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止园先生事迹掇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850
颗粒名称: 罗止园先生事迹掇拾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18
页码: 86-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医罗止园先生的生平、著述及医德。
关键词: 罗止园 德州 事迹

内容

在编写《山东中医药志》的过程中,我们借机浏览了罗止园先生的有关著述,并采访了他的后裔及有关同志,此文就是从这两方面所获得的材料写成的。
   生平及著述
   罗止园,名文杰,字亦才,号未若,晚号止园。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城内大营街(今德州市进步街)一家“书香门第”。前辈多以诗文见长,历经明、清两代凡三百载,代有传人。但历代又多知医,其叔罗立宣,从兄罗文寯,都是有名的中医。由于家庭的薰陶,他自幼即学习刻苦,博览群书,尤于医学、绘画有特嗜。攻举业时,即喜读医籍、玩画临摹。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方二十,举秀才,名列第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应北洋陆军第五镇中医官考试合格,被录用为该镇军医。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山东省法官养成所,学习法律,三年毕业。民国以后,历任山东惠民县审核所帮审员,恩县承审员,陆军第十一师一等书记官,执法官。湖北宜昌海关秘书,总务科长。福建督办公署秘书,兼政务处长等职凡十余年。一九二六年以后,厌弃官场,“挂冠归里,自号止园”(表示中止以前生活)。定居北京,住西四牌楼大拐棒胡同二十一号,以行医鬻画为生。一九三五年,任北平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教授。一九三八年,复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讲授《内经》。解放后,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为中医事业的发展,为绘画艺术作出了贡献。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九日,不幸因中风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先生广闻博识,文学、医学、绘画均有相当深的造诣,且著作等身。已出版的有《止园医话》、《止园医话续集》、《新伤寒证治庸言》、《肺痨病自疗法》、《麻疹须知》、《恫〓集》、《实验药物学》、《松雨楼画课》、《止园。水画集》、《经史子集要略》《国学讲习录》、《止园诗草》、《罗氏家规》等,未出版的手稿有《结核证治发凡》《骨结核实验谈》。此稿一九五二年春,经与北京中医学会及赵树屏主任委员商定,准备出版。后因先生与赵主任相继谢世,未能实现。解放前出版的医著,虽印数不多,但在中医界深受欢迎,竟相传抄。解放初期,山西省曾以《止园医话》作为中医教科书,誉满医林。名中医岳美中在其生前出版的《岳美中医话集》中,把《止园医话》列为专题论述,给了相当高的评价。
   倡导新中医
   先生自述,其医学学理观念屡经变更,大略可分三个时期:由于家学渊源,攻举业时,即喜读医籍,于家学绍承外,复受中医业于章丘邵敬甫先生。在此阶段,只知中医,一切古籍均视为神秘,诊断处方,悉遵古训,不敢稍违,如是者十余年,可谓极端崇拜中医之第一时期。继而受西医业于恩县姜子全(协和医院毕业)和无锡丁福保(曾译著西医书籍多种)两先生之门。惊于西医学说之日新月异,西医学术之踏实,西药效验之自是遂怀疑中医渐有不能自信之势。嗣充上海中西医研究会会员,试验愈久,习染愈深,偏重西医之念愈坚,如是者又十余年。见异思迁,喧宾夺主,几视中医学说为粪土,此可谓极端崇拜西医学说之第二时期。自此以后,年龄愈高,临证愈多,经历愈久,实例愈繁,经过反复比较,实验对照,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确能相济为用,此可谓折衷中西医学之第三时期。由是确立了自己的新中医观点:
   “新中医者,非中医科学化之谓,亦非抛开中医理论,单独照西法化验中药之谓,更非完全保守中医,盲目误解国粹之谓,乃从事发掘纯粹中医之真理,汰其渣滓而得其精华。又采西医之所长,以补中医之所短,同时并抉剔西医之所短,而济以中医之所长,不苟同,不偏执,不附会,不臆断。”
   先生叹息“此事之难,真难于上青天”,但他执着的追求,奋斗不息,立志将中西医学上的缺点,努力改善,总期跻为完美无缺。俾世界只有老死之人,绝无病死之人。为此,他于一九五〇年五月,曾以北京中医学会筹备委员的身份,上书卫生部,提供了从根本上发展中医的意见书:
   北京中医学会:
   兹为根本发展中医,接受科学新知,以期实践服务人民提供意见说明如下:
   一、应设立中医教科书编纂委员会,重新编制中医学校应用之教科书,统一中医系统,俾免纷歧。
   理由:中医学术发源最早,历代中医学者,苦心孤诣,凡一药物,必有数千百年之尝试,数千百病症之实验,反复比较,详定配伍,不知经过若干次之变更抽换、比较,必使药病吻合,而后得以流传至今。原则上以人实验,毫无玄虚之可疑,只以中医出发点,重在理想,中途又受儒家五行说之浸染,有时引申斯义,不切实事,遂为近代新医学者所诟病,此种玄理混入中医,反将前哲精纯思想,实地实验,所得之灵药效方,从此蒙以烟雾,一若此道神斧鬼工,玄之又玄,狡黠之徒,又从而附会之道之为术。遂每况愈下,况历代政府,既不加重视,师弟传授,又各自为政,以故涣散纷纭,虽有智者,无以善其后矣。
   今幸北京中医学会,在政府领导下组织成立。我以为本会第一步工作,即应设立中医教科书编纂委员会,采取众长,从事编纂中医教科书。俾中医学术统一,以洗以前玄虚及门户派别之弊,此种委员会之组成,应选聘海内真正精通中西医,而又有真实经验者,充任委员。其编制体例应以中医为经,以西医为纬,其种类应采最新教科书之方式,逻辑周密,务期切合于时代医学,而不失掉中医固有之特长,斯为本会之重要工作。凡中医根本缺乏之科学,即适应西医教科书之原本,不必另订教材(例如西医诊断技术等),中医古书一律保存,作为参考。
   二、应筹设专科学校,培养新的中医人才,以期普及服务人民。
   理由:既订中医教科书,则中医学校之设立,始有系统,此种机构必须列入教育系统,各省市亦必须设立中医专校,方能培养新的中医人材,适合时代,然后能实际为人民服务。在过去政府,不知重视中医,任人自习,其中正当卓然成家者,固不乏人,然品类不齐,草营人命者,亦在所不免。近年虽有考试中医之举,又以政治黑暗,有时反与狡黠之流,以夤缘为奸之机会,无形中贻害人民,甚于毒菌,此不可不根本改革者也。现在我人民政府,政治修明,实事求是,对中医既有明白之表示,极大之企望,本会自能因陋就简,仍蹈以前公会仗马、寒蝉覆辙,亟应本为人民服务之精神,提供具体计划,转请卫生部,以备有关当局之参考,诚以真正中医之特长,在今日已有重见光明之机会,推动此种发展之任务,实在中医团体之本身。是以此种学校之创立,唯本会有权,向人民政府建议,百年树人,始不负人民政府注重中医措施也。中医学校之设立,其修业及实习必在六年(参照《止园医话》初集凡例)以上。以及凡非正式毕业之中医,绝对不能执行中医业务,凡公共卫生及防疫等工作,中医必须一律参加。必如此而后中医始能适合时代,为人民服务。此问题似与国立学院抵触,或以为既有世界公认之西医学校,何以中国又有单独之中医学校,双管齐上,讵非两歧,不知我国为东方开化最早之大国,自古至今,凡属人民需要之事事物物,无一而非自力发明,即以中医而论,四千余年以来,代有贤哲研究进化,并非墨守旧学,只以基于文字习惯之不同,地域言语之阻隔,致于世界各国融会贯通,不能一蹴立至,职是之故,因有一部分落伍,自亦不必讳言,然在过渡之今日,思欲发展中医之特长,修补中医之缺点,是必先有此教敩(古学字之异体,下同)机构,而成可以达此目的。彻底言之,将来中国必有一个医术,然此一个医术,必非今日之中医,亦必非今日之西医,此医术必能为一般人民所接受,此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之初步,则今日中医学校之设立,不但不与国立医学院相抵触,且能与国立医学院携手并进。相需以成,本会现今已得到新医学者之参加,本席愿以客观立场说明此理由。
   三、则为中医学院之设立,必须次第进行,实行公医制,集中治疗,减轻人民负担。
   理由:有新中医教科书,而后有新中医之学校,有新中医之教敩,而后有新中医医院之医师,此为新中医发展一定之步骤,然以现在中医人才,是否能胜此种中医医院之任务,实为一大疑问,缘此种医院既不可另请西医助理,更不可抱残守缺,一律仍用旧中医方法以应治疗。若创办伊始,开宗明义,即为社会所摈弃,则将来中医必受新潮流所淘汰。举凡中医医理之精华,将同归于尽。故此种新中医之医师,必须严格采用新中医学校毕业者,绝不可徒探虚声,滥竽充数。将来此种医院,与西医院相辅而行,由都市而省县,由城市而乡村,多多益善,然后可以谓之服务人民。近来,乡村以县正式医院,寥若晨星,人民需要此种医院之设立,盖有刻不容缓。
   四、应拟其具体计划,呈请人民政府,通知各省市县人民政府领导中医团体,一律成立中医学会或分会,以便与本会共同前进。
   理由:查本会设立,虽属地方性范围,只限于北京,此不过发起之嚆矣,全国中医,在过去虽有联合之雏形,实际上各自为政,并无若何显著之建设。现在时代进展,迥非昔比,中医界应本集中精神,急起直追,实际上,使此散漫多年,全国之中医组成整个系统走上轨道,赶上时代,共谋此种学术之发展,以符人民之需要。
   最后声明,本案提议相当夸大,似溢出本会职权范围,然以本席,鉴于我国人民,尤其是穷人之遇有疾病者之痛苦,亟待援救;中西医药之隔阂,亟待贯通;本位主义思想,亟待扫除,不得不将中医进展基本问题,摘要列举,以期共进。兹根据本会会章第一条,及第二条两项之规定,谨具意见提请
   公决
   北京中医学会筹备委员罗止园
   一九五〇年五月
   医道与医德
   先生谢世已三十年,生前作品散失不全。我们现在能读到的,主要是他的代表作《止园医话》和《止园医话续集》(以下均简称《医话》)。通过这两部近五十方言的巨著,深深地体验到,他的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突出体现了“不唯中、不唯西、但唯实”的科学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说:“医不分中西,凡能愈人疾病者,余辄感兴趣。”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医学著作,关系人之死生,稍有失误,即成为杀人之书。因此,著者必须严于取材,无论阐述医理,列举病例,均应选取经过多次实验,确实有效,毫无可疑者。反对只顾贯彻自己主张,牵强附会,向壁虚造,自欺欺人,或死搬硬套,抄袭古人,或东拼西凑,人云亦云。《医话》在取材上完全遵守这一原则。特别医案部分,对患者姓名、住址、证候、治疗经过,均有十分详细的记载,而且主要采录北京及德州的病历,以备研究者之调查随访。其他地址较远,或医案不全,或偶然治愈者,均不纳录。
   (二)认为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确能相济为用,因之提倡中西医合参,诊断治疗相互取长补短。但二者又绝非同一,不能强行汇通。如用中药,必讲中医之医理,用西药必讲西医之医理,总以活人为目的。《医话》从头到尾贯彻了中西合参精神,对多数病例,均不厌其详。从中西医理不同角度,进行反复比较、对照,提出何者宜中,何者宜西,何时宜中,何时宜西,何者中西可以互补,何者不能相犯,有经验、有教训,十分深刻。
   (三)新中医不但要精通业务,而且更应注重医德。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不能计较个人利害得失。《医话》充分体现了先生严以律己的思想,他不但对自己的心得,从不自秘,而且也谈自己的失误,以使别人引为教训。对于同道,丝毫不存门户之见,凡胜己者,热情推荐,对某些人的失误,也实事求是予以评价,而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自己治不了,就主动推荐到较有把握的处所,有的是中医,有的是西医。对确患绝证者,则甘冒风险,尽力而为,而不是明哲保身,一推了事,或只图敛财,贻害病家。
   攻关与创新
   先生临症,知难而进,善于攻关,长于治疗急证与危重疾患。尤在没有抗菌素的三十年代,他对危及生命,曾居首位的肺痨病(主要指西医所谓“肺结核”病),努力实践,刻苦深研。总结出一套理、法、方、药皆备的完整经验,有理论,有实践,可谓前无古人,别开生面。他认为此证因虚弱而致肺痨,非因肺痨而虚弱,虚弱为肺痨之因,结核为肺痨之果。其中对发热一症的机理,论述较详。他说:“热之正常生理,本应涵蓄于吾人气血之中,气血若无此热之温煦,则不能生长,此热若无气血之含吸,则亦失其附丽”。认为正常之热(平温),在人体内是最宝贵之物。惟肺痨病者,阴血不足,不能含濡此热,使其潜静融合,以发挥其温暖人体之正当作用,反而浮游灼烁,不得其所。酿成亢旱干枯之病态,变养人之物,为害人之物。故病加则热高,病退则热减。医者临症。可以热之消长而视病之进退。不过,肺痨初起,气血尚未大损,阴阳尚能含合,故其热脱出于气血之外尚少,热度并不甚高(波动于38℃左右)。若此等微热,常年累月,浮游虚冒,无所归著,一如将失躯壳之灵魂,不能煦育含合,温润气血。致使气血与热,愈离愈远,愈远愈热,愈热愈汗,愈汗愈虚。日久阴阳脱纽,抱含愈难,势必消耗灼烁,直至人体之内,无丝毫自救能力。故肺痨临危,反不热不咳。治疗此热,必须设法令其归纳、中和、吸收,则热自退。若以西药退热之剂,解除此热,等于斧削人身宝贵之生活力。一时虽觉热退,而其余幸未全离阴血之热,必又浮出,仍然发热。若屡用西药退热,势必剥夺净尽,一毫热气皆无。故此,热退尽之日,即人体内生活力耗尽之时。所以他再三叮咛:治肺痨之势,只宜使热收缩,不可使热放散。用药主张清补,着重健脾、养胃、补肾。认为只有脾、胃强壮,饮食增加,自然气血渐旺。也只有肾阴潜和,自然虚阳归纳。如是者气血畅旺,阴阳含合,其热自退。在这种强调内因,重视正气的思想指导下,他提出治疗肺痨病的四个条件:一、精神愉快。二、饮食滋养。三、户外运动。四、药物治疗。现将其药物治疗肺痨的验方,附列于下,以资印证。
   1、治肺痨病的主方(其用量均按原量折算为克,下同):白芍18~30克、云苓15~30克、山药12~24克、薏苡仁12克、生地12~24克、熟地12~24克、杏仁12~18克、芡实12克、沙苑12克、贝母6~15克、桔红3克、梨一枚为引水煎服。吐血加藕节24克、汉三七末3克。虚汗加生牡蛎30克、鳖甲30克。咳甚加炙紫苑12克、粟壳9克、炙桑皮9克。痰多而稀,重用茯苓、加远志9克。咽干喉疼,加玄参9克、竹叶9克,去茯苓。方后云:“此方各药,虽皆平常习用之品,然不知几经比较,几经试验,几经失败,而后始能成功。余确认此寥寥数药,实为治肺痨病之主药。此药,凡对极重之肺痨,十剂内外必见大效。凡咳嗽、痰喘、失音、吐血、虚汗、胸内灼热、午后发热、泄泻、全身衰弱等现象,耐心服之,自然诸证减退。”
   2、治大吐血的专方:白芍30克、藕节30克、杏仁15克、汉三七9克、煎妥分三次。于一日间服下。
   3、治吐血后,心慌的专方:白芍3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8克、炒枣仁12克、龙眼肉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4、退虚热的专方:白芍30~45克、生地18~24克、丹皮18~24克、地骨皮18~24克、鳖甲30克、龟板30克、牡蛎30克、女贞子18-24克、桑寄生18-24克,水煎服。
   由此可见,先生治肺痨,善于用白芍。他认为白芍“不但养阴,且能敛汗,又能敛肺止嗽,为治肺痨病不可多得之品”。并指出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而不可思议”。又说:“愿中医坚信白芍为止血神品,放胆用之;愿西医注意白芍止血,千真万确,毫无流弊,迥出于麦角等止血西药之上。”又说:“白茅根、天花粉对新病体壮之吐血有良效,若久用或体虚则不妥”。故此等论述,均由其实践所得,诚为可贵。
   此外,先生对温病(包括西医之“脑炎”、“伤寒”等病)、痢疾、肿胀、疝气、以及麻疹、白喉等等,均有独特的见解,且经验丰富,疗效卓著。例如:他认为肿胀一证。系“阳虚衰弱,纯为虚寒,血行障碍,水失气化之所致。一切似是实证之点,皆系假象,万不可被其迷惑”。指出:“中医之补阳、补气、补脾、温肾、渗利等法,为根本治疗此证之唯一原则。”又如:他在介绍治疗外疝证的经验方(熟附子6克、川楝子12克、荔枝核6克、山楂核3克、小青皮6克、熟大黄6克、小茴香6克、橘红3克、炒元胡3克,姜引煎服)时说:“此余经验多年之特效方也。凡痛引少腹,凡睾丸缩入腹内,痛不欲生,或睾丸肿大,痛不可忍等,极剧烈之疝气,无不立奏奇效。然减去附子与大黄则不效。其他各味,不过辅佐品,然亦不可妄为加减。惟附子与大黄之分量,不必一律。医者须斟酌病人之强弱,及病势之轻重,寒多或热多,与其脉象,临时酌定。”验之临床,确有效验,类似此例,不胜枚举,不复赘言。
   画品即人品
   先生自述,性嗜山水,髫龄已解画趣。入学后课余即珍玩名画,潜心临摹。及后步入仕途,遍历齐鲁燕赵,吴楚粤闽,巴峡洞庭等处名山大川,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不但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出游,就是在大风大雨大雪的天气,也兴致勃勃地出游。他曾徒步自长沙至平江,自漳州经龙岩至汕头,食宿山中者凡数月。所历之境,皆人迹罕至。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一个山洞,一处飞瀑,都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往往留连妄返。正由于他善于从大自然中吸收营养,所以,他的山水画,别具一格。作品气魄雄伟,意境深邃,画法创新。写实主义的内容与浪漫主义的风格,有机结合,为美术界所推崇。名画家李苦禅教授尊之为师。并有合影留念。现四川美术学院肖建初教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杜澎,中国古籍善本书日编辑委员会魏隐儒等,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先生在国画方面的著作,目前我们只收集到《松雨楼画课》(以下简称《画课》),及少数画幅的影印,其谈艺之深刻与画品之精致,使人惊服!
   《画课》共十章,第一章为山水画法总论,其论点有五:(一)天才:凡学一艺,必求其性之所近者为之,则事半功倍,易底于成。学画亦然,无论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必择其感有兴趣者,专心致志,朝夕研求,则进步之速,有必然者,此即所谓天才。但必须有恒心和专心,不能务广而荒,或见异思迁。(二)经验:初学作画,必从工笔入手,不可任意挥洒。必须选古名画之近于已者,精心研摩,择其一点一画,一树一石,日日临摹,务求逼肖,得其真髓。然后依次累进,渐及全幅。如此根基既正,不患无成。(三)练笔力:笔力于山水画中,最为重要。所谓笔力,绝非粗俗慓悍,滞拗稜拙之谓。初学作画,最应兼习工楷。每日课定若干字,不可间断,必须点画匀净,横竖成行。然后即以写字之法引而伸之,横写竖写,笔笔精到。移其写字笔力于作画,则事半功倍,易见出色。(四)练气势:下笔有气势,并非剑拔弩张,一意驰骋之谓。此种功候,大约以笔力为基础,以画兴为领导。平日游览名山大川,静观自得。临摹名作,早有默契。一旦执笔临纸,素楮之上已隐然若有林峦起伏,迅笔追写。总而言之,神到笔到,无一笔颓唐,无一笔呆板,斯为得之。(五)游览:独坐一室,照谱描摹,无论如何用心,而味同嚼蜡,终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亲临胜境,方足以开扩心胸。不知不觉中,笔下自有奇气,不落小家窠臼。作画真精神方于此中得来。但游览以步行为妙。最宜朝夕与山水静对,潜移默化,日久自得真趣。较之观摩名画,尤为得力。若匆匆游玩,一览即逝,所得画趣,绝难丰富。
   《画课》以下九章,分论画山水,画树法,画松法,画竹法,画泉水法,画云法,生纸滃染及设色法,礬纸滃染及设色法,其中不乏警句。如:“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天然生理最易启人灵机,一旦豁然贯通,千株万株,变换无方,不难任意挥写,故应实地游览时求之,勿拘拘于纸上。”
   先生在作画上,善用宣纸、礬纸、礬绢。画前喷水使全画浑成一体,一气呵成,是其独创。此外他还根据亲自体验总结出绘画八忌:一忌纸干后不喷湿,任意又染浓赭及花青等色,以致匠气满纸。二忌浓墨屡次重描,以致满纸污秽,反不分明。三忌山之正面太板,及此山与彼山个个分立,毫无联络。四忌布局散漫。毫无穿插。五忌布景繁碎,寸楮之中,直欲包罗万象。六忌树均一色,秋水长天,远近不分。七忌用墨太重,毫无虚灵清秀之气。八忌设色浅薄不能寿世。
   先生高超的画品成就,是与其高尚的品格分不开的他为人敦厚,正直不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尤喜助人。杜澎曾说:“罗老师在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任教期间,他授课所得的报酬,几乎全部周济了学校的穷学生,我就是经常受到罗老师资助的学生之一。”他在授徒上。强调“人品规定画品”,艺术要讲情操,讲气节,他不但这样要求后生门学,而且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解放前,他曾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每次都轰动了这座文化古城。有一外国富翁,要求高价收买他的全部作品,要多少钱付多少钱。但先生回答:我所画的是中华的壮丽河山,这里倾注了我的全部心血,我的画要留在中国,传给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幅也不卖。表现了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先生不仅热爱中华民族与壮丽河山,而以良医、国画为生,更热爱浩如烟海的古籍文化。为授后生学有门径,著《经史子集要略》一书。是书系按四库目录、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纂述,以明统系,由博返约,提要钩玄,言简意赅。读后,虽未能尽诵原文,实已得其要旨。可谓国学由浅入深之先导,升堂入室之奠基。学者尚能随时浏览,庶几纲举目张,大有豁然贯通之乐趣,颇有全部国学之缩影价值。
   轶事传佳话
   先生定居北京后,全家生活俭朴,将节省之余财。陆续寄给德州同族,委托专人负责储蓄。凡罗氏家族子弟,因生活困难无力攻读者,以此资助,使其都能入学,达到初中毕业程度。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间,所寄款额,当时足可购置百亩田产。但事与愿违,此款大部,落入私囊。先生得知,非常气愤。
   原北平捷成公司,总经理之妾患崩漏症,因下血过多,昏不识人。经先生抢救治愈后,总经理付出很大代价,制成一具有众多权贵之士签名,并书有歌功颂德赞语的所谓“万名旗”和“万名伞”。由总经理亲自敲锣打鼓送来,声势浩荡,礼厚名扬。但先生不企踵权豪,不务名利,闭门不见,使这位赫赫有名富翁,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先生用药轻灵,多获奇验,但药价低廉。而权贵富翁总以为药价昂贵则疗效卓著。因此,有病多住进协和医院或德国医院。可先生又经常应邀约到那里去会诊。为使患者信服其药,当时分文不取,待患者药后病除,付以重金时,先生才告之曰:“药不值分文,若当时收费,恐因药价低廉,不服吾药,岂不贻误病矣!”
   日寇侵华占据北平期间,他始终坚持节操,从不为敌人所屈。当时西单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为庆贺日寇侵华战绩,经常呜放五色彩球。为此,先生外出,宁可绕道很远,从不路过西单。
   晚年与后裔
   先生身后有两男一女,长子汉真,为人吝啬而不孝,后来竟与先生断绝了父子关系。次子汉果生活放荡不羁,因胃病吐血早亡。女儿诗侬(又名希韫),忠厚贤淑,一边侍奉双亲,一边跟父习文、学医、学画,是先生唯一的得力助手。尤其在先生晚年病中,幸有女儿诗侬床前侍奉,才使先生得以延年,完成了《结核证治发凡》与《骨结核实验谈》手稿。诗侬有女儿陈端霞,深受外祖的喜爱,自幼在外祖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道德影响下,立志从医,毕业于八年制的中国首都医科大学,现在北京首都医院任内科医师。正如杜澎说陈端霞:“罗止园先生是著名的学者、医学家,你是首都医院的大夫,你们这是医学世家,作为罗先生的直系亲属,总算后继有人了。”“文革”期间,罗诗侬惨遭抄家、被逐之苦,她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先生的部分遗著及少量画品,为今日提供了仅有的史料依据。
   总之,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研究学问的一生;是辛勤劳动,造福人类的一生。他德隆望重,品学兼优,医、画、文、哲,并臻上乘。堪称后学之师表。但是,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以及所得史料不足,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甚望有知先生生平事迹之前辈与同志们,不吝补充指正,是所希冀。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从黎明前的《黎明报》、德石敌工队战斗生活片断、 德州武工队历史简况、 解放德州之战等方面介绍了德成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太树人
责任者
李其信
责任者
侯兆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