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德州城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75
颗粒名称: 漫话德州城垣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457-46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漫话德州城垣情况包括名邑砖城拔地起、巍峨屹立六百载。
关键词: 漫话 德州 城垣

内容

地尽东藩接北平,高楼南望暮云横。天波近落明河水,飞鹢斜临却月城。冰雪寒深迟禹贡,鱼龙夜泳卫神京。故乡粳稻参次发,为想来年春草程。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江南才子李雯①登德州城楼有感而作。诗中赞美德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船头画着鹢鸟的船只横浮在城下,夜间向京都急驶的鱼龙船,此时虽然冰雪未消,还没有如《尚书·禹贡》中所写的“厥土置故,厥草惟繇,厥木惟条”那样的景色,但是我故乡江南稻苗已开始生长了……。目前这优美的景色,仿佛宋人赵千里②的一幅绝妙的城河风景图。钩起诗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
  一、名邑砖城拔地起
  1999年是德州建砖城六百周年,是德州人值得纪念的日子。那高大的青砖城垣,顶部凸凹有序的城堞、雄伟壮观的四门城楼,方形重檐造形秀美的四角楼,城下环绕着护城河……她在鲁西北大地上巍然屹立了将近六百年,比明成祖朱棣1420年建成的北京砖城,还早二十五年。解放后改造旧城而被拆除,至今老年人对砖城还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城德州,城垣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志载:“县城,魏太和间筑”(《山东通志》),经过隋、唐、宋、元漫长的九百多年岁月。历代政权更迭,兵燹战乱,到元朝末年“土城岁久而圮”(《德县志》),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易土城为砖城”这是德州城廓建设史上,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明前土城,明始砖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建元洪武。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封建皇帝,为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他逐步翦除功臣武将,自己独揽兵权;又分封他众多儿子为王,派驻全国通都大邑镇守,拱卫京师;经过休养生息,人力财力的充足,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所处重要地理位置之城池,一律改筑砖城。
  德州为鲁西北重镇,北拱京畿,南接藩省,西临漕运,东连齐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属建砖城之列。当时负责建城官员,都督张文傑,徐福等,绕城巡察烧砖的好土,都不够满意,当觅到城南二十里处运河东岸一片宽阔的土岗时,发现土质良好,又便于运输(水运),决定在此筑窑烧砖。当一船船优质的大城砖,顺流而下直抵德州西城根时,给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六百年前烧砖的窑场和匠人们吃饭的伙房,便是如今“窑上”,“火房”这两个自然村庄的形成和村名的由来。
  设计德州砖城,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长方形,从平面图上看,好象一只靴子:南城墙是靴子口,西北城角是靴子尖,东北城角是靴子后跟,北城墙是靴子底,东西城墙是靴子筒帮,难怪土生土长的德州人,世世代代称州城为“靴子城”,(参考后面附图)。
  州城周长十里一百八十步,城内面积三千七百二十亩,墙基三丈,高三丈七尺,上窄下宽,外皮用大青砖白灰膏砌筑,白灰浆灌缝,内衬不规则的小青砖,共砌砖厚约五尺,内用素土层层夯实,顶面用灰土夯实,整座城垣墙身非常坚固。当时工程量之大,要求之严,可想而知。
  城门四座,并有瓮城,南门名“朝阳”,北门名“拱极”,东门名“长乐”,西门名“定边”。四门中只有南门,内外两门都面南,规模尺寸相等,门前护城河上设有吊桥。但东、西、北三门,若从正面看,只看到城楼,并看不到城门,这是德州城在设计上与其他各地城廓不同之处。东西北三门采用“扭头门”建筑形式,扭头门就是内外两门方向呈90°弯,两门洞深度、大小,亦不相等。如:北门外门面东,内门才面北,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东门外门面南,内门才面东,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西门外门面南,内门才面西,外门洞比内门洞浅而小,筑“扭头门”可能从当时地理环境和战略角度来考虑的结果。
  德州砖城建成后,许多官府衙门,官宦豪门的府第宅院,大多集中在城内的北部,首先使他们感到不便的是“用水”。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近在咫尺,却被挡在了大墙之外,去西门拉水,路途较远,只好在西门以北又辟一小城门,既没有瓮城,门洞亦比其他四门小,所以人们称它为“小西门”。出小西门去运河取水,非常便利,因此人们又称小西门为“水门”。后官署给它定名“广川”,从此州城便有五座城门。
  明代和清代初叶,大运河蜿蜒在州城西侧流过,河道呈“U”字形,雍正年间,清政府在治理京畿河道的同时,考虑到运河汛期,将会危及德州城的安全。雍正四年将城西弯曲河道挑直,从此大运河距城稍远了。残存的旧河道,至今犹存,人们称这段废弃的河道谓“旧河”。
  二、巍峨屹立六百载
  明朝大修砖城,老百姓称谓“劳民伤财”,“猪打圈”,因“猪”与“朱”同音,来讽刺朱元璋父子对建砖城怀有非常浓厚兴趣。无穷的徭役、百姓的血汗、全国筑成星罗棋布般的座座砖城,加强和延长了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在挥舞大刀长矛,拼杀血肉之躯的古代战争中,高大坚固的砖城,其防御功能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对方感到“固若金汤,束手无策”,而产生“望城兴叹,涣散斗志”的作用。砖城,帮了明王朝许多大忙,如:明·正统十四年(1449)皆君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谗言,率五十万大军,亲征蒙古瓦刺部,至土木堡(河北怀类东)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十月大举入犯北京,兵部侍郎于谦率老弱残疾官兵和城内百姓,凭借高大砖城,顽强抵抗,保卫北京。瓦刺部头领也先,围困北京城相持五日,进犯者望城兴叹,束手无策而遁去。
  再如明正德六年(1511)直隶霸州刘六(名宠)刘七(名宸)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众至数万,流动作战,破邑数百,纵横数千里,杀官吏,放狱囚,反抗明朝黑暗统治,而转战山东,围攻德州。由于砖城高大坚固,久攻不下,最后义军撤退离去。
  坚固的德州砖城,经过风风雨雨二百多年,开始老化。明万历四十年(1612)口碑传颂的好知州孙森,大规模地重修州城,发银五万两,并在东南城角增建雁塔一座,使游人可登高望远,增添乐趣(参阅《德州文史》第十一辑《德州雁塔》史料)。在西城墙上(广川门以南)增建振河阁一座,使游人可远眺城下大运河上溜溜运粮船,片片白帆,顺流而下,引人入胜的河景,使德州城焕然一新,锦上添花。趁重修州城之际,孙公并将西门“定边”易名“聚秀”,更为雅美。
  寒暑交替,春秋轮回,一晃又一百三十多年过去了,到清朝乾隆八年(1743)发帑银十四万多两,再次重修德州砖城,九年(1744)兴工,十四年(1749)竣工,费时五年,使德州城更加倍增风采。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过了一百二十六年,已是光绪元年(1875)。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护理巡抚时,筹银三万多两,会同德州知州张锡伦,只修了城垣的东面,清楚的可以看到腐败的晚清统治者,已无力对城廓大规模地重修,只好权宜之计、补补贴贴。
  解放后从五十年代始对旧城加以改造,拆除了古城墙后,建成了宽阔坦平的环城柏油马路,两旁人行道上绿树成荫,中间快车道,各种机动车,风驶电掣,川流不息,使德州旧貌换新颜,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999年

附注

附注: ①李雯,字舒章,江南华亭(今上海)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举人,为学好古,与陈子龙齐名。清·顺治初以才子被廷臣推荐,授官中书官人。《登德州城楼》一诗是诗人来德州时即兴而作。 ②赵伯驹,字千里,宋朝著名的山水画家。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雯
相关人物
赵伯驹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