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昔抚今 地覆天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59
颗粒名称: 追昔抚今 地覆天翻
分类号: F407.9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市自解放前至1984年水利工程的建设变化情况。
关键词: 德州市 水利建设

内容

解放前,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堤防破碎,河道淤塞,水系紊乱,旱、涝、碱灾害严重,五谷欠收。
  解放初期,虽西有运河,东有减河,中有金沟盘河,因没有水利设施,遇涝不能排,遇旱不能灌。运河只能接收上游客水,强迫行洪。客水多了就漫溢决口,常年行洪碱化土地。总之,南起二十里铺乡的耿李杨,北至二屯乡第三店村北,共34.8公里的运河地段,对农业来说害多益少。其他两河,河槽淤塞,长年无水,旱、涝之年均不能借利。
  历史记载:自1840年到1946年的106年间,就有36年大旱,19年大涝。大旱之年——1942年,在连续干旱三年的情况下,该年春、夏有一百五十天未落滴雨,全年未下透地雨,禾苗枯死,蝗虫遮日,树叶吃光,老人饥饿而死者甚多,壮年外出逃荒者过万人。又大雨之年一1937年,阴雨连绵四十余天,高地泥涝大减产,洼地水泡绝了产,城乡水相连,出入乘小船。运河因年久失修,常常决口成灾。1917年秋,运河在现在的二十里铺乡耿李杨村西决口,“水绕城垣仅露七砖,而兵工厂位于城外西南方亦被水围绕……”1919年又在现在的二屯乡程何庄决口,庄稼淹没,房屋泡倒,铁路冲坏,停止运行。数万百姓吃无粮,住无房……
  当时的水利状况,破烂不堪,顺从自然,遇上丰水年,雨水任其漫衍成灾;遇上干旱年,农民冒着炎阳,抬着“关老爷”,拜天求神降雨,但无济于事,只好挖土井,淘砖井,提水点种。砖井全市约计五百余眼,提水工具用的是辘轳头和撅杆,灌溉面积寥寥无几,抗旱能力极低。
  1946年解放,特别是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人民群众渴望尽快结束旱、涝、碱三大灾害的历史,以达到过上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愿望,对兴水利,除水害极为重视,建立了水利专门机构,配备了得力干部,由1957年只有二人的农林水利科,现在已发展到百来人的水利局。在物资上给予了很大支持,广大群众付出了巨大的劳动。重新安排了群众性的兴水利,除水害,顺从自然,改造自然的水利建设,与旱、涝、碱三大自然灾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顽强斗争。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克服了过去在水利战线上极“左”路线的干扰。四十年来首先实现了河网化。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多次根治减河,开挖了漳卫新河(即岔河)和横河,取直加固了南运河。我市境内由原来的泄洪量400立方米/秒,现在已扩大到4000立方米/秒(南运河300,减河1700,岔河2000)。仅仅四十年的河道治理,其泄洪量就超过了解放前两千多年历史泄洪量的十倍!
  1972年为城乡引用黄河水,由减河西岸黄河涯乡果子李村东北角起,到岔河东岸于官屯乡陈公堤口东南角止,共5公里长,开挖了一条上宽43.5米,底宽3.5米,深达8米(地势高)的引黄大干沟,因它横穿减河、岔河两条河道,故定名为横河。这条横河不仅能使减、岔两河相互调水,还能由岔河七里庄拦水闸将引进的黄河水顶托到四女寺闸,通过南运河泄水闸转入运河,不仅保证了陈庄乡的两万亩农田引黄灌溉,还能保证二十里铺、于官屯、长庄、二屯这四个乡的西部,约两万亩地的农田灌溉。同时又能给自来水一水厂供水,解决部分城市用水。这就是我市目前以横河为穿梭的三河相通借利的河网化的现况。
  其次,实现了百亩方田化,促成了沟网化,园林化。根据地区马西(马颊河西部)会战指挥部的指示,1977年春市委决定建立了有书记、市长参加的农田建设指挥部。会战的重要项目就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其标准是:“地成方,沟成网,条条道路树成行,沟、渠、路、林四结合。”所谓方田化,就是现在的百亩一个方田块。所谓沟网化,就是现在的干、支、斗3级沟。干沟深度3.5米,支沟深度2.5米,斗沟深度1.5米。挖出来的土,少部用于修渠灌溉,大部用于修路植树。还做到了每隔3个支沟有1干沟,3个斗沟有1支沟,使其沟沟相通,真正达到了遇旱能引水灌溉,遇涝能排水畅通,平时能蓄淡压碱、淋碱排碱、改造土壤、变碱地为良田的目的。所谓园林化,就是现在的条条道路树成行,桐粮间作成了方。
  会战一开始,首先由指挥袁曰法、副指挥孙志远带领工作组到黄河涯乡抓点带面,搞出样板,组织参观。全市上万民工,大干了3年,付出了近200万个劳动工日,共挖成干沟174条、支沟304条、斗沟316条,总计794条,长达897.5公里,共计土方1475万立方米,共筑渠道755条,修公路498条,植树550万株,有18万亩土地基本实现了“三成四结合”的百亩方田化。遇旱能引水灌溉,遇涝能随时将水排出,基本上达到了稳产高产田的标准。昔日土地不平,道路不直,树木较少的黄河涯乡,今日240个方田块,大小道路树成行,村村树密不见房,桐粮间作普全乡,平均每人占有成树75株,1984年为出席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树木的增多不仅增加了社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能调节气候,保持空气湿润,减少水分蒸发,抵抗了干旱风。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平时碱灾的二屯乡,今日355个方田块,以环乡干沟为主体,穿通了155条大小排灌沟,达到了引得进,蓄得住,用得上,排得出的标准,几年来显示了强大的抗灾能力。自1978年到1984年连遇7年干旱,他们共引黄河水8000万立方米,并做到了沟沟有水,水到地头,灌溉方便,有90%以上的土地用上了黄河水,灌溉了63万亩次。7年共增产粮食2025万公斤,平均每年增产289万公斤,15000亩盐碱地,过去春天白花花,大片碱干巴;现在秋天白花花,碱地高产了白棉花,有的亩产300多公斤。过去,年年向国家要统销粮60万公斤,救济款10余万元的二屯乡,现在,每年向国家交售余粮83万公斤,交售棉花195.5万公斤。今昔对比,人们无不感慨地说: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社会主义是靠山。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录了,纪念德州解放四十周年、德州船民架桥支援解放大军过运河、德州市水利建设四十年、山东新华印刷厂德州厂发展概况、德州老电厂始末、德州市教育沿革、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德州校史最长的吕家街小学、我所知道的德县博文中学、德州文化娱乐场所概述、解放前的德县商会等3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