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德州汉族婚礼习俗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808
颗粒名称: 旧德州汉族婚礼习俗概述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6
页码: 149-1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旧德州民间婚俗的说亲、过小帖、过大帖、散喜帖、男摧妆、女嫁妆、迎娶、拜天地、祭祖、回门的情况概述。
关键词: 德州 汉族 婚礼习俗

内容

在情况、条件,衡量、比较,合适时才去说项。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肩膀头齐”、“门当户对”方可作亲。媒人将亲说成了,即所谓“明媒正娶”她也名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社会曾占据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由此“三纲五常”之封建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成为必须遵循的行动准绳。男婚女嫁当然也脱离不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世代沿袭的一套繁琐陈规,也就形成了旧社会婚礼习俗。这里笔者把旧德州民间婚俗概述如下,仅供参考,请史料研究者指正。
  (一)说亲:旧德州之男婚女嫁,选择配偶的婚姻大事,并不由本人过问,而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瞎子掺合”。所谓“父母之命”:就是由男女双方的父母安排作主、决定,当儿女的只能百依百顺,否则,就是不合礼法。“媒妁之言”:就是由媒人(多数是女性,俗称“媒婆子”)在男女两家拉纤、说项、撮合。德州民间有句顺口溜:“媒婆子,两头撮,撮成了,吃馍馍”。这种人交际广,能说善道,腿勤,头脑灵活。媒人说亲必须根据男女双方家庭之富贵贫贱、社会门第、财产状况、儿女年貌……各种利双收(谁家与谁家的婚事是某某人说成的,表示她很有能力有本事)。“瞎子掺合”:旧社会走街串巷之算命先生多系瞎子(不瞎者在固定地点摆设卦摊),由于人们(特别是妇女)深受封建礼教之害,愚昧地迷信天命,每当儿女说亲,便请算命瞎子当参谋。旧德州有句顺口溜:“瞎子的口,无量斗,数落数落拿钱走”。瞎子算命是按《玉匣记》、《皇历》和旧卦书上的条条、框框、公式化地去套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八字,“推算”出能否成婚?因旧式婚姻,属相非常重要,属相不合,不能成婚。旧合婚歌规定:“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属相不合也有顺口溜:“白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男女属相相合,还得看“八字”。“八字”是一个人之出生年、月、日、时四项,每项各用天干、地支两字相配、代替,因此故曰“八字”。如属相、八字均合,婚姻可定,俗曰:“天配良缘”、“天作之合”但富有人家一般是男小女大,而贫苦人家则反之。
  (二)过小帖:儿女婚事经媒人从中来回说项,和双方父母初步同意,即进行“过小帖”,也叫“换庚帖”、“换八字”或“门户帖”。先由男方用大红纸写上订婚人之姓名、年龄、住址、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媒人把小帖送至女方家,而后再把女方家写得同样内容的小帖带回到男方家。双方都收到小帖后,各自对对方进行周密详细地调查了解,包括:家庭人口、财产厚薄、公婆脾性、男女本人有无残疾、恶行……这项工作曰“打听亲事”或“扫听亲事”,打听或扫听不住,婚事可散,反之婚事即成。
  (三)过大帖:也称作“换婚书”,从说亲过小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瞎子掺合,都一一顺利通过,再经过“过大帖”这道程序,这门亲事才算真正成了。大帖也是用大红纸书写,如:男方写“敬求金诺”,女方写“谨遵玉音”,就是男求女应的意思。过大帖必须互送财礼。如:男方送女方金银首饰(簪子、耳环、镯子、戒指)和衣料。女方回送男方四书、毛笔、鞋帽和一百个小面合子(俗称喜合子,如茶碗口大小,面皮很薄,中间有少量菜馅,打上红点),男家接到后,便向街坊邻里、亲朋友好散喜合子,每家两个,告之儿子已正式订婚。
  (四)散喜帖:大帖过后,由男家主动向女家提出商量结婚要求,女家同意后,再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良辰”,两家按择定的喜期各自准备完婚事宜。男家开始便向亲友散发喜帖,告之某月某日举行婚礼,请驾早临,散喜帖子就是通知四方“喜期”之意。
  (五)男摧妆、女嫁妆:男女两家择定举行婚礼的头一天,男家要向女家送摧妆。所谓摧妆,即男家摧促女家速送嫁妆的礼仪。一般人家由两人抬一木质、圆形、四层食盒,食盒内放入:猪肉、鲜鱼、挂面、龙凤喜饼(糕点),俗称四色礼。富有人家送两抬,加之鸡、鸭、水果(鲜货)、名酒,俗称八色礼。食盒外面贴上大红喜字封好,送往女家。
  女家收到摧妆礼品后,即向男家回送嫁妆,嫁妆的多少、好弱,要看其双方家庭门第之高低,财产之厚薄而定。如:被褥一项,从一铺一盖至十铺十盖,质量从棉布至绸缎。衣裳,贫者随身所穿,富者皮、棉、夹、单、纱。家俱,从一对衣箱至桌、椅、凳、柜、厨、床。首饰;有赤金的,包金的,白银的,银包铜的,黄铜的。日用品,普通人家,桌面上的东西,茶壶、茶碗、镜子、粉盒、手巾;上层人家,座钟、挂表,瓷、锡、铜器,到便盆、夜壶等,生活所用无所不有。车拉人抬送至男家。富有者的嫁妆,甚至从结婚到死亡,一辈子都用不完。
  嫁妆的被角里都藏有红枣、花生、桂圆、栗子,俗称“早生贵子”取吉祥之意。
  (六)迎娶:男女两家按商量择定的吉日(喜期),男家须搭喜棚,门首挂红,备置酒席,租赁花轿,请吹鼓手。预定时间一到,即抬着花轿吹吹打打地前去女家接新娘。但忌放空轿,须找一男童押轿。多系男家弟侄充之。花轿有四人抬的,有八人抬的,轿围子系大红缎子,上绣龙凤呈祥,大朵牡丹等图案,且有新旧之分,新者赁价高,旧者赁价低。平民迎娶花轿前,只有一班吹鼓手,吹吹打打就行了;富贵人家,花轿前还有仪仗队伍:手执,金瓜、钺斧、朝天镫、旗、牌、伞、扇、红灯笼,开道锣和燃放鞭炮的,浩浩荡荡,热闹非凡。
  花轿抬到女家大门口,新娘不分冬夏须穿一身红绸棉袄棉裤,俗称“上轿红”,头上盖一块红绸大方帕子,遮住头面,俗称“盖头”、“袱子”、“遮羞布”。此时喜事并不喜,新娘大多哭哭啼啼,一则害羞、害怕,二则心情不愿离开生身父母和从小在此生长的家。新娘自己不上轿,而是由她的哥哥抱上轿去。如没有哥哥的,改为叔伯哥哥或姑舅家表哥也可。新娘坐入四外不通风的轿内抬走后,随即派一男人挑着方形木质食盒,去送“下轿饭”,也有叫“团圆饭”的。食盒里装有挂面、饺子、烧饼等食物。同时还派一中年妇女去给新娘“挂帘子”,也叫“跟屋的”,是娘家派去伺候新娘的。还得选派“新亲”。新亲一般由新娘的姐姐、嫂子、婶母、伯母两位妇女组成。新郎家对新娘家的亲人,须走出大门口热情迎接,谓之“迎新亲”,并备一桌“新亲”专用的丰盛酒席款待。
  花轿抬到新郎家门口,鼓乐齐鸣,燃放鞭炮,新郎家预先约请的几个年青妇女,(有姑娘,也有媳妇)挽扶新娘下轿,地铺红毡,大门口放一捶布石,石上置一马鞍,上贴大红喜字,新娘必须从马鞍上迈过,表示“平安”之意。
  (七)拜天地:旧德州庭院正房(北房)门口右墙上,都修一个小佛龛名曰“天地堂”。堂前置一香案,上摆供品,香烟缭绕,红烛高照,新郎、新娘并肩而立,首先向天地之神位磕头,这种仪式叫“拜天地”或“上拜”。除公婆之外,一般亲属长辈受拜后,均给新娘“拜钱”。拜天地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新郎用一秤杆把新娘头上的红绸巾挑下,俗称“挑袱子”。从媒人开始说亲直到入洞房,新郎、新娘这时才看到他(她)的真面貌。洞房内放一长凳,一对新人并肩而坐,此时新郎拿起弓箭向屋角发射三箭,含“驱逐邪祟”之意。(房内四角,不得射有烟筒的一角,其它三角各射一箭)。此仪式结束后,即开始闹“洞房”,闹房的多数是青少年们,男青年为多。
  (八)祭祖: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随同全家去祖先坟地,焚香烧纸,磕头祷告:“爷爷奶奶,您孙子已结婚成家立业了,让您们喜欢喜欢,爷爷奶奶多多保佑全家子孙……”这一习俗含有代代不忘祖先养育之恩和认识先人墓地之意。旧德州俗称“上坟”。
  (九)回门:结婚后第三天,新娘便返回娘家也叫“归宁”(一般新郎不去),临行前须给公婆磕头,并请问婆母,住几天回来?从娘家回来之后,仍须给公婆磕头。
  旧德州汉族婚礼习俗种种,仅就一般而言,笔者也仅作以上概述。但在封建社会,门第越高,礼仪越繁,巧立名目,隆重排场,挥霍也越烈,这里不再备述。
  明末清初,朱伯卢在《治家格言》中:“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娶妇求淑女,勿计厚奁”这种正确俭朴的主张,在旧社会是难以行通的。
  1986年10月25日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