
德州高跷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6
页码:
254-25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高跷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列御寇著的《列子·说符》中即有高跷记载,相沿至今,已两千余年,德州高跷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高跷
内容
高跷是我国分布较广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脚踩木跷得名。高跷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列御寇著的《列子·说符》中即有高跷记载,相沿至今,已两千余年,传入德州时间,未见文字记载,据老人追忆,最晚始于明朝。明洪武年间,德州州署由陵县移此,置署衙,筑砖城,设卫置屯,增建廒仓,屯兵移民,垦荒储粮,兴集立会,发展贸易,城乡面貌,变化迅速。永乐年间,曾晋入全国三十三个大工商业城市之列。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高跷、舞狮、龙灯、彩车、旱船、跑驴、竹马、花棍、云灯、地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蓬勃兴起,城区的小锅市、小营(今市府街)、二郎庙角(今育新街)、柴市街等街村,先后建立了高跷会,继承发扬了高跷艺术,形成了德州的高跷阵容与表演程式。其中,小锅市兴起较早,据曾扮演过头佗的七十五岁老人曲贵生,扮演过青蛇的七十九岁老人曲贵来,出任过高跷会会头的七十三岁老人杨文来等谈,他们听老人讲:小锅市的高跷是运河漕运通航后随船由河北省通州坝学来,至今已五百余年。逢年临节,喜庆吉日,高跷健儿,擂鼓上跷,浓抹艳妆,涌向街头,尽情欢舞,饱居民眼福,增古城光彩,谱写了德州高跷的光荣史。民国时期,城乡闹元宵,二郎庙角高跷队张金荣扮演头佗,倒蹲舞棒,以一百单八下,打上、打下、高十二米多的
南门城楼坡道,居冠夺魁,誉满城乡。八十年代,小锅市、柴市、育新街等单位的高跷,分别由省、市电视台录像播放。
高跷致胜于高,其高仅次于芯子,别于其他一切街头艺术形式,出人头第,于人海中先收眼底,加之服饰鲜艳夺目,道具奇巧美观,节奏明朗欢快,技巧新颖动人,场面活跃,气氛热烈,雅俗共赏,使人百看不厌,深受群众欢迎,为祝贺喜庆、欢渡佳节必不可少的民间街头艺术表演形式。
高跷的形成与现有阵容。高跷的形成,其说不一。一曰:以渔、樵、耕读为主体,伴以即兴,逗趣人物(俗称混混);一曰:由武松打店、刘海砍樵、打渔杀家、白蛇传、老少换、小老妈等戏〓拼凑;一曰:梁山好汉化妆踩跷攻城陷镇演变。那说为准,难予定论,看登场人物与表现内容,似乎三者都有,又不尽然,究服饰妆扮,系历代充实增删,古今并存。登场人物,七、八、九对不等,一般为头佗、英哥、樵夫、皂婆、渔翁、渔婆、公子、青蛇、二混、三姐、妈妈娘、傻小、瞎子、瘸子、马古伦、丑婆等八对。有的扮有醉老道,皂婆或和尚,县官、书童等。表现内容主要为打棒、肩担、捉鱼、捕蝶等民间生活片断,间以调情逗趣、抓哏打诨。头佗、英哥首当其冲,舞棒对打,棒分上三路、下三路、前三路、后三路、左三路、右三路等十八路、三十六路或七十二路。上下逢源,前后呼应,左右开弓,舞姿刚劲有力,棒花变幻无穷,加以倒蹲、探海、抱月、背剑、跳涧、剪子股等技巧,展示了人物的萧飒英俊,武艺的精湛娴熟,让人目不暇顾,拍手叫绝。樵夫、皂婆配合默契,一个肩荷柴担,担杖摇晃甩动,一个手持翎扇,扇子慢摆轻舞,以鹞子翻身、大鹏展翅,猛虎跳涧、大闪腰等技巧,显现攀山越岭、穿谷跨壑的艰险。渔翁、渔婆,欢腾跳跃,再现渔家生活,渔婆架鱼,以折腿腕、水蛇腰、抖肩耸膀、剪子股等技巧,把鱼的
动作摹拟的唯妙唯肖。渔翁见鱼,精神抖擞,手指目视,甩发捋髯,撩衣挽袖,翻筋斗,撂地叉,前抓后摁,捉鱼入笼,摇头抖髯,缓缓起叉,把渔家的欢乐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捕蝶是高跷中最活跃的场面,青蛇拤腰架蝶,公子举扇提襟,彩蝶上下翩飞,公子雀跃追捕,剪子股、大闪腰、翻筋斗、撂地叉、鹞子翻身、大鹏展翅、猛虎跳涧、张飞骗马、夜叉探海、倒蹲等多种技巧,巧使广用,博得阵阵掌声。其余人物,系一般过场,也运用一些技巧,表现一定内容,相比之下,不及前者给人印象深刻,却具逢场逗趣,即兴抓哏的本能,故称“混混”,同样是高跷队中受欢迎的角色。
高跷的功底与技巧。踩跷是高跷的固有技巧,也是高跷命名的根本依据。跷系4×6厘米方木制做,高80、100、120厘米不等,上扁下圆,底径3至4厘米,自下而上,于三分之二处,开卯榫,楔脚蹬,以麻辫缚于腿,演员双脚着跷,奔跑跳跃,灵活自如,并能做出:夜叉探海、苏秦背剑、怀中抱月、鹞子翻身、大鹏展翅、张飞骗马、猛虎跳涧、剪子股、大闪腰、翻筋斗、撂地叉、倒蹲等动作,叉又有悬叉、实叉、急起、缓起之分,更有甚者,着跷窜桌越凳,若履平地,加以折腿腕、水蛇腰、抖肩膀、甩担子、摆头甩髯等身上功夫,跷功腿力、身段眼神揉合一起,形成高跷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程式,历代流传,相沿至今,年复一年,百演不衰。
高跷的服饰造型。高跷着戏装,古今并用,古多于今。其中:头佗罩篷头,卡月牙头箍,穿青色打衣打裤,和尚坎肩,丝绦板带扣胸束腰,持3厘米直径、50厘米长的木棒两根,或一手抱棒,一手随脚步前后甩动,或手各一棒,手随脚步前后甩动,棒依节奏上下旋转。英哥亦然,唯衣着为红色,绿绣绦坎肩,有的持尘甩。樵夫戴罗帽,衬草帽圈,穿白豹衣豹裤,扎
丝绦板带,肩担长150厘米红绸扎裹的木质或竹质象征扁担;皂婆头包黑布,穿墨绿底、银边、绣花、肥袖偏襟褂,彩裤蓝裙,手持翎扇。渔翁鹤发银髯,挽顶髻,戴露顶矮沿草帽圈,穿杏黄豹衣豹裤,扎丝绦板带,外罩黄老斗衣,身背鱼篓;渔婆头戴银白渔婆罩,穿白战衣战裙,左手卡腰,右手架由150厘米长的藤条挑动的金鱼。公子头戴小生巾,内穿小生褂、彩裤,外罩粉红底绣花道袍,手持折扇;青蛇头戴翠绿色盘龙式小额子,穿翠绿战衣战裙,左手卡腰,右手架由150厘米长的藤条挑动的彩蝶。妈妈娘头戴发套抓髻,老旦头箍,穿紫色彩旦褂,肥脚彩裤,左手持彩巾,右手摇蒲扇,青布腿带扎腿;傻小头梳朝天锥顶辫,上穿蓝茶衣,下穿红背带彩裤,挎篮摇扇。二混梳后长辫,穿浅灰长衫,罩青坎肩,持尘甩;三姐梳后长辫,蒙头红盖顶,穿绿长衫,持彩帕。瞎子戴青帽垫,着墨光眼镜,卡黑色鼻胡,穿长衫,罩坎肩,手持竹竿;瘸子戴礼帽,穿长衫,一手架长烟袋,一手持竹竿另端为瞎子引路。马古伦头戴红缨凉帽,着白五绺胡须,穿白长衫,罩毛朝外白羊皮坎肩,背行李,挂串铃,持白穗马鞭;丑婆头梳老鸹纂,耳挂红辣椒,黑布蒙头罩面,穿彩旦褂,肥脚彩裤,手持绿穗马鞭。醉老道头戴八卦道巾,穿蓝道袍,扎丝绦,背酒壶,持蝇甩。和尚着青色僧衣、僧帽,挂念珠,持蝇甩。县官头戴黑色圆翅纱帽,挂黑三绺胡须,穿蓝袍,扎玉带,抱印授。书童头戴娃娃发,穿红茶衣茶裤。除公子、傻小、丑婆、县官脸上分别画蝴蝶、蝎子、点麻子、涂小花脸外,其他一律为净面粉妆。
高跷节奏明朗欢快,系锣、鼓打击乐器伴奏。乐器计两套,一套是堂鼓一,大钹二,小钗二,铜旋一,锣一,敲打“急急风”等在队前开路。一套是高跷鼓二,鼓系木帮,鞔牛皮两端径30厘米,中径25厘米,长50厘米。旋锣四至六个,均系高
跷专用乐器,分为紧点、慢点,在紧、慢点中又有阴、阳点之别,伴以反复、花点,一般紧点用于撂场,慢点用于行进和表演。间隙中加唱、说、数板。唱系清唱,唱腔高吭有力,粗犷淳朴,俗称秧歌调,说、数幽默风趣,即兴抓哏,逗人捧腹。(音乐唱词略)
高跷的组织与演出。高跷的组织解放前叫高跷会,设会头,会头由有名望人士出任,下设文场、武场、事务三套班子。文场十七至十九人,领伞一,演员十六至十八人;武场十五人,鼓三,大钹二,小钗二,铜旋一,锣一,旋锣六。事务人数不等,分工联络,架鼓、拉车、抬凳等。解放后改称文娱队,由基层领导班子或责成专人负责。经费来源,解放前由商家大户或群众自愿集资支付。解放后由公益金和群众自愿集资支付。演出活动分拜场与应邀。拜场系高跷队主动到客位演出,应邀是应客位邀请,不管那种演出,高跷队到达前由高跷队派出专人下帖联络,客位摆桌凳,置烟茶,有条件的备糖果、糕点,以至酒饭。高跷队到达时放鞭炮迎接。
演出顺序分行进、小场、大场,行进是高跷队进村、进街的路途行进,双行前进队形,有时以扒皮、别篱笆略加变换,小场即一般撂场,用于主要街头、路口和较大单位门前与观众稠密处,紧点、跑园场,略施技巧,一晃而过。大场为正式演出场,首先演员集体跑场,即打场子,随即分场表演,称为过对。集体跑场,紧点,领伞引路指挥,队形花样有:单行行进、二龙吐须、剪子股、转8字、走方社、四门斗、双扒皮、单扒皮、滚绣球、盘蜗牛、龙摆尾等。跑场间隙加唱,有领有合,有独有对。分场演出由一对对演员分别登场表演,顺序是:头佗与英哥,樵夫偕皂婆,渔翁伴渔婆,公子对青蛇,妈妈娘领傻小,二混跟三姐,瘸子搀瞎子,马古伦配丑婆,醉老道戏和尚,县
官带书童,表演中竞相发挥技巧,尽情表达内容,即兴抓词,抓哏逗趣,以吉祥嘉言,致贺祝福,最后以狮子骆驼象造型告终收场。自始至终,场面活跃,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让广大群众始终沉浸在愉快欢乐之中。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世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