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与平津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849
颗粒名称: 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与平津馆
分类号: K928.6
页数: 3
页码: 83-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与平津馆的介绍。
关键词: 孙星衍 平津馆 德州

内容

德州行署所在地,原来是清朝的山东督粮道署。民国年间,改为德县县公署。一九二八年以后,又改称德县县政府,直到德州解放。它占地二十余亩,是德州最大的一所旧官衙。在衙署院内的东面,有一所院落,其中花木葱笼,还有水池一方种植莲藕,非常幽静。院门朝西,门内墙壁上,镶有青石一面,上刻有隶书“平津馆”三个大字,是清嘉庆年间著名书法家钱咏①题的。石面上还有《平津馆记》隶书全文。是平津馆主人亲自撰文钱咏书写的,平津馆的主人则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当时,乾隆皇帝的宠臣大学士和珅羡其名,愿与结交,孙星衍托故不见,可见他为人清高,不事权贵。嘉庆十年(1805),调任山东督粮道,他来德州以后,在督粮道署院内修筑了平津馆。他公余之暇,在这里著书立说。他所学广博,对经史、文字、音〓、诸子百家、金石碑版等都曾涉及。他还工篆隶、精校勘、能诗文。他的主要著述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旧三体石经残字考》、《平津馆金石萃编》等。他在德州任职期间,还刊刻《平津馆丛书》,凡十集四十二种。其中除所著《尚书古今文注疏》和诗集,还有他辑校的诸子、医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嘉庆三年(1798),他还刊刻了《岱南阁丛书》,共计有二本,第一本十六种,其中除自著的诗文集,还校勘有《古文尚书》、《孙子》和地理、刑律方面的古籍。另一本四种,计有《周易口诀义》、《夏小正传》、《急就章考异》和《王无功集》。
   孙星衍在德州任职期间,在文化和政治方面,还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歌颂的事迹。嘉庆十一年(1806),在德州卫第三屯发现了北魏的高贞墓碑,他和德州知州原逊志,督粮道库大使沈志水把碑移置学宫,他用行草书写了跋词刻在高贞碑阴。嘉庆十五年(1810),他把自己珍藏的秦朝丞相李斯篆书》泰山铭残字拓本二十九字,请当时的文字学家严可均②用双钩法摹下来也刻在高贞碑阴。一千四百余年的高贞碑和二千多年的李斯篆,得以保存到现在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受到保护,可以说与孙星衍的重视和措施是分不开的。
   德州四女寺的南支河(此河在四女寺与运河相通,东入黄河故道,经乐陵至海丰入海,是宣泄运河水的人工河道)年久淤塞,运河经常决口,漕运阻滞,农田受害。孙星衍奏报清帝,请求开挖这条人工河道的淤塞处泄运河之水,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他建议以德州驻防的满洲兵担任这一挖河任务,这个奏议得到清帝批准。任务一下达,满洲兵不甚情愿。他们多年养尊处优,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苦力活,可是皇上的批示,是不能违抗的,满洲兵还是顺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孙星衍的这一项惠政,被德州父老们多年传诵,后来经德州绅民呈请山东巡抚,准予把孙星衍崇祀德州名宦祠。《平津馆丛书》,当时流散在德州各收藏家的为数不少,“平津馆”由于在衙署院内,一直到德州解放保存相当完好,本世纪六十年代,修建德州行署时,这所院落才被拆除。我们现在应当注意访求“平津馆”三字和《平津馆记》的刻石。将访得的实物,作为德州历史文物妥善地保存起来,应该是我们文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附注

①钱咏,字梅溪,清金坛(今无锡)人。工八法,尤精隶古,兼长诗画。 ②严可均,字景文,清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庆举人,文字学家。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从黎明前的《黎明报》、德石敌工队战斗生活片断、 德州武工队历史简况、 解放德州之战等方面介绍了德成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孟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