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的管理与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75
颗粒名称: 私塾的管理与教学
分类号: G629.299
页数: 7
页码: 283-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私塾的办学形式、管理与教学。
关键词: 私塾 办学形式 教学

内容

古代经籍所载,文有私塾。《学记》中记“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痒,术(逐)有序,国有学”。塾乃旧时家庭家族或村庄设立的教学机构,是私人出资兴办的一种学校,是青少年读书的基本教育形式。
  废科举,兴学以来,私塾开始衰落,但由于旧中国的教育发展缓慢,公立学堂寥落晨星,能就学的青少年仍在私塾里读书。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都还有为数不多的私塾,直至全国解放后,私塾才不复存在。
  私塾的办学形式大体有这样几种:
  一是城乡的大家富户为自己的子弟延聘教师在自己家中设教。这种私塾一般只有一两个学生,其学习目的也只是求取功名富贵,科举时代纯粹为科举服务。废科举后,也是为升官发财奠立基础。在这种学校里,也有大家富户的亲族子弟在这里就学读书,称为“附学”。
  还有一种塾师自己设馆收徒。有的秀才或童生,或兴办学堂之后的各类师范类毕业生,因不能高就其他职业,就设馆教书。学生只要交上一定的学费,即可入馆读书。不过这样的学校为数不多,因为塾师大多贫穷,无力筹措房屋及教学设施。
  数量最多的一种是由私人募捐集资或用地方公益金创办的免费学校。这种学校称为“义学”,“武训乞讨办义学”,就是这类学校。以后发展演变为民办学校和民办公助,这种办学形式延续多年,城市街道上有这种学校,农村一般较大村庄都有一处,较小村庄数村合办一处,德州地区俗称“书房”或“学屋”。抗战时期农村村办学校,随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民办逐步发展为公办,城市学校也由民办发展为公办。
  这样的学校在旧中国入学的学生有地富子弟,也有劳动人民子弟,不过劳动人民子弟上学,在当时大多是为了识几个字,会看信、会记帐、会打算盘,读三几年书便中途辍学。所谓“读书上进”、求取功名的只是少数。
  “学东”与“塾师”
  富贵人家,为了教育其子弟,在家设立书房,聘请教师,有的让老师住在书房里,日供三餐,也有的只供一餐;聘请教师的人家称“学东”,教师称学东为“东翁”、“东家”,学东家长称教师为“先生”。有的朝代,富贵官宦人家把书房设在院落的西屋,因为左为上,右为下,东为上,西为下,故而塾师亦称“西席”。沿袭到民国初期还称教师为“教席(教习)。
  许多年来,凡从事私塾教师之业者,多系家境清贫的知识分子。充任塾师的水平不同,有造诣深的知名人士,这仅是少数,也有不少塾师知识水平很低,只不过借教书以糊口而已。
  “聘师”与“就馆”
  设立私塾的家庭,确定聘请某人为师,于旧历年前把聘书送达所要聘请的人,叫做“下关书”。应聘者把“关书”留下既定,只等来年“就馆”(开学)。
  教师就馆,一般于正月十六。这天学东在书房里设孔子牌位,上写“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以学东家长为首的各个学生家长及所有学生都聚在一起,教师在孔子牌位前焚香行跪拜礼,然后,学生按年龄依次对孔子牌位向老师行跪拜礼。然后,学生家长也要向老师抱拳行礼,但教师必须拦住。这就是拜师仪式,也就是开学典礼。富庶之地还吃顿“公饭”,对教师祝酒。
  教师的聘任期是一年。是年,腊月十五日(最晚至二十日)私塾结束教学。学东设宴款待教师,席散之后,教师回家,此称“解馆”。如来年继续聘请,年内要另下关书。
  “聘师”、“就馆”实际就是一种雇佣关系,允许学东解聘,也允许塾师辞职。所以解放前称教师为“自由职业者”。
  “束修”与“节礼”
  束修是学生家长送给塾师的工资。工资数额没有统一规定,都是“聘师”时介绍人讲明的。一般是学东拿的多一些,附学的学生拿的少一些。一般是端五节交一部分,中秋节交一部分,解馆时全数交清。
  端五节、中秋节,学生除交一部分束修外,还给老师送“节礼”,“节礼”所送的礼物多少轻重不等。
  教学内容及课程
  私塾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学习年限。其教学内容可分读、写、讲、作四方面。
  读 主要是《四书》、《五经》。读的顺序从《百家姓》读起,然后读《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易经》、《春秋》、《左传》、《礼记》;有的也兼读《弟子规》、《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合解》等。凡是读的书都要背诵。每天早饭后,教师教给学生新课,这叫“号书”。教一段,学生便回座位朗读、背诵。教师教几段,学生背几段,背过了,这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一本书读完了,并能从头至尾通背,这叫“背通本”,背熟了通本再读下本书。
  写 写是练习大小毛笔字,一律写正楷字。学生每天写一“盘”大仿,一篇小字,一般都用方稿纸写。写大仿先从“描红”写起,再写“仿影”,然后写碑贴。写碑贴一般先写“柳”,再写“颜”,或“欧”、“赵”。学生写完大仿,要送交老师批阅,都是用红笔在好的地方“画圈”,在坏的地方“打杠”,在错的地方打“X”,这叫“盘仿”,然后发给学生,相互对照比较,以利提高。
  学生写小楷多是抄书,每天可写一百至二、三百字左右,以备老师查阅。
  讲 所谓讲,就是老师教给学生新课文,主要是教给句读和生字的读音,并不讲解内容。学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老师就给“开讲”。一般先讲二论典故,然后讲《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老师讲后,学生自己理解、领会,然后向老师回讲。
  作 主要是作文,从《四书》里摘句为题,体裁是论说文,有“义”,“论”等名目。有的老师每天让学生写文章,也有的三五天写一篇。清末,不少私塾教师让学生作“八股文”。开始学作八股文,先以“破题”学起。例如,作“学而时习之”这个题,可以写“圣人以学勉人,时习要关”作为破题,然后写“夫子不时习,不可为学也”,作为承体。然后,就是“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学到“入手”叫做半篇,学到“束股”叫做满篇。半篇和满篇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标志。“五四”以后,私塾里的“八股文”逐渐绝迹。
  其次是作诗,以五、七言律为主。学作诗篇先学“对对子”,学“对对子”要先学对仗,实对实虚对虚,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另外,还学一些声韵知识,使学生懂得平仄。
  教法与规矩
  私塾里的教学是注入式、填鸭式,个别讲授的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程度讲授不同的内容。
  私塾里的规矩一般都很严厉,学生上厕所要领“签”。因为上下课都是半天,中间没有休息。讲台桌上放着戒尺,学生如果违犯规矩或做不完功课,背不过书,就是挨戒尺,一般是打手心。另外,还有“罚站”、“罚跪”等戒律。
  私塾里有老师指定的“学长”,老师因事不在,都得听“大学长”的指挥。
  上述的一些情况,到了辛亥革命后才有所改变,民国初年,发布了教育改革令,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资产阶级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否定了清政府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否定了君权和儒家独尊的地位。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华应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