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54
颗粒名称: 卢氏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5
页码: 134-1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州以科名宦绩而扬名的卢氏家族以及卢氏子孙。
关键词: 德州 卢氏家族 谱系

内容

卢氏家族,主要是以科名宦绩而扬名。在文坛上,卢家虽出了卢见曾这样的诗坛高手,但也没有多么久远的名望,若论科名兴族之声,州誉“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卢家自卢见曾的世祖卢径以后而振起,却在祖父卢世〓时。
  卢氏远祖籍河北省涞水县。元末明初,农民战争接连不断,田地大量荒芜。明朝开国以后,为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创设了卫所制度,下令将所有军队编在卫所之中,进行屯田,从事农业生产和分担常备防守的任务。德州于明洪武九年(1376),将洪武元年(1368)设立的守御所改为德州卫。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进一步实行民屯垦荒,一方面强制大批移民迁来德州;另一方面在德州正卫以外,又于永乐五年(1407)建立了德州左卫,扩大军屯,疏浚运河,以利漕运。卢氏世祖卢径,就是在此情况下,以一名卫所军士,于明弘治年间自河北涞水县到德州左卫注籍落户,居住在今德城区天衢办事处卢家院,靠耕田为生。
  卢宗哲是卢见曾的二世祖,字濬卿,自幼勤奋好学,谙于经史,慷慨有大志,《四书》、《尔雅》读一两遍就能背诵如流。明嘉靖七年(1528)举于乡;十四年(1535)中进士。在殿试庶吉士三十人中,宗哲居首,授翰林院检讨;升南国子监司业。任期满后,严嵩想延聘为己有,宗哲以言拒之,调为南尚宝徒通议。居三年,召为太常提督四驿馆,擢南太仆。马蕃息寺有赎金三千,有的人对卢宗哲说:“这是惯例,理应效纳。”宗哲笑曰:“有怀金者,岂是我卢濬卿”,并将此金如数退回。由于宗哲清政廉洁,政绩有声,被升为光禄卿。在任光禄卿期间,由于俸金发的不及时,致使有的人往往破产;宗哲知道后,将剩余资金发于他们。久而久之推户部侍郎,严嵩居中不报,请告归里。归里后,在今德城区新湖办事处芦家井街筑建府第一座,居于其中。朋友来访,则弹碁酌酒,终不请诣上官,年七十卒。著有《焚余草》行于世。清初德州学者程先贞,对卢宗哲的高风亮节给予高度评价,并写下了“素手
  见相公,惟公所设施。平生卢濬卿,怀金将何之。宦装二十年,洁白不曾缁。至今仰太史,皎望如云霓”的诗句。其子卢茂亦清勤著声,官至归德府(今河南商企县南)通判,著有《滁阳漫稿》。
  卢世〓,字德水,系卢氏第五世子孙,卢见曾祖父。幼时,因父亲卢永锡去世,九岁而成孤儿,在悲痛中长大成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每做一事都听从母亲和兄卢世滋的教诲。天生孝友,虽家中遭此不幸,苦读经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天启五年(1625)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因母亲有病需服侍,世〓乞假归里,终日在家伺候着母亲。母亲病愈后,世〓被召回京,补礼部改任监察御史,督促漕运。此时,因久旱无雨,河水枯渴,各地盗贼四处纵横。世〓依据此情,条议《修河流沚浅》和《陈河道情形》两疏,都得到皇帝的同意,一一允行。《修河流沚浅》疏大体内容是:我经过查看水程,日见河流浅沚,急需修治。漕运是国家的命脉,而河从天津杨村以至桑园(今河北省吴桥县桑园),浅沚还不多严重;从桑园到临清(今山东)的四百多里水程,老浅、新浅不可胜数,淤沙填塞,平河几乎见底。空船滞搁重艘骈集,这样怎么能渡呢?如不乘此时尽力大挑,彻底疏浚,仅循往例,草草了事,天长日久就会使河道而瘦死。再桑园至临清,河两旁煞霸逼水不下数十座。土草堆积,塞满河腹,又椿木森列河中如钉,粮船已有罗患者。我虽已令武德道(今河南省境内)许成章及沿河官吏,立刻将其拔除,但迄今还有众多。请求严纶遍谕,清楚於漕,修治河流以便漕运。惟皇上裁决施行。《陈河道情形》疏的大体内容是:纠正众多的治河之弊,以救〓漕事窃。前抵东昌(今山东聊城),自梁家浅以北直至甲马营三百余里。众艘胶沚,寸步难移。在此盈盈一衣带坐,阻不前病根,只是河浅。腰河之浅可不是今日之事,但不知当日河臣数载是怎样治理的。应对玩忽职守的。清平(今山东清平县西)、博平县(今山东博平)知县钱铨,临清州署印府(今山东临清)同知辛志谔、管河州刺宋玉祚、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知县荀永兴、德州卫掌印指挥陈天印等,勅部严加处理。再照目前河道情况来看,惟有起剥一着。随浅分派,日夜督发。河西务关和土石二霸,具有额设剥船,此时悉间泊以待曷,若暂借南发,以充剥浅之用,即随漕北上。伏乞请皇上速令悉发南下,转迟而速。至于尾邦之漕,全邦之白,一淤清口,耽搁多时,遂至隔越,今白粮已尽数过洪吴。尾邦之湖广粮道副使张一凤、把总王步云、上江把总陈漠,亦渐次抵济,容我专疏另报,祈望明鉴,宥臣不胜惶〓待命之至。〓报竣以后,随移疾急促回里。归田后,在运河东岸,进古城大西门前行左拐数百步,吕家街西首,西城墙下建一别墅居宅,宅内构一园,名曰“尊水园”,大可二三亩,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园内筑一亭,经则有三应,同蒋诩之筑柳何妨,五真似陶潜之载,竹屋纸窗,酒痕历历,青鞋布袜,诗思冷冷,取名“杜亭”。并在此写下了“年来谢客户常扁,特向空园起杜亭。闢地诛茅安简朴,写真设坐表遗型。吾衰还作千秋梦,世远惟恁一念惺。子美五郎俱在此,阶前竹柏郁青青”《营杜亭成述怀》的诗句。甲申六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陷京师,遣将郭升循山东,四月初八郭升攻克德州,建立了大顺地方政权,阎桀任武德道、吴徵文任知州。卢世〓与御史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于四月二十七日合谋将其擒斩,为怀宗发丧,倡议讨贼,并诛杀了景州、故城、武邑、东光等处大顺军设置的官员。大清兵南下,山左以原官征召,世〓以有病为由不赴,又数年卒于家。崇祀德州乡贤祠。一生雅好赋诗,最慕少陵,在家中的亭祀架上,有书万卷;与客饮醉,辄隤然自放,有陶阮风。在他未死的十年前,即为棺椁扫除墓地,自称南村病叟,有《尊水园集》、《春寒间记》、《杜诗胥钞》、《放翁绝句选》等诗文集若干卷行世。其《春秋间说》一卷,见《四库全书》。
  卢道悦,字喜臣,卢见曾之父。少孤事母孝;事伯兄河南开封府经历卢道和,聪敏好学,善于诗文,清康熙八年(1669)举于乡,九年(1670)中进士,授甘肃省陇西县令,经理军需有方。邻邑因时常发生冲突而出现人命,民众喧闹杂乱,道悦到此了解处理平定,邻邑百姓相互告诉“卢公来,我妇子不以驚怖死矣”。再知河南偃师县,当时正值河南等地连年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外流民众甚多。卢道悦到任后,经过多方安抚,绥治十年,流民尽归。致仕回德,家居提拔后学,多所成就,年八十七卒,崇祀河南偃师名宦、德州乡贤祠。著有《公余漫草》诗,班史称“循吏以文章饰吏治,道悦以吏治为文章,诗中所云,皆从忧勤廉惠中出,勿徒于对偶声律间求”,然而存之不多。综观道悦存诗内容,多反映现实,有的描写感时伤乱,目赌生灵涂炭之哀怨;有的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愤;有的陈述思念亲友,去国怀乡之忧愁。象那“陆行无风波,偶嫌路纤折。心中希所求,水程较直截。鼓棹正中流,陡遇风威捩。日行十余里,毋及所望缺。欲速适为累,悔不从迁拙。迎面挂席来,疾行飞鸟灭。帆樯非不同,迟速何殊绝?长年前致词,前程难预决。万事贵顺天,人力徒劳竭。明日风势回,迟速又更迭。乃知天下事,安分自怡悦。寄语山中人,待时养明哲”的《阻风》。再就是“百孔千疮体,医来尚带瘢,清贫林下稳,迂拙宦途难。有泪洒荒野,无才事上官。感君相念切,聊用报平安”的《寄时斋弟》和“中夜扪心候,无妨对泬寥。难舒单父时,耻学楚宫腰。君并陈情李,予惭归去陶。鹪鹩栖木稳,岂敢慕冲霄?”的《偶感再和时斋韵》,真是好一个“耻学楚宫腰”、“无才事上官”。有父之风。卢道悦存诗中更有涉及风光景物者,如《萧韩坡太史招赏梨花》中的“城中花少开亦早,主人往往昔如宝。镇日扃扉未许看,一夜东风花尽扫。先生结构在南村,特向人间闢瑶岛。手植奇葩三十株,幽香冷艳色纯皜。嫣然一笑竹篱间,万紫千红总压倒。我如腐木心久灰,为赴君招怕花〓。就树铺毡开大尊,清淡雅谑畅怀抱。醉态偏宜月下看,一林素映白发老……”诗句,皆诗中有画,玲珑秀美,情景交汇,历历在目。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升平盛世的向往与追求。赏识道悦存诗,充满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失唐宋诗词之风貌。
  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幼从河南中州(今河南省新安县)名儒高矩庵先生读书,聪慧绝纶,学习非常认真,读《史书》就能分析古今人物事件的成〓,十多岁就能写出相当出色的文章,学问具有很高的根底。后又从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王渔洋(王士祯)、同里田山姜(田雯)两位著名诗人学诗,深得诗人中睐。田雯称赞他说“我乡以后,能以诗扬名的,也只有此人”。康熙五十年(1711)登贤书,乡试中举;从此春官四上,屡试不中。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三十一岁的卢见曾,经礼部主持的省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考中进士。授四川洪雅县(今四川省丹棱县东)知县。当时的洪雅县是土地瘠薄,年年闹饥荒,加上官府每年征收的各种杂税甚多,害的百姓没吃没穿,生活极为贫苦。见曾到任后,遂即废除一些不便于民的苛捐杂税数十条,清理狱讼积案,以俭勤为治,深受当地百姓的称赞。并建“雅江书院”,加意士林,与诸生讲诵其间。因洪雅立有“望春阁、雅雨楼”诸胜,遂自号雅雨山人。后因祖亲去世,归里守孝三年。雍正九年(1731),补安徽蒙城县知县,擢六安州(今安徽省境内)知州。雍正十二年(1734),见曾由六安调任毫州(今四川境内)知州。毫州之地,历来是一个多水患的地区,州有龙凤沟,因长时间不疏而淤塞。见曾到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百姓随即开挖了龙凤等沟。使患水归于涡河,流入淮河,水患遂除。随后调任庐州府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调江南江宁府(今江苏省江宁县)知府。未逾月,再调颖州府(今安徽阜阳县)知府。颖州有汝阴西湖,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明季湖废。见曾要想复之,有人反对、刁难。见曾对众曰;“盗湖为田,利止湖旁数十家耳。然水大至,荡啮害田庐。若复湖,则水有蓄池,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众服,湖乃复得。颖州界河南,河南将开挖贾鲁河,颖州与贾鲁河相隔一壑之水,又处于下游,势必受患。见曾复引古今治河方略,进行抗议,使当事者取消了他们开挖贾鲁河的计划。旋升江西广饶九南道。安徽巡抚赵国麟奏请皇帝,以升衔将见曾留在颖州,清理通省大案,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见曾细心处理,五个月就把此事全部办复完毕。然后到江西履新,时间不长,旋于乾隆元年(1736)特授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来扬州管理漕运、盐运,原以为上下齐心协力很快便能大功告成,谁知事情却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好。在他来扬州到任前,盐商们倚仗财势,勾结官府,巧立名目,侵犯“灶户”(即盐民)、土地(即盐池)所有权,广大贫苦盐民,备受其害。见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随即清理盐政积弊,调剂百姓生活,国计民生、兼筹并顾。以“灶属商亭,粮归灶纳”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卢案”,肯定了盐民的土地所有权,发给盐民凭证,使广大贫苦盐民均沾其惠。并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吟诗,和当地一些名流相互交往,探讨诗文。由于卢见曾礼贤爱才,所以在他的官署内,经常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食宿馈赠,开支自然很大。加之盐商放纵,憎恨见曾整顿严厉,于是官吏们议论纷纷。随后,竟遭奸臣陷诬,告其贪污受贿,遭到抄家,并对他的帐物逐项清查核对,本人也被安居在扬州“董相祠”,日以饮酒著书。经过三年的清查,此案方确定下来,卢见曾被革职贬谪三年流放新疆乌鲁木齐。在此期间,许多官员为救见曾而遭牵连,被罢官。乾隆近臣纪昀,因暗地通知卢见曾,也受到牵连。不久,卢见曾的冤案得到澄清,纪昀等官复原职,见曾蒙朝廷的恩赐,重踏仕途,降调为河北省某州知州。正当他要去上任的时候,河北滦州(今河北省滦平县)因久旱无雨,闹起旱荒,百姓向官府借粮。由于前任知州对此事办理不善,将要引起大的暴乱。朝廷随命见曾改任滦州知州,急赴滦州。抵任后,见曾竭尽全力说服民众,民皆贴服。恰巧适逢天降甘霖,滦州人民称此雨为“随车雨”,并为他建造了一座“喜雨亭”,以示纪念。滦州地属满、汉民怨仇之处,情况复杂,积案累累,见曾遂一一清结。不到一年,滦州被治理的焕然一新,随后他又擢为永平府(今甘肃省境内)知府。洋河自塞外入,经抚宁之东北境,康熙年间河身东徒,到此大水瀑涨侵蚀,而且涉及到永平城,见曾倡导筑坝挑引河流,水患遂除。乾隆十六年(1751)见曾被迁长芦(今河北省沧县),任长芦运使,“创立问津书院,招集诸生,亲为课艺,优殆膏火,培养人才,一时称盛”(同治《天津县志》卷十一)。十八年(1753)复调两淮盐运使,兴扬州水利,又修秦淮红桥二十四景,以备宸游。二十七年(1762)乞假归里。归里后,居住于州城南门内大街“雅雨堂”宅内,著书刻印,把一生积攒的资金,全部用于刻印书籍业。卢见曾在任职期间,所到之处,无不爱护百姓,重用贤士。由于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清庭重用、百姓拥戴。乾隆三十年(1765)皇帝南巡,赐于他御书“德水耆英”匾额,时年六十九岁。乾隆中叶,淮南、淮北种植食盐的面积达方园十余里,十分旺盛。此时,正值卢见曾在此任职的时候,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每到扬州都要耗费巨资,当地官吏、盐商在办理接待时,又出现了互有侵蚀、支销冒滥的问题。作为负责两淮盐运的朝廷主要命官卢见曾,理所当然地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事发“自盐政以下多罹大辟”时,已去官归里的卢见曾,被逮捕追究判罪,绞死在狱中。三年后平反召雪。
  卢见曾居官从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不仅宦绩卓著,在书法、诗文上造诣高深,尤以诗作被称为“海内宗匠”,振骚东南(扬州一带)文坛。他除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六卷、《雅江新政》十余种、《雅雨堂》十种、《金石》三例、《金石禄》、《山左诗抄》、《出塞集》、《感旧集》等书行世外,他知毫州有《龙风沟碑记》;安抚颖州有《颖州重浚西湖记》;治理永平有《洋河筑坝挑引河碑记》;复任两淮盐运使有《〔乾隆〕金山志》。卢见曾的著作,述文,发其菁英,抒其藻丽;述物,考据史传,用典恰当;记物,必究原尾。介绍风景,栩栩如生,真可谓是体例谨严,搜罗颇为宏富。卢见曾一生作诗甚多,每到一处都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由于卢见曾视野开阔,取材丰富,驾驭语言的功力深厚,所以他的诗,是语言奇丽,内容博奥,念意新警,气象雄伟。就其体制而言,有五古、七古、歌行、杂言;近体诗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具全。内容有记事、咏物、记游、山水、怀古、悼亡、酬答、题赠、感怀等,抒情“婉转附物”或磊落以长思。形式多彩纷呈,律畅弦谐,既有李白、杜甫诗律之美,又有清初时代气息。如他在去四川洪雅县任知县时,临行前写下的“思异远天朔风严,蜀道晴雪丽丹泉。此地投陈辖,何时其祖鞭;万州四千里,回首沓风烟”《献赋同高策承》,笔走如蛇,触处生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故园的留恋之心。别洪雅士民去安徽六安时的“一错终天不可伦,何劳借冠搏狂奔。夺情纵有江陵例,忍过毛君旧里门”诗句,力度劲健,震人心魄。自江宁调治颖州时江上所作“京尹才更新组缓,淮疆还领旧山川。颖连卢凤周三郡,家与琴书共一船。红树霜清霞近岸,碧云秋澹月行天。澄怀雅称西湖长,恐少勋名继四贤”的诗,旷达超然,表里澄澈,潇洒自恃,不含流俗。卢见曾的《留别扬州》“脱却银黄敢自怜?不才久任受恩偏。齿加孙冕余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犬马有情仍恋主,参苓无效也凭天。养疴得请悬车日,五福谁云尚未全”;“平山回望更无愁,标胜家家醉墨留。十里亭台通画舫,一年萧鼓到深秋。每年降雪迎朱旆,转似青山恋白头。为报先畴墓田在,人生未合死扬州”;“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从此风浪消宦海,始知烟月足家园。岁时社集牛歌好,乡里筵开鹤发尊。痴愿无多应易遂,杖朝还有引年恩”诗三首,是他去官返乡时所作,真可谓真挚、深沉,读来动人心魄。
  在卢氏的第七代子孙中,除卢见曾外,卢晓曾、卢显曾被候选为州同;卢闻曾被候选为同知,卢辉曾被候选为布政司经历。
  卢谦,是卢见曾的长子,字撝吉。撝年少时,勤奋好学,苦读诗书,以贡生授职刑部郎中,在刑部任职期间,不到三个月,就清理积压案件八十余件。擢湖北武汉黄德道,到任时,正值阴雨连绵,天降大雨,造成水灾,百姓生活及为困苦。为搞好赈灾,卢谦便亲自到每个乡村,每日步行在泥泞的道路和沼水之中,使此地住户和人口,既没有遗漏,也没有失真和不切实,赈灾得已顺利完成。湖北、湖南一带,一般人善于争辨,到各州、县邑控诉的较多,卢谦依据此情,建立法规,命令所属州、县邑,按季度造册上报,自己条理言词为民申冤。这样以来,一方面便于核实帮助州、县邑多办理些案件;另一方面还可改变各州、县邑官吏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懒隋。偶有情节不符合者,马上提案审问决断。到武汉黄德道三年,卢谦结提审问和到此诉讼者三百余案,所属州、县邑结自理案件一万七百余案。乾隆三十三年(1768),卢谦因父亲被逮判罪,被贬职流放到新疆罚守边陲。越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为给卢谦之父卢见曾辨明洗清罪名,求皇帝开恩赦勉后,卢谦自新疆返回京城,授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同知,尽心观察河务,精心治理,致仕归,卒年七十有三。著有《消寒间咏》,然而存之不多,仅在《德县志》卷十六诗内编中,存有《送戴玉亭归无锡》五言诗一首。
  卢荫文,系卢见曾的长孙,字景范,号海门,性格沉稳,谋略较深,学问宏大,知识渊博。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于乡;五十四年(1789)成进士,历知安徽建平(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南)、泾县(今安徽泾县)、舒城(今安徽舒城县)等县事。建平县奸胥较多,时常骚扰百姓,积案如山,荫文把处理积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迅速审理结案,有“判案如神”之誉。使建平一带狡猾和无赖的风气逐渐好转。泾县一带,旧有不喜爱溺女的习惯,虽然建立了育婴堂,也只不过是奉行〓事而已。为保护女婴,改变不重视女婴的陋习,卢荫文便命令生子的妇女,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抱婴来署察看她们的肥瘦,并依此为依据作出赏罚,由于实施了这一育婴方法,致使泾县内的女婴“全活者甚众”。嘉庆三年(1798),因祖母病逝,去官回家守孝,离泾时,泾县百姓“都遮道攀辕焚香泣送”不忍捨去。守孝三年后,补舒城知县,在卢荫文赴任之前,前任县令催科迫切,百姓不愿交纳。舒城百姓听说荫文这位好官即将到此,却都涌跃争先交纳,这大概是荫文的仁政之名,取信于民的时间长吧。而荫文赋性恬退,年四十七岁时即告归、不复出,优游林下,三十余年居乡,有任恤之风。子卢枢,孙卢光焘,以附贡,监大使,待选拔官吏,和蔼近人,亲戚邻里有贫困者,慷慨推解,从无吝色,深受乡里百姓赞扬。
  卢荫惠,字东桥,号荷亭,系卢见曾次孙。性格虽然不那么锋利,但学习勤奋,别人学一,而他自己百学不厌。幼年时,从胶州(今山东省莱州市)张云嵋先生读书,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于乡;
  四十五年(1780)成进士,以知县归班被选拔为四川巫山县令,随后调河南渑池县知县。渑池县地处崤函之间,道路为四川、陕西交通要道,瘠薄而苦,当时,披甲的官兵到河南征伐崇宽简,于是人马在此休息。乾隆五十七年(1792),征廓尔喀(今四川境内)之役,大军过境,山路袤长,两次在此住宿,卢荫惠开始筹画,供送谷物和饲料,使官兵在此没有扰乱平民居住之处。荫惠任期满后,离渑池时,“绅民咸顶香送”。任偃师邑(今河南省偃师县),为其先人旧治,多惠政,鄩溪(偃师东北)筑亭,为当年劝农休息之所。邑人所建生祠在焉,诣祠谒拜,旧德新猷舆人大悦。众人连名上书官署,请以荫惠祔祠,“而格于例”。随后调孟县(今河南孟县)知县,孟县固严邑,刚劲好〓畏,荫惠“以威怀之、以德治之”。五年孟人向化,所谓“久道化成者此也”。后以内艰旋里。屋仅五楹,风雨晦明,读书啸傲于其中,澹泊自甘,不复作出山之想。尝以伺待亲疾,精研岐黄和药施济,转成医国之手,“乡人称盛德焉。”
  卢荫长,字西有,号怡亭,卢见曾孙,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候选盐场大使,澹泊自甘,无意仕进,勤俭治家,日见丰饶,而仕〓乡族,从无吝惜之心,以子枚贵,官封工部屯田司主事,又以侄本,官封正一品瘾生、广东司员外郎。子卢枚,字条岑,号琴齐。道光五年(1825)拔贡,十二年(1832)举人。工部屯田司主事。性宽和,与人无忤,诱掖后进,以博文约礼相期许众,咸心悦诚服,尝自书铭座右曰“节饮食、慎起居,谨言语,戒尤郁,内念不生,外境不受,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其所养可知矣”,卒之日,靡不感慨而流涕。
  卢荫溥,字霖生,号南石,系卢见曾四孙。自幼聪明灵利,刻苦励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仅九岁的卢荫溥,因祖父卢见曾被“逮问论绞”、父亲卢谦被“谪戌军召”、“籍没家产”,而贫困无依,只好随母到外祖父家依附生活。虽客居外祖父家,从未因此而荒废学业,读书长山(今河北省枣强县)。三年后,祖父剖雪平反,父亲遇赦复官,卢荫溥同母亲一起自外祖父家返回德州,家境渐好,专心读书。乾隆四十四年(1779),二十岁的卢荫溥恩科举人;四十六年(1781)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四十九年(1784)授翰林院编修;五十年(1785)翰林大考,卢荫溥成绩居二,当时清廷大臣阿桂掌管翰林院“激赏其才”。因无空缺官职,只好记作备用。五十一年(1786)因父卢谦病逝,荫溥回乡守孝三年,期满后回到京城。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逢大考,因考成绩第三,而被降为礼部主事,掌管文字工作。阿桂向乾隆皇帝奏言:“荫溥能事,改部可惜。”乾隆帝则说:“使为部曹,正以治事也。”五十九年(1794),卢荫溥被派往山西主持乡试,后提督河南学政。嘉庆五年(1800),卢荫溥被任命为军机处章京,办理文书事务。此时,川楚各地白莲教起义,卢荫溥“多所赞画”,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出了不少主意。嘉庆七年(1802)“下部优叙”,补为原官,尔后又升为礼部员外郎。八年(1803)淑睿皇后奉安山陵,从事皇后葬礼,没有完成标准礼仪,大臣们在署内相议没有什么不当。卢荫溥回来以后,对礼仪进行研究,在确定礼仪文草后,撰成大礼仪准则,呈于嘉庆皇帝,嘉庆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并批准施行。九年(1804),京察一等,因无空职,记备道府。此后,他“数随大臣赴各省按事”,累擢光禄寺少卿。十四年(1809)直隶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徐丹台控告知县彭希曾“贪赃受贿”,卢荫溥偕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长锈到南皮会审此案,经周密审查和多方面了解,发现彭希曾无“贪赃受贿”行为。因此,将徐丹台等以诬告罪逮捕判刑。御史陆言弹劾浙江学政刘凤诺“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卢荫溥同户部左侍郎托津、刑部左侍郎周兆基到浙江会审,经会审,刘风诺确有盗印之罪,被判戌守新疆。十五年(1810),四川生员易元钧控告当地王司“婪侈攘剥”及民人黄映川控告知县“屈抑民冤”,荫溥偕工部尚书托津会审,均被判诬,按律治罪。给事中胡大成劾奏大学土勒保,在任四川总督时,有“匿名揭贴指讦总督、藩司款积寝息未办”之罪,卢荫溥再受命偕托津会审,具得其实,勒保以“应奏不奏”罪被罢去大学士之职。同年十一月,卢荫溥同刑部尚书勒保、户部左侍郎英和,到涿州房山县(今北京市房山县)一带查访灾情,办理赈济,并妥善处理了热河的军需用粮问题。十六年(1811)大学士戴衢享病逝,嘉庆皇帝以卢荫溥“诸习枢务,数奉有劳”加四品卿衔,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旋迁通政司副使;再迁光禄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内阁学士。十八年(1813)擢兵部侍郎,调户部侍郎,并赴顺天(今北京市)充乡试副考官;跟从嘉庆皇帝前往热河。此时,各地人民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匪起滑县(今河南省滑县),林清入犯紫禁城,夜半闻报,卢荫溥立即“面进机宜”。数日后,卢荫溥从驾还京,林清入犯紫禁城的事情已平息。嘉庆皇帝以他“画夜勤劳”加官品二级;他的儿子卢本也被赐为举人,后荫封为正一品荫生、广东司员外郎。二十二年(1817)卢荫溥擢为礼部尚书,调兵部,皇帝以荫溥“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太保;寻调户部兼署刑、吏两部尚书。二十三年(1818),馆臣将撰写的《明鉴》呈于皇帝,嘉庆帝阅后不满意,便命卢荫溥偕托津、章煦、英和、和瑛为总裁,选择翰林有才识兼长者,重加校改,书成嘉庆帝甚为满意,特下诏褒奖了卢荫溥等人。工部主事潘恭辰,监督琉璃窑做事认真,不随陋习,对部下的属吏管理非常严格,有些属吏诬陷他“侵冒”公产,而被下狱治罪。潘恭辰贫而无援,文书证据不得直罪,且不测舆论愤,嘉庆皇帝闻知后,命卢荫溥详鞠对此案进行复审。通过复审,认定潘恭辰无罪释放,严惩了诬告属吏。潘恭辰后来官至云南布政使,以清操名。二十四年(1819)嘉庆皇帝亲书“延禧介寿”赐之卢荫溥,以贺他六十生辰。二十五年(1820),卢荫溥充任会试正考官,会元陈继昌,故大学士陈宏谋之孙,乡试、殿试皆第一,有清一代科举得三元者,惟乾隆朝中钱綮及陈继昌二人。是年秋,嘉庆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卢荫溥偕托津,戴均之等,因撰写遗诏不慎出现错误,均因年老,托津、戴均之均被降品四级留任;卢荫溥被降品五级留任,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旋调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时间不长,道光皇帝以他年老和“职务较繁”为由,罢去了他的军机大臣一职。次年,犹以直军机久,调任后亦能尽心,加恩于优叙,七年(1827)卢荫溥以吏部尚书兼任内阁协办大学士。八年(1828)回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叛乱平定以后,卢荫溥因兼顺天府尹期间“支应兵差,妥速无误”而被加一级;九年(1829)卢荫溥七十生辰,道光帝御书“赞纶锡庆”匾额和“福”、“寿”二字及各种珍物赐之。十年(1730)拜体仁阁大学士;十三年(1833)卢荫溥以疾奏请休息,准奏请后,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十九年(1839),道光皇帝大宴群臣,卢荫溥被晋为太子太傅不久,病逝。道光皇帝闻知卢荫溥去世的消息后,特下诏“悼惜”,赠太子太师,谥文肃,入祀贤良祠。子卢本,字子中,号泉之,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淹通经史,谨守遗规,器重璠玙。
  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余年,多次奉诏出使,专心职守,勤劳懋著,是一名为官清廉,爱国忠君的骨鲠老臣。世评他“忠信笃实,廉而不刿,发为文章,实为其德,风雅之深,追配古人,翰墨之工,世无拟论。”然而,他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光是政德,还有诗文,诗律清新,兴高寄远,大多出入杜陵,文体焕烂,句琢字炼。如他的“皇华频岁月,壮志几邮亭,忽听乡音熟,新教旅况经,万山如堵壁,一客似辰星,今夜深闺梦,知从何处醒”《南星驿寄内》,风格清幽,语言平易,不事雕饰。
  卢庆伦,字理堂,号伴鹤,系卢见曾玄孙。性安和,学问淹雅,道光十九年(1839)赐举人,二十一年(1841)成进士,殿试二甲,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散馆,授编修。历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功臣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在馆时,每遇编纂拟稿,呈于道光皇帝,道光帝看后都非常满意。其文章具有渊源,精理湛深,妙绪泉涌,真乃门高苑才。可惜,玉楼诏促,天不永年,五十二岁而卒。
  卢兆伦,字纯甫,卢见曾玄孙,优廪生,勤学能文,见者都及为赞赏,于是州城人们都对他报有很大希望。赵晴岚、赵菁衫两刺史,在按准标对他们考试时,兆伦文章被选为第一,并称赞为翰苑才。结果,兆伦真的在同治九年(1870)科中举人,“士林咸称两刺史有巨晴”。可就此以后,屡战屡败,春
  闱绝意仕进,闭户读书吟诗,遣性有隐君子之遗风。
  卢风翙,字云轩,见曾玄孙。天资高峻,潇洒风流,不受任何束缚。经史一看便辄通。受学于徐纯生进士,文笔超逸,不同凡响,因眼睛患有疾病,遂绝意进取。每天茫然无知,坐在一室之中,精研诗词,著有《云轩遗诗稿》藏于家中,未有刊行,现仅存《〔述祖德〕用先德水侍御赠程正夫原〓》四首。
  卢中伦,字仲言,见曾玄孙。性孝友,慷慨豪爽,幼小时父亲病逝,差一点失去学业;稍长他跟随兄卢风翙读书学习,赞许为异才,授以经传,与他讲解总是高兴而忘记劳累;喜欢读卢世〓和他高祖卢见曾选著各集。生平志趣高尚,淡于名场,专诣力于诗古文词以及金石、书画、数术之学,从早到晚追究到底,切具有心得。伺候母亲,尽力使母亲欢喜。每听母亲呼唤,必览镜自照豫然而后才进去,就这样一直到他母亲去世。每到令节,祭先扫墓,虽抱疾,必亲展,以致诚敬,其奉先恩。后因家眷人口多,兄弟相议分家居住,田产、什物相让无争。平居博览群书,不治家人生产,唯吟诗艺菊,以使兴盛。如遇戚族或贫困者乞求帮助,必如其心愿,从无吝容。民国纪元(1912),地方举办自治,
  当选为县议会议员,落落与人寡合,而建议多所获效,如兴办学校、培筑民埝、堵修程庄决口诸端,必兼筹并顾,力维桑梓。民国七年(1918)大总统,征集海内诗家遗稿,编辑《晚晴簃诗抄》,中伦抄寄邑前贤遗诗一册,多获採选,“其热心公益,阐扬耆德尤足称焉。”后以内战,危机四起,不出家门,日课子女吟诗,以弹棋为乐,年五十七而卒。遗有《春草堂》、《红豆山房印谱》各诗稿待样于家。其诗,如“吾州诗老数纶霞,才笔高华阀阅家。几句骚坛标亦帜,墙根残立山姜花”的《里门感旧》及“传记卢齐忆二田,山姜诗祭著新篇,闻人尚解崇前辈,子姓应知效昔贤。尊水千秋书尽在,杜亭二字额重悬。座中敬设三公位,伏腊馨香岁享虔”《长青园重建杜亭,奉祀侍御德水公及子春公位,如祀杜老之礼焉》,运用典实而胸有炉冶,不见痕迹,语语真朴,平心易气相读,有怀高寄者之感。
  卢氏家族,在明朝卢宗哲、卢世〓分效世宗和恩宗帝;在清朝子孙相继效忠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自卢宗哲入德,至卢庆纶凡十世,即一门八进士,真不愧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科名兴族的典范。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