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后羿与德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63
颗粒名称: 羿·后羿与德州
分类号: I276
页数: 17
页码: 225-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有关羿、后羿;羿与德州说法及未解之处。
关键词: 德州 后羿 羿

内容

关于人类社会早期活动的状况,世界各国在有文字记录以前,都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这些传说由于是口耳相传,就难免杂以后人附会臆造的成份,增添某些近似神话的色彩。这些传说隐隐约约地反映着历史的某些影象,它既不可视为确凿的信史,也不可视为完全纯属编造的神话,它多多少少包含着某些历史事实的内核。
  近闻,有关羿、后羿;羿与德州之说,都算是持之有据,但仍有未解之处。乃于读史之暇,略作考证,故不各其陋,陈此管见。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羿之其人其事
  据《孟子·离娄》载:羿,偃姓(古偃姓在今山东费县境南一带)。年二十时,开始学习拉弓射箭,并抬头面朝天空赞许说:“我将射四方。”其父在楚地,善射箭。生于楚地的荆山(今山东诸城县境内),详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生不见父母,为见时,学习使用弓箭,所射百发百中,无一射脱。羿跟其学射,得其射箭的方法以后,“羿以术博”。成为一名勇猛善战的神箭手。
  古书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轩辕)、炎帝(神农)。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此时,中华大地上,相传氏族如林,尚未形成统一的帝国。诸侯互相侵伐,残害百姓,而炎帝因势力衰微,无力征讨。于是黄帝便操练士卒,征讨诸侯,使四方诸侯便全部前来俯首称臣。黄帝住在轩辕之丘,娶西陵氏女嫘祖为妻,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器,居住江水;一个叫昌意,居住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即帝颛顼。颛顼死后,玄器的孙子高辛继承帝位,即帝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帝俊。帝俊体察民情,与民同乐,选贤任能,受到天下人们的称颂。帝俊为治理好不同地域的部族,便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和一些有白羽毛的短箭,令羿射除恶患,扶助下羿(境域部族)的国家。羿开始便体恤民间疾苦,为民除害。即《山海经·海内经)中载的“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相传,“在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那儿有个女子名叫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在甘渊中为太阳洗浴。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生了十个太阳”(《山海经·大荒南经》)。在“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立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本经训》)。此大意是:在帝尧的时候,十个太阳一齐出来,晒焦了庄稼,枯死了草木,老百姓都快饥渴死了。而且祸不单行,当时又出现了凿齿、九婴等许多猛兽作害百姓,帝尧于是派羿去为民除害。羿在畴华泽地上杀死了凿齿,又到凶水河上杀死了九婴,还杀死了其他许多作害百姓的猛兽,用弓箭射掉了天上的九颗太阳。从此万民欢喜,把尧奉为天子。这是广为流传而记载比较完整的羿为民除害的故事。后来,羿之徒弟蒙,欲专善射之名,产生了杀羿的念头。“蒙上谋杀羿,……八年,羿将归自畂,逢蒙取桃棓杀之”(《孟子·离娄上》。蒙,逢蒙也。“昔逢蒙学射于羿,而尽得羿善射之道,乃思天下之人,惟羿之射为愈己,于是杀羿,以专善射之名天下。桃棓,大杖也。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淮南子·诠言篇》)。有关羿射日的故事,在各地流传很广,传说各异。一说是神;一说是人。那么,羿究竟是神还是人呢?天上真得有十个太阳吗?答案:只有一个。作为“十日”,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注释:“所谓十日并出,反映着十个氏族或部落首领同时称王,那些毒蛇猛兽也都是氏族的名称。例如,大风可能是居于山东青立(广饶县北)的风夷,封豨可能是有仍氏,修蛇则是用来称三苗的”。由此可以看出,羿这个形象,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的要求、决心和毅力。
  有关羿的传说,还有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亦作姮娥、恒娥,羿之妻。传说中的月中之神。据《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帐然有衷,无以续之。”这个故事在《楚辞·天问》中也曾提到“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藏?”又《太平御览》卷四引张衡《灵宪》说:“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见《易经》第五十四卦归妹卦),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具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奔月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念,无从得降,明日乃月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元伊士珍著《嫏环记》引《三余贴》嫦娥故事)。但作嫦娥的说法文史典籍各有所异,除以上羿妻之说外,另有帝喾之妻之说,一说嫦娥即由常仪演变而来。“常仪,一作尚仪,相传为娵訾氏女,帝喾妃,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后人有谓嫦娥奔月神话故事,或即由常仪演变而来”(见辞海)。一说帝喾娶了取訾氏女生挚。“帝去世后,由挚继位,帝挚在位,治理不好,他的弟弟放勋继位,这就是帝尧。”据1987年版《辞源》注:“‘常仪’,谓为帝喾下妃娵訾之女。”《史记五帝记》、《汉书古今人表》、《大戴礼帝系》载:娵訾“古史相传帝喾之妃,挚之母。”可见帝喾是娶了娵訾氏为妻,并非嫦娥。如常仪即嫦娥的话,应为帝喾之女也。
  关于后羿其人其事
  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山东地区的东夷族与从中原地区东来的夏族,结成了庞大的部落联盟。因禹治水有功,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让给了禹。东夷族另两个首领皋陶、伯益曾辅作禹,禹年老的时候,选定皋陶作为继承人。因皋陶早死,禹又把职位传给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在夏部落贵族的支持下,破坏了禅让制,杀死伯益,夺得了王位。夏启当上国王以后,对大臣的非议,充耳不闻;对诸侯王的反叛,也只是匆匆镇压下去了事,整天无忧无虑,饮酒作乐,过着荒淫无度的日子。仅坐了九年国王,就一命呜呼了,把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留给了他的长子太康。太康即位后,也跟他父一样,不理朝政,十分昏庸,整日外出狩猎,吃喝玩乐,有时竟百日不归。
  在东夷各国中,有个有穷氏国(今山东德州境内)势力发展最快。它的国君就是射击技术精湛无比的射击之王——后羿。
  后羿,妘姓,善射,传说他五岁开始学射,为古史上有名的射击能手,凭着勇猛过人的胆略和盖世无双的射技,很快成了一方诸侯之王。因为东夷族首领,亦称夷羿。因国名“有穷氏国”,历史上又称有穷后羿。后羿箭法娴熟,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部落中的青年人也都喜射好武,而且还把邻国的不少青年招引到有穷国来,有穷国渐渐强大起来,许多东夷人,也都把复仇以雪先人(伯益)被杀耻辱的希望寄托到了后羿身上。一年秋天,太康带着自己的弟子仲康及一帮大臣,离开王都到山林中打猎去了。此时有穷部落的首领后羿,看到这正是夺取夏王权力的好机会,于是带兵把守在洛水,等太康携猎物回归时,行至洛水边,看到洛水对岸皆是后羿的军队,太康此刻后悔已经晚了。无奈只好在洛水之滨的荒郊野外过起流亡生活。“太康盘游田洛十旬弗反,羿因民怨距於河”(见《辞源》)。后羿虽夺取了太康的权力,但未敢自称为王,遂“立其弟(太康的弟弟)仲康而相之”,控制着实权。在仲康继位十三年间,东方有个叫伯封的是夏人的友邦,拒不向夏纳贡。后羿率重兵,冲进伯封的封邑,射死伯封,抢占了伯封的母亲玄妻为妻,下令将伯封的尸肉切碎,煮成一鼎肉羹,派使臣送给仲康,仲康当即气绝身亡。“子相立时,权归后羿。”相被后羿赶到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后又投奔到斟灌氏(今山东寿光县东北四十里)、斟寻氏(山东潍坊西南五十里)两个同姓诸候。
  灭掉了伯封,逼走了夏相,“羿因夏民,以代夏政”,自立为王,仍称有穷氏国,号令天下。但是后羿只是个粗鲁无文之辈,只懂射箭,不修民事,淫於原兽。他不重用好人,却非常重用手下的小人,“弃武罗、伯因、熊髡、尨图,而用寒浞”(《左传襄公四年》)。寒浞本是伯明氏部落的子弟,由于他生性奸狡,专爱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结果被伯明氏驱逐出部落。他正在漂泊之际,恰逢后羿率军西征,便凭着自己的巧嘴利舌,成了后羿的心腹。寒浞完全摸透了后羿的脾性,常“行媚于内,施赂于外”。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篡谋之心。他利用后羿外出打猎的机会,经常到后宫向玄妻献媚,在讨得玄妻欢喜后,便在整个王宫中拢络大臣,同玄妻密谋杀害后羿。一日,后羿获猎甚多,心中高兴,晚上又逢夜晴月圆,便邀玄妻饮酒赏月。夜已很深,大殿中散发着酒香,浓抹艳装的宫女们还在歌舞,娇滴滴的玄妻陪着后羿,蜜语柔情;已经醉醺醺的后羿,仍不肯放下酒杯。不一会,后羿就瘫软在酒宴上。寒浞见状,一声令下,从殿外窜进十几条大汉,挥斧抡刀,将后羿杀死。玄妻知道后羿的前妻曾生有一个儿子,在封地穷门,便学着当年后羿杀伯封的办法,下令把后羿煮成肉粥,让使者送到穷门。“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自立”(《孟子·离娄下》)寒浞篡夺王位后,霸占了后羿的妻子玄妻,仍袭用后羿的有穷国号。
  关于有鬲、有穷氏之国
  有鬲氏国,夏时为鬲国,也称有鬲氏。《春秋襄公四年传》言:“糜奔有鬲氏,后属齐为鬲邑。汉置鬲县,后汉为侯国,北齐省,故城在山东安德县北。”又《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县道记》云:“古鬲国,郾姓,咎繇之后。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并入安德,废城在今县东北。”《左氏传》载:“糜奔有鬲氏,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死浞而立少康。”安德即古德州,邑置在今陵县。根据以上记载,故址在今商河县城西北怀仁镇一带。笔者曾前去考察过此事,其遗址距怀仁镇古城村三里许,面积较大,城墙遗迹可见,中间略洼,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据当地人介绍,东西有古城墙,南面有高八九尺的土台,西面有南北大道。相传“土台”为“点将台”;大道为“跑马道。”据《德平县志》“此城为古鬲城,汉置,宋熙宁三年(1070)废。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封朱佑为鬲侯,鬲即其地也”的记载和东汉应劭的“鬲,偃姓,咎繇后也。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议将军朱佑为侯国也,今德平县旧鬲城北,有朱佑墓”所说足以证明有鬲氏国在此也。
  有穷氏国,夏代国名。《水经注》云“鬲县,故有穷后国也。”“大河故渎迳平原鬲县故城西”王奔名曰:“‘河平亭’,故有穷后国也。”相传,有穷国君后羿善射,夺夏帝相的王位,其相寒浞杀羿,代之为王,袭有穷之号。为夏之遗臣糜所灭,故址在今山东德州市南(见辞源)。《左传襄公四年》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河南滑县)迁于穷石。”关于穷石,文史典籍各异,仅就《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于穷石的解释就有三,其中之一:谓在山东,〈水经注〉云:“平原鬲县故城西,故有穷后羿国,即今德县境。”平原,平原郡也,址在陵县。德县境,即今德城区的范围。所以《山东历史人物辞典》认为:“后羿,一作夷羿,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有穷氏部落首领,名羿,妘姓。”可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载:“州东南二十五里武家庄,明末掘井,得城墙形一段,即古鬲城。”笔者认为,此遗址应为有穷氏国故城。理由有二,一是此遗址与史籍中记载的有穷国的方位大体一致。史籍中所指的平原,即平原郡,址在今陵县,陵县在德城区东,因此,古有“平原鬲县故城西”之载。二是后羿在夺得夏王太康的统治后,由于喜信小人寒浞,被家众杀死,寒浞灭夏相后,夏相臣糜奔鬲氏国,借其力量帮助少康恢复了夏王朝。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在有穷国的东北有鬲氏国(今商河县境)、东有斟灌国(今寿光县境)、西南有仍氏国(今济宁境),糜为何奔鬲氏国而不奔其他别国呢?原因是鬲氏和有穷氏是邻国,(鬲氏国今商河县怀仁镇古城村,有穷氏今德城区抬头寺乡武庄村);两个国是唇齿与国,所以糜才奔鬲,借此力量复兴了夏朝。因此,有穷氏国故城在今德城区东南部的武庄西一带。
  综上述据,我们不难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羿和后羿都是东夷人。无论是从羿和后羿的身份、姓氏、名字、字义来看,还是从他们的事迹、死因来看,羿和后羿绝非一人。
  从羿和后羿的身份来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羿……亦古诸候也,一曰射师。”关于“射师”,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中说:“……是尧时羿也。能射十日,缴大风、杀猰貐、斩九婴,……非有穷后羿。按许云,一曰射师,亦谓尧时羿。”至于“古诸候”,段在注中释,“此谓有穷后羿,……夏后时诸候夷国也。”这使我们不难看出羿和后羿的身份之别。羿作为帝喾的射师,只不过是一名职位下等的官员,地位十分有限。至于羿到下界(诸候国)后的作为,虽轰轰烈烈,功绩卓著,也没有得到帝喾、帝尧给他加官进爵。原因是传说:他所射杀的毒蛇猛兽和九个太阳是帝喾的儿子,帝尧之兄弟,故此没有得到封赏,到最后只是一名官级下等的平民英雄。后羿则就不同了,仅就《帝王世纪》所载“帝喾以上,世掌射正”来看,后羿与羿的官职有所相似,因射师、射正职相差不大,这大概是后人因此而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但后羿袭荫祖职后,自鉏迁封穷石,成为一国之主。至于篡夏室王位,驱逐夏相、杀死伯封,“因夏民以代夏政”,成为一朝帝王,其身份羿是无法与其相比的。
  从羿和后羿的姓名来说:羿,偃姓,前为下级射师,后为平民,无爵无号,因而不得加冠,只能直称一个“羿”字。而后羿,妘姓,前袭荫职,后为诸候,至直为帝。有些资料曾认为,后羿和羿因生存年代不同,冠以“后”字,以示区别。其实非也。在古代先后的“后”字,只写作“後”。对于这个“后”字,在《尔雅·释古》中释“后,君也。”在《尚书·舜典》等古籍中,被释为诸候之意。再就是在古文献中,记载后羿,均作“后羿”,而不作“後羿”。由此来看,后羿之名决不是年代不同的问题,而是身份的区别。所以,在《帝王世纪》等典籍中,称后羿为“帝羿”;又因后羿是东夷部落首领,《左传》中亦称“夷羿”;后来,后羿迁封穷石,因地建号有穷氏,因此,史籍中为表示他与羿的区别,更多地称“有穷后羿”。
  再就是这个“羿”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鸟儿凭风飞旋向上之意。古人是否受此启发,将那些善射之人引申到“羿”的含义。清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云“羿,帝喾射官。故其后善射者,皆谓之羿。有穷君亦善射,故以羿目之也。”但善射者并非一人,同名者亦众多,岂能因同名及艺将其混为一体?《山海经·海内经》曾记有:“帝俊(帝喾)赐羿彤弓素矰”之句,《帝王世纪》中也有“帝羿,……至喾,赐以彤弓素矢”之言。因此,表述者们便望文生义的将羿与后羿混为一人。其实,彤弓,即朱红色的弓;素矰,即用绳子系着白羽的箭。据《尚书》载:“彤弓素矰”,是指帝王赐与臣下的佩饰。一旦受到礼仪制定的认定和规范,便成了权力、地位的象征。如“弓矢”,本来是用于射猎、征伐的武器,可成为王权象征的“彤弓素矢”后,它就具有无上的威严。受赐者佩之不但是一种荣耀,同时也具有着帝王的特赋生杀征伐大权。这便是羿下扶诸国,敢于诛怪擒恶、射杀“九日”的主要原因。后羿敢杀诸候,就是凭着这“彤弓素矢”的特赋大权。如若不能说它是专属那一人的特定标志物的话,也就不能以此为据,将羿与后羿二者之事混为一谈了。
  从羿和后羿的事迹来言,可谓杂说纷陈。羿在帝尧之前的事迹,除在《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外,其他则少见记载,其主要作为是在帝尧时期,他擒杀的那些恶禽怪兽的地点,除畴华在河南汝南县东南,凶水在山西大同境内外,其余均在山东,即:青丘在山东的广饶县北、桑林在兖州西北、洞庭在东平县北二十里,蚕属山下。至于射日之事,虽未见载于何地,但就其“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山海经》)之说,应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一带。据《玄中记》云:“沃焦者,山名也。”即沃焦山,沃焦山即岷山,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东南。后又“求不死之药于西王母”事出昆侖(即昆仑山,我国古史所谓昆仑山,系指昆仑中山之南部。详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794页);会宓妃于河南洛水,最后被徒逢蒙杀害。羿之一生事迹,除活动在豫、川一带,大多活动在山东境内,可未见有履足德州之载,“嫦娥奔月”也未见史有明说。但羿与嫦娥作为夫妻,依情度理。至于“羿射九日”、“嫦娥奔月”诸般传说,确与德州无关。
  后羿,受封之前事多传说,无可稽考。可自受封之后,经历则有明简,史迹有踪可寻,渐可辩析。如前所述,后羿迁封立国有穷氏之号,源出封地穷石(今德城区境内),足可以证实是德州之人。自夺得夏之王位其间三十余年,其统治中心,一直在今德城区向东以及东南潍坊一带,这是众多史料典籍都证明了的。
  从羿和后羿之死来说,都死于小人暗算,不得善终。东汉赵尔岐《孟子章句》中曾云:“《孟子·离娄上》曰:‘羿,有穷后羿也;逢蒙,羿之家众也。羿将归有田,家众杀之,”。朱熹注:“羿,……羿善射,篡夏自立,后为家众所杀。”袁珂驳斥说:“完全是主观臆测,毫无根据,《左传襄公四年》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不知是因羿与后羿之争,推及逢蒙、寒浞,还是逢蒙、寒浞之辩,论及羿与后羿,使的这些古代史学家们将这简单的表
  象之似,将二者混为一谈,甚至把逢蒙和寒浞也搅在一起。或许是他们看到羿与后羿的名字相近,都善射而著称,将二者合而为一。如果我们对《孟子·离娄下》中的“逢蒙学射于羿,……”稍作分析,就不难看出逢蒙与羿是正式的师徒关系,这种关系虽存上下之序,但和那等级分明的主仆之分是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寒浞是不能同逢蒙混为一谈的。
  逢蒙既然与羿有师徒之谊,为何要杀死羿呢?“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以专善射之名天下。”是否是逢蒙有悖于人伦,还是不敢公开欺师灭祖,才单人独行用桃木棒子在羿背后偷袭,将羿杀死。寒浞身为后羿下人,虽为后羿之相,但仍为君下之人,他先卑躬屈膝地求得后羿对他的信任,尔后寻找同盟,公开聚众反叛,把后羿置于死地。无论是徒背师,还是家奴造反,羿和后羿的结局:东汉史学家高诱在《淮南子》中把他们加以区分。《记论篇》载:“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注云“此尧时羿,非有穷后羿。”。《淑其篇》载:“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注云:“是尧时羿,善射,能一日落九鸟……非有穷后羿也。”而后羿却是被“家众杀而烹之。”所以,羿遇害后,人们怀念他的功绩,供奉他做了宗布之神,以祈求铲除灾难。后羿就不同了,与羿相比,他是绝对得不到人们供奉的,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沾了人们对此糊涂的认识一点光罢了。
  神话和传说本来是容易相混的。史料中那些有关羿和嫦娥的资料记述,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浪漫主义的色彩。羿作为一名善射的英雄人物,只不过在流传中他的形象被神话化了,但“羿射九日”、“嫦娥奔月”更是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自由,渴望认识和征服及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田贵宝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