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德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3041
颗粒名称: 今日德州
分类号: K295.52
页数: 24
页码: 1-2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今日德州情况包括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枣城新貌。
关键词: 德州市 发展 情况

内容

德州农业发展概述
  张永生
  德州市现有耕地面积56万公顷,在531.24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29.29万人,占总人口的80.8%,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全国较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区之一,德州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全市第一产业产值达87亿元,是1978年的18.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是1978年的50倍。特别是近几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开辟农业发展新天地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德州农业基础较好,多年来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呈稳定上升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年年提高。以粮食和蔬菜为例,1996—1999年,粮食总产分别为389.6万吨、393.48万吨、418.6万吨和433.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4%、1%、6.4%和3.6%;蔬菜总产分别为326.9万吨、349.2万吨、402.6万吨和563.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6.8%、15.3%和40.0%。一些主要农业指标如粮食总产、大牲畜存栏等都已名列全省首位。棉花总产1984年曾达到36.5万吨,约占当年全省、全国产量的1/3和1/10。全国“三夏”现场会议、第五次全国农区发展畜牧业座谈会先后于1990、1997年在德州召开。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已成为德州作为农业大市的主要标志。
  二、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业生产条
  件、调整农业结构、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1999两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1万亩。1998年10月实施的济德高速公路沿线开发共投资7000万元,开挖沟渠140公里,改造新挖鱼塘641个,形成水面1.5万亩,建成标准方田14.2万亩,植树24万株,搭起了沟渠路林井配套、种植养殖相结合的高产高效农业框架。使济德高速公路沿线成为展示德州农业形象的窗口。
  三、农业科技方兴未艾。自九十年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来,德州农业科技一直稳步发展:“八五”以来,全市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315项,引进推广应用各类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00多项。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率已达98%;农业科技贡献率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近两年来,德州立足市情,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科教兴农步伐的重点来抓,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投资1.28亿元,建成各类示范园区218处,带动种养面积140万亩,引进良种200多个、高新技术120项。1999年5月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德州召开,与会专家和代表对德州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四、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已成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农村经济的又一个重要增长点。经过全市上下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德州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确定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花卉六大主导产业,并在各县市区、乡镇建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开拓方面,全市共建成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01处,年交易额90亿元;建立农产品营销组织1万多个,农民营销人员40余万人;各类农产品商品率达70%,外销量在60%以上。龙头企业建设方面,全市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07个,带动农户60.5万户、基地252.2万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全市共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797户,参加农户36.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1.8%。宁津“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和平原“资金协会作支撑,专业协会搞服务”的经验和做法,受到省内外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和赞扬,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五、城郊型农业再谱新篇。1999年,全市提出“城郊型农业”发展战略: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把德州建成城市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城郊型农业发展体系。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全市已开始在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搞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做出部署并狠抓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城郊型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开辟二十一世纪德州农业发展的新天地。
  2000年8月9日
  (作者单位:市农委)
  注:文中所用数字除注明者外,皆为截至1999年底的统计数字。
  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
  黄谦存
  德州市位于华北平原,山东省的西北部,南邻省会济南,地处津浦、德石铁路的交汇点,京杭大运河流贯南北,区位优越,交通通讯便利,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商贸流通业十分活跃。改革开放以来,流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积极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各项流通事业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建设成效显著,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截止1999年底,全市各类商品市场已发展到700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141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40处。德州城区初步形成了以黑马大市场、城隍庙市场、东方红布匹市场、装饰材料市场等为骨干,以煤炭、建材、粮食、蔬菜、布匹、服装等商品为主的区域集散中心,市场容量巨大。当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1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0.7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1.2万个,从业人员30.9万人,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网点45个,10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骨干网点18个。以德州百货大楼、华联商厦、中百集团、德州商场、鲁北大厦、德州扒鸡美食娱乐城等为龙头的商业零售网点构筑了德州零售商业的主体框架。同时,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大批专卖店、连锁超市、便民店、平价商场遍布城乡,为州城人民购物、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餐饮服务业近年来也得到较快发展,以美丽华、德州大酒店、宴宾楼、凯元渡假村、启秀山庄、会展中心等为龙头的餐饮服务业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市区内10家主要宾馆饭店有客房1166间,餐厅247间,营业面积11.9万平方米,已经具备较高层次、较大规模商务活动的接待条件。市场和网点建设的发展,为把德州建成商贸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贸流通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明显,涌现出一大批重点骨干流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受到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其他行业,效益下滑,经营一度跌入低谷。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流通部门把扭亏增盈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效益明显回升。1999年全市商业、粮食、供销、物资、石油、新华六大行业和德百、黑马、扒鸡三大集团共完成销售收入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润9774万元,比上年增长1.5倍;上交税金1.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均位居全省同行业第5位。同时,流通系统涌现出一大批重点骨干流通企业,1999年市财办重点调度和培育的34户重点流通企业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分别占全市流通系统的33%和52%,发挥了较强的骨干龙头带动作用。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利税过500万元的企业7家。山东德百集团、新华集团、石油总公司、武城古贝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坤华集团、禹城环宇集团6家企业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发展强企业”称号。山东金玉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开始筹备企业上市,目前又与美国“奥立”生物投资公司共同创建中外合资企业——山东保龄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积极筹备境外上市工作,黑马集团与新加坡集团联合在新加坡上市已签意向书。
  ——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卓有成效,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市流通企业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因企制宜,在推动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到目前,全市876家独立核算企业已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其中组建集团18家,股份制196家,股份合作制119家,破产重组81家,公有民营263家,其它形式199家。通过改革,全市流通企业共甩掉包袱9.1亿元,盘活资产2.9亿元,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效益增长。改制企业普遍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了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企业内部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
  ——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效果明显,流通秩序大大好转。一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提出的有关改革政策,先后实行了粮食企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划分,储备与经营分开,设立了单仓单帐专人管理、新老粮食挂帐分开等。二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拓宽棉花经营渠道,转换了棉花企业经营机制。另外,通过清理整顿农资、煤炭、成品油市场,加强食盐专卖和生猪定点屠宰工作等,规范了市场秩序,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大力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使一批重点企业不断拓宽市场,壮大了自身规模。
  ——商办工业和多种经营重投入高产出,发展后劲大。食品加工、酿酒、机械等骨干行业已成为德州商贸流通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大批名优产品畅销国内外。“德州牌”扒鸡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享有“中华第一鸡”之称;环宇集团开发研制的新型功能性生物糖源——低聚糖,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全国最大的低聚糖生产开发基地;宁津五棉厂生产的电动车、蝶阀、汽车消音器等产品出口到日本、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古贝春、津汇等相当一批企业和产品均处于全省、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1999年,全市商办工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共投入资金11.2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创产值32.8亿元,实现利税1.4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2.2%和140%,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
  ——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近年来,我市流通系统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积极参加“中国德州经贸洽谈会”和各种招商贸易活动,先后赴济南、绥芬河、广州、北京、青岛等地参加多种投资贸易洽谈会,并取得丰硕成果。截止1999年底,全市流通系统共引进项目160个,引进各类资金8.34亿元,出口创汇5011万美元,一批对外开放合资合作项目陆续在德州安家落户,大大增强了我市流通企业的出口创汇能力。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德州建设成为“商贸型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我市的商贸流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市政府确定:我市流通行业到2005年,要达到全省上游水平。我们要以建设商贸型城市为目标,建设大市(商)场、培植大集团、搞活大流通,带动经济大发展。德州商贸流通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繁荣活跃、光辉灿烂的明天!
  2000年8月14日
  (作者单位:市贸易局)
  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
  市政协文史学宣委
  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个体私营经济在德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迅猛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为给个体私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市直26个部门也都相应制定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市政协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调查、视察、建议案等多种形式,为加快发展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建言献策。在市政协十届三次全委会议上一致通过了《关于支持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议》,十届十次常委会议上又及时总结了对政协决议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服务,吸引着各方来客,也抚慰着个体私营经营者的心灵。到1999年底,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23.7万户,从业人员82万人,注册资金5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22.8%和43.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5个,3000万元以上的7个;实现利税总额45.7亿元,比上年增长42.9%;上缴税金总额达5.86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3.2%。中央、省的一些领导同志相继到德州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省内外不少市地也先后到德州参观考察。
  进入2000年以来,德州市的个体私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向着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和争创特优名牌的目标前进。
  2000年3月
  跨越世纪的纽带——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
  井为民
  俯瞰德州市区、京杭大运河河畔,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就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自东至西盘绕在德州市的西南部,与之如影随形的新兴经济带,正在千年古运河两岸渐渐崭露雏形。
  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东起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互通立交,自东至西联接着京福高速公路、101省道、105国道、德衡路、德景路、德故路等几条重要交通干线,终于东风路跨线桥。全长15.22公里,平原微丘一级汽车专用路,路基宽25.5米,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其中105国道以东为全封闭全立交,以西为局部封闭。全线设特大桥2座,大桥2座,中桥1座,小桥3座,互通式立交1座,跨线桥1座,通道22道,排灌涵52道。工程概算投资3.44亿元。
  德州南联接线的建成通车是德州市公路管理局及其筑路大军奉献给全市人民和新世纪的一份厚礼,将永远彪炳史册!
  (一)
  1998年11月8日,在业主省公路局的主持下,德州南联接线向社会进行了公开招标,国内二十几家知名单位云集德州市公路局,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的筛选后,山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德州公司、中铁十四局二处、中铁大桥局五处、中铁十三局四处从众多的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分别承建一、二五、三、四合同段。其中三合同段为津浦公铁立交桥,四合同段为京杭运河大桥,五合同段为东风路跨线桥。
  德州南联接线工程立项后,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同千钧重担压在德州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一班人身上,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德州南联接线一役的战果如何,不仅影响到德州市公路部门的声誉、地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影响到上级交通部门对德州市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信心。党委审时度势,决定由局党委书记、局长荆学松亲自挂帅,副局长孙华斌靠上抓南联接线建设,今后一段时间的公路工作“一切服从服务于德州南联接线建设”。随后抽调市局各科室及下属单位的精干力量组建了工程建设指挥部。
  1998年12月20日,德州南联接线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帷幕。
  一声令下,上千名筑路大军顷刻间集结德州。
  建设者们顶着凛冽的刺骨寒风,踏着厚厚的皑皑积雪,在工地搭建帐篷、放线交桩、进行施工图纸复核……
  在建设者们的日日翘首期盼中,冰雪悄悄消融,燕雀次第北飞。
  春天来了!
  风驰电掣般奔流的自动载重装卸车激扬起了漫天的建设硝烟。
  (二)
  德州南联接线穿经区域地势低洼,全线15公里路段内仅大小鱼塘就有20几个,大小结构物达到了84个,平均不到200米就有一个,结构物的密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一般干线公路。
  结构物密度大、地形复杂,路基施工难度可想而知。路基施工成为整个工程链条上的关键环节。
  倘若路基出现沉降,建成后车辆将在蹦蹦跳跳中颠簸行进,若真如此,德州公路人既无法向省市等各级领导交代,又白白辜负了全市500万父老的殷切期盼!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工程一开工,局党委就确定,一定要把路基处理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力争在德州南联接线上攻克路基质量通病!
  在荆学松局长的亲自主持下,技术研讨会开了一个又一个,在此起彼伏的争论声中,路基处理方案渐渐成熟。
  鱼塘多,且面积大,是德州南联接线路基处理时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由于多年的淤积,大部分鱼塘处理起来非常困难。按照规范要求应先清淤泥,然后抛片石,但彻底清淤很关键。为此,指挥部要求现场监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把关,只要淤泥清除不彻底,绝对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与此同时,技术人员对所有鱼塘的处理现场进行巡回检查、检测,并现场解决施工中所遇到的难题。
  由于施工单位、监理、业主代表的层层把关,施工规范得到了不折不扣的严格执行,一个个鱼塘变成了一片片坚实的平地。
  国内高速公路建设中,特别是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建设中,由于地基承载力偏低,且高填土路基的自重较大,路基沉降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桥梁等结构物的刚性,加之桥梁两侧的路基相对较高,路基沉降量便相对较大,桥头跳车现象由此产生。解决桥头跳车问题,搞好台背回填至关重要。
  德州南联接线建设者们,先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清表压实,然后用重夯进行了夯实,使地基承载力大大提高。结构物建成后进行台背回填时,采用了粉煤灰等轻质材料作为回填物料,使路基自重大大减轻。为了增强回填物料的整体强度,在用稳定土拌和站进行场拌时又加入了一定剂量的石灰等结合料。为了统一质量标准,便于质量控制,组织了专业回填队伍进行专项施工……
  经现场检测,所有的台背回填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标准。
  与之同时,指挥部技术人员积极响应局党委加大课题攻关力度的号召,又围绕着台背回填,展开了科技攻关,并在一些大型结构物的桥头两侧的台背回填中进行了科研实验。高填土路基桥头跳车的防治课题研究,已申报了国家专利。
  经过几个月来的预压沉降检测,所有实验均达到预期标准。
  桥多,桥大,是德州南联接线的一大特点。
  对于一项工程而言,桥是人们了解整个工程的一个窗口。
  京杭运河特大桥,全长699米,其主跨为62米的三拱肋无风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拼装式系杆拱形式。目前这种结构的桥型在国内尚属少见。该桥以其新颖的设计,匠心独具的造型,复杂的施工工艺,成为德州南联接线上的一个耀眼的亮点,但其施工过程的科技攻关也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
  开辟先河,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
  承担该桥施工任务的中铁十三局四处八公司项目部,对于系杆拱施工,从经理、总工到一般技术人员都是第一次接触,国内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一切都是从零做起。大桥施工伊始,该项目部就申报了山东省交通厅“科技推广项目”,并被铁道建筑总公司和十三局列入科技开发项目。为了加强对该项目科研攻关的领导,由孙华斌副局长牵头,成立了以指挥部总工马学起、四合同段总工曾凡敏任组长,技术科长李朝志(后为四合同段总工)、质检科长白杰等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攻关小组,中铁十三局四处的总工、副总工也加入进来担任技术指导,同时聘请了铁十三局总工夏国斌、同济大学设计院教授易建国、第二监理处驻地工程师李树东、副驻地工程师李逊泉担任技术顾问,遇到技术难题共同研究作出处理意见。经过一次次地讨论,62米系梁预制中如何保证波纹管的定位?刚性拱肋、刚性系梁、柔性吊杆体系、三肋无风撑系杆拱,超静定位次数很多,吊杆张拉时,是否可以按刚一刚一柔组合认定系梁及拱肋在张拉方向上无位移?等等,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摆在攻关小组的案头,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个技术难题逐渐变成了指导施工的一项项具体方案。
  打铁还得自身硬!在工程开工前,李树东就组织二监理处的十几名监理工程师,结合该桥的设计图纸,对此类设计风格的桥梁进行了逐一分析研究,制定了严密而科学的监理方案。
  监理人员秉持着“严格监理、热情服务、秉公办事、一丝不苟”的原则,按照预定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监理,确保了每道工序都达到甚至超过了设计要求。
  按照设计要求,大桥的三道系梁和两片横梁及拱脚全部采用现浇技术。由于混凝土量比较大,施工工艺比较复杂,作业时间比较长,为了使大量的混凝土在其初凝时间内一次浇注完毕,施工大多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晚上进行。在浇注第二道系梁拱脚时,正值夜里11点钟,突然狂风大作,转瞬暴雨如注。此时如果停止灌注,势必在系梁上留下严重的接痕。
  “应该立即采取防雨措施,不能停工!”副驻地工程师李逊泉轻声地对站在一旁的项目经理刘杰说道,但语气中流露出了一种坚决,一种不容任何讨价还价的坚决!
  “快搭建防雨棚!”刘杰一声断喝,随即冲进瓢泼大雨中,组织工人们搭建防雨棚。
  伴着电闪雷鸣,中铁十三局的干部职工用躯体为工程撑起了一片晴空!
  雨中,一切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东方破晓时,系梁浇注任务圆满完成。
  目前国内少见的大跨度三拱肋无风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拼装式系杆拱桥梁,如同三道绚丽的彩虹巍然屹立在千年古运河上,向人们娓娓诉说着建设者们的艰辛。
  (三)
  昂扬、奋进的号角久久萦绕在1999年和2000年山东省公路建设市场的上空。“百日大干”活动在全省开展得更是如火如荼。
  面对着触手可及的机遇,市里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德州南联接线务必于2000年9月15日前竣工通车。
  这比合同工期缩减了10个月!形势极为严峻。
  但加快工程进度,必须从制约进度的关键环节入手!
  德州南联接线自东至西,跨减河、津浦铁路、101省道、105国道、漳卫新河,穿小于庄村、卢庄村后,再跨京杭大运河,穿魏庄村和三里庄村后,终于东风路跨线桥。
  津浦铁路正处于一合同段的中间部位,但德州南联接线与津浦铁路交叉点两侧几十公里内根本没有跨线立交桥,铁路两侧农村群众日常穿行的地下通道,大型运输车辆根本过不去!一合同的沥青混凝土拌和站也只好设在了铁路西侧。
  因此,要想在2000年8月底前实现全线竣工通车,第三合同段津浦铁路公铁立交桥必须最迟赶在2000年6月底前实现半幅通车,以便确保一合同的运料车辆正常通行。
  三合同段的工程进度制约着全线的整体进度!
  症结找到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了!
  承建第三合同段的中铁大桥局五处接到业主代表加快工程进度的指令,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上!立即增加模板、调派机械、调整人员,加大投入。风雪中,支起锅炉,架起管道,利用蒸汽养生,进行冬季施工。随着严寒的不断逼近,气温不断在下降,工地上的积雪已变成冰溜,但桥工们依然在忘我地工作,他们用冻僵了的双手完成了架梁的每一道工序……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2000年的春节了,在刺眼的工地灯光与漆黑夜幕下点点星光的交相辉映下,在举国阖家团圆的时刻,桥工们却在远离亲人们的德州,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除夕之夜。
  春暖花开、柳絮纷飞时,大桥局的工程进度已跃居全线第一!
  三合同的问题解决了,但一合同段能行吗?
  一合同的承建单位山东省公路工程总公司德州公司,除了承担本工程的建设任务之外,还承担了104国道德州至桑园段、314省道袁桥大桥以及省重点工程临红路的施工任务,战线拉得太长,能否按期完成任务,也着实让人捏着一把汗。
  针对这种状况,项目经理陆卫国、副经理赵建新对德州公司所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冷静分析,制定了全力确保南联接线工程进度的工作思路。
  思路明确了,干劲上来了。
  顿时一合同段工地上,人马喧嚣,气势如虹。副经理赵建新由于常年从事野外施工,过度的劳累加上饮食起居的无常,早早患上了糖尿病和肾脏囊肿,但他还是拖着多病的身躯,与一
  线工人一道,从日出到日落,追赶着太阳。2000年6月30日,是项目部计划调整后限定的二灰土施工最后期限,如果届时完不成任务,其他工程计划将不得不顺延。战机贻误,满盘皆输,可公司能输得起吗?为了争取提前完成路面底基层施工任务,6月27日,他与工人们一道战斗到次日凌晨2点多钟。任务完成了,赵建新也住进了医院……
  (四)
  德州南联接线工程作为省定重点工程和德州市的形象工程,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热切关注。
  2000年夏季,工程建设正值白热化的攻坚阶段,省委副书记吴爱英、副省长韩寓群、林书香顶着炎炎烈日先后到德州南联接线工地视察工作,听取汇报,慰问职工,勉励全体工程建设者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创出精品工程。
  省交通厅、省公路局的领导对德州南联接线的建设过程投注了异乎寻常的关切。周秋田厅长和王裕荣副厅长并没有因为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规模较省内其他重点工程小而忽视德州,曾多次亲临德州,检查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孙德祺局长、谢林山副书记、杨永顺副局长只要有时间就来一次,亲自上阵督战。
  为了加强对德州南联接线工程的组织领导,德州市成立了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小组,并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市委书记赵克志、市长黄胜曾多次莅临工程建设一线,视察工程建设,听取各参建单位的意见。分管交通公路工作的副市长刘富春,为德州南联接线的建设殚精竭虑,操碎了心。
  德州南联接线工程时时刻刻牵动着市交通局局长肖德海的心。在工程建设期间,他冒酷暑、顶严寒,下工地、跑部门,为工程建设耗费了大量心血。
  德州市公路管理局作为该工程的业主代表,局长兼党委书记荆学松,是位拥有几项国家专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型管理干部,从该项目的工可、预可、立项直至工程竣工通车,付出了全部精力。
  各级领导的一双双擎天巨手,为德州南联接线工程的建设撑起了一片阴凉。
  (五)
  德州南联接线途经德城区4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据统计,德州南联接线共需占用土地2995亩,其中临时占地1815亩,永久性占地1180亩;砍伐树木千余株,拆迁房屋近万平方米。大量的占地和拆迁关系到沿线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了配合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德城区成立了以区长为总指挥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沿线各乡镇把该工程视为“乡镇长工程”,放在优先的位置来抓,积极配合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指挥部落实征地、拆迁工作。
  黄河涯镇小于庄村位于漳卫新河北岸,由于交通闭塞,经济状况较差,大部分农民还长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活,村里的群众一直盼着有一条宽阔笔直的公路在自己的门前通过。听说真的要修路了,群众奔走相告兴奋异常。可听说南联接线要从本村的东南端进去,西北端出来,全村120多户要拆掉40几户,有的农户刚刚盖起了新房,可现在就要拆掉,部分农民迟疑了。
  为了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区政协孙振声副主席和黄河涯镇的党政一把手、及各级土管、城建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与该村的两委班子成员一道挨家挨户的进行艰苦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教育他们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象当年支前那样,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该村党支部书记付兴忠刚刚给儿子盖起新房,还没有住过一天。看着就要变成废墟的新房,他围着新房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这时有人走过来对他说:“付书记,咱们集体上访不行吗?”
  “不行!”付书记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是党的干部,这个时候不为党分忧,还为党添乱,算什么共产党员?”
  那人悻悻地走开了。
  付书记率先完成了房屋拆迁,接着,第二户、第三户、第四户……不到一个月时间,小于庄村的拆迁完成了。
  德州南联接线各项成绩的取得,与工程建设指挥部全体管理人员的拼搏奉献是分不开的,他们用高度的敬业精神谱写的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奉献之歌,听来也让人心绪难平。
  在三、四合同招标时,工程科马学起科长的爱人正在发高烧,女儿见爸爸又要外出开会,含着眼泪,低声说:“爸爸走了,妈妈怎么办?”望着病中的妻子,望着不满十岁的女儿,马学起感到一阵阵心酸,他对妻子说:“我可能一个星期后才能回来,实在不行的话……”妻子深情地望着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没事儿,我能行!”马学起走后,他的爱人在医院连续输了三天液,这是他回来后才知道的。愧疚和不安让这位坚强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他觉得欠妻子的太多太多……
  加快工程进度,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指挥部财务科科长陈俊亮,为了保证各单位的计量支付及时足额到位,天天盯在工地上。当时,陈科长的父亲已是肺癌晚期,老人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看儿子一眼,但是又不愿耽误儿子的工作,陈科长也明白父亲的心。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指挥部离不开他。一天,他正在整理帐本,一个电话打过来,他抓起电话就听到弟弟急促的声音:“哥,父亲恐怕不行了……”陈科长顿时觉得万箭穿心,赶紧往老家赶。德州至宁津老家有90多公里。回到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还轻声喊着:“俊亮,俊亮……”陈俊亮在父亲灵前长跪不起!
  工程能按期、高质量地完成是全体工程管理人员的最大心愿。为了工程建设,杨绪磊工程师放弃了出国监理的机会,一心扑在南联接线建设工地;张萍工程师为了工作把孩子舍在家里,往往一舍就是一天;会计崔延玲为了不耽误工作,在怀孕八个月后仍然盯在工地上……
  2000年秋。工程全线竣工通车。
  平整宽阔蜿蜒起伏的德州南联接线就象一条玉带缠绕在这座千年古城腰间,雄伟壮丽的京杭运河大桥和津浦铁路公铁立交桥,为这座古城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和豪迈,它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一个气势磅礴如火如荼的世界——这也许就是天人合一的一部杰作吧!其中凝聚着建设者们的艰辛、苦与乐,以及他们不足以向外人道也道不完的平常故事……
  (作者单位:德州市公路局办公室)
  枣城新貌
  乐陵市政协文史委
  乐陵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说她古老,据《汉书》记载,高帝五年(前202年)已置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说她年青,撤县设市只有十年的时间。
  乐陵市地处德州市东北部,鲁冀两省交界处,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是山东的北大门和主要进京门户之一。以四条省级干道为主体,19条主干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乐陵市下辖5镇20个乡,1089个行政村,总面积1172.2平方公里,总人口63.3万。其中城市面积8.57平方公里,人口6.4万。
  十年前的乐陵,城市建设相当落后,乐陵城只有一条路和一条街。当时最繁华的兴隆大街也只不过是那么几幢楼,几十家门店;弯弯曲曲的东西关大街也破烂不堪,满地的垃圾碎物东一堆西一垛,春秋季节到来,大风刮起,街面上尘土飞扬,行人睁不开眼睛;遇到雨天,路面上一片黄泥水,汽车驶过,人们很快躲远,不然就是一身泥。除兴隆街有两排白杨树外,其它路边只是零星的柳树,全城无一片绿化带,这就是十年前的乐陵城。
  1988年12月1日,乐陵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这一机遇为乐陵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乐陵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建设摆上了重要工作日程,尤其从1995年开始,新一届市委、市府领导班子,把城市建设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城市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大规模、大跨度”的城市建设原则,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制定了“一年上水平,三年大变样,到2010年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小城市”的宏伟目标。邀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乐陵城区的地形运用GPS地球定位系统进行了地形测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城建热潮。
  为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全市召开城市建设动员大会,宣传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对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根据乐陵的实际特点,市政府先后制订了《乐陵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乐陵市城市市容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对城市各类管线建设实施统一管理的规定》等10个法规文件。投入基础设施资金1.3亿元,拓宽、新建道路15条,26.59公里,打通7个“丁”字路口,铺设排水管道1.733公里,安装路灯799杆,1833盏,形成了“六横八纵”的城市道路框架;相继完成了乐西小区、玉皇堂、商贸街、红枣批发市场、利达批发商城的开发;加大了对环境卫生的治理工作,由原来的20万平方米的保洁面积扩大到151万平方米,并实行了“一日四扫一服务,一日三查一汇报”制度。同时,新建街头绿地7块,挖制绿地18处,百枣园、枣林植物园、挺进公园、盘河公园、枣城广场已初具规模,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了绿覆盖率,改变了道路两旁较单一的建筑色彩和僵直的线条,丰富了城市的色彩和质感。
  乐陵变了。现在的乐陵是一个花园,是鲁北的一颗新星。从南望,客运中心高高耸立,枣都购物城与广播电视中心隔路相对,似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自北而南,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国强集团的乐港生产区;从东往西,宽阔的“开元”大道横跨市里,往南望可见电业调度中心,综合办公楼、三中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市里盘河、跃马河如两条银链穿过,石岸、拱桥、楼阁景致怡人,渤海湖、开元湖、白龙湾、枣树湾水平似镜,秀丽多姿,这就是崭新的乐陵。
  乐陵的城市建设引起了周围各县市的瞩目,得到历届省市领导的好评。先后有十几个县市来这里进行对口参观。1995年9月,原省委书记赵志浩同志来乐陵视察工作时高兴地说:“乐陵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都搞得不错,是鲁北建设得比较好的小城市”。1997年8月,省委书记吴官正来乐陵视察工作,查看了乐陵城市建设情况后说:“你们城市建设搞得不错,很有个现代化小城市的样子,基本框架很好,盘河改造很成功,城市公路宽敞,有花、有草、有树、有桥,城市的规划很合理,比我想到的要好”。
  1998年10月,省“齐鲁杯”检查团来乐陵检查指导工作,授予“齐鲁杯”创建现代城市先进城市奖。繁荣、富强、美丽的乐陵城正在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奔向21世纪。
  (乐陵市政协文史委于1999年10月)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德州文史第三辑记述的是今日德州、委员撷英、历史足音、英模风采、往事追怀、人物春秋、名人轶事、史海勾沉、血泪史痕、艺苑史话、乡风民俗、文史长廊、德州农业发展概述、繁荣的德州商贸流通、蓬勃发展的德州个体私营经济、京福高速公路德州南联接线工程建设纪实、激流奋进勇争先——记德州市政协委员德棉集团总经理王加毅、刘秉章与他的“四字经”和“四部曲”、勇在潮头竞风流——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苗建中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