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3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分类号: F320.2
页数: 8
页码: 303-3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和改革,一九八五年全省出现了加速发展商品生产的极其有利的时机。但是,在农村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现象。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经济搞活。一九八五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明确提出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任务。
关键词: 山东省 农产品 统派购制度 农村产业结构

内容

农村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和改革,一九八五年全省出现了加速发展商品生产的极其有利的时机。但是,在农村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现象。例如: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产品数量增加而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商品流通遇到阻碍,出现了许多“卖难”和“买难”的现象;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不合理,地区优势不能发挥,一部分地区贫困面貌改变缓慢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派购的制度,就日益影响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经济搞活。一九八五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明确提出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任务。
  一、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
  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保护农民的利益。定购以外的棉花也允许农民上市自销。生猪、水产品和大中城市、工矿区的蔬菜,也要逐步取消派购,自由上市,自由交易,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放开的时间和步骤,由各地自定。取消统派购以后,农产品不再受原来经营分工的限制,实行多渠道直线流通,农产品经营、加工,消费单位都可以直接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农民也可以通过合作组织或建立生产者协会,主动与有关单位协商签订销售合同。
  为贯彻中共中央一九八五年一号文件和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九八五年一月山东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拟定了具体落实一九八五年一号文件的通知。
  一九八五年,国家向山东定购棉花2200万担,比一九八四年实际收购量减少1000万担;定购粮食75亿斤。省里确定定购花生仁8亿斤,烤烟350万担。各地在春播前都同农民进行了协商,把定购合同签订到户。
  水产品和果品,从一九八四年下半年起已经放开。水产品除个别品种外,全部划为三类产品,一律不派购,渔民可以就地生产、就近销售,也可以长途远销。价格可随行就市,有升有降。对国营捕捞企业和商品鱼基地生产的产品,实行包干上缴,超产部分由企业和基地自行处理。为了保证重点城市特殊供应和外贸出口的需要,除国营企业和商品鱼基地包干上缴的产品外,水产供销部门可以用渔需物资同生产者换购,平来平去,履行合同。
  一九八五年上半年,生猪、牛羊肉、禽蛋和蔬菜的购销也先后放开。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不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搞活了市场,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而且包括林果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村商业、建筑业、采矿业、运输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各种服务业。发展农村产业,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经过综合分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卓有成效。
  山东属于温暖带季风气候区,温暖适宜,光照充足,降水多集中在作物生长期,土质也较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因此,种植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优势。比如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生长期长,产量高,内在质量好,蛋白含量比较高,山东是全国冬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油料作物中的花生,山东是全国最大的产区,素有“油库”之称。全省适宜种花生的耕地面积约3600多万亩,产量历来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90%左右。经济作物中的棉花、烤烟,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林果业中的苹果、红枣、山楂,特别是苹果产量居全国之首。胶东半岛、鲁中南山区一直盛产苹果,鲁西北大部分地区也可以种。从畜牧业看,全国的畜牧业主要是农区畜牧,而山东这个大农区,饲料资源丰富,同时还有约900多万亩的天然牧场。有些家畜家禽,如鲁西黄牛、青山羊、德州驴、莱芜猪、寿光鸡等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经济价值也较高。从渔业来看,山东海岸线长,仅次于广东、福建,浅海滩涂面积大约1700多万亩,近海海域约14万平方公里,为寒暖流交汇区域,浮游生物多,特别是渤海湾,是中国唯一的内海,适合鱼、虾栖息繁殖。山东的海产品,仅经济鱼虾就有30多种,其中大对虾、海米、鲍鱼、刺参、扇贝等,都是国内外著名的海珍品,海带产量在全国居第一位。除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渔业中的有利条件之外,山东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国已发现的矿产约130多种,山东就有90多种,特别是各种砂石等优质建筑材料资源更为丰富。
  从地形地貌上看,全省可分属于三大经济区域,即以胶东半岛为主的东部沿海地带,以鲁西北四区为主的半月形的鲁西平原(包括湖区)经济区域和以鲁中南泰沂山区为主体的山丘区域。如果从农村产业的内容和发展方向看,可分属六大块:胶东农林渔区;渤海农牧渔区;鲁西北农林牧区;南四湖农渔区;胶济农业区;鲁中南林农牧区。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经济条件,为农林牧渔业、建材业和各种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长期受“左”的影响,特别是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情况下,农村各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据统计,一九七八年农林牧副渔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种植业占69.5%,林业占2.1%,牧业占12.6%,副业占12.3%,渔业占3.5%,与一九四九年相比,种植业减少10.3%,林业增长1.6%,牧业增长4.3%,副业增长2.3%,渔业增长2.1%。显然,这五业之间的比例虽有变化,但仍不协调。
  为了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注意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自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体可分两个阶段。
  (一)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农业内部结构,特别是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引下,着重调整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冲破了“以粮为纲”的束缚,注意发展林牧渔多种经营。
  这期间,盛产棉花的鲁西北四区重点调整了粮棉种植结构,其中德州、聊城地区调整的幅度较大。在鲁西北四区着手调整粮棉结构的时候,国家从一九七八年开始连续四年对棉花收购价格和收购政策进行调整,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粮棉结构的调整。在调整粮棉结构的同时,烟台、潍坊等地市也从本地实际出发,调整粮食和花生、黄烟、瓜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例如,烟台地区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七年间,花生种植面积每年平均增加18万亩。一九八五年花生播种面积达419万亩,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了127.21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16.95%上升到25.47%;粮田面积由一九七八年的812.9万亩下降到644.2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由75.3%下降到59.7%。
  从全省看,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八年棉田面积基本上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一九七八年为94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一九八三年达到225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3%。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一九七八年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6.4%,一九八三年占36%,增长了19.6%。
  在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的同时,也重视了发展林牧副渔各业。但是总的看,山东林牧副渔各业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一九八三年全省林牧副渔各业产值总计只占农业产值的32.6%,除渔业外,林牧副业产值所占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比重,全国是4.1%,山东比全国低2.2%;牧业全国是14.7%,山东比全国低2.6%;副业全国是17.4%,山东比全国低1%;种植业全国是62.1%,山东比全国高5.3%。
  为了加快林牧副渔业的发展,一九八四年七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强调从信贷、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以促进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八月五日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的若干规定》。九月五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开发水域发展水产事业的决定》,并在同年11月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海岛工作会议,指出海岛的经济建设方针,应以渔业为主,多种经营。会后,又采取措施组织有关地、市对口支援海岛和山区建设。
  (二)一九八五年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九八五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今年,国家将以一定的财力物力大力支持粮棉集中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根据文件精神,在第一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山东开始按照农村产业系统的思想,在种植业、大农业、农村各业三个层次上调整整个农村产业结构。为此,一九八五年一月底,山东省委召开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九八五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八条意见:调减棉花,搞好转产;抓紧粮食生产,搞好转化;发展畜牧业;发展林果业;发展水产业;发展加工业;发展建筑建材业和开矿业;发展商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会议之后,各地、市、县按照因地制宜,从市场需要出发,从三个层次上对农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整。
  1.继续对种植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在这方面,大体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棉花集中产区,调减棉花,发展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如菏泽地区,一九八五年粮田面积1357.34万亩,比一九八四年增加149.98万亩;棉花由587万亩减为346万亩,减少241万亩;花生由8万亩扩大到122万亩;瓜菜由45万亩扩大到60万亩。
  第二类是粮棉集中产区,稳定粮田面积,压缩棉田,扩大其他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如济宁市粮田面积稳定在400万亩,重点是抓好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适当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高粱、绿豆、谷子等小杂粮,把压缩的棉花面积改种其他高值经济作物,做到减棉不减收。安排各种经济作物251万亩,其中棉花100万亩,花生40万亩,红麻30万亩,瓜菜等80万亩。
  第三种类型是山丘地区,压缩粮田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如临沂地区在种植业内部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的比例由一九八〇年的28%,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33%。
  2.对大农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林牧渔业。沂蒙山区、南四湖区和东营、惠民一带是发展林牧渔业的重要区域。为了加快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一九八五年七月至十月,省委、省政府领导梁步庭等带领省直各厅局及临沂、济宁两地的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先后深入沂蒙山区和南四湖区进行调查研究,确定该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从全省看,不论是鲁西北四区,东部沿海地区,还是鲁中南山区,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都注意把发展林牧渔业放在重要位置。例如,临沂地区一九八五年林牧副渔各业产值达到13.35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一九八〇年的21.9%上升到33%。
  3.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快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例如,东营市为发展乡镇企业,坚持乡镇办、村办、联办、户办,“四个轮子”一齐转,重点发展建筑建材、运输、机械加工、饲料加工业和为胜利油田职工服务的第三产业。菏泽地区一九八五年乡镇企业发展到45350个,比一九八四年增加3239个,从业人数达37.6万人,其中出县搞劳务的有9.5万人;乡镇村企业总产值58393万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长21.4%;个体工商户由一九八四年的62933户,增加到74132户,从业人数达11.46万人,增加2.23万人,其中进城务工经商的个体户由一九八二年的750户、1165人增加到1800户、2167人。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