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埙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860
颗粒名称: 谈谈埙篪
其他题名: 忆吴棠湖李雨村两前辈恢复制作古乐器的事迹
分类号: TS953.22
页数: 9
页码: 154-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棠湖李雨村两前辈恢复制作古乐器陶埙和竹篪的事迹。
关键词: 陶埙 竹篪 古乐器

内容

陶埙和竹篪是我国最古老的两种吹奏乐器。最早有文字记载始于《诗经》,有:“如埙如篪”①(①见《诗经·大稚·板》),“伯氏吹埙,仲氏吹篪”②(②见《诗经·小稚·何人斯》)的诗句。可见这两种古老乐器,在西周奴隶制社会已相当流行,它们的上限始于何时,至今仍未作出确切的定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考古工作者,不断从地下发现大量的陶埙和部份竹笛(“笛”引自吕骥文),上限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③(③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遣址,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我国现代音乐学家吕骥同志,曾去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省,考察研究了不同形状、不同时代的陶埙二十几个。他在所著《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一文中指出,从“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一音孔陶埙到河南殷代遗址发现五音孔陶埙;从新石器时代两音孔陶埙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到殷代五音孔陶埙能吹出七声音阶,经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从殷代以后,一千多年中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直到汉代才出现六音孔陶埙。
   我们现在从古代文献来考察,汉代以后,埙和篪这两种古老乐器,实际上已被淘汰,在广大人民中间已经失传。尽管各朝宫廷的太庙和唐宋以来全国各地的孔庙(文庙),还保留着这两种乐器的实物,直到现在,山东曲阜孔庙里,还保存一个六音孔的陶埙。但这只能作为象征性物体而存在,久已失去实用的作用了。
   清代晚期,有河北省吴桥县的吴棠湖和民国初年山东省德州的李雨村两位前辈,都曾一度恢复制造五音孔陶埙传世,现在我根据回忆,谈谈他们制造陶埙的情况。
   吴棠湖先生,河北省吴桥县人,晚清时代的举人,他学识渊博,涉猎面非常广泛,他擅长书法,又兼工音律。据传说他曾得到两个古代陶埙,一个是后汉建安时代的,一个是唐朝开元时代的,引起他的兴趣,他决心把这一古代失传的乐器恢复起来。经过苦心钻研,终于把陶埙制造出来了。他还撰写了一部《埙谱》,后人把它命名为《吴棠湖先生埙谱》。这部《埙谱》我们家里也曾存有一部抄本,可惜一九五三年运河决口时遭到遗失,现在我只能回忆其内容,略作叙述。吴棠湖先生所制陶埙,我们家也得到一个,虽然遗失已久,现在我也能回忆其形状。该埙系五音孔、梨形,灰黑色,是典型的河南出土的殷埙类型。
   《埙谱》的内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第二部分是埙的几种图样和说明;第三部分是适合各类(调)埙的选曲。从《埙谱》的内容看,棠湖先生是有意识的制造各类(调)埙的,他究竟制造出几类(调)埙,现在已无法查考,照一般情理讲,应当制造七类(调)各不相同的埙,也就是说,按照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七调,每调制成一种。他还选出一些不同调的昆剧。我记得他选出的有:《烂柯山》中的《痴梦》;《玉簪记》中的《琴挑》;《紫钗记》中的《折柳》等。他还把佛寺和尚们配笙、管乐器念诵的经咒填上曲谱,点明节拍,并把这一段有曲谱的经咒也附在选曲的后面。棠湖先生这些做法,可说是合乎实际需要的。吹奏什么调的曲谱,就用什么调的埙,不用变换指法(俗称翻手)而可达到吹奏之目的,大大减轻了吹奏的难度,无疑是非常科学的、
   棠湖先生的《埙谱》中,曾有赞美埙的诗句。我记得有两句诗是:“窍虽止五字十二,高低七调周轮回。”诗意是埙只有五个音孔,但是能够吹出伬(〓)仩(〓)亿(〓)五(6)六(5)凡(4)工(3)尺(2)上(1)乙(〓)四(〓)合(〓),高低七调可轮回吹奏。他画的埙图,也大、小不一(大的音低,小的音高),他用中国古代十二乐律黄钟、大吕等,代表各类埙音调的高低。因而他在《埙谱》所画的“埙图”中就有所谓黄钟埙、大吕埙、太簇埙、夹钟埙……等等。棠湖先生能制出不同调的陶埙、而又能吹奏像《痴梦》和《琴挑》等这样难度很大的昆剧,其造诣之深,可以想见。他所著《吴棠湖先生埙谱》,五十年代我曾与北京中央音乐研究院联系,据回信该院还存有《埙谱》的手抄本和印本共三种。至于棠湖先生手制陶埙,人间是否还存有遗物,竟毫无线索可寻。一代闻人的遗著和手制品,在我国音乐史上泯然消失,实是莫大的憾事。
   我的父亲李雨村(1885-1951),自幼受家庭传统的薰陶,爱好音乐,青年时代,就对于笙、管、笛、箫、三絃、琵琶等乐器都有较深的造诣。德州和吴桥县毗邻,我们家和吴棠湖先生族中又有亲戚关系。我父亲托人求得棠湖先生手制陶埙一个,所著《埙谱》(手抄本)一册,也立下志愿,继续制造陶埙。但是《埙谱》中对于制埙的工艺程序和方法,一点也没有提到,这就必须独立思考,摸索前进。几经失败,终于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制造成功。我父亲恢复制作陶埙的动机,纯从兴趣出发,以实际应用为主。当时德州及附近地区,职业的或业余的音乐爱好者,分为两个派别,一是平调派,以“工”字调(C调)为主;一是高调派,以“五”字调(F调)为主。我们村的音乐团体和德州永庆寺及各寺院的和尚们都是平调派,我父亲分别试制大小不同的埙,从中尽先找出适合平调吹奏的埙,嗣后接着又制出适合高调吹奏的埙。总的体型约分四种,体型小的音高,体型大的音低。从质量上看,比古代出土的殷埙和吴棠湖先生所制埙都细致。个个体型端正,不偏不倚,体胎薄,音孔间距适度,质地细密,表面微显浮光。色分赭红、瓦灰、黑灰三种。多数底部有印章、印章分五种(1)“大唐开元”,(2)“建安六年”(这两种是为了仿古),(3)“鬲津天泉”(4)“李雨村制”(5)“桃园老人李雨村制”。印章都是木质篆体,是刻字工人刻的,刀法拙劣。在制埙过程中,惟一的根据,只有吴棠湖先生一个手制埙和《埙谱》的简单说明、没有其他借鉴。埙的型体大小,音孔间距,胎坯厚度等,由于是手工操作,很难掌握分寸。每制出一批埙来,除破碎者外,音调合乎标准的成品占极少数。我父亲则把音调准确或比较准确的,除自留一部分外,余下的即赠给友好的和尚、道士、民间乐队(鼓乐户)及业余音乐爱好者。多数音调不准确的,则赠给不懂音乐的亲友,作为古玩摆设之用。
   我父亲制埙成功后,他又想制造篪。但篪是什么形象,连他本人也不知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旧书市中,买到一部旧书,书名《礼乐谱》,是孔庙(文庙)祀典的专用书,书中乐器部分,载有埙和篪,并有图像和说明。在篪的说明里,我记得有:“……竹制,横而左吹其声如小儿啼……”之句,从而摸索试制,终于把篪也制造出来。
   我父亲经过几年的艰苦劳动,恢复制作出这两种古代乐器,他又在吹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不但能吹奏难度较大的民间乐曲如《三落》(梅花三弄)和《寄生草》(高山流水)等;还能吹奏崑剧全出的《赐福》和《观灯》以及《邯郸梦》中的《三醉》、《紫钗记》中的《折柳》等剧本。他除了领导传授本村业余音乐爱好者以外,他还和附近各寺庙的和尚、道士、以及各地民间乐队成员交朋友,经常和他们合奏乐曲。德州永庆寺庙的和尚们,一年一度到泰山“朝山进香”,每次都约请我父亲同去。我父亲也穿上袈裟当假和尚,吹奏陶埙加入和尚的行列,一同到泰山各地“游庙”,因此,他受到职业的和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的拥护,但也遭到亲朋中一些“卫道者”的非议和指责。父亲在本村也培养了几个吹奏埙、篪的能手,例如姜宝山、姜云秀父子、父亲吹埙,儿子吹篪,都有深厚的功夫。我的堂叔李宗山学会吹篪,他经常和我父亲合奏埙、篪。“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场面,想不到在三千年后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又成为现实,这不能不说是德州现代艺坛上的一段佳话。
   埙、篪复制成功以后,初学者怎样吹奏并以什么为基调呢?在这方面我父亲也作了具体规定,他把埙的基调定为六(5)、凡(4)、工(3)、尺(2)、上(1)、乙(7)四(6);把篪的基调定为凡(4)、工(3)、尺(2)、上(1)、乙(7)四(〓)合(〓)。下面我谈谈吹奏方法;
   一 埙的吹奏法
   吹埙时,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托着埙的底部,用左右手的拇指按背面的两个音孔;用左右手食指按正面的上面两个音孔;用右手中指按正面下面的一个音孔。前后五个音孔全敞开为“六”(5);左拇指按背面一音孔‘余四孔全敞开为“凡”(4);两拇指都按背面二音孔,开正面三音孔为“工”(3):再按右中指余前右上孔,仰吹为“上”(1),俯吹为乙(7);五孔全闭仰吹为“四”(〓),俯吹为“合”(〓)。
   二 篪的吹奏法
   吹篪时,与笛子姿式相同。用左手拇指按底音孔;左手食指和中指按面上第一、二音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面上第三、四音孔,发声顺序为“工”(3)、“尺”(2)、“上”(1)、“乙”(7)。五音孔全闭,用力吹为“四(〓),缓吹为“合”(〓),底音孔发声为凡(4)。
   我父亲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四十年代,烧制陶埙不少于十几次,每次从数十个到一、二百个不等,所制埙数以千计。这些制成品都到哪里去了呢?据我回忆,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个去向是广大城乡的音乐爱好者,当时只要有人求到面前,总是满足要求。第二个去向是庙宇的和尚、道士们,例如德州的永庆寺、水官驿、南门城上关帝庙、南关玉皇阁、北厂大(dài)王庙和申庄上岛寺等。第三个去向是各地农村鼓乐户(俗称吹鼓手)。例如德州郊区的长庄,钟家辛庄、河北景县的前枣林、沙洼村、南大屯、范庄等。他们都把埙要去与笙、管合奏以吸引听众。第四个去向是德州及附近各县的士绅,他们多数不懂音乐、只是摆在几案上当古玩来欣赏。还有的埙流入国内大城市(主要是北京、天津、济南),还有一个埙流入美国。
   二十年代初,山东省公署在济南开过一次博览会,我们把埙送去展览,得银质嘉禾奖章一枚、奖状一张,那个埙留在山东图书馆。二十年代中期,德州教会学校博文中学王景文校长,把埙送去北京燕京大学和济南齐鲁大学图书馆各一个。一九三〇年,我在北京求学时,那年冬季,全市中小学在青年会大礼堂举行文艺会演,我参加埙独奏,第三天登了报,惊动了当时北京音乐和戏剧界的名流学者,他们也托人要去几个埙。还有寓居天津、北京的一些亲友,也曾要去一些。三十年代初,德州美国医院有一个大夫,回国时要去埙一个带回美国。
   一九五七年,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文化馆,组织本市文艺会演,五里庄和长庄的民族管絃乐队参加了演出,并表演埙、篪合奏。接着又去聊城、济南汇报演出,得到省、地两级领导的重视和好评。
   我父亲制造的篪,由于吹奏难度很大,只做了几管,留在本村没有流传外地。据我现在到德州市西郊五里庄故乡了解,父亲制的埙,所存寥寥无几(陶质、胎薄、易碎难保存),篪也只有一管。如今会制埙的人,只有我的堂兄李伯超一人,本村会吹埙的还有贾玉璋,会吹篪的还有孙洪文,他们也都和我一样,已到“古稀”之年了。
   从吴棠湖先生制出陶埙,到我父亲逝世,其间不过百年,而两位前辈复制的陶埙又都消声匿迹了。原因何在呢?这只能从事物(埙)本身来找答案。五音孔梨形陶埙,是我国殷代形成的,制作古朴简单、音孔不足(只有五个音孔),音调缺欠(几乎没有高音)吹奏难度极大,费力不讨好。它再次遭到失传的命运是必然的,适者才能生存这一进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现在应当广为搜求,把前辈遗物聚集起来和地下发现的几种陶埙一起陈列在各地博物馆里,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在音乐方面就达到这样的水平,还是值得我们骄傲。从保存祖国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做好这项搜求和保管工作,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附注

①见《诗经·大雅·板》 ②见《诗经·小雅·何人斯》 ③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约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④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重要遣址,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从黎明前的《黎明报》、德石敌工队战斗生活片断、 德州武工队历史简况、 解放德州之战等方面介绍了德成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孟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