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一勾勾剧团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160
颗粒名称: 临邑一勾勾剧团简介
分类号: I236.52
页数: 3
页码: 401-40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一带,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戏的影响。据老艺人传说,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一勾勾”的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的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名。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这显然是在清末民初。1959年,在中央提出的挖掘地方古老剧种的精神指引下成立了“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这个剧种,齐河、禹城、临邑三县交界处,至今不失流传。现在禹城有个业余剧团,有先前的老艺人,带一些青年,农闲时也邀一些转业人员,不时演唱一回。
关键词: 临邑 一勾勾剧团 简介

内容

“一勾勾”,是民间流传的、古老的稀有剧种之一,发源于山东禹城、高唐一带,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梆子戏的影响。据老艺人传说,这个剧种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民国。
  “一勾勾”的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的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在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名。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这是因为歌者日众,人才辈出,演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他们的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于是就有“某某听到某某唱,饼子贴到门框上”之誉了。饼子是该向锅里贴的,可一听到动听的“一勾勾”,走了神儿,却贴到门框上去了。形容它像勾子那样,把人们的神魂一一勾住不放,因而产生了这个名称。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那里有“四弦剧团”,听起来唱腔旋律,基本相同,只是又有些河南语音和豫剧影响,特别是白口。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1964年本团去演出,发现天天有3个老年人顶着小雨从乡下赶来看戏,问他们则说:“年轻时常看这戏,俺这里有个小班,就是从山东请来的教师。好几十年没捞到看了……”这显然是在清末民初。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听起来与“一勾勾”也似有血缘关系。
  这个剧种是在民间业余演出中发展起来的。演员来自农民,演给农民看;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演出;演的是生活小戏,唱腔、音乐并茂,通俗易懂,自然带有一种农民的朴实、痛快,大手大脚的痕迹。各地农村都有过业余剧团。1959年,在中央提出的挖掘地方古老剧种的精神指引下成立了“临邑县一勾勾剧团”。对这个新鲜事物,县委、县府都很支持,派了文化干部,后来还委任了团长;由“三十二坛醋”焦连琨任业务团长;聘请了文科、武功教师,自农村招收了一批学员;济宁一批青年也来加入,从此练功、排戏、演出,活跃在农村。曾多次参加专区(惠民、德州)会演,有传统节目,移植节目和现代剧目。后来电影演员崔文顺回乡支民,被聘为化妆师,逐渐壮大起来。1964年,代表德州专区赴“山东省地方戏曲会演”,于山东剧院演出了自编剧目《红梅》。以后,更辗转鲁南、胶东、鲁北、沧南各地巡回演出,极一时之盛。
  值得回忆的是,这个剧团的团风,是非常正派的。演员是农村来的青年,他(她)们朴素敦厚,要求上进,虚心学习,认真教练;上下一致,对上服从领导,对同志互相团结,互助互学,不计待遇,艰苦朴素,一心向团。上下虽只有32个人,互相配合,有时书记、团长、勤杂人员都互替上场;大灯光,大布景,不论制作、演出,台前台后,自动而有纪律地忙个“马不停蹄”。这种艰苦而无怨言、集体合作的工作作风,是上述短时期内取得许多成绩的根源。
  “一勾勾”的伴奏乐器有:四弦、板胡、笛子,后来充实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导板、甩板(也叫“砍头橛儿”)、山坡羊、娃儿娃儿等曲调,专业后,又创了一个快板。它的唱腔特点是声情并茂、通俗易懂。
  男声,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女声,迂回婉转,优美动听。唱腔特色是真声吐字,假声托腔和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即,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后行腔一勾,伴奏过门花哨好听,造成和谐的效果。
  一勾勾剧团在“文革”中被砍掉了。但,这个剧团曾经存在,并涌现过一些唱出特色的演员,至今仍使人不能忘怀,原团的一些演员现在有的已逝世,有的转业到别的部门去工作了。已故的二人,“三十二坛醋”的唱腔,虚实相济,轻重回逗,如噎如吐,真假嗓出现得很有分寸;张洪学操板胡,勾勾作响,时歇时动,很有剧种特色。仍住梆子剧团的杨富元,唱、作俱佳。他的嗓音宽厚宏亮,很有表现力;作功动辄入戏,或庄重,或诙谐,无往不响。尤其在现代戏里,他的表演带着浓重的民间味,富有生活气息;已转业五金厂的巨野宋玉珍,她的嗓音醇厚敦实,由真声转假声时,三腔(头腔、鼻腔、胸腔)共鸣,还带一种喉音,听来深沉隽永。她可以代表南派。已转业济阳文化馆的德平龙传英,她有一种适合这个剧种的特殊嗓音,她的音色优美,音质坚实,真声渡假声自然,婉转流畅,勾勾呼呼,惹人爱听,身段活动自然。她所演出的传统剧目《王小赶脚》,唱、白、作、逗,很富有民间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剧种,齐河、禹城、临邑三县交界处,至今不失流传。现在禹城有个业余剧团,有先前的老艺人,带一些青年,农闲时也邀一些转业人员,不时演唱一回。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席文天
责任者
张文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临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