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民大办钢铁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82
颗粒名称: 三、全民大办钢铁运动
分类号: TF747.1
页数: 5
页码: 176-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九五八年的工业“大跃进”,首先是围绕中央提出“大办钢铁”展开的。大量劳力投入工业系统,加快大上的步伐、在冶炼设备方面,以土为主,以小为主,大中小高炉一起上、为确保钢铁生产,重点抓了采矿、煤炭、运输、电力等部门、大搞所谓废物利用,收集废钢铁,集中进行突击性生产的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大跃进 大办钢铁运动

内容

一九五八年的工业“大跃进”,首先是围绕中央提出“大办钢铁”展开的。全省大办钢铁之风,早在这年上半年已经兴起。六月份以前各县、乡、社办了十几万工业作坊,其中部分就是土煤窑、土冶炼、土水泥、土耐火材料等工场。六月召开的全省工作会议上,为了推动冶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全党全民办钢铁”的方针,要求全省拿出3%的农业劳力挖铁矿石,平均每县生产铁矿石7万吨;大搞土法炼焦、土法生产耐火材料,组织民间运输力量,搞好冶铁的后勤保障;大力兴办1.5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半数县至少有200个((小高炉的成本高于国家调拨价,部分由国家补贴);大力发动群众收集废钢铁,打捞威海的清朝北洋水师沉船以及青岛的日军沉船等。
  八月以前,尽管全省人民做出巨大努力,但钢铁产量距离计划数仍有极大差距。例如生铁只生产了2.2万吨(指好铁),占年度计划的3%。就在此时,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提出钢产量当年翻番的目标,并且肯定了山东七月会议通过的钢铁生产计划数;以后虽略有降低,仍高达年产生铁70万吨、钢20万吨。然而,冶金工业历来是山东省的薄弱环节,一九五七年生铁产量还是零,钢也仅有两万余吨,要在一年之内达到上述目标,无论冶炼设备、煤焦产量、发电能力、运输能力、技术力量等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由于省里领导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主观唯心主义的指导,在条件根本不具备时强行上马。大中型、现代化的冶炼设备和企业建立不起来,就土法上马,大搞小型手工式的冶炼工场;发电能力跟不上,就靠人力风箱鼓风;现代化运输设施和工具不敷使用,就组织农民、市民人力运输队。总之,一切照搬照套过去领导人民战争的方式方法来领导经济工作,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不求效益,不顾后果,以小代大,以土代“洋”,以拚人的体力代替机械设备。农作物总产量的浮夸虚报、超高指标,对工农业生产、特别是钢铁生产的胡闯蛮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山东省全境解放以来,粮食产量的人均占有数一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五”期间人均低于118.6斤,扣除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即使不储备,全省人均亦仅有300余斤原粮,只能维持低水平的生活。这不能不大大制约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规模,大大影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大跃进”带来的浮夸风掩盖了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各地粮食亩产量入夏以来竞相放出“高产卫星”:先是一千、几千斤,后来是几万、几十万斤。一九五八年实产量,据省统计局以后估计是,粮食245.2亿斤,棉花423.9万担,油料15.7亿斤。而当时省里的产量预报却不断升级:十月初已增报粮食800亿斤,棉花1200万担,花生41亿斤;十一月又报到粮食1000亿斤。既然已无吃粮的后顾之忧,自然可以放手大干钢铁了。
  于是,为加快发展钢铁生产的步伐,省里把年初提出的“粮食、钢铁、机械”三个“元帅”减为钢铁一个“元帅”,要求全省一切工作都围绕增产钢铁这一中心进行,千方百计地确保“钢铁元帅升帐”。
  (一)大量劳力投入工业系统,加快大上的步伐。到一九五八年底,全省工业职工由上年底的34万人激增至近162万人,增加近4倍;基建职工由5万余人激增至26万人,也增加4倍。在国家职工中,从事冶金、黑色金属和燃料工业的职工为127.1万人,是一九五七年的21.5倍;公社办的企业有职工255万人;两项合计全省共有职工417万人,比上年增加10倍多。同时,还在全省范围开展全民“大协作”大办钢铁。八月以后,各地城镇乡村、党政军民、男女老少数百万人的钢铁大军一齐动手,到处建高炉,挖铁矿,整个山东都陷入大炼钢铁的热浪之中。
  (二)在冶炼设备方面,以土为主,以小为主,大中小高炉一起上。从八月末开始到九月底一个月的时间,全省建成各种小高炉和土炉8.1万座。其中1.5立方米以上的1330座,1立方米的1.6万座,猪嘴炉等6.2万座,还有坩锅、大窑炉10万余座。由于各种土炉一般炼不出铁来,徒然劳民伤财,以后建设的重点转向3立方米以上小高炉。到年末,共建起3立方米以上高炉2000余座。
  (三)为确保钢铁生产,重点抓了采矿、煤炭、运输、电力等部门。钢铁工业的大步快上,使矿石、燃料、运输等无法适应。为满足铁矿石需要,动员不产铁的地区和县的劳力到产铁的地方参加开采;为解决燃料之急,动员有煤的地方广开小煤窑,实行土法手工采煤。到十月,各地施工的小井达1000余对,生产井310对。全省原煤日产能力达到5.7万吨,最高日产6.7万吨,比上年平均日产1.7万吨增加2.4倍。至于各地大量兴办的小土冶铁炉,由于国家不包煤炭供应,只好毁木伐林、拆房扒屋烧木炭炼铁。为保证煤、铁矿石及时运出,由公社、县、地区层层组织民间运输工具,担负起地方运输任务。此外,铁路运输开展了每日百万吨公里运动,60%以上的汽车实行两班运输和一车两挂,主要河道上的船只实行昼夜航行等,以增加货运量。尽管如此,物资积压现象仍较为严重,每月积压六七百万吨,致使许多工程和工厂被迫停工停产。为保证钢铁生产用电,只好把轻工、民用、农用电力压缩到无法正常生产的地步。如轻工业方面的造纸、纺织、面粉等行业,分别限制用电30-60%。即使如此,发电量仍缺22%。
  (四)大搞所谓废物利用,收集废钢铁。一九五八年七月,以青岛市委和青岛海军基地为主,吸收烟台、昌潍各地委的负责人参加,组成海上打捞指挥部,统一领导并限期完成沿海沉船的打捞任务。另外,要求全省每人平均卖给国家5-10斤废钢铁、废铜铝。这样一来,不仅废铜烂铁一扫而光,而且城乡许多地方普遍发生了严重的强迫命令现象,不管铁器有用无用,群众同意不同意,见了就收;甚至好物废用,到处砸锅卖铁,拆除家具上的金属等,毁坏了大量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
  (五)集中进行突击性生产。从一九五八年九月到十二月期间,先后打了四次“钢铁战役”。经过四个月夜以继日的连续苦战,钢铁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据省委钢铁煤炭生产领导小组公布的数字,当年生铁产量99.4万吨,后经统计局核订公布的数为50.5万吨,其中后四个月生产48.4万吨,占当年产量的96%;钢产量25.2万吨,后核订为5.3万吨;原煤1422万吨,后核订为1373万吨;工业总产值76亿元,后核订为59.9亿元。
  一九五八年的全民大办钢铁运动,使全省钢铁工业从年产2万吨钢的起点一跃达到产钢5.3万吨、生铁50万吨的水平,发展速度确是惊人。这是山东省5000万人民一年来毁家舍业、含辛茹苦、艰苦奋战夺得的成果,反映出人民群众崇高的精神和广阔的胸怀。然而,它却不值得庆幸。首先,钢铁生产的高速度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这次大炼钢铁运动,由于用料多、产量少、消耗大,造成大量亏损。例如,国家生铁调拨价为每斤7-8分钱,而小土炉出一斤铁造价一般在5角左右,高的甚至达9角以上。四个月的大办钢铁运动,山东省亏损5亿多元,相当于整个“一五”期间山东省自筹基建投资额的1.28倍。另外,钢产量的五分之四、铁产量的一半是废品,这本身也是巨大的浪费。再者,投入几百万人力,损坏了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对于仍十分贫困的山东人民不能不是一次惨重损失。而且片面突击钢铁生产,造成工农业之间、钢铁工业与其他工业之间、投资与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使当时十分脆弱而且发展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受到一次严重的破坏,削弱了自身发展和抵御灾害的能力。总之,钢铁产量的一时跃进,是通过牺牲其他事业和行业,牺牲人民多年积蓄的财富,牺牲将来均衡发展的高速度换来的。所以,从整个社会效益看,当时钢铁生产发展的速度越快,炼出的钢铁越多,越是得不偿失,越会阻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