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金石史上的瑰宝——德州北魏碑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953
颗粒名称:
金石史上的瑰宝——德州北魏碑志
分类号:
K917
页数:
3
页码:
218-220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自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在德州城北第三屯一带,先后发现北魏高氏墓碑、墓志四,金石史上的瑰宝——德州北魏碑志的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北魏
碑志
内容
自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在德州城北第三屯一带,先后发现北魏高氏墓碑、墓志四件。1969年,又于德州市北郊胡官营村出土北魏高道悦墓志一方。其中高植、高湛的墓志已经遗失,高贞、高庆的墓碑虽然残损,总算幸存下来,高道悦墓志因出土较晚,完整无损。这几幢一千四百余年的魏代碑志,无论就其历史文物价值,或者书法艺术价值,都堪称我国金石史上的瑰宝。
现河北景县南部及德州的北部,在南北朝时期,属于渤海蓚邑,是北魏贵族高氏的家乡。因此在这一带发现的很多古墓是属于高氏。德州所发现的应是高氏墓群一个分支部分。
魏高植墓碑,据《德县志》载:“植,字子建,元魏司徒高肇之子。清康熙间,城北第六屯河岸因雨坼裂,得一石碑,高宽各三尺,厚五寸,碑字仅可辨名字官爵,末载神龟元年(518)字句。按魏书外戚传:‘植,中书侍郎,为济州刺史。历青、相、翔、桓四州刺史’。”
据《德县志》载:“高贞碑,北魏正光四年(523)立,清嘉庆十一年(1806)由城北第三屯出土。孙渊如观察移置学宫。并镌跋语及李斯篆二十九字于碑阴。独山莫友芝《金石笔识》云:‘是碑为石刻最整峭者,与张猛龙一石,同在正光时可称双绝’。”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乾隆进士。当时他在德州任山东督粮道,他得到这幢石碑非常高兴,他用行草写出以下词句,刻在高贞碑阴。词曰:
碑浮卫水兮,移之学宫。墓崩弛兮其人传。惟贵戚之尚德兮,曷藉勋名之烂然。我无建树于兹土兮,独好古以穷年。愧岘首之羊公兮,庶后人之宁想乎碑前。”
接着又写了一段跋语是:“嘉庆丙寅岁,王孝廉保训告我,德州卫河第三屯出魏高贞碑。与知州原逊志,库大使沈志水移置学宫。”“赐进士及第山东督粮道阳湖孙星衍撰书刊记”。又过了四年,孙星衍又在高贞碑阴,镌秦朝李斯写的泰山刻石铭文篆书残字二十九字。篆书下面的跋语是:“篆泰山刻石,以乾隆五年毁于火,传书漫漶。余藏有旧拓本,尚可寻求笔意。严君可均通篆法,因嘱双钩上石,勒德州学高贞碑之阴,以永其传。嘉庆庚午上元日兰陵孙星衍记。”
高庆的墓碑,到清代光绪时才被发现。据《德县志》记载:“碑为正始五年(508)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第三屯河岸崩坼,石沦于水。光绪二十三年(1897)水落石出,邑人移于学宫。碑早建于高贞十余年。以文考之,当与高贞为雁行碑。字如出于一手,惟石质不逮,今移置民众教育馆”。在高庆碑阴也刻有一段文字是:“光绪乙未夏六月,河决第三屯,得之决口。于丁酉三月念六日移置学宫”。
幸存的高贞、高庆两碑,清代存在学宫,民国时期在民众教育馆,建国后保存在德州市文化馆。
最后出土的北魏高道悦墓志,只有1979年《文物》第九期一则简报。简报说:“北魏高道悦墓志原石,1969年于山东德州城北胡官营出土,现藏德州市文化馆。如今高贞、高庆两墓碑
和高道悦墓志已被列为全国一级文物,山东省图书馆于1983年已把这三件珍品运去济南,统一保管。
选自《德州风物志》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二辑》
出版者: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印刷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德州文史、历史人物、人物春秋、文物古迹、民间艺术及传说故事、特产与风味名吃、文史纵横、德州新貌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