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27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分类号: F123.31
页数: 14
页码: 158-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发展、基本建设取得的成就、交通邮电事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山东省 五年计划 胜利完成

内容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九五六年,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了五年计划的前三年,经济建设的主要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最后一年任务。这一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6.51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42%。
  一九五七年,山东农业遭到特大自然灾害,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但是整个经济工作由于认真执行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方针,因此仍是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效果较好的年份之一。特别是工业生产超过了一九五六年,成为“一五”时期发展水平最高的一年。这一年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为81.93亿元,其中农业为41.25亿元,工业为40.68亿元,国民收入为53.07亿元。五年内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6.1%,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0.6%,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2%,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5.2%。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级党政部门始终把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中心任务,积极从改造个体小农经济和提高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来推动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各地从不同阶段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依靠集体的力量,适时地采取各项生产措施,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些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宣传普及科学技术,改进耕作制度,推广新式农具,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全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对沂河、沐河、卫运河、徒骇河、万福河、四女寺减河等进行了治理;打井176万眼,机井增加到2058眼,提灌工具、水车达到60万部。一九五六年后开始广泛兴修小型水库,到一九五七年全省已有小型水库2704座。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使全省农田灌溉面积大为增加,洪涝灾害大为减少。一九五七年,灌溉面积为1157万亩,比一九五二年增加126%。此外,山区和黄泛区农民群众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工作。五年内,全省共改良盐碱涝洼地、山岭地、平原砂地826万亩,其中效果显著的为190万亩。
  在宣传普及科学技术方面,各地建立了各级技术推广机构,有计划地训练了大批农民。一九五三年,全省共训练农民20万人,并使139万人受到技术教育。一九五四年全省建立农村技术推广站133处,达到一县一站,训练农民25万人。一九五五年,各地进一步健全群众性技术辅导组织,农业社普遍建立了技术研究组和青年技术传授站,各地有25万青年农民参加了技术学习,受到农业训练的农民达60万人。一九五六年全省技术推广站发展到1089处,共训练农民技术员70.7万人。大规模的技术传授推广工作,使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得到推广、普及。
  在改进耕作制度方面,各地采取了冬耕、增种高产作物、合理密植、选用良种、增施肥料等措施。五年内全省每年平均冬耕面积占宜耕地的78.3%;良种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一九五二年的16.4%上升为一九五七年的67%;施肥量一九五六年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19.8%。
  在推广新式农具方面,一九五二年后,各地采取“重点推广,普遍示范”的方针,开始推广双轮双铧犁;一九五三年后又采取“保用、保会、保修”的方法,使新式农具逐步得到推广。五年内,全省共推广新式农具34.4万部。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开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一九五三年,胶县试办了全省第一个拖拉机站。一九五四年,农业部门根据重点试办的方针,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拖拉机站12处。一九五七年全省已有36个拖拉机站,机耕面积为262万亩。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农业以大力支援,帮助农民发展生产。除技术指导外,五年内共发放农贷5.76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6%,用以帮助农民购买农具、化肥、农药等,解决生产中的困难。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农业科学技术逐步普及推广,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一九五六年,全省农业生产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一九五七年的大部分指标。一九五六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16.92%,超过原定计划指标2.3%,平均每年增长4.23%;粮食总产量达到274.5亿斤(按旧折算率为289.2亿斤),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4.5%,超过了原计划规定的13.3%的指标,粮食亩产量250斤,比一九五二年增长20.2%;棉花总产量达到434.5万担,比一九五二年增长28.2%,超过原定计划指标6.6%;花生总产量达到2565.9万担,比一九五二年增长55.7%,接近原定计划指标;烤烟总产量达到249.9万担,比一九五二年增长95.4%。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林业和水产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全省五年造林面积共856万亩,为原定计划的2.9倍;一九五七年果品产量达7.6亿斤,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0.2%,水产品达到27.1万吨,比一九五二年增长23%。
  第一个五年期间,畜牧业发展有起有落。生猪前三年因饲料缺乏,收购价格偏低,存栏头数减少;一九五五年价格上调后,存栏头数开始回升。一九五七年达到700万头,比一九五二年增加32.8%,为原定计划的96.8%。大牲畜前三年逐年上升,一九五五年发展到540.8万头。一九五六年合作化后,因改变所有制后一些政策问题没有妥善解决,饲料缺之,连续两年出现下降。
  一九五七年大牲畜为431.4万头,比一九五二年减少5%。
  二、工业生产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一九五三年,山东工业开始进入有计划的发展阶段。根据当时公私合营企业盲目发展,企业内部忽视经营管理的状况,对工矿企业进行了大力整顿,明确了国营和地方国营的任务,调整了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纠正了当时地方工业贪多贪大、盲目冒进的偏向。经过整顿,部分企业开始转变忽视经营管理的偏向,从生产着手,改善了企业经营的落后状况。一九五四年,省工业部门遵照中央提出的发挥地方积极性,发展地方国营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设备效能,以弥补中央国营工业之不足的方针,开始全力组织地方工业生产。在组织过程中,对原料及销路有保证的企业,鼓励其发掘潜力,努力增产;对产品质量低、销路不畅的企业,则帮助其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打开销路;对供销受国家平衡限制的企业,则严格约束其在计划之内生产。为了克服当时工业生产开工不足的现象,工业部门还积极引导企业生产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开辟新市场。在改进经营管理方面,部分企业开始逐步推行厂长负责制,加强专业管理和技术指导,并发动职工群众开展了以技术革新为内容的劳动竞赛运动。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农业掀起合作化高潮后,整个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的高涨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对工业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工业部门对原定计划作了适当调整,全力转向为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服务,以满足农民对新式农具和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全省各类形式的工矿企业普遍开展了以提高技术、改进技术、学习掌握新技术为中心的劳动生产竞赛运动。在运动中,济南、青岛等9个城市和99个县的企业职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万多项,推广先进经验1万多项,涌现出3万多名先进工作者。各地企业在开展竞赛、改进技术的同时,普遍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并在生产过程中,整顿劳动组织,加强定额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使企业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生产取得显著发展。一九五六年,全省各项工业生产都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一五”计划规定的一九五七年的指标。这一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9.75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90.15%,其中地方工业产值达到16.34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80.3%,超过计划原定指标7%。五年计划中所列的27项主要工业产品,除受原料限制的烧碱、植物油、卷烟、火柴等产品未能完成计划外,其他产品均提前完成计划规定的一九五七年指标。一九五七年,全省工业继续发展,许多生产指标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工业总产值达到40.68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94.6%,五年平均每年增长14.2%。
  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在山东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由一九五二年的34.3%上升为49.7%。在工业内部构成上,由于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一九五七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重工业增长270.3%,轻工业增长63.1%。重工业的迅速增长,使重工业占的比重由15.2%上升为28.9%,重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善。
  随着新的工业设备大批投产运行和旧企业不断扩建、改建,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了较大增长。一九五七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原煤增长70.3%,产量达到616.5万吨;钢产量增长4.9倍,达到2.1万吨;钢材增长1.2倍,达到3.6万吨;发电量增长1倍,达到7.01亿度;化肥增长12.3倍,达到3.2万吨;机床增长1.7倍,达到2448台。
  三、基本建设取得的成就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山东从支援国家建设需要出发,集中财力、物力、人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五年内共施工兴建了4132个基建项目,投资总额为14.57亿元。施工项目内大、中型项目为5.1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5.1%;小型项目为9.4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4.9%。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放在生产性建设方面,并适当照顾文化教育和卫生福利事业的发展。五年内生产性建设投资为11.0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5.6%。
  工业建设方面,除动工兴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山东铝厂外,山东地方工业以改造企业原有设备、充分发挥设备潜力为主,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全国平衡和就地产销的原则,新建、改建了一大批企业。五年内全省共新建、改建了470多个厂矿企业,工业投资额6.4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9%。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的投资约占76%,主要用于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化工等部门。农林水利建设方面,五年投资累计为2.2亿元,约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5.1%,主要用于修治防洪排灌设施、增加农业机械等方面。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山东的基本建设工作除一九五六年一度出现急躁冒进外,整个来说综合平衡比较好,建设的规模、速度与财力、物资的供应能力比较一致,物资不留缺口,材料供应到施工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投资效益。五年内建成投产项目3641个,占全部施工项目的88%;新增工业固定资产5.6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90%。新增工业生产能力为:铁矿开采42万吨,煤炭开采282万吨,电力5.9万千瓦,轧钢8.5万吨,化肥5万吨。基本建设的成就,增强了全省经济建设的实力,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交通邮电事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很大发展,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原定计划。铁路运输方面,新建蓝(村)烟(台)铁路全长138公里,于一九五五年建成通车,大大促进了内地与胶东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一九五七年山东铁路长度比一九五二年增长21%,达到1154公里;铁路货运量达1238万吨,货物周转量达6190百万吨公里。公路运输方面,一九五七年通车里程达到1.3万多公里,比一九五二年增长75%,全省各县均有公路相通。一九五七年公路货运量达2973万吨,货物周转量达327百万吨公里,分别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9倍和1.1倍。
  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省邮电部门普遍对邮电通信网络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大力扩展,五年内共新建长途明线路8637对公里。一九五七年,全省长途明线路由一九五二年的4590对公里发展到1.3万对公里;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由1.85万门增加到3.15万门;农村邮电局、所达到1989处,初步改变了新中国建立前农村闭塞不通邮的落后面貌。
  在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流通也相应取得很大发展。一九五七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8.43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42.5%。通过改造资本主义商业,扩大农副产品采购,供给工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扩大商品交流,社会主义商业阵地不断壮大。一九五七年国营及合作社商业机构近4.9万个,比一九五二年增加2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合作社占74.3%,公私合营占19.6%,私营只占6.1%。五年内国营与合作社商业采购农副产品总额为56.9亿元,其中一九五七年为10.9亿元,比一九五二年增长59.6%。社会主义商业在采购农副产品的同时,还积极供应农村各种生产资料,五年内供应水车68.5万部、双(单)铧犁24.7万部、化肥70万吨。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有计划地提高了部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而工业品的零售价格则基本未动。一九五七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比一九五二年提高19.7%,而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只提高1.7%。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缩小,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使工农联盟更加巩固。
  五、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全省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六年,全省共安置待业人员17万余人。一九五七年全省职工总数达126.9万人,比一九五二年增长69%;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50元,其中工业部门职工为607元,分别比一九五二年增加51.9%和27.8%。同一时期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1.3%。而零售物价指数上升9.3%,这表明职工工资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大体相适应的,并大大超过了物价指数的上升速度。农民平均收入也有了明显增长,由一九五二年的77.86元上升为一九五六年的86.24元,增长10.8%。在劳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一九五六年全省城乡人民购买力达到32.37亿元,相当于每人平均购买力61.59元,分别比一九五二年增长56%和49%。各项主要生活用品的供应量也有很大增长,一九五七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粮食增长46%,鲜蛋增长18.8%,食糖增长158%,水产品增长15.8%。在生活消费增长的同时,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一五”时期前四年,有51万余名职工实行了劳动保险;五年内共建筑住宅374万平方米,相当于每个职工增加2.9平方米。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相应得到改善。五年内全省用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为1.02亿元,相当于基建投资总额的7%。教育方面,五年内大学新增座位1.2万个,中学新增20.2万个,小学新增2万个;一九五七年全省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530.4万人,超过原定计划指标的3.7%。扫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一九五六年全省扫盲入学人数达628万人,四年共扫除文盲138.3万人,占应扫盲人数的10%左右。此外,新闻、出版、文艺等也有很大发展,初步改变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面貌。
  “一五”计划时期,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每年都从基建投资中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城乡人民卫生条件,五年内共投资2543万元。在国家投资和自筹资金的帮助下,各地普遍建立了区级卫生机构。一九五七年全省各类卫生事业机构达1万多个,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5.4倍;卫生机构床位数近2.4万张,其中医院床位数近1.5万张,比一九五二年增加72.9%,超过原定计划指标50.3%。在各类卫生机构中发展最快的是门诊部(所)和防疫、保健单位,门诊部由一九五二年的1506个增加到9522个,卫生防疫站由4个增加到141个。另外,在防治地方病方面,新建了不少专科防治机构,初步对黑热病、结核病、麻疯病进行了防治。
  总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山东的各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这充分说明“一五”计划在山东实施的结果是成功的,成就是巨大的。
  六、“一五”计划时期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山东积累了不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一五”期间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一直把农业的发展作为保证其他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大力抓农业生产,使农业取得比较稳步的增长,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一五”计划的执行结果表明,凡是农业发展的年份,国民经济就获得全面增长;反之,国民经济的增长就受到影响。一九五六年农业丰收,工农业总产值是五年中发展水平最高的一年,工业增长速度高达25.4%;一九五七年农业歉收,工农业总产值与上一年相比出现负增长,工业产值虽达到五年中最高水平,但增长速度却低于前四年。由此可见,农业的稳步发展是促进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第二,“一五”期间,基本建设规模比较大,但是由于采取了集中物力、财力,有重点地进行建设的方针,瞻前顾后地综合平衡搞得比较好,避免了百废俱兴、乱铺摊子的作法,因而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五年内施工项目的交付使用率平均为88.2%。另外,新建与改建、扩建的比例掌握也比较好,在重点兴建一些新项目的同时,对一些老企业和老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并通过增添设备、扩大企业生产能力的方式,避免了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从而使企业潜力得到发挥,节约了国家资金。一九五六年基本建设一度出现冒进,影响了资金、物资平衡,造成损失和浪费,这就从反面说明建设规模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可贪大求快,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第三,“一五”期间,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比较协调,五年平均积累率为21.1%,比一九五二年增长6.8%,而同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4.5%,国民收入增长28.9%。由于积累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因而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市场商品比较丰富,物价比较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一五”时期,山东的经济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因经济基础落后造成的,不可能在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就得到解决;有的是因领导部门对山东的省情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主观行事,急躁冒进所造成。
  农业方面。在农业基础落后的情况下,粮食增产速度赶不上粮食消费的增长,粮食情况比较紧张。一九五六年全省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五二年增长14.5%,平均每年增长3.6%,而商品粮销售量却因城镇人口增加过快而增长了47.8%,平均每年增长11.9%。粮食紧张使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生猪前四年的存栏数一直未超过一九五二年的水平。粮食不足还影响了经济作物的生产。山东是重要的棉花、花生产区,增产经济作物,对于保证工业原料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有极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单位面积产量未显著提高之前,增种经济作物就势必压缩粮田,使粮食紧张情况更加严重。因此,经济作物扩种受到很大制约,一九五七年棉花、花生的种植都未能完成计划。
  “一五”时期,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兴办了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但是,这些基本建设主要还是以小型水库、水井为主;一些为患较重的河流因财力、物力所限,尚未进行根治,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8.4%。因此,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生产不够稳定。这五年内,农业出现了“两丰、两灾、一平”的局面。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七年,农业生产都因遭到自然灾害而减产,粮食产量分别比一九五二年减少12.5%和6.1%。特别是一九五七年,农田受灾面积达721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2.5%,农业生产遭到严重损失,产值比上一年减少了11.8%。由此可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山东农业生产的一个长期任务。
  工业方面。“一五”计划前期,由于领导部门片面强调山东地处国防前线,未能适当处理沿海建设与内地建设的关系,因而一度对地方工业不注意发展。一九五三年“反冒进”以后,不少地区工业出现了坐守“摊子”、等待上交的状况。一九五四年后,工业部门虽然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调整了各部门行业间的关系,加强了对企业的领导,但一直到一九五五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兴起后,这种偏向才扭转过来。
  由于一度放松了对工业的领导,“一五”时期,山东工业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未能得到妥善处理。一方面,各类企业之间,即国营、地方国营、合作社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之间,缺乏系统的领导和管理,未能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发挥各自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整顿、改革不够彻底,存在着经营管理落后、服务方向不明确、产品成本高、花色品种单一的现象;一些部门出现了人员过剩、设备有余、开工不足的状况。除棉纱、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在80%以上外,其他部门都比较低,如面粉只有55%、缫丝47%、印染43%、酿酒29%、火柴16%、罐头7%。
  基本建设方面。“一五”计划后期,由于受急躁冒进情绪的影响,基本建设的计划和安排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一九五六年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这一年投资额比上一年增长1.1倍,超过了钢铁、木材、水泥等物资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由于一些部门争上项目,失去控制,致使建筑材料、设备供应、现金收支出现紧张;在设计、施工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造成许多工程停工待料的浪费现象。这种状况直到后来在增产节约运动中才得到了纠正。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的山东

《当代中国的山东》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情况,并有着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还有反帝反封建的光荣传统。山东省在曲折前进的二十七年中,创造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反动过土地制度改革、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以及“三反”、“五反”的运动,取得了“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进行了“大跃进”的挫折和国民经济的调整,十年动乱的山东发生过全省大动乱,局势出现起伏以及大反复大倒退的时期。接下来中国山东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