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718
颗粒名称: 九、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
分类号: D693.62
页数: 3
页码: 442-444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努力建设精神文明,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精神文明 社会环境

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而对这个真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是认识得很清楚,处理得很妥当,而是不断发生摇摆,经验教训都有过。五十年代中期以后,曾发生过把精神文明狭义的理解为就是政治思想工作,就是“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不仅把政治和经济对立起来,大批“唯生产力论”,而且把政治和教育、科学、文化也对立起来,以至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把神化个人,制造迷信当作一种“文明”“时髦”,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这种错误由于林彪、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在十年动乱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当纠正这种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以后,有些人又产生了另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什么理想、共产主义、组织纪律,都是空洞渺茫的东西,忽视甚至取消了思想政治工作,致使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在经济建设当中泛滥起来。这两个方面的倾向,都干扰和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努力克服轻视知识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文化事业),逐步改善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同时,坚持不懈地在人民群众中进行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建设,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纪律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
  十年动乱的惨痛教训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没有经济的稳定发展,政治也就不安定。而没有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也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正常发展。政治总是要与一定的经济相适应,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产阶级政治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它的作用至少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要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经济的正常发展创造条件。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稳定了物价,镇压了反革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使社会政治趋于安定,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发展了工农业生产,国泰民安,出现了一个党风、社会风尚很好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造就了全省解放以来经济、政治形势最好的历史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工作出现严重失误,加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整风补课、反右倾斗争的错误,政治上的不安定,使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在山东的代理人以“阶级斗争为纲”,搞全面内战,人们的思想被搞乱了,社会秩序也被搞乱了,国民经济出现停顿甚至倒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省经过拨乱反正,解决了大批冤假错案,逐步消除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保证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战略方针和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现,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实践证明,政治上的安定,是保证经济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全省人民必须时刻珍惜安定团结这个大局,消除一切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因素,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山东同全国一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三十六年的历程。虽然有失误、有曲折,但毕竟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地处新中国沿海开放地带的山东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又具备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山东省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本省情况的发展经济、建设四化的新路子。已经取得的胜利和已经走出的路子,极大地鼓舞着7000多万齐鲁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具有光荣传统的山东人民,正沿着已经开辟出的道路继续前进。一个欣欣向荣富裕的、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必将建成。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