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分类号: F014.1
页数: 16
页码: 194-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跃进以来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包括、“左”倾政治错误的初步纠正与生产救灾运动、国民经济初步的全面调整、财政、贸易方面的调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评价等相关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大跃进 国民经济 初步调整

内容

一、“左”倾政治错误的初步纠正与生产救灾运动
  “大跃进”以来,由于党内生活极不正常,错误地批判、处分了大批干部,搞得人人自危。一方面形成许多干部不敢讲真话、不敢负责任的庸俗作风;一方面形成部分干部说假话、强迫命令、不顾群众死活的恶劣作风。所以,正确处理上述运动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为错误批判、处分的干部复议纠正,加强全党全民团结,是改变局势的一项主要政策。一九六〇年十月,中共中央和华东局派曾希〓来山东解决问题。十月以后,省委根据中央部署进行甄别平反工作,为部分被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平了反。次年一月,谭启龙主持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对全省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重新进行了清理。七月,省委颁布了《关于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增强党的团结的决定》,提出彻底转变领导作风和正确解决党内矛盾的问题。
  省委认为,对干部、党员的错误处理是省委领导欠下的一笔政治账,要坚决甄别,不能再拖。并决定在拔“白旗”和反右倾中,凡科员以下戴了帽子的一般干部、党员和群众,一律宣布无效;级科局长以上干部“整风补课”以来受到批判或处分的,由各级党委成立专门小组加以甄别;各级党委代表省委向被错误批判或处分的同志道歉,同时层层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转变领导作风方面,省委要求各级领导带头,按照党章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外民主生活;走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克服听喜不听忧的坏习气,鼓励如实反映情况和提意见;带头学习、执行党的政策;在上下左右之间建立正常的同志式相互关系,互相团结,互相支持。
  省委领导认为,几年来应吸取的几条重要经验教训是:从思想上看,省委对于山东广大干部、党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工作中发生问题过分责备下面;从工作上看,省委对山东的历史、地理、气候等特点,与社会的客观条件,缺乏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缺乏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对许多经济问题的处理带主观盲目性;在党内斗争方面,没有很好学习和记取历史上“左”倾路线的教训,重复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错误。省委主要领导人有的以正确自居,稍有成绩就骄傲自满,官气很大。
  在省委带动和督促下,处理错案的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到一九六一年末,共有6万余人的错误处理得到纠正,占被错误批判干部的三分之二。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系统彻底地清算政治上、经济上的“左”倾错误。
  省委在纠正政治错误的同时,领导全省人民开展生产救灾运动,渡过了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
  (一)两年多“大跃进”留给山东人民的,是经济战线的一片混乱状态。全省5200万人民都在忍饥挨饿,近2000万人民甚至有性命之忧。如何战胜饥荒,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摆在山东党政军民面前的首要任务;而如何渡过春荒、尽量减少损失、保住人命,又是当务之急。
  一九六〇年十月二十七日,省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救灾运动的紧急指示》,确定生产救灾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号召党政军民紧急动员,为战胜灾荒而奋斗。十一月二十一日,省人民委员会又发出《布告》,布置做好救灾的具体工作。从冬到次年春,全省主要做了下列工作:(1)秋收中精收细打、颗粒归仓,秋末又种越冬菜200万亩,掀起种粮、种菜、收集代食品运动;(2)少征公粮,按低标准落实安排各地社员生活;(3)开展捐献粮食、捐献衣物活动,支援农民;(4)开展疾病防治工作;(5)压缩城镇劳力,抽调干部加强农业战线,城市和机关共下放劳力210万人。
  为了帮助山东救灾,中央在一九六〇年最后两个月调给山东省粮食10亿斤(包括返还4亿斤),救济款8000万元,拖拉机2000台等。华东各兄弟省支援粮食2亿斤,代食品2.5亿斤,棉衣170万件等。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山东人民团结奋斗,渡过了封冻和青黄不接两大关口。一九六一年春的病情和死亡率较上年有所下降,外流人口部分返回,全省人民渡过了春荒。
  (二)进入一九六一年,省委估计当年要收获200亿斤粮食,全省人民方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然而一九六〇年入秋以后,全省酷旱无雨。鲁北三区甚至九个月没有下雨,全省9000万亩耕地七个月未下透雨,小麦产量大受影响,总产量比一九六〇年减少一半。由于春旱,聊城、德州、惠民等地300万亩耕地未能播种,五分之一的土地因严重缺苗需要翻种,其他地区的春播也受到影响,全省春播面积较“一五”期间减少15%。入夏以后,全省又连降暴雨,汛期雨量较常年多100毫米。特别是鲁北三区雨量更为集中,致使洪水泛滥,受灾面积达165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0.2%;绝产1086万亩,占粮田面积的50%。到秋粮登场后,鲁北三区粮产量比上年下降56%,全省总产量与上年持平,比省委原预计最低需求量尚少30余亿斤。
  鲁北三区秋灾发生后,全省再次开展了生产救灾和增产节约运动。为加强对生产救灾的领导,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组织大批干部深入灾区,并组织慰问团携带粮、菜、药品等前往灾区支援。解放军和民航部门还出动飞机向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空投熟食、药品。到十月上旬,全省共支援灾区粮食4亿斤,加上国家调入共14亿斤,干菜450万斤,煤炭20万吨,拨救济款1335万元。为战胜饥荒,灾区人民开展了农副业生产。秋后,鲁北三区共种小麦1322万亩,捕鱼652万斤。入春,省里又向灾区发放大量粮食,支援扶持春耕生产。由于春耕工作抓得紧,全省基本上消灭了春荒地,使耕种面积大致恢复到了一九五九年的水平。
  (三)一九六二年夏,全省小麦产量达39.7亿斤,虽比上年增长51%,但比一九六〇年还低四分之一。入秋,暴雨连绵,全省半数以上地市、县受涝,成灾面积达3100万亩,比上年增加27.6%。秋粮产量与上年持平,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82亿斤,是一九六〇年以来连续第三个产量最低的年份。为战胜灾荒,渡过难关,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省委发出《大力开展抗灾斗争,积极抓好秋季生产的紧急指示》,具体措施是:(1)种足种好小麦,稳定人心,为明年丰收创造条件,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耕种中的实际困难。(2)采取以工代赈方法,在鲁西北低洼地区建设一批关键性排水工程,改变连年水患频繁的局面。(3)搞好小秋收,采集代食品,搞好副业生产,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4)逐队逐户安排好群众生活。
  国家也从各方面给山东省灾民以巨大的援助。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年,国家共发放救济款1.4亿元,救灾布700多万米,棉花200多万斤。如果不是全国人民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节衣缩食支援山东,山东省人民将遭受更加严重的困难。
  尽管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由于全省连年粮荒,一九六三年入春以后,全省缺粮人口仍有1000万,其中鲁西、鲁北的四个地区就有800万人。加上农村统销粮比一九六一年减少2.7亿斤,口粮安排紧,人民生活极为艰难。为此,省委在一九六三年初又拨出1亿多斤粮食和部分贷款扶持穷队;省里集中配置了大量拖拉机,国家也从外省调入一批拖拉机帮助春耕春种,以补畜力之不足。经过努力,一九六三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98.5亿斤,尽管仍是一九六〇年以来连续第四个总产量低的年份,但终于接近200亿斤这个最低限度的粮食自给目标。至此,大规模的生产救灾运动基本结束。
  二、国民经济初步的全面调整
  一九六〇年十月以后,随着中共中央调整国民经济“八字”(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山东省进入全面调整的第一阶段。初步调整的中心是农业,其他部门的调整,都围绕着怎样适应和服务于农业这一主题展开。这段调整的特点是,工业、基建、财贸、文教等部门迅速退到农业所能承受的规模;调整的基本方式是城市和工业减人,农业加人,变粮食的消费者为生产者,增加粮食产量。
  (一)农业方面的调整。
  一九六〇年末,严重的饥荒笼罩全省。如何恢复凋敝的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向良性转化的关键;而改善公社体制又是发展农业的关键。因此调整工作首先从农村开始。一九六〇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次年三月,又公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六十条”)。这两个文件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理论和政策,是进行和指导农业调整的纲领性文件。
  中共中央文件在许多方面切中时弊要害,一经公布,在山东引起巨大反响。从一九六〇年末开始,全省干部结合整风整社,认真组织了对中央文件精神的学习和落实。中央进行农业体制调整的根本原则是:增加生产队和社员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克服上面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病,以利于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山东在贯彻落实这些精神中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1.坚决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实行以农轻重为序的工作安排,树立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把生产的重点转向农业。山东省人委提出,全省人民的义务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灾荒,把农村的形势转变过来,争取一九六一年农业达到应有的丰收,保证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全省人民在实际工作中,把搞好农业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2.对人民公社体制中阻碍农业生产的缺陷与弊端进行了调整和解决。在生产管理体制上,反复重申和落实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改变过去县、公社任意指挥生产、平调物资的现象,先是将生产、管理、分配权固定在大队,在各生产队建立了各项管理制度,如包工包产制度、评工记分制度等。但是,实行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体制,仍无法避免平均主义带来的低效率。一九六一年,全省许多地方开始试行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新制度,即把土地及部分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和生产、生活的管理权进一步下放到相当于原初级社规模的小队。到一九六二年初,全省已有近40%的大队实行了小队核算。为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有些地方试行了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留“保本田”等办法,把集体土地交社员支配,收入由社员、生产队分成。据即墨下泊公社调查,全部土地包产到户的队占11.2%,部分包产到户的占36%。另外,将公社化期间上收的社员自留地、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发还给原主;解散了公共食堂,取消了部分供给制的规定,社员按工分分配产品等。上述生产、生活管理体制的改变,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瞎指挥、命令主义和平调风的产生,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复苏。
  3.坚决纠正“共产风”,实行经济退赔政策。一九五九、一九六〇两年,公社曾对平调生产队和社员的财产、物资进行了部分退赔。然而由于当时“共产风”并未根本纠正,退赔很不彻底。一九六一年在整风整社运动中,为解决平调问题,省委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要有“倾家荡产”、“破产还债”的决心,贯彻群众路线、民主协商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合理地解决问题,务使生产队和社员满意。一九六一年夏,针对许多干部退赔不力、调多赔少等问题,重新进行清理计算,估计全省“平调风”共给群众造成约20亿元的损失。省委提出,要在今后三五年内赔完,做错了事必须改。为帮助地方赔偿群众损失,中央多次拨出专款,其中仅一九六一年三月一次即分配山东省平调退赔款2.2亿元。
  4.精简非农业生产人口,加强农业。人口的精简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精简农村中的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员,把从事农田水利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大量劳力放回农业生产中;把公社、大队各种工副业从业人员都减到最低限度;全部解散农村各种成人学校、农校、宣传队、文艺队等脱产组织。经过整顿,农村社会劳力中的农业劳动力人数一九六〇年末增为1247万人,占农村社会劳动力的75%;一九六一年末为1492万人,占农村社会劳动力的87.5%;一九六三年末为1590万人,占90%。其二是精简城市和工业人口。当时,一方面农业劳力不足,一方面工业等部门由于战线太长、规模过大、开工不足等,劳力大大有余。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一九六〇年粮产量比一九五七年减少四分之一强,销量却增加四分之一。因此从年末开始,山东大力压缩城镇人口。到一九六一年末,非农业人口减少85万,职工减少44万。一九六二年,非农业人口又减少50万,职工减少51万人。经过两年精简,使工业和城镇人口基本退缩到农业能够负担的水平,增加了农业劳力,这是完成调整任务的决定性的一步。
  5.减少粮食征购数量,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年,分别征购贸易粮35亿斤和37亿斤,比过去减少一半。此外,两年间国家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实行农副产品奖售和换购,适当照顾农民利益。这些措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给农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促进了农业的恢复。
  经过两年的调整工作,在农具、畜力不足,生活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全省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尽管由于天灾和“大跃进”的创伤,生产力的恢复十分缓慢,但粮食产量仍有回升,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被动局面开始初步扭转。
  粮食产量的回升,带来整个农村经济的好转。一九六一、一九六二两年,为了救灾不得不大大压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与“一五”期间相比,棉花种植面积减少近一半,油料作物减少一半多,麻类减少40%,烤烟减少近一半。一九六二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上年一般略有增长,除棉花外,其他作物产量都高于一九六〇年。林业方面,一九六二年后,落实林权和林业政策,鼓励国家、集体、个人种树,实行谁种谁有,当年造林115万亩。副业方面,一九六〇年大灾之后,为了补助农业,省里拿出部分物资和资金大力扶持开办各种手工作坊,开展刺绣编织,鼓励打鱼围猎,养殖家禽家畜。此外,还放宽了市场和收购政策,促进商品交流,使副业总产值迅速恢复和增长。到一九六二年,副业总产值比一九六〇年增长60.9%,畜牧业总产值增长67.9%。
  (二)工业、交通、基建方面的调整。
  一九五九年以来,尽管中央已经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方针,但是,对“大跃进”以来的工业发展缺乏正确估价,看成就多,看问题少。因此在一九六〇年末农业开始调整、后退时,工业指标不仅没有下来,反而继续上升。对一九六〇年的估计,山东省人委认为,除农业外其他方面是好的,是继续跃进的。一九六一年工业发展的任务是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基础上,争取继续跃进。由于“以钢为纲”、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观念没有改变,一九六一年工业生产和建设的势头,仍与国民经济实力不相称。山东上报和中央批转的计划指标,均高于一九六〇年实际产量。工农业之间以及工业内部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的严重恶化,决定了这一计划无法实现。
  一九六一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地市委工业会议,研究生产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重新落实计划。根据中央关于压缩工业,发展农业,压缩重工业,发展轻工业的方针,会议指出,工业调整的原则总的是大减重工,小减轻工。重工业除煤炭外,其他行业都减,重点是冶金、基建、机械和建材;轻工增日用百货,减食品,纺织亦要大减。调整与裁减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调、整、转、并、停”。“调”就是调整布局,缩短生产战线;“整”就是普遍整顿劳动组织,定型(定企业规模)、定员、定额,压缩管理人员及非生产人员;“转”就是将部分重工业转为或分为生产日用品的工业,将部分生产主机的转为生产配件和零件的,将过去搞小百货、小五金的归队,将常年工业转为季节性的工业等;“并”就是将某些“小土群”、“小洋群”进行合并,一业多厂的也适当合并,将无原料的厂合并到有原料的厂,将不配套的经过调整合并使其配起套来;“停”就是停一批不合理的厂矿,停一批可以不办或缓办的项目,停一批两三年内解决不了原料的企业。从一九六一年秋,山东开始对工业实行全面调整。
  1.降低工业生产指标。一九六一年十月,生铁年产量指标降为40-50万吨,原煤日产量降为4.5万吨。一九六二年又对工业生产指标大幅度调降。生铁年产量计划30万吨,相当于一九六〇年的14.8%;铁矿石185万吨,相当于一九六〇年的17.3%;货运量5530万吨,相当于一九六〇年的39.2%。
  2.实行“关、停、并、转”,缩小工业规模,改善内部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减少浪费亏损。到一九六一年末,全省县以上工业企业数由一九六〇年末的3026个减为2349个,减少22.4%。一九六二年,又对企业进行大规模调减,到年末减为1648个,比上年减少701个。一九六三年,全省县以上企业进一步减为1344个,比一九六〇年累计减少56%。与一九六一年比较,煤炭工业企业保留70个,减少11个;钢铁企业保留11个,减少30个;电力企业保留83个,减少2个;化学企业保留42个,减少66个;机械企业保留303个,减少160个;纺织企业保留112个,减少106个。到一九六三年,“关、停、并、转”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3.精减职工。到一九六三年,全省工交基建部门共精减职工84.3万人,比一九六〇年减少55.9%。
  4.工业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轨道。“大跃进”三年间,山东地方资金、材料和生产能力绝大部分用于发展钢铁、煤炭等重工业,而用于支农的工业,如化肥、农药、农机等部门的投资额仅占工业投资总额的3.6%。到一九六二年末,全省农业机械企业由228个调整为136个,主要裁减了一批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的企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最急需的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的生产。其中一九六一年共拨出钢材4.9万吨、生铁4000万吨,制造小农具2777万件,比上年增产68.5%。一九六二年又生产小农具1700万件,使农民的小农具保有量恢复到一九五七年的水平,同时还生产手推胶轮车126万辆,动力排灌机械10万多马力,机引农具8500多台。
  5.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整顿,实现扭亏增盈。山东工业交通基建部门从一九六一年十月开始贯彻中央《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到一九六二年末,结合精简和调整,取得初步成效。这表现在:通过整顿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了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围绕提高产品质量,初步整顿和加强了技术管理,并结合调整和精简,查定了企业的产品方向、生产规模和人员机构;结合清仓核资,初步整顿了物资和财务管理;通过试行奖罚结合、按劳分配,初步整顿了劳动组织的管理和劳动纪律,健全了生产责任制。经过整顿,一九六二年一至九月份,全省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2.5%;亏损企业总数比例由上年末的43%下降到28.9%。到年底,劳动生产率提高20%,成本降低6.5%,亏损企业降为23%,亏损额降为7900万元,比上年减少71.8%。
  6.削减基建投资,缩小基建规模。一九六一年,山东基建投资完成总额由上年的15亿元缩减为4.1亿元,比上年减少72.3%。一九六二年基建投资完成总额进一步减为2.2亿元,比上年减少46.5%。由于加强了集中统一的管理,不仅大大压缩了投资额,而且制止了各地不顾整体效益乱上项目、影响投资效益和拉长基建战线的作法。例如,一九六一年,山东省国家预算外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8%下降为32.2%,次年进一步降为11.3%。调整后,基建投资效益明显好转,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由一九六〇年的12.4%降为一九六二年的7%,新增固定资产占投资的比重由一九六〇年的71%提高到一九六二年的93.4%。
  (三)财政、贸易方面的调整。
  财政调整集中于下列方面:(1)调整财税机构,充实财税干部,加强银行工作,严格财政的管理和监督。(2)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农业税由一九五九年的征粮26.5亿斤,减为一九六一年的11.5亿斤,一九六二年又减为11.3亿斤。用于支援农业的投资和资金,一九六〇、一九六一两年共12.6亿元;一九六二年虽税收大减,支农投资仍达2.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0%。(3)努力减少损失,增加收入,包括加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关停亏损企业;加强税收与市场管理工作;控制财政、信贷投放,制止盲目收购,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4)进行清仓核资工作。一九五八年以来,由于各行业生产冒进,管理松弛,废品率甚高;受“大跃进”影响,商业又盲目盘进,收进大批毫无使用价值的货物。据不完全统计,到一九六二年三月底,全省库存的20.6亿元物资中,积压的多余物资达5.4亿元,占库存总数的26.4%。全省工交等各部门积压的物资,由于霉烂、变质、削价、报废、盘亏等造成损失10.6亿元,比全省“一五”期间头三年的财政支出总和尚多9000万元。在当时资金十分短缺、商品物资极为匮乏的情况下,从一九六一年初到次年末,在全省范围进行了清仓核资大检查。到一九六三年,全省县以上全民所有制单位共清查1.2万家,清出库存生产资料9.4亿元。三年清理工作,摸清了全省的家底,基本实现了企业固定资产、库存物资和债权债务“三清”。通过这一工作,建立健全了物资管理制度,杜绝了浪费和漏洞,挖掘了物资潜力,调剂了余缺,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商业方面的调整同样成效显著。“大跃进”以来,全省商业工作面临两个难题。一是由于副业生产和轻工生产的萎缩,商品供应量与购买力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人民有钱而无物可买,生活极为困难。一九六一年下半年,57种主要商品在整个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的比重,由75%左右降为44%,其绝对额比一九五七年下降30%。到一九六一年八月底,商业、供销部门库存共15.8亿元,其中6亿元的商品不顶用,适销商品仅5.7亿元。二是商业队伍数量不足,商业网点撤并过多。截至一九六一年底,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物资供销部门职工共29.3万人,比一九五七年减少5.5万人。据一九六一年七月统计,全省商业网点4.7万个,比一九五七年的19.3万个减少75.5%。济南市一九六一年三月仅有商业网点760个,比一九五七年的8810个减少91.4%。
  为了搞活经济、方便生活,对商业采取的调整措施包括:(1)拿出部分工业品在农副产品收购中进行换购,增加收购量。一九六二年收购季节,省里拿出工业品换回粮食3亿斤,换购棉花10万担。(2)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二年,全省农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9.9%。(3)加强对企业和商业各部门的清仓工作,充分挖掘库存潜力,增加市场货源。(4)开办部分高价商店、饭店,增加货币回笼。据统计,一九六二年回笼货币2亿元,获取利润1.25亿元;一九六三年获取利润约6500万元。(5)改变国营商店独家经营的局面,恢复供销社、合作社等流通渠道。一九六一年秋开始,结合城乡商业调整,把精简下来的大部分小商小贩组织成立了合作社。农村没有商业网点的生产队,采取亦农亦商办法,开展代购代销业务。(6)从一九六〇年开始逐渐恢复和开放了农村、城镇集市贸易。其间对城市集市几次取缔又几次开放,最后发展为指定地点、集中管理的贸易市场。城乡集市贸易的出现,对于搞活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生产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仅据青岛、济南两市统计,一九六二年集市贸易成交额为3200万元,占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6.7%。两市一九六二年通过市场调剂粮食1084万斤,蔬菜3884万斤,肉食46万斤,还提供了许多手工业品和生活用品。商业的调整,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疏通了流通渠道,加速了商品周转,搞活了市场和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
  在调整中,教育、文化等部门也进行了收缩。一九六二年同一九六〇年比较,全省高校退为26所,减少37所,在校师生数减少23.3%;中等专业学校退为85所,减少389所,在校师生数减少82.5%;技工学校退为19所,减少126所,在校师生数减少82.7%;普通中学退为1247所,减少55%,在校师生数减少39.5%;小学退为5.9万所,减少12.8%,在校师生数减少32%。卫生事业机构比一九六〇年减少20%;卫生事业工作人员为19.7万人,比一九六〇年增加10%。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评价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经历了三年“大跃进”和两年初步调整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由于“大跃进”的错误,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后一段的调整,工业又有片面下马、砍得过头的地方。把“二五”计划两阶段作为一个完整过程来看,工农业生产的实绩都很差。五年间工农业总产值不仅没有前进,反比一九五七年降低18.1%,平均年递减4%。其中农业降低30.8%,平均年递减7.1%;轻工业降低22.7%,平均年递减5%。“二五”期间全省人民历尽千辛万苦进行生产,结果不仅没有发展经济,工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反呈负增长状,即越干越少。这种反常现象证明“大跃进”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
  造成“二五”期间工农业生产萎缩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工农业体制存在严重问题。从农业看,人民公社体制过大,所有权问题又长期不落实,破坏了农村经济。从工业看,在打破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口号之下,生产长期陷入混乱状态,妨碍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此外,“大跃进”期间的政治运动和“大呼隆”的群众运动,对于生产的破坏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当看到,“大跃进”是在国家经济落后特别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发动的。它的目的本来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把中国建设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实行中,虽然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几年中也建成一批工农业项目,如农业的一批水利工程,象峡山水库、跋山水库、青峰岭水库、陡山水库、产芝水库、门楼水库、沐浴水库,及南四湖周围的水利工程等。工业方面,也在钢铁、电力、煤炭、机械、轻工、化学等部门建成或初步建设了一大批骨干企业。这些项目虽然在当时未能见到效益,但对于以后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仍起了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