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顾炎武济南蒙难德州诸名士营救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73
颗粒名称:
顾炎武济南蒙难德州诸名士营救记
分类号:
K825.4
页数:
11
页码:
264-2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顾炎武与德州结下不解之缘,后蒙难,德州诸名士鼎力营救,使先生免除囹圄之苦。
关键词:
顾炎武
蒙难
营救
内容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进步思想家,学者,文献学家,诗人。他学问渊博,著述宏富,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传世之作。特别是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操,忠贞的民族气节,三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先生曾多次来德州访友,与德州结下不解之缘,后蒙难,德州诸名士鼎力营救,使先生免除囹圄之苦,这里介绍此事之始末,以飨读者。
一
顾炎武(1613—1682)明万历四十一年,生于江苏昆山县亭林镇一书香士族之家,原名绛,字宁
人,号亭林。明亡后易名炎武,以表示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他自幼在嗣祖顾绍芾的指导下,学习《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从十五岁他就阅读明代十三朝实录和多年的邸报①。他对明代朝野史实,兴亡之由,典章制度等都非常熟悉。在哲学上,他非常欣赏南宋大儒、思想家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观点。
炎武青年时代便参加了由张溥,张采领导的爱国社团“复杜”及反对抨击当时宦官权贵的斗争。1644年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他时年三十一岁,次年清兵南下,炎武积极投身昆山、嘉定等地人民自发地抗清斗争。清兵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中,对平民百姓疯狂地大屠杀,严重地伤害了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炎武的民族自尊心。亡国之痛,促使他的爱国思想在脑海里扎根萌芽,并占据其主导位置。
鼎革之变,江南社会秩序紊乱,他的家庭一再遭受抢劫②,更严重的是他的生母,被清兵砍断一条胳臂,其后生母与俩弟都罹于难。他的嗣母王氏绝粒身亡,王氏本是顾绍芾的儿媳,未婚丈夫顾同吉早夭去世,但她仍然决意到顾家当媳妇。过门后照料公婆非常细心周到,婆婆病,忍痛割下自己的手指熬药,当时昆山盛传王氏断指疗姑(婆母)的故事。王氏二十八岁时,抱抚顾炎武为子,从小循循善诱,教他读书明理。崇祯九年王氏五十一岁时,朝廷为她立了贞孝牌坊。而清兵攻入江南时,她绝食表示不作亡国之民,并对顾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七日夜后,王氏溘然长逝。顾炎武对母亲的遗训刻骨铭心,后来在给他学生潘耒(音垒)的信中,曾提起此事“鄙人情事与他人不同,先妣以三吴奇节蒙恩旌表,一闻国难,不食而终,临殁丁宁有无仕异朝之训。”他母亲临终的遗言,对他一生行止,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改朝换代,兵连祸结,亦引起了顾氏家族内部矛盾的产生,其严重达到箕豆相煎的程度,如他在《答再从兄书》中述到,其族人逼的他“一壥不守,寸亩无遗”,“四壁并非己有,一簪不得随身”,他不得不将祖遗田产“半价而卖”而又“倍息而举”。他家世仆陆恩之叛投,本乡富豪叶方恒公然侵夺他家田产,并诬陷他“通海”(与海上倭寇勾结),后来炎武在江南被人陷害而下狱,这一非常事件,多亏
他的亲密之友路安卿兄弟二人大力营救而获释(安卿是晚明大臣路振飞的儿子),国仇家恨,冷酷险恶的现实环境,家乡是再也待不下去了。顺治十四年(1657)四十四岁的炎武决心“浩然有去志”③两匹羸马:一匹坐骑,一匹驮载竹箧,内装衣物书籍笔墨纸砚,离开江南,开始他流亡北方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漫游写作生涯。
凭炎武才华学识,去北京考个进士,猎取功名,立致卿相,是易如反掌、探囊取物之事。然而炎武不屑一顾,他标揭《行己有耻》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还说“人无植节,行若狗彘”④。他以明遗民的身份,坚持爱国忠贞的民族气节,誓死不为满清统治者利禄所诱惑,至死保持高风亮节的风范。
二
炎武离开江南,首先进入山东,他选择了济南以东章丘县大桑家庄,置田舍为基地,开始对齐鲁大地的周游,遍历东部的莱州、即墨、崂山,西部的泰安、曲阜,北部的德州。他一面作着山川地理、郡邑沿革、名胜古迹、民情风俗的调查;一面广泛而又奇诡地访问明末“复社”的旧朋老友,遗民文士或诗人、退职的和一些关系可利用的虽已出仕清朝,但民族天良尚未全然泯灭的大臣和官吏。据《济南府志》、《章丘县志》云:顾炎武顺治十四年来济南,与学者张尔岐,马骕及诗人徐夜等订交,结为挚友。
张尔岐,济阳县人,字稷若。他父亲张行素于崇祯十二年、清兵破济南时,曾格杀数名清兵而被害。显然国恨家仇,反清爱国思想,与炎武是相似的,尔岐所著《仪礼郑注句读》由炎武为之序。
马骕(1621—1673)史学家,邹平人,字骢御,一字宛斯。顺治十六年进士,为淮安推官,终灵壁令。著有《绎史》、《左传事纬》,尤精春秋左氏学,博雅嗜古,炎武尤服之。
徐夜,新城(桓台)人,字东痴,一字嵇庵。崇祯十五年(壬午)冬,清兵破新城,徐氏一家被害五口,其母王氏被清兵逼得投井自尽。痛母之死,痛国之亡的徐夜,弃家飘流到江南,他“诗不存稿,投到水中”。他在《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诗中写到“故国千年恨,他乡九日心。山陵余涕泪,风雨罢登临。异县传书远,经时怨别深。陶潜篱下意,谁复为高吟。”来抒发对大明的怀念之情,过着远离朝市、悲凉的隐士生活,其遭遇与炎武大同小异矣。
炎武在曲阜还有一位挚友颜光敏(修东),康熙六年(1667)进士,官吏部考功郎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著有《乐圃集》。
康熙四年(1665)顾炎武来游鲁西北重镇德州,他首先拜访了已故明大臣程绍(明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之孙程正夫(先贞)。程先贞(1607—1673),字正夫,别号葸庵,以祖荫授官工部营缮司员外郎,由于不慕荣利,淡薄仕途,中年辞官归里、又逢鼎革之变,林居三十载,杜门简出,以读书写作自娱。先贞比炎武年长六岁,以兄视之,志同道合,首先订交,先贞在《赠顾征君亭林序》中说:“每过吾州,辄见访,为余谈说经史,不惮娓娓。或留信宿,浃月怪时,然后乃得去⑤。”炎武在《德州过程工部》诗中写道“海上乘槎客,年年八月来。每逢佳节至,常得草堂开。老桂香犹吐,孤鸿影自迴。未论千里事,一见且衔杯⑥。”足见俩人友谊多么真挚,炎武每次来德州,都是住进程家(州城里石头牌坊街,今石芦街)。后又结识了李源,李浃、李涛兄弟。
李源,字星来,一字江余,德州人。他是明乡贤李诚明的嗣子,顺治二年举人,三年进士,授官山西河津知县。当时天下初定,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顺治五年十二月初三,原明大同总兵
姜瓖降清又叛,“号称反正,易明冠服,据城反清”,其附近十一城皆应⑦。河津豪宦张家壁内变为应,城失,李源突围奔芮城,向李浃请兵,前驱击贼,克河津,擒家壁,事平。后罢归,终生不仕,过着隐士生活。
李浃,字孔皆,一字霖瞻,德州人。顺治二年举人,三年进士,授官延庆知州,又调茶陵州。清初,反满思潮,抗清行动,遍及神州。由于李浃为人禀性仁恕,不愿镇压百姓,滥杀无辜,被大吏以失察之过降山西芮城县令,后罢官归里,再不出仕,隐士终生。
顾炎武每来德州在程家,以他渊博的史学知识,给朋友们讲解经史和《易》学。他在朋友的选择上是非常慎重而严格的,他鄙视功名利禄,注重德行、节操和学问。德州李浃、李源虽然出仕清朝,但都是民族天良没泯之士,其思想内心是相通的,友谊是亲密真诚可信赖的。
炎武以山东为基地,漫游范围并非局限于鲁,他曾数次出游冀东和北部的边塞,出过山海关、居庸关和古北口,做些地理调查和古迹的访问。在河北,他住在冀南广平府曲周县晚明大臣路振飞的儿子路安卿家。在北京有时住进报国寺里,有时住在外甥(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们的官邸里。他还曾四次南归,远到浙江,还去过一趟西北,和山西、陕西的朋友们做些初步的联系。最令人称道的是,他曾“五拜孝陵,七拜恩陵”,其眷恋故国之情,可见一斑。
三
康熙七年(1668)山东即墨发生了一桩黄氏家奴姜元衡控告其主黄培、黄坦、黄贞麟“南北通逆”案。首告状文《南北通逆》一禀,略云:“山左有丈石诗社,有大社,江南有吟社,有遗清等社,皆系明孽臣与招群怀贰之辈,南北通信,书中确载有阴叛与中兴等情,或宦孽通奸,或匹夫起义,小则谤读言,大则悖逆。”
又说,“北人之书,曰‘斩虏首’,‘拥胡姬’,‘征铁岭’,‘杀金微’,又有‘思汉威仪’,‘纪汉春秋’;南人之书,有起义,有举事,有‘县高皇帝像恸哭等事……”⑧。奴控其主之案,虽就其动机说属陷诬,文网甚密的清初,民族矛盾相当敏感、尖锐、复杂。这种政治性的“逆诗,逆文”案件,那还了得,由县闹到省城济南府。不巧此案涉嫌又牵连到顾炎武身上,因此先生在济南下狱七个月。消息传出后,炎武的朋友们闻讯立即奔走呼号:有富平的李天生,曲阜颜修来,德州程先贞,李浃,李源等。他们各自利用同年、同僚、官场友好关系和个人的声誉、才名、及社会威望,八方疏通,上下斡旋,鼎力相救。最后以“通逆一案,荒诞无稽。奴控其主,负义抅陷,好讼之徒,事无实据。驳回谬诉,不准再讼。”不予立案,批死完事。
炎武终于在朋友们,特别是德州程先贞、李源、李浃兄弟诸名士的大力营救下而获释。经过此次非常事件,炎武便产生了舍弃在山东的漫游,计划到西北去定居的念头。康熙十四年(1675),六十三岁的顾炎武离开山东,经河北、入山西,住进祁县戴廷栻(枫仲)家里,隔了一年,他又移居陕西华阴朋友王宏撰(山史)家中。王诗曰“气以艰难壮,怀因诵读新。重逢面黧黑,垂老惜征尘。”炎武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了,但看上去,他毫无力衰老迈感觉疲倦的样子。
陕西,一个距离京畿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省份,又恰值大暴动方兴未艾的时候,这对于顾炎武的反清活动是有利的。他曾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义,实与他省不同”。⑨又说,“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⑩当时,他有一首诗《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
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荫旧翠长浮院,菊蕊初黄欲照畦。
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他怀着反清复明的伟大抱负,东奔西走,颠沛流离到陕西住了五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八日,七十岁高龄的顾炎武外出,上马不慎失足坠地,次日凌晨,这位学者、史学家、文献学家、诗人,与世长辞了。他艰辛而勤奋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不朽的著作。他的好友李因笃(天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惟吴郡顾亭林征君不愧斯语,征君与古文词纵横左史,诗独爱盛唐。”〓
顾炎武仙逝已经三百一十八年了。他那高尚的爱国情操,忠贞的民族气节,精湛宏富的学识,为后人学习敬仰。
附注
①朝内供大臣内部传阅的报纸。俗称“朝廷官报”也称“邸抄”。 ②③(张穆《亭林年谱》) ④《日知录》卷13《廉耻》条与《降臣》条。 ⑤《顾亭林学记》。 ⑥《亭林文集》。 ⑦《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五卷21页。 ⑧张穆(《亭林年谱》)。 ⑨⑩《亭林文集》卷4与三侄书。 〓李因笃:《受祺堂文集》卷3《钮明府无准诗集序》。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寿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