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读书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848
颗粒名称: 董子读书台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3
页码: 80-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德州小西门外回龙坝附近的董子台的介绍。
关键词: 德州 董子台 简介

内容

在德州小西门(即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的董子读书台,是汉江都易王相董仲舒读书的地方,所以又称董子台。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
   董子,即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广川(今河北景县董故庄)人。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时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这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只提倡儒家的学说,禁止其他各家学说传播。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建议的理论基础就是:“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说什么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代表天来统治万民;上天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对皇帝行为的好坏,用天气的异常变化,表示喜欢或愤怒,以示警告。又说什么孔子的《春秋》就是“大一统”,这是天经地义,古今的道理。“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成一套“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体系,给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找到理论根据。其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等。
   董子台历史悠久,但始建于何年不详。然而,元朝时就曾有人吟诗赞颂此台。如《咏陵州》(元时,德州称陵州),诗中第一首这样写道:“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过客愁闻盗,荒村久缺粮。何人肯忧国,得似董贤良。”诗人船泊陵州,望董子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而赞扬董子的诗篇。由此可见,董子台在元朝前就早已有之。后来,到明英宗修理文庙时,在地下发掘出一幢石碑,上刻“董子读书台”。于是,德州知州韦景元,即向当地长者询问此事,才复建董子台。明孝宗时,为纪念董仲舒,在文庙东侧又兴修董子祠。每年都要象“祭孔”一样,按时祭祀董子。到明神宗万历年间,董子祠因年久失修,已破旧不堪。于是,德州知州马明瑞,在董子台附近又重修董子祠同时,还在柳湖旁兴建了一座“醇儒书院”(又名柳湖书院)。院中除珍藏了诸子百家的经书之外,还重点保存了董子的《春秋繁露》及其他一些著述。明世宗嘉靖年间,宰相严嵩出京沿运河南巡,道经德州时,曾在董子台上留诗一首:“董生读书处,寂寂临高台。独有贤良策,人称王佐才。”沿至清代,德州设有三个书院:(一)正谊书院。因董子有两句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所以名为“正谊书院”由驻防德州之满洲大营领导。院内有厅,大厅的横匾上书“希董堂”。(二)州卫书院。因德州是州卫同城,所以设“州卫书院”,由州卫两署领导。(三)繁露书院,因董子著有《春秋繁露》一书,故而取名“繁露书院。”由山东督粮道署领导。上述三个书院的命名,其中有两个与纪念董子有关,这说明董子与德州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清时,有一无锡文人沿运河北上,船至德州过董子台,时值风雨,不得下船出游,于是在舟中吟诗一首:“地产醇儒郡有光,雨来未曾谒祠堂。孤城回首风尘里,读罢遗书送夕阳。”
   由上述可知,明清时期,董子台附近既有祠堂,又有书院,这里是一片楼台殿阁,富丽堂皇。读书台的全部建置,宛如大明湖里的北极庙,雕梁画栋,造型非常古朴美观。台的不远处有运河环绕,蜿蜒流过。柳湖岸上,更有奇花异草点缀其间,这里是个天然风景区,也是个攻读经书的好地方。历代的钦官巡按,文人墨客,或是进京赶考的举子,他们由德州经过,无不到此一游。或登台观光,或吟诗怀古。台壁上题诗曾有:“青入柳湖三面青,仲舒在此驻传经。迄今繁露治题额,旷代诸生溯典型。”“繁露文章千载留,小西门外月河秋。”等等。可惜这座全国闻名的古迹,自民国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年久失修,遗址成了一片废墟。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胡耀邦同志来德州时,还关注地询问过董子台。有关董子台之情况,《山东通志》和《德州志》上有所记载。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从黎明前的《黎明报》、德石敌工队战斗生活片断、 德州武工队历史简况、 解放德州之战等方面介绍了德成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策
责任者
许效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