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前进中的探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44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前进中的探索
分类号: K992.252
页数: 11
页码: 587-5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的基本建设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经历过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本建设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山东省三十六年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基本建设是否顺利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其中的重要问题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基本建设 前进探索

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山东的基本建设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经历过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本建设才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山东省三十六年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基本建设是否顺利发展,主要取决于能否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坚持量力而行,控制投资规模
  量力而行是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针,也是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量力而行,基本建设规模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九五七年,陈云在总结“一五”期间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①(陈云:《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陈云同志文稿选编》(1956-1962年),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8页。)但是,基本建设的这项重要原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基本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纠正,建设规模超过国力可能的情况反复发生,其中比较严重的是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〇年三年“大跃进”和一九七〇年、一九七八年建设规模的膨胀,接着是为形势所迫两次实行重大的经济调整。
  三十多年来,山东省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过大,超过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战线就会拉长,不仅不能及早地发挥投资效益,反而会增加建设费用,使本来技术先进的工艺落在时代的后面。例如,济南钢铁厂半连续自动轧钢设备,一九五八年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花了几千万元的资金,但由于建设资金紧张、厂址变更等原因,直到一九八一年才基本建成,建设周期长达二十二年之久。因此,基本建设必须量力而行,也就是正确处理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些重要比例关系,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国民经济总收入使用额与积累的比例关系,基本建设投资与整个积累的比例关系;其次是要看为基本建设提供物资、设备的可能,这是建设的物质条件,也是制约建设速度的重要因素;三是要看资源、能源、运输条件和产品的市场销路如何,这是决定一个项目建成后能否投产并尽快达到设计能力的基础条件,也是建设项目生命力的所在。山东解决这三个关系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制定切合省情的长期规划,在安排当年计划时做到积极可靠、留有余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凡列入当年计划的项目,力求资金、材料不留缺口。二是实行领导负责制。一九八三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为了压缩投资规模,杜绝计划外项目,山东省实行省长、市长、专员负责制,作为一条纪律严肃执行,当年压缩投资1.6亿元,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规模。三是健全法制,控制投资总规模。对于超过规模、搞计划外工程的实行经济制裁,从重加征建筑税;对于由此而造成重大损失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加强统计和审计监督。投资规模得到控制,人、财、物力就能集中使用,基本建设战线就能防止“长、散、乱”,就能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使更多的项目按期建成投产,做到建设一批投产一批,以最少的建设投资,最快的建设速度,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实行统筹兼顾,调整比例关系
  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确定之后,还必须正确确定投资的使用方向。山东省在进行基本建设的过程中,注意遵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农、轻、重为序的原则,有计划、按比例地对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设和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设的投资分配作了积极的安排。
  1.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分配。生产性建设投资是用于建造和购置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它是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是用于建造和购置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它是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正确安排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例,是正确安排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两者妥善地加以安排,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地向前发展。山东省三十六年的基本建设,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总和分配率为:生产性建设占78.8%,非生产性建设占21.2%。从“二五”时期开始的一九五八年,到“四五”时期结束的一九七五年,非生产性建设均在10%左右,最低的是“三五”期间,即“文化大革命”的前期,仅占8.4%。这表明两个问题:一是基本建设长期以来的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二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从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到十年动乱,对科教、文体、卫生事业建设的投资分配比例最低。在广大农村,教育事业校舍简陋,有些学校是“土台子、黑屋子”;卫生事业落后,许多地方“缺医少药”;城市住宅紧张,有些家庭“几代同堂”。这种不合理的状况,直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非生产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才有了提高,“六五”期间上升到32.3%。
  2.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就其最终产品来说,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重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所以在安排农、轻、重的投资比例时,不应当相等,而是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山东省三十六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总和分配比例是:农业占11.7%,轻工业占6.4%,重工业占48.9%。农业建设投资从“一五”到“四五”期间,都在14.8%以上,其中最高的是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调整时期,占34.9%;“五五”、“六五”期间均在10.1%以下。这表明,长期以来,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山东省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比较牢固,对农业的发展是重视的。特别是三年调整时期,为了恢复被“大跃进”损伤的“元气”,加快大批水库保安全工程的建设和整治河道、理顺水系等工程建设,大大增加了农业的投资比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业建设投资的比重,除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分别为37.5%、44.1%外,大都在46.2%以上;最高是“三五”时期达62.1%。这表明,山东省在投资分配方面,较好地贯彻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轻工业的投资比例,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七五年一直比较低,都在5.1%以下;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最低,仅为3.3%,投资总额为1.07亿元;“五五”、“六五”期间分别为7.7%、6.3%,轻工业投资比重有了提高。
  总之,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的比例关系上,单就一个省来说,国家投资安排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全国统一安排的每一批大的项目上马,都会相应的增加十几亿、几十亿的投资,必然引起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投资比例的急剧变化。因此,一个省的投资比例关系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做到相对合理。
  三、善于发挥优势,注重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是基本建设中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地进行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条重要方针。
  山东省在经济建设上存在着许多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条件好,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有较好的农区地貌;矿产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109种,探明储量的67种,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30种;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岸线蜿蜒曲折,有适宜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优良港湾多处;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铁路、公路、海运、空运及内河航运和管道运输交织,形成了山东内外运输网。但是,山东省在经济建设上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人多地少,建设中必须十分珍惜土地,保护土地资源;淡水资源贫乏,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能源和钢铁等原材料供应紧张,必须加快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步伐;地方财力不足,建设资金紧张,在建设中必须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新中国成立之后,山东按照“全国一盘棋”的要求,在经济建设中从本省实际出发,在建设济南、青岛、淄博等工业基地的同时,努力改变鲁西南、鲁西北的经济落后面貌,调整工业布局,改变经济结构,建设了一大批项目,特别是以能源、交通、原材料为中心的建设项目。但由于受“左”的错误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一再发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损失。如在县县大办小化肥厂的热潮中,有的县远离原料、燃料产地,缺煤少电,交通不便,小氮肥厂建成后严重亏损。一九七七年全省小氮肥厂发展到132个,当年亏损额高达1.47亿元,是全国同行业的第一亏损大户。
  因此,就一个省、一个地区来说,搞“大而全”、“小而全”,都是不切实际的,是与现代化大工业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不相称的。必须围绕国家统一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本省的实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确保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围绕大型骨干项目的建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组织好配套项目的建设,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才能有效地进行基本建设。为此,山东特别需要发挥以下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大型坑口电站的建设,以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二是发挥石油、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石油化工、煤化工、钢铁工业的建设步伐,向产品的深度加工迈进,促进农业、轻纺工业的发展。三是发挥海岸线长的优势,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并与铁路配套成龙,发展对外贸易,促进青岛、烟台等技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同时发挥海域滩涂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水产捕捞和养殖业。四是发挥石灰石、石膏、石英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建材产品。五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工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六是发挥劳动力资源充沛的优势,发展建筑业,扩大劳务出口,发展对外承包,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多创外汇。
  四、尊重客观规律,严格基建程序
  基本建设程序是基本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次序。这个顺序不是任意安排的,而是由基本建设的进程,即固定资产和生产力的建造形成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坚持按科学的基本建设程序办事,正确地处理基本建设工作中的制定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项目、勘察、定点、设计、建筑安装、试车、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这是关系到基本建设工作全局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管理基本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山东省的基本建设,在历史上对基本建设程序曾有过两次肯定和否定的阶段,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一次是在“大跃进”年代里,经济建设盲目冒进,为了片面地追求速度,就在基本建设程序上开刀,建设顺序中的一些有机联系的阶段和环节被颠倒和破坏,方案多变,造成返工浪费。例如,官桥露天煤矿于一九五八年十月开工,第一线剥离人员近10万人上阵,铁路、公路同步施工,进行大面积剥离。一九五九年六月,发现煤层露头在20米深处,不得不停止施工,转为地下开采,造成很大浪费。一九六二年,省政府转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问题的三个规定(草案)》及省补充规定,力图纠正基本建设中违犯程序的错误。但时隔不几年,又遭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把基本建设程序当作“修正主义路线的管、卡、压”进行批判,许多项目没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就搞设计,没有搞好设计方案就列入年度计划施工,造成了很多失误。例如:莱芜钢铁厂的谷家台铁矿、业庄铁矿,在水文地质资料不详的情况下就动工兴建。其中谷家台矿建设了几年,地下水不好解决,中途停建;业庄矿建成即将投产时,亦因地下水治理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关井;铁铜沟矿露天剥离干了好几年,因为矿量不足,无开采价值而宣告报废。以上3个矿耗资几千万元。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为了坚持基本建设程序,山东省建委于一九八一年印发了《基本建设文件汇编》,先后提出了“三个不准”,即:没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和必要的勘察,不准编制设计;没有批准的扩初设计,不准列入年度计划;没有列入年度计划的项目,不准批准开工,建设银行不准拨款,物资部门不准供应材料。同时还贯彻执行了国家计委提出的“六个不搞”,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源条件没有弄清的不搞;没有设计的、工艺技术不过关的不搞;建设材料、设备、资金、施工力量不落实的不搞或推迟进度;建成以后燃料、动力、原料、水源、运输没有保证的不搞;技术落后、消耗过大,建成后就得改造的不搞;污染问题没解决,建成后也不能投产的不搞。同时,建立健全了开工报告审批和竣工验收制度。对于违犯程序规定的实行经济制裁,加重征收建筑税。党政领导机关的负责人,不乱点头,不乱批条子,不乱上项目。实行以上几条措施,对于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起了重要作用。
  五、树立全局观念,支援重点建设
  山东省在支援国家重点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成绩,五十年代支援了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支援了国家的“大三线”建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发挥山东的优势,扬长避短,国家先后在山东安排了一大批重点工程,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建设的领导,采取得力措施,保证了建设的顺利进行。
  切实加强领导。山东省一向重视国家重点建设,一九七〇年以后,先后两次组建省重点工程(会战)指挥部;一九八三年后,常设了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凡是重点建设项目所在的市、地、县也成立了重点工程办公室。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工作。各个重点建设项目也都设有领导小组,由国务院主管部和省、市负责人共同组成,强化了现场指挥机构。
  实行地区、部门负责制,集中人、财、物力支援国家重点建设。凡有重点建设任务的市、地,省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实行目标责任制。物资和设备成套部门,对重点工程实行按计划承包制;土地管理部门,及时办理征地手续,保证建设合理用地;交通运输、水电管理部门,保障重点建设物资运输和水电供给;建筑施工管理部门,积极为重点建设项目安排勘察设计施工力量;各市、地、县大力发展地方建筑材料生产,力求满足重点建设的需要;公安部门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保卫重点建设现场。凡属地方政府应当解决的问题,各地都力争解决,为重点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
  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加重点建设。勤劳的山东人民积极参加重点建设,做到要人出人,要物给物。在许多重点工程建设中,广大农民密切配合专业施工队伍,供应砖瓦砂灰石,搬运土石方。从五十年代初修建蓝(村)烟(台)铁路,到八十年代建设兖(州)石(臼)铁路,从胜利油田到齐鲁石化公司,从冶金矿山到煤炭基地,到处都有他们留下的足迹和辛勤的汗水,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民军队积极参加重点工程建设。驻山东的人民解放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改造旧山河、建设新山东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建立三十六年来,驻山东的人民解放军参加和支援地方建设项目达1.2万多个,投入劳动日1.2亿个,出勤车辆260万台(次)。在这些建设项目中,有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和莱芜钢铁厂,也有大型水库、塘坝和桥梁;既有工矿企业和城市公用事业,也有农村的治山治水、修桥铺路等等。
  六、提高建筑行业素质,争创第一流工程
  山东省的建筑业历史悠久。曲阜孔庙集古代建筑之大成,泰安岱庙、长清灵岩寺等古代建筑久享盛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山东的建筑行业逐步兴旺发达起来,成为基本建设的主力军,是全国城乡建筑队伍人数较多的省份之一。这支队伍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它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建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九八五年底,山东省已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8个,职工达26.8万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136个,职工11.9万人;乡镇建筑队伍发展更快,已有59万人;勘察设计单位119个,职工达14120人。这支队伍的特点:一是行业比较齐全,建工、石油、化工、水利、火电、铁路、交通、冶金、机械、煤炭、轻工、纺织、城建等部门,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勘察设计队伍,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专业施工队伍;二是分布比较合理,除专业队伍集中在济南、青岛、淄博、东营、兖州外,建工、水利队伍遍布全省各地;三是土建、电力、交通、煤炭、冶金、石油、铁路等部门的建筑队伍力量较强,特别是交通、电力、煤炭行业的力量,在全国有一定优势。
  建筑队伍的技术装备和实力不断增强。一九八五年同一九五三年相比,拥有固定资产原值由527万元增加到20.1亿元,增长380.4倍;技术装备率由人均96元增加到3688元,增长37.4倍;动力装备率由人均0.14马力增加到7.49马力,增长52.5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人均2264元增加到8229元,增长2.64倍。由于实力增强,设计标准化、构配件预制工厂化和施工机械化水平都有很大发展。大型土石方、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和吊装、混凝土和砂浆的制备运输等,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建筑材料、构配件的场内外运输,基本上改变了肩抬人扛的落后方式。在住宅和单层工业厂房建设中,已经大量采用标准设计和标准构配件。
  建筑队伍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教育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建筑行业队伍,新技术、新材料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被建筑行业应用,从而提高了设计施工水平,创造了许多优秀设计、优质工程。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共创优质工程3908个,面积为663万平方米。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十里泉电厂、兴隆庄煤矿、烟台合成革厂、莱阳冷库等项工程,分别被评为优秀设计、优质工程,获国家银质奖。技术水平的提高,使这支队伍不仅能承担高级高层民用建筑,而且能承担结构复杂、技术先进、施工难度大的大中型工业交通建设项目;不仅能承担国外引进项目,而且已走向世界,承包国外工程。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