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林牧渔及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林牧渔及乡镇企业
分类号: F327.52
页数: 23
页码: 410-4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农林牧渔及乡镇企业。山东省自然条件较好,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水稻、棉花、花生、烟、麻、蔬菜、西瓜等,是全国粮食、棉花、油料重要产区之一。山东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光照、积温等自然条件适合多种林果树木生长,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网以及“四旁”树木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农区林业。山东省的畜牧业属于农区畜禽饲养业,除山区、沿海草滩有季节性放牧外,基本上是舍饲。山东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畜禽良种基地之一,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不少品种驰名全国,闻名世界。山东省的渔业历史也很悠久。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业经济 农林牧渔 乡镇企业

内容

一、种植业
  山东省自然条件较好,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水稻、棉花、花生、烟、麻、蔬菜、西瓜等,是全国粮食、棉花、油料重要产区之一。其中许多名特产,如金乡金谷、龙山小米、曲阜香稻、明水香稻、山东大花生、胶州大白菜、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等,早就驰名中外,远销几十个国家。
  山东在全国属于农业大省之一,种植业在农业内部所占比重一直很高,一九四九年占到79.8%,一九八五年仍高达58.8%。山东省对种植业一直非常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农技推广等,基本上是围绕着种植业进行的。
  (一)耕作制度改革与栽培技术的进步。
  1.耕作制度的改革。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形成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制度。山东的耕作制度是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包括土壤、施肥、灌溉制度等。
  种植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的种植业是以二年三熟为主体。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二年,两年三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为80%,一年一熟作物面积为20%。后来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年两熟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到一九八五年,占耕地面积达到44.2%,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42.9%。一年一熟作物面积,一九四九年占耕地面积的18.6%,由于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而不断增长,一九八五年达到了31%。二年三熟作物面积降为24.7%。随着种植制度的发展变化,耕地复种指数有了较大提高。一九八五年全省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54.3%,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14.5%。其中粮田复种指数一九八五年达到184.4%,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35.7%。
  施肥制度。它包括单项作物施肥和轮作制度。山东的农作物生产历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每亩耕地每年施用农家肥3000-4000斤,折纯氮量6-8斤。化肥在一九七八年前主要用于追肥,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后用作底肥的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磷肥,每年全省用于作底肥的在100万吨左右,对小麦稳产高产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多数耕地实行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或歇地换茬,对用地养地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山东人均占有耕地较少,这种办法不能维持长久。到一九八五年,大豆播种面积仅766.8万亩,比一九五二年的3384.4万亩减少了77.3%,豆科作物与其他作物轮作或歇地换茬面积已很少。有些地区长期单一种植得不到换茬,不仅土壤性能日趋恶化,而且作物病虫灾害不断增加,如小麦全蚀丛矮病、棉花黄枯萎病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省在一九七五年大面积地推行“一肥一麦”和粮肥间作制。一肥一麦主要是在鲁西北盐碱地种田菁,秋后压青种麦。在中、高产田实行粮肥间作,一是麦田串种笤子,压青后串种玉米;二是玉米田串种田菁,压青后种小麦,均收到良好效果。
  灌溉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耕地灌溉面积少,如一九五二年仅有5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7%,主要种植谷子、高粱、地瓜、大豆等抗旱耐涝作物。随着灌溉面积扩大和灌溉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机、电灌溉面积扩大后,小麦、玉米等需水量大的作物逐年增加。从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小麦普浇越冬水和起身水,水浇条件好的地方还浇拔节水、灌浆水、麦黄水。
  2.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山东种植业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技术有了新的进步。五十年代通过实践证明,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作物适当密植均可增加产量,从而改变了以往疏植的习惯,缩小了株行距。作物播种前先浅耕灭茬,再进行深耕及耕耙结合,可以保墒,保证小麦及春播作物及时下种和出苗。七、八十年代种植小麦采用了先造墒,后耕翻,整成畦田再播种的方法;棉花搞营养钵、塑料覆盖及提前育苗移栽;蔬菜、西瓜普遍采用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山东的种植业栽培在传统的精耕细作基础上,主要农作物做到了适时播种,逐步实现了良种化、密植化、畦田化、水利化。
  (三)主要作物布局趋向合理。
  1.粮食作物的布局。小麦、玉米需要水肥量大,土壤耕作层要求较深。地瓜、谷子抗旱能力强,土层浅薄也可以生长。山东省的这四种作物,就是按照水源条件和土壤深度来布局的。
  小麦。全省都有种植,其中,菏泽、德州、聊城、济宁、惠民5地、市是主要产区,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4.5%。
  玉米。全省都有分布,种植面积大的是潍坊市,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14.4%。
  地瓜。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临沂地区,占全省地瓜总面积的28.8%。
  谷子。主要分布在德州、聊城、临沂、菏泽、潍坊等地、市。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德州地区,占全省谷子面积的16.9%。
  2.经济作物的布局。经济作物受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和气候地域影响大,山东的主要经济作物布局比较合理。
  棉花。鲁西北地区历史上就是产棉区,一九八五年,德州、聊城、菏泽、惠民地区和东营、济宁市棉花面积占全省棉花总面积的83.6%。
  花生。花生喜阳光,耐旱、怕涝,在土层浅的丘陵山地及河滩沙地均可种植。一九八四年前,主要集中在烟台市、临沂地区和青岛市,三地、市花生面积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79.2%。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九八五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扩大45%,布局有所变化。德州、聊城、菏泽、惠民、东营五地、市扩种花生,占全省花生总面积的17.4%。
  烤烟。烟要求光照充足而不强烈,降水适中,以中等肥力的丘陵、山地、平原的轻壤和红土为最适宜。胶济路以南、临沂市以北的鲁中和鲁南之间一带,历史上就是山东省烤烟的集中产区。潍坊市和临沂地区的烤烟面积,通常占全省烤烟总面积的80%以上,一九八五年达到90%以上。
  (三)主要农作物有了较快的发展。
  粮食。粮食生产是山东种植业的基础,在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粮田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一九八五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1749.4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2.7%。粮食总产量达627.5亿斤,比一九四九年的174亿斤增长2.6倍,年平均递增2.6%;比一九七八年的457.6亿斤增长37.1%,平均每年递增4.6%,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国第三位。
  棉花。一九八〇年、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四年分别突破1000、2000、3000万担,均居全国第一位。一九八四年总产达3450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根据社会需要,一九八五年压缩了棉田面积,总产为2124.6万担,仍比一九七八年的308.2万担增长5.9倍。
  花生。山东省是全国花生重点产区和主要商品油料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总产量占40%。一九八三年总产量达到3000万担,居全国第一位。一九八五年总产量达5242.8万担,比一九四九年的1081.8万担增长3.8倍,比一九七八年的1878.4万担增长1.8倍。
  烤烟。一九八五年种植面积为165.1万亩,总产573.4万担,比一九四九年的42.6万担增长12.5倍,比一九七八年的353.1万担增长62.4%。
  黄红麻。一九八五年种植面积120.5万亩,每亩单产425斤,总产512.3万担,比一九七八年的183.3万担增长1.8倍。
  蔬菜。山东省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名特产繁多,被誉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山东蔬菜生产,已经形成三大蔬菜生产基地:一是农村大宗商品菜基地。主要是以名特产为中心自然形成的,如章丘大葱、莱芜生姜、苍山大蒜等。章丘大葱一九八五年已经发展到4万多亩,年产葱1亿多斤;苍山大蒜一九八五年已发展到8万多亩,年产蒜头1.5亿斤、蒜苔1亿多斤。这些大宗商品菜,除供应本省外,还远销全国各地,并有出口。二是城市郊区及工矿区近郊蔬菜基地,仅11个主要城市郊区就安排了菜园30万亩左右,每年提供蔬菜15-20亿斤。三是农民自食菜基地,主要是农民房前房后及零星的菜园。一九八五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460多万亩,总产量160多亿斤,调往全国各地蔬菜3亿斤左右,鲜菜出口换汇1800万美元。
  西瓜。山东西瓜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多,质量好。历史上著名的德州西瓜,以个大、汁多、沙瓤、含糖高而闻名于国内,主要分布黄河以北,滏阳河以南,运河沿岸广大平原,以德州市为集散地,远销京、津、沪等地。菏泽的桃尖西瓜也是农家优质品种。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山东引进了中育6号、郑州3号、琼酥和无籽西瓜等,使西瓜质量又有新的提高。特别是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和小拱棚加地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之后,提早了上市时间,形成了昌乐、临淄等早熟西瓜产区。每年六月上旬即有西瓜上市,中旬即大量供应东北和京、津等地。一九八五年全省西瓜种植面积达到74万亩,产量24亿斤,分别比一九八〇年增加59万亩,增长5.3倍。
  二、林业、果品及蚕茧
  山东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光照、积温等自然条件适合多种林果树木生长,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网以及“四旁”树木为主要结构形式的农区林业。新中国建立初期,全省只有450万亩残次林地。新中国成立后,全省人民经过三十六年的奋斗,林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林业生产积极性,全省林业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一九八五年全省林地面积达到2400.4万亩,比一九四九年增长4.3倍,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5%。全省森林覆盖率由一九四九年的1.9%,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10.4%;全省林木总蓄积量为4064万立方米,人均占有0.53立方米,木材年产量达150多万立方米。
  (一)山区绿化。
  全省山区丘陵总面积8000多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4.9%。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大大加快了山区绿化的步伐。一九八五年,全省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022万亩,占全省山区丘陵宜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有些县、市绿化工作搞得很出色。如泰安市郊区,一九八五年林地面积已达63.3万亩,占宜林山滩的72%;临朐县林地面积已达39.6万亩,占宜林山滩的96.4%。文登县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实行以封为主,封、育、管、造并举的方针,坚持农林牧、乔灌草两个三结合,到一九八五年,全县60.7万亩宜林山滩,绿化率已达99.2%;森林覆盖率22.3%,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五莲县实行了“以林为主,林粮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山区建设方针,大力发展林果生产,到一九八五年已绿化荒山82万亩,占宜林山滩面积的78%,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7%,林木蓄积量达到21万立方米,果品产量达到1.5亿斤,林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比重高达30.2%,初步改变了山区的贫困面貌。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山区绿化起到显著作用。一九八〇年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土流失以来,山区绿化得到迅速发展。采取以小流域治山治水的单位,一是以生物措施为主,大力种树种草,乔灌草一起上,对荒山秃岭先整穴,后造林,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了荒山的绿化;二是大都有统一的治理规划,由一户或联户实行承包治理,树随地走,谁栽谁有谁受益,真正做到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如沂水县上常庄小流域,位于沂河上游,总面积5400多亩,大小山头13个,多是荒山秃岭。从一九七九年开始,这个村确定了“远抓林果,近抓草牧”的生产方针和制定了《保林公约》,到一九八五年,植树24万多株,植条3万墩,银花4.5万墩,种草400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4%,荒山荒滩已基本绿化。
  (二)平原地区农田林网化。
  山东省农田林网化与农田基本建设是同步进行的。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农田林网面积已达4000多万亩,占适宜农田林网化面积的61.1%。全省有30个县、523个乡镇已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初步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骨干,林粮间作、速生丰产林及村镇林木相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调节了气候,美化了田园,显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一九八三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的冠县,位于山东西北部,黄河故道纵贯县境,风沙危害严重。新中国建立后,冠县人民积极育苗植树,封沙造林,按照农业总体规划的要求,大搞农田林网建设。到一九八五年全县农田林网化面积达到1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8.3%。其中,农林间作76.7万亩,占宜林面积的76.7%。营造片林、速生丰产林13.5万亩,营造果园6.9万亩。全县4000多公里的五级路和1100多条沟渠全部绿化,基本上建成了网、带、片林相结合的综合防风沙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风沙的危害。昔日黄沙滚滚的沙河地带,已经变成林木葱茏的绿洲。
  (三)速生丰产林和农林间作。
  山东省速生丰产林的营造,最早是一九七三年在临沂地区的费县开始的,后来各地都相继营造。全省速生丰产林一九八五年达到189万亩,占全省林地面积的6.3%。临沂地区速生丰产林一九八五年已达40多万亩,有60%的速生丰产林已经成材,亩产木材10-12立方米。每亩材年生长量1立方米,年均收入可达300-600元。
  山东省的农林间作,主要是农枣间作和农桐间作。全省农枣间作一九八五年达186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2倍。素有“枣乡”之称的乐陵县,一九八四年全县农枣间作面积已发展到60多万亩,小枣产值占亩产总值的3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全省农桐间作面积,一九八五年已达到1295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8.3倍。菏泽地区农桐间作面积达596万亩,另外还营造桐树丰产林40万亩,木材蓄积量达120万立方米,成为全省最大的桐木生产基地。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全区已生产桐木40多万立方米,价值1.22亿元,其中换外汇5000多万美元。
  (四)果品生产。
  山东省果树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全省有栽培、半栽培和野生资源约90种,分属于16科34属,近3000个品种。经过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培育,形成驰名中外的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佛桃、乐陵小枣、青州蜜桃、大泽山葡萄、曹州耿饼、菏泽木瓜及阳信鸭梨、峄县石榴等,特别是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佛桃、乐陵小枣,被港澳市场称为中国北方水果“四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果品生产逐步放开搞活,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果品生产发展迅速。
  水果。山东水果以苹果、梨、桃、葡萄、杏为主,一九八五年水果总产42.6亿斤,比一九四九年增长7.5倍。苹果产量在一九八五年达到29亿斤,占全省水果产量的68%,居全国首位。一九八五年梨产量达到5.9亿斤,比一九四九年增长4.4倍,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14%,居第二位。
  干果。山东干果生产历史悠久,主要有板栗、核桃等。一九八五年干果总产量达到2880万斤,比一九四九年增长6.2倍。板栗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鲁中南山丘地区是山东干果主要产区,核桃产量占全省80%以上。泰安板栗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
  一九八五年全省果品产值达14.5亿元;国内经销27个省、市25.2亿斤,出口7个国家和地区4000万斤,收入外汇1646万美元。
  (五)蚕业生产。
  山东蚕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的蚕区之一。一九〇一年,全省共产桑茧40.5万担。抗日战争期间,桑蚕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四九年桑蚕茧生产量仅3.14万担,柞茧仅9600担。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蚕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桑蚕。山东桑蚕生产,以潍坊、临沂、烟台、泰安、淄博为主要产区。一九八五年全省桑园面积达19.04万亩,比一九四九年增加22.8倍;桑茧产量达到21.47万担,比一九四九年增加5.8倍。
  柞蚕。山东柞岚主要分布在烟台、潍坊、临沂、泰安等市、地。一九八五年全省柞岚面积为108.5万亩,比一九四九年减少了40.5%;柞茧产量2.16万担,比一九四九年增加1.3倍。
  三、畜牧业
  山东省的畜牧业属于农区畜禽饲养业,除山区、沿海草滩有季节性放牧外,基本上是舍饲。山东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全国畜禽良种基地之一,畜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不少品种驰名全国,闻名世界。如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德州驴”、小尾寒羊、青山羊、寿光鸡、微山鸭及五龙鹅等。新中国建立后,畜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猪为六畜之首”,对食草牲畜的发展有所忽视,生猪生产发展较快,其他家畜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畜群结构一九四九年以食草为主,食草牲畜占66.2%,生猪占33.8%;一九七八年变为以生猪为主,生猪占64.3%,食草牲畜占35.7%。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畜产品逐步放开搞活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出现了以家庭饲养为基础,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新局面。畜禽存养和畜产品大幅度增长,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草场建设和饲料加工都有了较快发展,畜牧业正向着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展。
  (一)畜禽存养和畜产品大幅度增加。
  大牧畜存栏一九八五年达到442.3万头,比一九四九年增长13.2%;生猪达到1812.8万头,增长5.7倍;羊达到783.3万只,增长4.6倍。一九八五年,禽类达到16548.2万只,比一九五二年增长4.7倍;肉类总产量达到25.7亿斤,增长10.2倍;禽蛋达到14.5亿斤,增长6.8倍;奶类发展到3.0367亿斤。一九八五年全省生猪出栏率达到88%,平均胴体重达到74公斤,与一九七八年相比,出栏率提高44%,每头胴体重增加11.3公斤。
  (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完善。
  山东省以国营种畜场为核心,以冻精站、配种站为骨干,以输精点为基础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已基本形成。各地采取保种、引种和杂交改良相结合的办法,对全省地方良种进一步选育提高,增强了生产性能,培育了新品种。一九八五年全省国营种畜(禽)场36处,省、地、县三级冷冻精液站、家畜改良站和畜牧配种站60个。在畜禽良种繁殖技术方面,五十年代开始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到一九八五年大牲畜配种已普遍采用。七十年代奶牛、肉牛冷冻精液研制成功,在良种繁育工作上是一个突破。八十年代又研制成功了马、驴、奶羊等冻精配种,加快了象畜改良的步伐。猪的杂交开始较早,八十年代主要是向瘦肉型猪发展。一九八五年,日照、掖县、胶县、沂水4个县被列为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
  (三)畜禽疫病防治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一九八五年已建立省、市(地)、县三级畜牧兽医站308处,集体所有乡镇畜牧兽医站2282处。一九七五年开展了畜病合作防治,到一九七八年参加防治的大牲畜达到185.5万头,占全省存养量的53.4%;参加防治的猪达到579.4万头,占全省存养量的31.5%。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群众的需要,防治部门改变过去坐门等客、坐门办站的方式,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定期为群众的畜禽进行预防治疗、驱虫、配种等工作,对保护畜禽起到很大作用。如临朐县对全县的猪全部实行“六包一扶持”的承包办法,即包防疫、治疗、阉割、配种、驱虫、药费,对治疗无效死亡的给予适当补助,全县猪的死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控制住了猪瘟、猪丹毒。
  为了贯彻落实“防重于治”的方针和加强综合性防治措施,八十年代初,建立了以省畜牧兽医站为中心,以14个市(地)、28个县为监测点的疫情监测网。一九八五年,全省共预防注射猪瘟3384万头次,平均防疫密度达到87%;预防注射鸡新城疫1.5392亿只,平均防疫密度达到80%,使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到一九八五年,在全省范围内已基本上消灭了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气肿疽、牛肺疫;猪瘟、猪丹毒、羊瘟和鸡新城疫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一九八五年因猪瘟死亡的占全省存养量的3.4‰,因猪丹毒死亡的占全省存养量的0.68‰,因鸡瘟死亡的占全省存养量的1.6%。
  (四)草场建设和饲料加工有了较快进展。
  草场建设。全省草场总面积245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10.7%,其中可以利用的草场面积有1950万亩,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地带、鲁中南山区及胶东丘陵,沿湖洼地和鲁西北平原也有少量分布。从一九七九年开始,有关部门进行草场资源调查,到一九八三年已完成了滨海8个县和沂蒙山区9个县的调查。同时,先后引进了国内外优良牧草种百余个,经过试验,筛选出适应山东省种植的20多个牧草品种,其中有小冠花、红豆草、美国首蓿、百脉根、多年生黑麦草、无味草木栖、苇状羊茅等。为了开发利用滨海天然草场资源,在沾化县草场工作站进行了草场改良实验。沾化县地处渤海边,徒骇河下游,土地总面积332万亩,其中滨海草场70万亩,人均占有2.2亩。一九八〇年以来,沾化县的草场改良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到一九八五年,新建人工草场3万亩,改良天然草场12万亩,建设飞机播种牧草示范围栏草场1处。一九八四年的2万亩人工草场年收鲜草7000万斤,比自然草场产草量提高17.2倍。草场通过改良和人工种草,植物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工草场牧草盛化期,繁花似锦,蝶飞蜂舞,生机盎然。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牧渔业部的专家到沾化县视察草场时,认为这是国内有较高水平的人工草场。
  饲料加工工业。长期以来,山东畜禽饲养方式落后,饲料单一,饲料加工工业直到一九八〇年才起步。到一九八五年,全省建有各种不同规模的饲料加工厂(点)710个,年班次生产能力达到280万吨,实际生产136.35万吨。此外,全省还有鱼粉厂19个,骨粉、贝壳粉厂21个,饲料添加剂厂4个,以及5个生产饲料加工机械的工厂。
  (五)牧工商联合企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山东省牧工商联合企业是一九八一年开始建立的,除青岛牧工商联合公司是农牧渔业部畜牧局与青岛市畜牧部门两家投资外,其余济南、潍坊、鲁南、华鲁泰山服务楼、蓬莱、荣成、无棣7个牧工商联合公司,均是农牧渔业部畜牧局和省、市(县)投资合办的。建设项目有冷藏加工厂6个,奶粉加工厂3个,皮毛加工厂2个,牛奶制品厂1个,浓缩饲料厂1个,蛋鸡厂1个以及奶牛场及小型种鸡厂等,这些厂一九八五年创造产值2110万元,实现利润136万元,交纳税金65万元。
  山东兴办牧工商联合公司的宗旨是立足于牧业,服务于城市,富裕农民,活跃市场。各地牧工商联合公司成立后,通过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紧紧地将饲养农户联结在一起,互相配合,共同发展。潍坊昌邑牧工商分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牧工商一体化经营。县牧工商公司建立了冷藏加工厂;乡镇兽医站建立了14个良种繁育场、96个家禽孵化点、17个饲料加工厂;公司对饲养专业户实行“三包一扶持”,即:包防疫、包种雏供应、包产品销售、扶持一部分平价饲料。实行这种办法,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全县畜牧业产值一九八五年达到42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4.7%。
  四、渔业
  山东省濒临黄海、渤海,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渤海湾、莱州湾、烟台和威海、石岛、青岛、海州湾等辽阔的近海渔场;有浅海、滩涂17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养殖的300万亩。内陆水域有南四湖、东平湖及星罗棋布的水库、坑塘400多万亩;还有适宜挖塘养鱼的盐碱洼地上千万亩。温泉、冷泉、工厂余热等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山东地处暖温带,渔业资源丰富,有许多属于海珍品,如真鲷、刺参、对虾、疣梭蟹、鲍鱼、黄河鲤鱼、甲鱼等。
  山东省的渔业历史悠久。但是,新中国建立以前,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内战的破坏,渔业生产日趋衰落。一九四九年,全省仅有渔民6.1万户,木帆船2.3万只,破烂不堪的渔轮58艘,水产品产量9.86万吨。新中国建立以后,渔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建成了青岛、烟台、石岛3个渔业基地;渔船基本上实现了机动化和网具化纤化,后方设施逐步配套,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海淡水养殖从无到有,面积产量不断增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行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方针,对全省渔业进行调整改革: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强渔场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资源;调整渔业结构,大力发展海、淡水养殖;加强保鲜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利用率;推行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水产品逐步放开搞活。经过调整改革,全省渔业有了较大发展。
  (一)水产品总产量。
  一九八五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1.4万吨,比一九七八年的74万吨增长10%。其中海水鱼产量达72.96万吨,比一九七八年的69.2万吨增长5.4%;淡水鱼产量达8.5万吨,比一九七八年的4.9万吨增长72.4%。
  (二)海洋捕捞。
  山东省的海洋捕捞业,主要由国营青岛、烟台海洋渔业捕捞公司和沿海343个渔业大队、785个渔业生产队(其中包括新的合作经济组织)组成。一九八五年,全省海洋捕捞量达到53.2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2%,占水产品总量的59.2%。其中国营渔业捕捞产量为8.76万吨,占总捕捞量的16.5%;群众渔业捕捞量为44.44万吨,占总捕捞量的83.5%。海洋捕捞能力也有较快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共有渔船76303艘,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2.8%;全省海洋捕捞网具达136.3万件,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1倍。
  (三)水产养殖。
  一九八五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达24.5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8.9%。
  海水养殖。在旧中国,山东仅烟台、青岛有海带、裙带菜的试验性养殖,构不成一种产业。新中国建立以后,首先从科研入手,采用海带低温培育度夏、人工施肥及筏式养殖等技术,解决了夏季腐烂、疫区生产缓慢和密植高产等问题,使海带产量有了显著提高。贻贝养殖是在解决了半人工采苗技术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亩产可达万斤以上。一九七九年由于海带、贻贝滞销,海带养殖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13.8万亩压缩到9万亩。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五年,海水养殖业的主攻方向是在稳定海带、贻贝等大宗品种的同时,大力发展对虾、扇贝、海参、鲍鱼等。一九八五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49.6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85%;海水养殖产量达19.8万吨,比一九七八年仅增加0.8万吨。但品种结构有了很大变化,海带、贻贝减少,优质鱼类增加,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25.82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2.5倍,产量达到9080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5.5倍。驯化罗非鱼经过几年试养已经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不能养鱼”的格局,使海水养殖开始走上鱼、虾、贝、藻全面发展的轨道。一九八五年全省海水养殖罗非鱼面积达到1000多亩。全省沿海的31个县、市、区,都发展了海水养殖业,其中长岛、福山、芝罘等县、区的海产品养殖业产值已经超过了捕捞业。
  淡水养殖。山东省淡水养鱼主要有坑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养鱼及少量的河沟养鱼、温流水养鱼、稻田养鱼等。一九八五年,全省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65.6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5%;产量达到4.7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9倍,占全省淡水鱼总产量的55.8%,在山东淡水养殖业发展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捕捞业的产量,实现了“以养殖为主”的转变。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一批淡水和海洋渔业基地”的指示精神,山东省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建成商品鱼基地14.2万亩,商品虾基地12.3万亩。商品鱼、虾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全省水产养殖生产的发展。
  (四)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
  山东渤海、黄海渔区,主要是以底层鱼、虾为主。自一九六二年秋捕对虾以来,由于盲目增船增网,特别是密目拖网大幅度增加,捕获中底层鱼占75%以上,造成底、中层鱼类资源大幅度下降,大型中上层鱼类资源也趋于减少。一九五七年黄花鱼、带鱼产量为7.9万吨,一九六五年下降到3.3万吨,八十年代后平均年产仅几千吨。湖泊渔业资源也出现严重衰退现象,捕捞产量逐年下降,质量低劣。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省政府及沿海沿湖各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限制和减少渔船和网具,拖网的密度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才准许出海、出湖捕捞;加强渔政管理,严格按期捕捞;加强沿海、沿湖、沿河工厂管理,逐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大力抓好水产资源增殖工作。
  山东省对水产资源增殖工作十分重视,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三年放流对虾苗增殖实验成功,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在山东南部沿海开展对虾流放增殖。这一年省财政扶持210万元周转金,在南部沿海的5个海湾投放经过养育的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虾苗3.85亿尾,当年回捕1200吨,除去该海区自然繁殖的对虾200吨外,实捕增殖对虾1000吨,回捕率达到7%。一九八五年,南部沿海渔民集资560万元,投放对虾苗9.3亿尾,回捕增殖对虾2300吨,收入4000多万元,相当于集资的7倍多。这一年,全省共放流对虾苗12亿尾,占全国放流总数的90%以上;向渤海湾放流梭子蟹苗3200万尾;向烟台、青岛、日照市沿海投石25万多立方米,增殖繁育海参面积5000多亩。这对于改造渔场环境,提高海域鱼、虾及生物繁育能力起到了一定作用。
  (五)产前产后服务。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的渔业生产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水产品购销逐步放开搞活后,渔业产供销服务工作量大大增加,服务组织、基础设施等都发展较快。
  服务组织。全省已初步形成以国营为主体,由国营、集体、联合体、专业户共同组成的服务网络。沿海各县及水面较大的县,一般是在原县水产供销公司的基础上,建起了县、乡镇养殖服务公司,负责提供苗种、饲料、技术、加工、销售、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的服务。有的渔业生产单位根据渔工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了自己的服务组织,实行“自我服务”。同时专业户、联合体也进入了服务领域。如日照、青岛、烟台市一些专业户和联合体,兴办了一批育苗室;个体商贩深入鱼村供应渔需物资,采购水产品,方便了渔民,使一些小宗低值产品也能很快送到市场,提高了水产品的商品率。
  基础设施。八十年代以来,苗种生产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孵化鱼苗16.1亿尾,比一九七八年增加1倍;孵化虾苗51亿尾,比一九八〇年增加24.5倍;培育鱼种4.2亿尾,比一九七八年增加1.8倍。海湾扇贝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培育2.6万粒,一九八五年育苗5215万粒;毛蟹育苗一九八五年达到300公斤。根据生产需要,沿海群众积极集资兴办冷藏库、加工厂,一九八〇年到一九八五年新建冷库113座,冷藏能力达到6万多吨。一九八五年,全省共产冷冻水产品9万吨,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0%;水产品加工产值达2.5亿元,相当于渔业产值的34.6%。加工产品达300多个,有40个品种在全国首届水产品加工展销会上获得优良产品称号,其中有享有国际市场声誉的冻对虾、冰鲜河豚和褐藻胶;在国内享有声誉的金钩海米、龙须海米、贻贝露、海燕牌冻粉、乌鱼蛋;有荣获国家银质奖章的双鲸牌鱼肝油、晶岩牌褐藻胶、海星牌甘露等。
  五、乡镇企业
  山东省的农村工副业历史悠久,劳力充足,资源丰富,生产门路广,种类多,潜力大,发展前途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影响,农村工副业发展缓慢,遭受过很大的挫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农村发展工副业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全省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一九八三年,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到22万个,从业人员402.63万人,实现总收入99.96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倍多。一九八四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一号、四号文件,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企业达到77.6万个,从业人员657.8万人,总收入241.95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4倍。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高,一九八五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实现利润28.03亿元,增长2.1倍;交纳税金11.02亿元,增长12倍;固定资产净值56.5亿元,增长1.6倍。山东乡镇企业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省国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乡镇企业的地位。
  1.乡镇企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工业产值达到13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在全省建材工业产值中,乡镇企业占80%。乡镇企业交纳的税金约占全省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提供的商品,占全省商品流通总额的四分之一。乡镇企业的一些主要产品,在全省同行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如小农具占到96.5%,砖瓦占到94.3%,家具占到52.7%。
  2.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第一,乡镇企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241.95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7.5%。在一些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方,乡镇企业收入已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企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区有39个,其中超过5亿元的县、区、市有掖县、荣成县、滕县、栖霞县、崂山县、黄县、文登县、济南郊区、招远县、临沂市;超过5000万元的乡镇有43个,其中超过1亿元的乡镇有牟平县的宁海镇、济南郊区的北园镇、高密县的高密镇、蓬莱县的登州镇、掖县的莱州镇、临沂市的罗庄镇、济南郊区的段店镇。
  第二,乡镇企业安排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力。一九八五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农村劳力总数的21.9%,比一九七八年增长9.3%。大量农村剩余劳力由乡镇企业安排,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使农村产业结构、劳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正确道路。
  第三,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不仅生产大量的农机具、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为农业生产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使农副产品打开销路和增值。一九七九年山东省政府对乡镇企业税后利润分配规定40%交主管部门,用于支援农业,兴修水利设施;一九八二年规定30%交主管部门,支援农业生产,30%返还给农民。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全省乡镇企业利润中用于支援农业的资金有9.9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0%。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购置生产资料、补贴和奖励农业生产等。另外,一些办得好的企业还采取“以工补农”的办法,对务农人员进行适当补贴,这对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小集镇在全省农村中逐渐形成和兴旺繁荣起来,形成当地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起着沟通城乡经济和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作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在全省乡镇企业利润中,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共4亿多元,兴建了学校、图书馆、影剧院、医院、托儿所、敬老院等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
  (二)山东乡镇企业的主要特点。
  1.以工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山东省的乡镇企业,按行业可分为五大类:农业企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工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建筑企业,商业服务企业。其中工业企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工业企业包括冶金工业、电子工业、煤炭及炼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建筑材料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缝纫工业、皮革工业、造纸工业、文教用品工业、工艺美术工业、其他工业等。其中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建材工业和机械工业是山东乡镇工业的支柱。一九八五年,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值占全省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9%,建材工业产值占28%,机械工业产值占24%。在三大行业中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发展最快,一九八五年产值达到35.95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2倍。其次是建材工业,一九八五年产值达到33.92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6倍。
  2.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省乡镇企业按产业划分,一、二、三大产业俱全,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以第三产业发展最快。一九八五年全省乡、村企业收入达到188.4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占74%;第三产业占19%;第一产业占7%。第三产业一九八五年达到36.23亿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长6.5倍,所占比重增加9%;第一产业一九八五年达到13.8亿元,比一九七八年仅增长79%,所占比重减少8.7%。
  3.乡(镇)、村、联户、个体齐发展。山东省的乡镇企业是从社队工业起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九八五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乡镇办企业收入80.55亿元,增长2.3倍;村办企业收入107.87亿元,增长2.5倍。乡镇、村企业收入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的77.9%,是乡镇企业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个体和联户办企业逐步增加。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个体和联户办企业的积极性更高。惠民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坚持从第三产业起步,他们走的是小规模、多样化,乡镇、村队、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个体、联户为重点的路子。有许多乡镇个体、联户办企业收入占到全乡镇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一九八五年全省农民联户办企业和个体办企业达到48.37万个,收入达到48.06亿元,占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的20%。
  4.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随着改革的深入,全省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一九八〇年至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企业有160种产品荣获省级和国家优质产品称号。其中招远县金岭农场的塔牌龙口粉丝荣获金质奖,烟台市石油机械配件厂的大刀牌起动气马达,菏泽市沙土酿造厂的葵花牌特鲜酱油和青州市果品加工厂的青州牌山楂罐头荣获银质奖。各地还有一些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并享有较高的声誉。如获国家金质奖的塔牌龙口粉丝,一九八五年获法国国际美食及旅游业委员会颁发的金奖;安丘县安丘镇粘接剂厂罗来康研制成功的W-1热处理保护胶纸,在一九八五年度世界青年发明家科学技术成果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奖。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