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物与考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55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物与考古
分类号: G127
页数: 5
页码: 145-149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准确地评述了山东文物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文物与考古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文物 考古

内容

“齐鲁多文物,年来益发扬”,这是郭沫若于一九五九年参观山东省博物馆后写的诗句,准确地评述了山东文物与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山东的文物考古工作早有基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山东省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作为文物工作的领导机构。在该会的领导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得以免遭战火破坏。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积极组织文物普查,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举世闻名的曲阜孔庙、孔府、泰安岱庙、济南灵岩寺、烟台蓬莱阁等古建筑群,经过修缮重放异彩,引起了千百万国内外游人的仰慕和惊叹。截至一九八五年底统计,山东共有古建筑群219处,古遗址2427处,大型古墓葬822座,古石刻1.1万余方,汉画象石2000余石,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3处,文物藏品50余万件,其中一级藏品3500余件。全省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3处,各类博物馆21个,文物商店8个。
  三十六年来,山东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八日,在沂源县骑子鞍山的石灰岩裂隙中,发现了一个猿人的头盖骨(包括大部分顶骨、部分枕骨和额骨)和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十一月六日又发现了六枚猿人牙齿、一块肱骨、一块股骨、一块肋骨、两块眉骨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过对眉骨的粗壮程度和牙齿的原始性质的科学鉴定,表明其与北京猿
  人相似。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而且对于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和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研究第四哺乳动物群的分布和古地理、古气候,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五九年在泰安发掘的大汶口遗址,以及相继在全省境内汶、泗、沂、沭、淄、潍等水域的广大地带发现的100余处同一类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被命名为大汶口文化。据测定,它早于一九二八年发现的龙山文化。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滕县北辛庄和平度县东岳石村发现了比大汶口文化更早的北辛文化和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岳石文化。这四个新石器文化的演化年代,当为公元前五三〇〇——一五〇〇年之间。这些古文化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山东省范围内新石器文化的演化序列。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通体磨光的石锛、石斧,造型精美的红陶兽形壶,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雕镂规整、镶嵌着绿松石的骨筒和象牙梳,已有文字萌芽的图画符号,显示新生产力即将诞生的青铜小件工具等文物,对于探索东方古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东地区的商代考古中,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在益都苏埠屯发掘的殷商大墓是个重要发现。已发掘两座大型墓和两座中型墓,均有奴隶殉葬。其中一号大墓长15米、宽10.7米、深8.25米;有四条墓道,南墓道长26米。墓室内有亚形椁室,墓底有腰坑、奠基坑。墓内殉葬奴隶48人,狗6只。该墓规模之大和殉葬奴隶之多,是河南安阳殷墟王陵以外最煊赫的奴隶主墓葬,推测墓主人应是诸侯、方伯一类人物。该墓出土的两件大铜钺,透雕半人半兽的面象,巨睛凝视,阔口獠牙,充分反映了奴隶社会那种神秘怪诞、具有恐怖感的青铜艺术。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了勘探,发
  现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小城衔接在大城的西南角,总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大城内发现两处墓地,其中位于河崖头村西的一座甲字形石椁大墓,周围有东、西、北三面相连的殉马坑,已发掘殉马228匹,从它的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600匹左右。齐国贵族的豪华气派,由此可见一斑。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对曲阜鲁国故城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试掘,发现城墙周长约20公里,城门11座,纵横交通干道与城门相连,中部宫殿区的夯土基址范围东西延绵1公里,闻名遐迩的灵光殿遗址就在周公庙附近。故城西北角发现5处墓地,已发掘墓葬120余座,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陶、铜、玉、石等各种地下文物。
  一九七二年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其中有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还有先秦古籍《管子》、《晏子》、《墨子》,以及《相狗经》、阴阳书与风角灾异杂占残简。过去有人怀疑《孙子兵法》为汉人伪作,有人认为孙子即孙膑,也有人妄猜《孙膑兵法》系子虚乌有。这次《孙子兵法》与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孙膑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千古之谜。二号汉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年(公元前一三四年)竹简历谱,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考古工作者在对巨野汉王墓、曲阜九龙山大型汉鲁王崖墓群、临沂西汉刘疪墓、临淄村西汉齐王墓、东阿曹植墓、济南北齐壁画墓、邹县西晋刘褒墓、嘉祥隋代壁画墓和邹县明鲁王朱檀墓等的发掘中,出土了金缕玉罩、冠冕袍服、丝绵织品、玉带玉佩、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漆木家具、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朱檀墓中发现的宋高宗赵构金字题跋的葵花蛱蝶扇面、元刻《黄氏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显示鲁王地位的谥宝和432件木雕彩绘仪仗俑群,尤为醒目。
  据粗略统计,三十六年来山东省出土的各类铜器达万件左右。其中,除前面所述的益都苏埠屯的两件商代镂孔人兽面形铜钺外,还有寿光古城的19件带铭文的商末纪器,黄县旧城的8件春秋〓器,莒县老龙腰的莒国国君用编钟,肥城小王庄的13件陈侯为其女作嫁的媵器,临淄商王庄的嵌金银镶绿松石战国铜镜,诸城臧家庄的两组战国编镈编钟和一件鹰首壶,泰山脚下的楚国祭泰山用的6件铜罍,以及反映西周邦国林立时代的滕器、薛器、邳器、鄅器、微器、曾器、邿器、邾器、郯器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山东是保存和出土汉画象石最多的地区之一,已出土2000余石。除著名的嘉祥武氏祠、长清郭氏祠外,滕县建起了汉画廊,邹县、曲阜、泰安、临沂等地开辟了汉画象石陈列室,安丘汉画象石墓常年对外开放。一九五四年发掘清理的沂南汉画象石墓,结构严紧,气魄雄伟,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明快干净,是古代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和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杰出作品。汉画象石对于考证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阶级关系、典章制度、衣冠文物、宗教礼仪以及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前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王献唐(一八九六——一九六〇年),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对历史、考古、文字、音韵、训诂、金石、书画、货币、版本、目录等多种学问,都深有造诣,留有很多著述。他知识渊博,治学谨严,是山东文物与考古工作的奠基者,堪称考古界的楷模。
  为了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一九八二年八月成立了山东省考古学会,同年十二月成立了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学会的成立,对于文物与考古研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出版了一批文物与考古研究专著。研究员朱活撰写的
  《古钱新探》,副研究员蒋英矩主编的《山东汉画像石选集》,副研究员张学海主编的《曲阜鲁国故城》,副研究员郑笑梅主编的邹县《野店》,杨子范、于仲航与已故蒋宝庚联合编辑的《大汶口》,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当代中国的山东(下)》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城市建设的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