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健康发展的出版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78
颗粒名称:
一、健康发展的出版事业
分类号:
G229.27
页数:
6
页码:
187-192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山东出版事业走过了规模由小到大、能力由弱到强、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健康发展的出版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健康发展
出版事业
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出版事业走过了规模由小到大、能力由弱到强、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恢复和调整发展的阶段(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七年)。一九四九年二月,华东新华书店总店由山东省临朐县迁驻济南。同年六月一日,华东新华书店总店改称山东新华书店总店(山东省新华书店的名称几经变更,以下统称山东省新华书店),其内部设编辑部、出版部和发行部等,是当时山东省三位一体的出版机构。出版的图书主要是通俗读物,也根据中央出版部门的纸型翻印干部学习读物。编辑部的人员大部分从事通俗读物的编写工作,并与山东省文联、团省委合作,创办了《山东文艺》、《山东少年儿童》等刊物。仅一九五〇年上半年,就编印或翻印各类通俗读物94种,翻印干部学习读物186种,共印制880余万册,满足了广大干部、群众政治学习和文化学习的需要。
一九五一年一月一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实行了出版、印刷、发行专业化分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山东省新华书店编辑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综合性地方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山东省新华书店印刷二厂也分离出来,正式定名为山东新华印刷厂;而山东省新华书店,则成为单一的图书发行机构。至此,出版、印刷、发行各自独立,统归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领导,并执行国家出版总署“造货数量由出版社决定,印刷工价由印刷厂决定,订货数量由书店决定”的规定。经过调整,山东出版工作开始走上了正规,无论是出版机构的设置,还是经营管理的方式,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图书品种稳定增加。一九五六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出版图书520种,其中新版图书342种,总印数达到5088.2万册。
(二)建立机构、曲折发展的阶段(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为了对出版、印刷、发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一九五八年五月十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它与山东人民出版社合署办公,形成局社合一的出版管理体制,统一组织图书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并对全省的图书市场和社会出版实行统一管理。从这个时候开始,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山东出版事业进入一个曲折发展的阶段,八年来全省共出版图书3509种,总印数62393万册,平均每年出书438.6种,印制7799万册,比一九四九年分别增长306.1%和298.3%。
这个阶段,由于片面地强调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的出书方针,严重地束缚了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特别是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出版界、著译界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给出版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接踵而至的共产风、浮夸风,又使出版工作者陷入盲目追求出书高指标,盲目扩大图书进货量。结果,出版物的质量严重下降,大批图书积压报废。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出书品种分别高达912种和879种,此后又连年收缩,到了一九六一年,出书只有224种,比一九五〇年才多1种,还不到一九五八年的四分之一。
(三)惨遭浩劫的阶段(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山东的出版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当时的山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名存实亡,局机关、编辑室、山东省新华书店的许多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被下放到农村,大批图书资料被查封。除了一九六六年九月十三日成立的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负责印制毛主席著作、毛主席语录,以及印刷少量的小学课本外,其他图书的出版趋于零,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书荒。一九七一年,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宣布成立;一九七三年,撤
销了山东省毛主席著作出版办公室,恢复出版少量一般图书。
(四)开创新局面的阶段(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五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的出版工作经过拨乱反正,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突出标志是:
首先,建立了完整的出版体系。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山东省政府通知将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出版局改为山东省出版局。一九八三年二月,在机构改革中,山东省出版局撤销,改为山东人民出版社,成为厅局级事业单位。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改为山东省出版总社,并按照不同的条件,将一九七五年八月成立的14个市地出版办公室分别改为出版分社、办事处和设在市地新华书店内的出版科。与此同时,以原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政治经济理论部为基础,组建成专业性的山东人民出版社;并在此前后,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齐鲁书社、山东地图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明天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山东友谊书社相继建立;山东画报社也恢复出刊,从而结束了全省只有一家出版社的历史。截至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共有10家各类出版社和1家画报社。书刊印刷厂已由五十年代的1个发展到5个,连同山东省印刷物资公司统由山东省书刊印刷公司领导。发行单位除了130个省市地县新华书店外,又成立了山东省外文书店、东方图书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山东分公司。此外,还建立了山东印刷技工学校、山东出版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和山东印刷技术研究所。为了加强全省的出版和版权管理工作,还在山东省出版总社内设立了山东省出版管理处和版权处,代省人民政府行使管理职权。至此,在全省形成了一个门类和功能齐全的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出
版管理的出版体系,为出版事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出版工作总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山东省出版总社联系地方出版工作的特点,提出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原则,把为本省服务作为整个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坚持以出版通俗读物为主的同时,出版一些具有较高学术、艺术价值的专门著作,从而发挥了出版潜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格局。八十年代以来,山东每年出版的图书有55%以上销往省外或国外,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第三,在改革中迅速发展。一九八四年,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式下,山东省出版总社经过调查研究,适时地提出了正确处理立足本省与面向全国、质量与数量、通俗读物与学术专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四个关系,狠抓提高图书质量、缩短印刷周期、扩大图书发行量三个突破口,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四、三、一”改革要求,使山东省的出版改革工作得以健康顺利地进行,收到了实效。一九八五年下半年,山东省出版总社针对当时全国图书库存上升,订数萎缩的现象,以“坚持改革、狠抓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前进”为指导思想,积极协调编辑、印刷、发行内部关系,合理调整内部经济政策,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出书的品种和数量成倍增长,图书的内在质量和印装质量显著提高,图书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
山东出版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归结到一点,就是把党的出版方针同山东出版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进行出版改革。这是山东出版工作的基本
经验,也是今后山东出版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