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卫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87
颗粒名称: 德州卫沿革
分类号: K925.2
页数: 4
页码: 9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卫建立前的社会情况、明清两朝德州卫的变迁、民国年间德州卫的残余情况概况。
关键词: 德州卫 沿革

内容

一、德州卫建立前的社会情况
  元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及汉族大地主、大官僚的统治。农民起义后的山东情况是:“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①。同时,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元末农民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大批的强壮劳动力,战死疆场,无数的老弱妇幼,惨遭官军杀害。因此,田地大量荒芜,劳动力空前缺乏,成为明代初期的主要社会问题。
  二、明清两朝德州卫的变迁
  明朝开国以后,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迅速地恢复农业生产,明太祖朱元璋创设了卫所制度。国家的军队全部编在卫所之中,卫所遍布全国各地。按规定:一卫5600人,一千户所1120人,一百户所112人。军士皆立户籍,称为军户,军户世袭为军,不得随意脱籍。各卫所军士,以大部分屯田,从事农业生产,以小部分担住常备防守,也有个别的卫所全军屯田。各卫所都是按人口配田,征收定额地税,屯田禁止买卖,军户饷向,大部分由屯田收入支给。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各卫所分属于各省都指挥司(简称都司),这是明初建立卫所的编制情况。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韩政分兵守陵州(德州在元朝称陵州),是为守御千户所。洪武七年(1374年)在御河西(即卫运河)建土城移德州治此。九年(1376年)改守御所为德州卫,并分为中、左、右、前、后五个所,是为德州建卫之始。洪武三十年(1397年)于河东筑卫城(砖城)。按明代军屯的规定,屯田交纳的谷物作为仓储,以备军用。因此,在德州建有粮仓储存大批军粮。“靖难战役”②德州成了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的必争之地。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命督都韩观练兵于德州。同年七月,燕王反。九月帝命李景隆至德州,合兵五十万讨燕。韩观筑十二连城于卫城东北,以保护仓储。燕王(朱棣)经过三年的苦战,在德州及附近广大地区,终于击败了李景隆统帅的五十万大军,又连续击败了盛庸统帅的二十万大军。经过这次所谓“燕王扫北”,曾一度恢复农业生产的德州及附近一些州、县。又成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地区了。
  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之后,采取了重大措施。除强制大批移民迁来德州及附近各州、县,实行民屯垦荒;又于永乐五年(1407年)在德州正卫以外,又建立了德州左卫,扩大了军屯,疏浚了大运河,以利漕运(运公粮);并于同年置递运所于城西北,以备陆运。这时,德州成为北京的南大门,所以有“神京门户”之称,又是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因此又称为“九达天衢”③。
  明成祖永乐年间,德州卫军屯的成效比较显著。这时,德州卫已有正卫7所计56屯(村),左卫6所55屯(村),共计111屯(村)。这些军屯交纳的谷物,作为仓储以备军用。据文献记载:建文二年(1400年),燕将陈亨、张信陷德州、收粮百余万石(dàn)这足以说明,明初在德州大量实行军屯,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至明代中叶,屯田多被军官吞蚀,豪强侵夺,军士破产散亡,直到明末,没有再发展。
  明初,德州正卫与左卫占据了卫城,居住者皆军户。永乐九年(1411年),知州向原移德州治于卫城内,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之变,州民移就城内,才形成“州卫同城而治”的局面。卫所的军屯(村),半数散寄在德州境内、半数散寄在邻近各县。
  清朝建立以后,开始裁去德州卫城军,设满兵守门。顺治三年,(1646年)改卫指挥使称卫守备。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裁左卫守备、左卫军屯(村)归并正卫守备管理。这时,卫所的性质已经改变,军户不再有服兵役的义务,土地随便买卖,完粮纳税,与州民没有区别。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通令全国,凡卫所屯田,除有漕运的地方仍属卫所外,其余的卫所屯田,改隶属所在州、县管理。德州卫是保卫漕运的,所以得保留下来。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将卫所刑名(民间诉讼案件),统归所在州、县审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土地税不再征收实物——漕米,漕船已无运粮住务,因而最后裁撤德州卫并停止漕运。所有卫所军屯(村)完全归并所在县。计划归恩县、武城、夏津、清平、高唐、乐陵、平原、禹城、陵县、德平的有6所54屯(村);划归德州境内的7所57屯(村)。宣统元年(1909年),德州知州杨学渊划全州境为九个区,逐将卫所各屯(村)分属各区之内。从此德州卫这一名称遂告消失。
  为什么德州卫的军屯(村)德州境内竟占有半数呢?原因是德州在明、清两代,是漕粮运输的一个中转站。八个省(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的漕粮,不能一时都运进北京,沿途必须分段储存,德州是重点储存站之一。明、清时代,在德州城北(现在的北厂村),修建多座大型仓廒,储存漕粮,为了保护仓储,就必须要驻守重兵,这是德州军屯比数偏多的主要原因。
  德州卫的军屯亩数,到底有多少呢?根据光绪年间的统计,全德州卫共有耕地面积66.05万亩,划归各县以后,德州境内还有34.3万亩。
  三、民国年间德州卫的残余
  德州卫的土地经过清光绪年间归州并县以后,并没有完全处理清楚。残留在直隶省(即河北省)的部分军屯(村)没有划出去。这些军屯(村)都座落在景县、故城两县。例如景县有赵鲁屯、王官店等村;故城县有头屯、二屯、八屯(即贾家林)等村。这些村子都在运河以西,宣统年间都划归德州第四区。在德州钱粮房④的地亩册上,把这些村称为“外寄庄”,另设“卫柜”⑤征收它们的钱粮。民国成立以后,还是这样征收。经过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权都没有变更,直到1946年德县城解放。
  一九八五年八月

附注

①见李继本《一山文集》卷一《送李顺文》的诗句。 ②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夺帝位的战争称为“靖难之役”。 ③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浙江九省水路漕运至北京,都要经过德州,在运河东岸的官道上,旧有骑道牌坊一座横匾上书有“九达天衢”匾额。 ④钱粮房是旧政府征收土地税的单位,清代称户房,民国称征收处,俗称钱粮房。 ⑤“卫柜”,是清代末年和民国时期征收土地税的临时机构,收州地的称“州柜”,收卫地的称“卫柜”,征收开始称“坐柜”,征收结束称“抬柜”,不是常设单位。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孟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