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31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
分类号: D232
页数: 27
页码: 256-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历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包括徘徊前进中的山东,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工作的转折的内容。全面开创山东工作的新局面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社会主义 伟大转折

内容

第一节 徘徊前进中的山东
  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同时也由于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了“左”的错误,致使到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全国的各项工作出现了一种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山东省在这两年间,清查了江青、张春桥在山东的罪恶历史,揭发批判了“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清查了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基本上摧毁了他们的帮派体系;共产党和政府组织的整顿,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也开始进行;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正常,各项事业都有了发展。但是,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的两年间,由于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接受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观点,继续执行了一套“左”的东西,因而使全省拨乱反正的各项工作,呈现徘徊状态,挫伤了群众因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而激发起来的热情和积极性,许多工作不能迅速前进,形势没有根本转变。
  一、揭发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及其党羽在山东的罪行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从政治上清算他们篡党夺权的罪行,从理论上揭发和批判他们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并且深刻揭露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形成的阶级根源和历史根源。山东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这一斗争。全省各地、各条战线抓住“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实质,联系“四人帮”及其党羽在山东影响深、危害大的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批判,澄清了一些大的路线是非问题。
  江青反革命集团在山东的代理人王效禹及其亲信张延成等人,秉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动思想体系和政治纲领,进行了大量的篡党夺权阴谋活动,造成了严重恶果。通过历时两年多的揭发和批判,全省人民彻底清算了他们的反革命罪行,认清了山东十年动乱的背景、原因和根源,提高了政治觉悟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统一思想、稳定局势起到了明显作用。全省揭露的大量事实表明,“四人帮”插手山东是很深的,在山东结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帮派体系。他们对山东人民犯下了严重罪行。
  二、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上的拨乱反正呈现徘徊状态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两年间,山东在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至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份,平反处理了2458起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造成的冤案、错案和假案,公开平反处理了原省公安厅所谓“阴谋陷害江青的重大反革命集团案”等一大批重大案件,恢复了事实真相。但是,在此期间,“左”的错误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九七八年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思想建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迅速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宣传了共产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开始恢复经过长期历史考验证明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它破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多年以来宣扬的个人崇拜,冲决了各种禁区,使人们的思想大大解放。但是,在这一重大原则问题面前,当时的省委领导在一段时间里采取了等待观望的态度,这就不能不直接影响到领导思想的解放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截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底,全省揭发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清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阴谋活动有牵连的人和事以及落实政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的平反工作,仍是抓得不力,进展不快,遗留问题很多。经过清查资产阶级帮派体系,有2000多人还没有作出结论;对有些问题的复议比较潦草,处理偏严。“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的干部,过去已有结论但尚未复议的还有9000多件,占应复议数的29%。“文化大革命”中非正常死亡的干部,还有17%没有复议处理。此外,地富分子摘帽以及右派摘帽和错划右派人员的改正、安置工作也只是刚刚开始。这两年间,继续宣传了“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左”的口号,推广大寨的所谓“经验”;还因袭了“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提出过的山东“建立独立作战的经济体系”的“左”的思想,提出“一定要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尽快把山东省建成社会主义工业省”的任务。这种一个省的经济自成体系、自成比例的思想,实际上背离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规划和全国生产力合理配置的要求。在这种“左”的思想指导下,全省搞了不少大计划、高指标和形式主义、瞎指挥的项目,办了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耽误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宝贵时间。
  三、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经济建设中新冒进的错误
  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社会动乱,逐步澄清了被混淆的是非,为全省经济生活的正常化创造了比较安定的环境;被破坏了的社会经济秩序初步得到恢复,工农业生产有了发展。一九七八年全省的工农业总产值(按一九八〇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达到456.07亿元,以一九七六年为基数,年递增11.8%。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09.65亿元,年递增16.4%;农业总产值达到114.84亿元,年递增1%;财政收入达到64.13亿元,年递增13.6%。一九七八年,农业生产战胜了两年大旱,夺得了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达到450亿斤,比一九七六年增产1.7亿斤;棉花总产量308.22万担,减产8.49万担;花生总产量1878.41万担,增产735.49万担。工业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企业的基础工作和生产、质量管理有所加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提前和超额完成了一九七八年的年度计划。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省内有些领导对粉碎“四人帮”以来经济恢复所取得的成绩估计过高,对经济建设中“左”的思想没有清理,不但看不到山东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状况,而且不切实际地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干苦干加巧干,我省的工业就一定能来一个大跃进”的口号和要求,并且规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奋斗目标”。
  由于工作指导上的失误,致使农业和工业之间、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状况更加严重。一是,农业同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需求很不适应。全省每人平均占有粮食只有600多斤,粮食状况还没有过关;一九七八年棉花产量比历史最高的一九七〇年的546万担,减少了238万担,只能满足全省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40%左右,影响棉纺市场供应的改善;林牧副渔各业发展不快,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9%;农民的收入水平很低,一九七八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2元,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生产队没有现金分配。二是,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很不协调。从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八年,重工业产值增长6.5倍,轻工业产值只增长2.5倍;轻工业的产值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60%下降到45%;加工工业的发展超过了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供应的实际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工不足。三是,基本建设战线长,摊子大,工程进度慢,投资效果差。一九七八年,5万元以上的基建和技措项目竟达到6441个,除已用投资外,全部建成还需100多亿元,即使不再上新项目,也要四年才能完成,其中,计划外的项目约占三分之一。基本建设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使资金、材料和施工力量严重分散,许多工程成为“胡子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以大中型基建项目为例,“一五”、“二五”期间,平均建设周期为五至六年,一九七八年上升到十二至十三年。四是,工业管理水平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8项主要经济指标,与“文化大革命”以前比较,有5项低于一九六五年。一九七八年,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125.01元,比一九六五年减少5.46元;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27.17元,比一九六五年增加9.12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一百天,比一九六五年增加四十二天;百元资金提供利税32.5元,比一九六五年减少4.7元;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为3.9%,比一九六五年下降4.2元。全省100种主要产品的100项质量指标,52%的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00项主要产品的100项消耗指标,有46%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国营企业亏损面达18.4%,亏损金额3.24亿元。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工作的转折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一九七六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三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这四年多的时间,山东省认真贯彻执行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纠正“左”倾错误,抓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干部和群众逐步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全省工作开始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指导下,中共山东省委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步子大大加快了,认真解决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的遗留问题,坚决为“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抓紧各项政策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消除“文化大革命”的恶果。这期间,对山东的“二·三”夺权予以全盘否定,对王效禹的问题重新进行了处理;对袁升平的错误批判予以彻底纠正,并加快了冤假错案问题平反和落实政策的步伐。尽管还有一些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但揭批“四人帮”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已经结束,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对此,中共山东省委和全省人民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解放思想,推进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即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立即行动起来,群策群力,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而斗争。这就不但从根本上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方针,而且抛弃了前两年延续使用过的一些错误口号。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大转变,也是历史的伟大转折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但是,由于多年来林彪、“四人帮”大批“唯生产力论”,大搞脱离经济建设的空头政治,鼓吹政治可以“冲击一切”、“代替一切”,把人民的思想搞乱了,严重阻碍人们大胆地抓经济建设。为了迅速克服这种状况,全省深入开展了学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的活动,并且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入手,深刻理解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转变的伟大意义。
  (二)着手干部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改革,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
  选拔一大批年富力强、懂得经济工作、具有专门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是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组织上的重要保证。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三年底的五年时间内,全省共提拔县以上领导干部4351名,年龄在50岁以下的占78%,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7%,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各级领导班子文化程度偏低、专业人才偏少和年龄偏大的状况。同时,对少数“软、散、懒”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对极少数坚持派性,经过教育仍然不改和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的干部,进行了组织清理。
  改变机构设置不合理、臃肿庞大、党政不分和职责不清的状况,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使各级组织机构由适应搞政治运动改变为适应于现代化建设。据一九八二年十月统计,仅省级机关就有84个党政群工作部门、698个处室,工作人员9200多人,比“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九六五年,部门增加29%,处室增加53%,人员增加了3000多名。由于部门增多、层次增多、人员增多、分工过细,致使工作互相推诿和效率不高的现象相当突出。因此,从一九八二年底至一九八三年期间,集中进行了省、市、地、县机构的改革,精简党政机构和人员,充实加强了经济、科技、教育等机构。
  在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方面,省委强调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首先,各级领导的精力由主要抓阶级斗争转变为主要抓经济建设,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于、服务于这个中心。第二,从党政不分转变为党政明确分工。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要计划由党委讨论决定,日常的经济组织工作由行政和经济部门具体负责。第三,把政治工作由过去脱离经济工作转变为结合经济工作、围绕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去做,使政治工作对经济工作真正起到保证作用和促进作用。第四,改变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法,探索和运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原则,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第五,改变思想窒息和民主生活不正常的状况,创造活跃思想、健全党内外民主生活的条件,逐步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保证工作重点的顺利转移。
  全省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方面,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因而使人民的民主权利有了保障,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学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日趋稳定,党内外民主生活逐渐活跃,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化建设的积极性,搞好工作重点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这期间,仍受到一些来自“左”的或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为了顺利地进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全省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既反对了企图回到“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错误理论、错误政策上去的“左”的倾向,又反对了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右的倾向。对闹派性、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开展了严肃的批评和斗争,引导他们从思想到行动走向正确的轨道;对造谣诬陷、进行非法活动,经过教育坚持不改的人,追究其政治和法律责任。在此期间,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曾一度相当猖獗。一九八〇年全省刑事案件发案率比一九七九年上升32%,其中重大和特大案件上升1倍多,激起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义愤。因此,从一九八一年起,全省依法对严重刑事犯罪和严重经济犯罪活动,进行了多次集中和严厉的打击。
  二、贯彻“八字方针”,实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为了纠正一九七八年新冒进的错误,解决经济建设上长期以来执行“左”的方针引起的严重比例失调,一九七九年四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要求全国下最大的决心,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迅速把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改变过来,同时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并继续对现有企业进行整顿。这本来应当成为山东经济建设的根本转折,但由于省委领导的思想认识不一致,对经济形势好的一面看得多,对国民经济中的严重问题估计不足,甚至不承认比例严重失调,在一些部门和地方,仍摆着大上基本建设的架子,没有退的思想准备。因而在一九七九年四月至一九八〇年底的一年多时间内,虽然部分地做了一些经济调整工作,但从总体上抓得不得力,没有根本解决比例严重失调问题,直至一九八一年一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了工作会议,才认真汲取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教训。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全省逐步深入地对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整,集中力量解决重大比例关系失调和经济领域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使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各条战线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业生产有了重大突破。
  一九八〇年山东的粮食生产已经达到476.8亿斤,全省人均653斤,初步解决了7296万人民的吃饭问题。但是,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上存在着片面性,忽视了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发展,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得很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对农业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即继续抓好粮食生产,适当扩大大豆、谷子和小杂粮种植面积,在保证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把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作为重点来抓,开创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的新局面。在计划和管理工作上,重点抓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逐步改变农业结构,把调整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比例关系放在首位。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落实国家关于棉花生产的各项经济政策。二是积极促进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进一步贯彻森林法,广泛宣传社造社有、队造队有、群众宅基四旁植树归己的政策长期不变;按照集体饲养和农户饲养并举的方针,努力发展以食草为主的牛、羊、兔和其他家畜家禽;充分利用海岸线长,内陆水面广阔的良好条件,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使水产业逐步向农牧化发展。三是降低农业的各项费用,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加强经营管理、成本核算、增产节约,把农业生产的各项费用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控制在30%以内。四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不断改变生产条件。五是相应地调整农业内部的投资比例,地方财力主要用于农业和农用工业,用于农业的部分以60%发展林牧副渔和社队企业。
  经过对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政策的调整,这个时期山东的农业有了重大突破,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高潮。农业总产值,一九八二年达到195.6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22.2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2%,超过了前三十年平均年增长4.6%的速度。粮食,一九八二年占用耕地面积6609万亩,比一九八〇年调减了720.8万亩,但每亩单产比一九八〇年增加90斤,因此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475亿斤。经济作物,一九八二年的播种面积达到3325万亩,比一九年增加了35%。其中,棉花增长幅度最大,一九八二年的播种面积增至2008.6万亩,比一九八〇年扩大81.7%,总产量达到1920万担,比一九八〇年增产79%,接近“六五”计划规定一九八五年达到2000万担的指标;花生,虽然东部重点产区干旱严重,总产量仍达到2800万担,与一九八〇年的产量持平;烤烟,一九八二年播种面积增至161万亩,比一九八〇年扩大52%,总产量达到673.9万担,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15%。大牲畜,一九七〇年以后年年减少,一九八〇年为343.5万头,比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五五年下降37%;从一九八一年起制止了大牲畜锐减的状况,一九八二年恢复到363.96万头,比一九八〇年增加6%。社队企业总收入,一九八二年达到81.4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8%。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大量涌现,一九八二年农副产品的收购金额达到94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0.5%;多种经营总收入一九八二年达到160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52.5%,全省农业经济的自给性和生产的单一性有了很大改变。
  (二)调整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进一步加强轻纺工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变化和生产的发展,山东省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的变化很大。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一九四九年占87%,九八〇年降到51%;重工业产值一九四九年占13%,一九八〇年上升到49%。按历史分期统计,一九四九年轻、重工业产值比例悬殊,一九五二年开始逐步缩小差距,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的一九五七年,轻、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1%和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出现比例失调。一九六二年与一九五七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3.6%,其中轻工业下降22.7%,而重工业却上升54.2%。通过三年调整,一九六五年轻、重工业比重分别为60.3%和39.7%。第三、第四两个五年计划的十年间,重工业上升过快,所占比重由一九六五年的39.7%上升到一九七五年的53.3%,同期轻工业的比重由60.3%下降到46,7%。粉碎“四人帮”后的前两年,轻、重工业倒置的状况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加剧了已经失调的比例关系。在一九七八年的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占54.9%,比重升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高点;轻工业仅占45.1%,比重掉到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最低点。从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七九年的二十九年间,轻工业每年平均增长9.2%,而重工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8.2%。长期形成并且逐渐严重的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直接影响了资金积累,影响了人民生活,影响了外贸出口,也影响了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山东的工业调整,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二年,坚持把发展轻纺工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大轻工业投资,调整重工业服务方向,“关、停、并、转”了700多个企业,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同时,对轻纺工业所需的燃料、电力、钢材、木材、化工原料,按核定的指标,做到适时供足,专料专用。对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同全民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省、地、县都安排一部分资金、材料和设备,有重点地扶持了集体企业的发展。对社队企业,认真贯彻了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了适宜于社队企业经营的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的生产以及为当地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建材、食品、服装、小商品生产。
  通过重点发展轻纺工业,相应地加强能源和交通运输的生产建设,压缩冶金、机械的长线产品,使轻重工业的比例开始走向协调,保证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全省工业总产值,一九八二年达到397.9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47.1亿元,两年平均增长6.5%。轻工业产值,一九八二年达到236.4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47亿元,两年平均增长11.7%。重工业产值,一九八二年为161.5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2000万元,两年平均增长0.06%。由于对轻、重工业发展速度进行了有力的调节,所以,在一九八二年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的比重从一九八〇年的54%提高到59%,重工业的比重从一九八〇年的46%下降到41%。同时,轻纺工业积极创新,增产适销对路产品,使主要消费品的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市场逐渐繁荣。
  (三)调整商品流通环节,活跃城乡经济。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环节,是联系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加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改变工农业产品的购销方式,从流通体制上解决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问题。在这期间,山东省在流通体制和购销政策上进行了许多重大的调整。一方面,根据城乡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发展了集体和个体商业,扩大了城乡农贸市场,向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搞活流通的政策,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和合同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按照社会需要增加生产,给予部分产品自销权,原料供应不足的,允许以产品交换原料;商业企业可以自行选点进货,允许在紧缺商品上与外省互相调剂;农村在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以后,除常年禁止上市的产品外,其他产品一律放开,可以就地销售,也可以远距离运销。
  通过上述调整和初步改革,流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一九八一年全省城乡仅农贸市场就达到3900多处,成交额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0%以上。一九八二年的商品流通更趋活跃,全省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27.7亿元,集体商业企业发展到8万多个,个体商业户达到32.6万多户,商业、供销系统自行选点进货总值达37.3亿元,占当年商品零售总额的20%以上。全省商品购销稳定增长,一九八二年商品收购总值199.9亿元,比一九八〇年的168.9亿元增长18.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8.3亿元,比一九八〇年的143.5亿元增加24.3%。其中,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99亿元,比一九八〇年上升6.3%;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3.67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6%;对农村集体和农户销售农业生产资料总额为41.62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27%。许多长期紧缺,凭证、凭票限量供应的商品,绝大多数可以敞开供应,整个市场已经由商品数量不足的矛盾,转化为质量、品种、规格、花式与消费者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四)争取财政状况好转,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〇年两年,全省都没有完成省财政收入任务。一九七九年省财政赤字是2.28亿元,一九八〇年赤字是1.08亿元。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各级人民政府在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中,通过推行财政包干制度,加强对税收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调整某些税收政策等措施,使财政状况逐年好转。一九八一年省财政当年赤字减少到3252万元,一九八二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49.29亿元,比一九八〇年的48.11亿元增长2.45%,扭转了连续三年出现赤字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省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结余8631万元。这一财政状况转折性的变化,是全省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得到稳定发展的综合反映。
  在调整国民经济中,对解决人民生活方面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尽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从一九七九年起按国家规定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农副产品收购以一九八〇年的价格为100,一九八二年的收购价格指数上升到105.6。一九八〇年调整了部分职工工资,一九八一年提高了中小学教师、部分医务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工资级别,加上奖金制度、安排城镇人员就业、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和支付各项政策性补贴等,用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支出连年增加。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年两年,全省增加这方面支出70多亿元。
  通过上述旨在改善人民物质福利的重大措施,城乡人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增加。一九八二年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489元,比一九八〇年增长17.8%。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更大,一九八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一九八〇年增长38%。一九八二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78.3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34.8亿元;全省群众储蓄余额50.7亿元,比一九八〇年增加21亿元。同期,城乡人民居住条件也有了新的改善。一九八二年,城镇新建居民住宅竣工面积452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403万间、6530万平方米;加上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三年的竣工住宅面积,城镇共建住宅2100多万平方米,农村共建新房1500多万间、2亿多平方米。
  (五)调整教育结构,开展科学研究。
  实现四个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学技术是关键。为了改变科学教育事业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各级人民政府不但增加了对这些事业的投资,而且抓紧了教育结构和科技工作方向的调整。一九八二年省财政用于教育、科技经费的支出7亿多元,占当年地方财政总支出的23.8%。经过一九八一和一九八二年的调整,教育结构从单一化开始向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主要是巩固和加强现有大专院校,调整专业设置,补充缺门,同时,积极扩大业余高等教育。一九八二年高等学校由一九八〇年的40所减为38所,招生人数由14402名增加到15765名。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和教师进修学院发展得很快,已达53所。中等教育机构的改革有了突破,中等专业学校由一九八〇年的203所减为174所,但招生人数由28137名增加到29235名。农业技术中学、农业中学和各类职业中学发展到425所,普通中学开设的职业班、农业班达到372个,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由一九八〇年的16.5%上升到26.7%。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的职业学校、技术学校、补习班、专修班大量涌现。职工教育发展很快,县以上机关和县属以上企事业单位的办学面达70%,参加学习的职工有134万人,占应进行文化补课职工总数的90%。在科技工作方面加强了应用研究以及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一九八一和一九八二两年内,全省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1330项,推广应用科研成果446项,县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413项,职工群众实现重大革新项目98900多项。农业科学普及活动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增高,参加技术夜校、技术讲座和各种短训班的群众越来越多。在农业科普活动和农业生产的结合上,全省涌现出了农业科技带头户25万多。
  经过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的,特别是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年两年集中的调整工作,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摆脱了“左”的一套的束缚,国民经济不协调的问题有所解决,经济建设工作从被动逐步转向主动。特别是农村形势发展之快之好,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前进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控制不严,管理混乱,基本建设战线仍然过长。一九八〇年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9亿元,比一九七八年上升7.9%,比一九七九年上升8.1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一九八〇年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一九八一年,贯彻了中央关于缩短基本建设战线的指示,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了较大的压缩,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8亿元,比一九八一年减缩33%。一九八二年经济形势好转以后,一些地方和经济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头脑又开始发热,忘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造成经济上几次大的折腾的经验教训,争投资、争项目之风又有抬头,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96亿元,比一九八一年增加49.8%。加上当年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技措投资16.3亿元,城镇集体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措的投资4.38亿元,三项合计使一九八二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47.6亿多元,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年。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内投资只占33.63%,对增加过猛的预算外投资失去控制;用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的投资只占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投资的44.5%,其他均是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有些基本建设项目是属于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有些项目是以技术改造的名义搞了基本建设。由于基本建设战线重新拉长,一方面造成钢材、木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全面紧张,影响了重点建设;另一方面新建工程势必同老企业争原料、争能源、争动力,限制原有企业潜力的发挥,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省人民政府专门发了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通知,要求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压缩一般加工工业项目,适当控制消费基金的增长和非生产性建设,把财力集中起来,确保国家重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综合平衡,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突破;擅自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者,以违反财经纪律论处,并对突破部分加收30%的能源交通建设基金。
  第三节 全面开创山东工作的新局面
  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一九八二年底,山东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清除“左”的影响,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整顿领导班子,实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各条战线都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几年,由于农村稳定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成倍增加;工业生产在调整中稳步增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商业购销两旺,市场繁荣。一九八二年同一九七八年相比,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0%,四年平均递增6.8%;农业总产值增长35%,四年平均递增7.8%;工业总产值增长28.5%,平均每年递增6.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70.8%,平均每年递增14.3%;外贸收购和出口换汇均增长1倍左右。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全省农民人均年收入比一九七八年增长1.6倍;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比一九七八年增长52%;城乡人民储蓄余额比一九七八年增长2.5倍。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省出现了政治上安定团结、经济上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些,为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到二十一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山东的实际情况,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自己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确定今后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健全和改善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以便更好地动员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团结起来向前看,集中力量搞“四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团结,促进改革,促进建设;对过去工作的回顾,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着重集体总结经验教训,不追究个人的责任,把主要精力用到研究如何全面开创全省工作的新局面上来。大会对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十二年的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实事求是地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以改革的精神,明确提出了山东省到本世纪末的和近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和共产党的建设的方针、任务;推进了省委领导班子的新老合作和交替,民主选举产生了中共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苏毅然(一九八五年六月离职)、梁步庭任省委书记,陆懋曾、李昌安、李振(一九八五年六月离职)、姜春云任副书记。会议还选举产生了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和中共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从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到第四次代表大会,山东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粉碎“四人帮”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样一些时期,其经验教训是很深刻的。这次省党代会总结的经验教训,反映了党内思想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对全面开创山东工作的新局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大会强调要牢牢记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是行动的唯一正确指针,违背了它就犯错误。二是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是实现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必须十分注重按照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发扬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实行正确领导,做好工作,不犯或少犯错误所必须遵循的根本组织原则。四是提高党性觉悟,坚持同中共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到本世纪末的总的奋斗目标的要求,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大会提出了山东省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初步设想:工农业年总产值实现翻两番。到二〇〇〇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由一九八〇年的524亿元达到210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将由194亿元达到70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由330亿元达到1400亿元,财政收入平均每年递增6-7%。力争前十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
  实现了这些目标,全省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将全面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迈出重大的一步,国民收入总额和若干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将居于前列。大会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光荣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山东省发展国民经济有着许多优势,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和交通运输条件都比较好,生产潜力很大。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全省已经建立起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又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奋发图强,鼓足干劲,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到本世纪末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今后全省的经济建设要紧紧抓住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三个战略重点,充分发挥省内的优势,切实抓好农业多种经营、消费品生产和对外经济贸易,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一)加速农业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坚持把发展农业作为战略重点,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路子,加速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化。
  坚定不移地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建立和保持合理的农业机构。全省要保住1.1亿亩耕地,粮田面积不少于7000万亩,力争一九九〇年以前,把黄河两岸的4000万亩耕地,基本上改造成高产稳产田,成为重要的棉花和粮食基地。整个农业的发展,要着眼于全省2.3亿亩的总面积,在充分利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向荒山、荒地、荒水、荒滩进军,把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都合理地开发利用起来。在抓好种植业的同时,全面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工副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和各种家庭副业。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立足当地资源,积极扩大以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为主的合作经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成龙配套的县、社、队工业和合作工业。到本世纪末,全省林牧副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由一九八〇年的31%提高到60%以上,多种经营和合作企业要争取容纳60%以上的农村劳力,使剩余劳力离土不离乡。
  坚持抓好农业基本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把改造黄河两岸的中低产田、开发建设山区、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和黄河三角洲,作为全省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把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植被率低的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来抓,大力搞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南水北调,科学利用黄河水和引黄济青、济淄,挖掘地下水资源和充分利用地上水,努力改善灌溉条件,扩大灌溉面积。抓紧植树种草,前十年对林木采取多种少伐的方针,争取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到本世纪末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5%,逐步实现生态平衡。
  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普遍建立各种专业服务公司,搞好各项产前产后的社会服务,为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二)以能源和交通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工业。
  加快煤田、油气田的勘探,合理加大开发强度:继续抓紧电力运输,重视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多种能源。交通运输到本世纪末要在全省基本形成与“四化”建设相适应的铁路、公路、港口、航运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和邮电通讯网。
  加快石油化工、煤焦化工、海洋化工、基本化工和精细化工工业的发展速度,力求把山东省建设成为全国重点化工基地之一,并有较多的石油、化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把纺织、食品、塑料、建材、医药、造纸、陶瓷、日用机械、家用电器等具有优势的行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步伐,形成若干有竞争力的骨干产品,以带动整个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同时,大力发展手工艺品、日用小商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以丰富人民生活,扩大出口货源。
  (三)狠抓智力开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抓紧应用科学的研究、开发和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制定适合山东省情的技术政策,建立健全科研、技术教育和科技情报体系,办好重点科研、技术开发、情报机构和科技中心;加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科技工作,搞好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科学的研究,抓住经济建设中牵动全局、有重大经济效益的课题,组织科研协作攻关;结合引进国外对山东适用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消化吸收,自行制造,推动各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继续抓好教育改革。采取专业和业余等多种形式,在二十年内培养130万大专程度的人才和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以及相应的中等技术人员;下最大的决心筹集较多的财力和物力,用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全省财政支出中,教育、科研事业费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当前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充分注意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四)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加快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和专厂、专矿、专车间的建设,有计划地培植“拳头”商品,逐步形成农贸联合、工贸联合、产销结合,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外贸生产体系。大力发展以进养出和进料加工出口业务。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要按照“内联外挤”的原则,尽快建成外贸基地,逐步转向以生产出口和进料加工出口商品为主。济南、潍坊和其他一些技术条件较好的城市,也要扩大出口商品和进料加工出口商品的比重。根据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和信息交流,不断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扩大国外市场,提高出口换汇效益。全省外贸出口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和发展旅游事业,使非贸易外汇的收入有较大增加。
  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关于实现社会风气和党风根本好转的要求,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今后三、五年内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建设的任务是:通过全体党员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使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精神境界有一个显著提高,新的社会风尚、革命的优良传统奋发有为的献身精神,得到广泛发扬;人民群众的文化和科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缩短同先进省、市的差距;人们的劳动态度、工作态度和服务态度普遍有明显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先进行列;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进一步完善,社会秩序、社会治安达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好时期的水平;从而在建立人民内部的新型关系方面迈出新的一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心情舒畅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明确提出并充分体现了“促团结、促改革、促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山东省的拨乱反正、统一思想和改革的深入,对发展山东的大好形势、促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山东的贯彻落实,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次会议以后,山东各级党组织的思想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和统一,党内外更加团结,各项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正常的、健康发展的轨道,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山东省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提出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六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和多次修订的过程。早在一九八〇年的下半年,就提出了计划的基本轮廓和主要指标。由于当时国民经济正在进行全面调整,大的比例关系定不下来,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尚须进行缜密的预测和论证,制定具体计划的条件还不成熟,只是根据对主要指标的设想,先后安排了一九八一年和一九八二年的年度计划。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深入贯彻,对原来的轮廓设想,进行了两次较大范围的讨论和修订。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全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以后,山东又按照全国计划的要求作了调整,完成了省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的编制工作。一九八三年四月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并正式批准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同时授权省人民政府对计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解决。
  第六个五年计划,是实现土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第一步。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的决议中指出,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一步。“六五”计划报告和计划草案,全面分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实事求是地估价了“六五”前两年的工作,总结和汲取了前几年经济调整中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全国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具体指标为:
  经济增长速度和建设规模。1.工农业总产值,一九八五年达到895.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3%。其中,农业总产值276.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8%;工业总产值618.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355.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4%;重工业28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1.9%。2.国民收入,一九八五年达到33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4%。3.财政收入,一九八五年达到67.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7%。4.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安排的规模,“六五”期间共87亿元,比“五五”期间增长29.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0亿元,比“五五”期间减少46%;更新改造措施投资57亿元,比“五五”期间增长3.9倍。
  经济效益。能源消耗,计划五年节约标准煤520万吨,平均每年节能率2.5%;主要原材料消耗,平均每年降低1-2%;国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3%;国营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平均每年降低1-2%;国营商业企业的商品流通费用,平均每年降低1-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稳定在80%以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建设,提高全省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保证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广泛持久地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进一步搞好优质服务,建立优良秩序,创造优美环境;三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不断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各种错误倾向,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四是把社会主义民主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民群众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五是继续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进一步整顿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争取社会风气有明显好转。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