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李玉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96
颗粒名称: 抗日战争时期的李玉双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0
页码: 7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孙象九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李玉双成立了德县抗日游击队司令部,攻打德平的曹振东部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德州 人物 李玉双

内容

李玉双(珏生),原德县九区李全真村人。出身于诗书门第,其父李铣,清末举人,曾任四川綦江县知县。辛亥鼎革,礼送还乡。
  李玉双,资质聪敏,勤奋好学,肄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德县第九区区长。卸职后,与宋达民、于圣言合伙创办《北鲁日报》,任社长,因文笔过人,又被推兼任总编辑。宋达民、于圣言为副总编辑。1935年,因报纸宣传抗日,被德县驻军七十四师师长李汉章勒令停刊。
  1933年,德县师范讲习所所长李奕南因扣发学生每月两块钱的生活补助费,酿成学潮,被县长李树德免职,任命李玉双为德县师范讲习所所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李玉双对国事及共产党情况颇多关注,每日深夜到于圣言家偷听延安广播,了解形势变化以及国家前景。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大举入侵,战火蔓延至沧州,蒋介石派中统局六部专员殷耀武来德州搜集情报,经张慧生介绍,殷认识了李玉双、宋达民。殷命李、宋二人组织“战地服务团”,一旦“国军”撤退,就地组织抗日游击队。李、宋二人随后即开始联络师范讲习所和省立第十二中学部分学生。但还未能具体组织,蒋军便仓忙南撤了。这些学生,有的随蒋军南下,有的留在当地。德州沦陷后,李玉双回到家乡李全真村。
  日寇步步南犯,蒋军节节败退,逃兵及掉队的士兵随时可见。1937年秋,有十余名士兵路过李全真村时,被乡农校的学员发现,以为是逃兵,就缴了他们的枪。实际上他们是南撤部队的“尖兵”。当后续部队到达后大为震怒,随即包围了李全真村,逮捕了乡农校的校长李鹿瞻(李玉双的胞弟)。李玉双出面说情,指出这是奉殷耀武的指令,凡脱离部队的零星散兵,可以收缴他们的枪,组织抗日游击队。但,此事空口无凭,于是把李玉双带往济南,面见殷耀武。此时,殷已是“冀鲁边区抗日游击纵队”副总司令(正司令是韩复榘的哥哥韩金边)。殷、李二人因早在德州相识,又加宋达民、李青山也在济南,自然逢凶化吉。之后,殷耀武便命李玉双等三人到鲁西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委任李玉双为抗日纵队第五支队长,宋达民为第六支队长。但时间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当年冬,梁芝亭、于志良、魏朝重、薛洪儒(?)等四部联合攻打吴桥三梁家,张国基、宋达民组织抵抗,为避免内战,李玉双邀请当地名流出面调停。王玉璋、曹书元、武联鹏为联络员,往返于张国基、梁芝亭、李玉双三者间,终于解除敌对,避免了一场战火。
  1938年初,李玉双正式成立了德县抗日游击队司令部,自任司令,王鹤忱任副司令。当年春,梁芝亭在临邑联合了赵四灯笼(绰号),张老十等部,虚张声势三、四千人,攻打德平的曹振东部。曹振东自知不敌,便向各县民团求援。这时,宋达民联络了吴桥县的张国基、德县的李玉双,宁津县也派出部分队伍,陈兵德平城南理合坞。刚一交火,梁芝亭、张老十等见曹振东早有准备,并有众兵支援,自知不妙,只得草草收兵。宋达民尝到了联合起来的甜头,于是建议德县、德平、吴桥三县成立一个永久性的联合组织,以敌御外来的侵扰。经过协商,决定成立了德、德、吴三县“抗日同盟军”,徐仲扬为司令,曹振东、张国基为副司令,李玉双为参谋长,宋达民为政治部主任。共产党领导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派出杨忠同志为驻“同盟军”代表,并派赵焕文同志任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下设宣传科,宣传员有:武克明、阎德生、霍永清、王哲、张硕、王玉璋、张嘉澍、丁德臣、徐文成、曹书元、张宗珂等三十余人。司令部设在义渡口村。为了保卫司令部驻地安全,从各县抽调部队,当时德平派出三个中队,吴桥派出两个中队,德县派出一个中队,宁津派出两个中队,驻扎义渡口周围村庄。
  李玉双所领导的德县抗日游击队,司令部下设秘书室,主任刘子杏;参谋处,参谋长梁赞忱;政治部,正主任由梁赞忱兼,副主任王力泉;宣传员有:屈世杰、侯盛林、阎凌瑞、曹梦荣、袁树芬、王广泽、王广忠、宁鸣鹤、丁传经、赵庆祥、陈丙禄、俞树贵、孙维禹等二十余人。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教唱救亡歌曲。司令部统率八个步兵队、一个骑兵队,一个侦察队,共1000余人。编制很不统一,有的称连,有的称中队。一连连长李鹿瞻,在杜家战争中牺牲后由王金起继任,后又换成滕荫岭。二中队长王瀛,军纪败坏,经常扰民,李玉双三令五申,王置若罔闻,李为了整顿军纪,报告“同盟军司令部”,派部队摧毁了这个中队,处决了王瀛,士兵全部释放。愿意抗日的,分别编入德县各中队,枪枝全部收交给德县。当时二中队成为缺额,后由独立第四分队孙秀泉部和独立第五分队张泽民部合并为第二连,连长孙秀泉,副连长徐同佶。三连连长宋双桂(李玉双的内亲),自建连起,从未随队活动,在家抽白面,军务全由副连长孙维禹主持。四中队长是董书斋,五中队长陈书林,六中队长祁万桐,副队长孙德玉(外号三大嘴)。六中队,名义上是李玉双的一个中队,实际上借李玉双的名义,在德县六区搞独立王国,属于地方上的一种邪恶势力,当地群众称之为“祁团。”七中队长陈丙衡,八中队长时福荣,骑兵队长李长海,侦察队长孙某。先前曾自立为××司令的梁芝亭,由于部队散尽,在外无法立足,便和田廷奎(外号电线杆子)一道回到德县,投靠了李玉双(为李日后被害种下了祸根)。田廷奎被安排为大队长,梁芝亭因曾为××司令,不好安排,就随田廷奎大队活动。
  李玉双部队讲究官兵一致,全无薪水。生活上每人每天二斤小米,五分钱菜金。编制效仿八路军,以连长(中队长)、指导员、副连长(副中队长)、文化教员……顺序排列。指导员和文化教员,都是由乐陵八路军军政学校学习回来的人员担任。李玉双也曾保送俞树贵、袁树芬、薛立中、江静儒等人到延安军政大学去学习。李部的活动范围初为九、八、七、六四个区,1938年夏,消灭了盘据在七区西部的赵清玉部,逼走了魏朝重的所谓“忠义救国军”,活动范围扩大到西部二区接近日寇占领的县城,环境恶化时,也活动到德平、陵县、吴桥、平原等地。七月间,“抗日同盟军”配合八路军对日寇控制的津浦铁路一段进行一次大型袭击破坏,德县部队负责破坏德州以南至黄河涯一段。李玉双亲率部队参加,并发动千余民工配合行动。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负责破路,配合民工掀铁轨、扒道基、运枕木;一部分负责掩护,严密监视敌伪护路人员的行踪。并派出部分战士,不断地变换地点,鸣枪佯攻,迫使日伪军蜷伏在巢穴内,不敢出动。李玉双带领部分战士攻入黄河涯火车站,站内有一个专为保护铁路安全的日伪据点,因不明情况,惊慌恐惧,只是在据点里鸣枪壮胆,未敢出动。这次破袭很顺利,也很成功,破坏的比较彻底,敌人的交通运输中断了好些时日。
  1938年夏秋之交,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到达了冀鲁边区,酝酿将李玉双、曹振东两部收编为八路军,双方已达成协议。曹振东部编为洛阳支队,李玉双部编为潼关支队,但正待公布之际,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闻讯抵达惠民,阻止李、曹两部投奔八路军。“挺纵”为了顾全统战大局,撤销了原议。沈鸿烈立即命令曹振东部为山东省保安第五旅,曹任旅长;李玉双部为山东省保安第三团,李任团长。张国基部被鹿钟麟编为河北省民军第二路,张任司令。“抗日同盟军”至此解体。但李玉双仍以德县抗日游击队司令的名义,在德县一带进行抗日活动,并未打出山东省保安第三团的旗号。直到1940年,山东省政府派员来德县视察,指出此事,李玉双才把“山东省保安第三团”的符号拿出来,发了下去。
  1939年夏,李玉双部队驻在杜家、田家、单家、封家一带。一天清晨司令部突遭日军包围,战斗打响后,我们保护着司令部从敌人的薄弱环节,向德平方向突围。一连驻在杜家,连长李鹿瞻为了牵制敌人,掩护司令部安全转移,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全村男女齐上阵,从拂晓一直打到十点多钟,估计司令部已安全转移后,便开始向东突围,以便与司令部靠拢。李鹿瞻在率战士突围时,不幸被日寇机枪打中身亡。
  同年秋,河北省民军第二路副司令宋达民率部二百余人,在北金家被日军包围,李玉双闻讯,亲率两个中队,一个独立分队前往救援,宋、李二部里应外合,日军自知面临两面夹击,腹背受敌之势,便闻风撤退了。宋部全部脱险。
  1938年春,以张圜桥为首,成立了德县伪县公署。为了强化与之抗衡的力量,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委任李玉双为德县县长,民、财、建、教各科俱全,政府设在七区边临镇,秋季移至八区申家湾。初冬,日伪在土桥安上据点,县政府又移至九区李全真村。自从德州沦陷,李玉双组织起抗日游击队和县政府,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了民族大义,高唱抗日歌曲“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参加了李玉双的部队,为驱逐日寇出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共产党的统战政策,不在友军地区建立八路军武装,而这时期武克明竟在李玉双统辖的九区三保店建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大队,李玉双不但不计较,还答应予以赞助。一次,李玉双司令部驻杨马棚村,武克明去了,坐下就说:“李老师(武是德县师范讲习所的学生,李当时为所长),俺没有吃的了,给俺批点粮食吧?”李玉双看了他一眼,二话没说,拿起笔来就开了条子。当然,师生之情(二大队当时五个负责人,四个是师范的学生)固然是个有利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李玉双深明大义,他意识到抗日的队伍越多,力量越大,更利于早日把日寇驱逐出中国。
  据陵县党史资料办公室赵万春、张书玉、吕致远三人合写的《同李玉双统战问题的研究》一文载:“李(玉双)的活动,引起了日寇的注意,日寇便逮捕其母亲作人质,要挟李玉双投降,李拒绝了这一要挟。声称:‘宁不要母亲,也不当汉奸’(后用些枪枝将其母赎回)。日寇在杜家包围了李部,李部反击,其弟李鹿瞻阵亡。李玉双的抗战尽管受到种种挫折,但守土抗战的决心没有动摇,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这个评价是公正的,李玉双在抗日战争时期,确实于大节无愧。
  1940年3月,一次鬼子扫荡,日伪军出动1000多人,兵力武器都强于李部,形势决定不能硬拚。李玉双命令部队,穿过敌人的空隙向西突围,自己却带着骑兵队故意暴露目标,向北驰去,把敌人引向自己,掩护部队安全转移。后在吴桥县东南部会合,李见部队毫无损伤,笑逐颜开。
  鬼子并不甘心这次扫荡的失败,决定再进行一次更大规模地扫荡。消息传来,李玉双为了保存实力,减少牺牲,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他带着司令部几个文职人员和省派来的视察员,驻在白家。由于没有部队保卫,被政敌××部司令梁芝亭、田廷奎派遣的葛玉亮、刘文德、翟玉盛、杨哑巴(外号)等人,潜入驻所,将其杀害。时年仅三十九岁。同时遇害的还有李茂堂、张忻如、孙树德(李玉双的警卫员)。省政府视察员安子廉面部受重伤,未中要害,幸免于难。李玉双死后,他的部队被宋达民、梁赞忱收容起来。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第十辑

《德州文史第十辑》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德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德州文史第十辑,主要记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本地区的一些动人故事和事件;“人物春秋”,反映了本地解放前较有名气、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的事迹;“天涯儿女”,收录了本地远在外境他乡的儿女们的可歌可赞的业绩;“大潮浪花”,透射的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领域发生的急剧变化的缩影;“文史资料”,奉献出的是日伪及国民党旧政权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象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玉双
相关人物
李铣
相关人物
李奕南
相关人物
李鹿瞻
相关人物
殷耀武
相关人物
曹振东
相关人物
宋达民
相关人物
王鹤忱
相关人物
张国基
相关人物
徐仲扬
相关人物
刘子杏
相关人物
梁赞忱
相关人物
王力泉
相关人物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