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田氏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53
颗粒名称:
田氏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4
页码:
101-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田氏家族以宦绩卓著、诗振骚坛而扬名德州以及田氏子孙。
关键词:
德州
田氏家族
谱系
内容
田氏家族在德州堪称望族,主要是以宦绩卓著、诗振骚坛而扬名。照田雯的说法,田家之儒雅彬彬,乃其祖田实栗以后事,而振起之先声,却在高祖田三戒时。田氏的远祖籍属河北省枣强县。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令迁移郡“平民充实于平原”,家居河北真定府枣强县的田畹,与其弟田畴于明永乐年间迁来德州崇五里二甲落户,居住南关,以农为生。这便是德州田氏的始祖。
田畹,是田雯的始祖,自枣强迁居德州,到清末已传至十六代。共有庠生37名;贡生38名;国子生29名;举人、恩贡各2名;进士7名。象这样一个在400多年的历史中,祖孙相继登科的事例的确少见。当然,在封建社会靠开科取士的制度下,能步履维艰地接传下来是很不容易的。难怪世人将田氏家族的荣登皇榜列为科名佳话。
田禹民,是田畹第三子,系田雯二世祖。自幼非常喜欢读书,可初步学得一点语文知识后,便放弃了学习。直到近三十岁时才有所觉悟,开始苦读经书,成为德州文坛上的著名人物。虽未登一第,但给以后田氏的崛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子贵,明赠承德郎、户部云南司主事。
田三戒(公元1510—1561),字子慎,号中泉,田雯高祖。容貌庄重,才思明晰、敏捷,记述不忘特别喜欢咏诗,善做文章。年二十岁时,其诗文就居州城第一,随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举于乡。为奉养双亲,考取功名,在居侧南廓外堤荫树下,苦读书达十七载,终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登进士第,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员外郎,以廉洁闻名于世,人称中泉先生。在督漕三吴的时候,时遇灾荒,各地发生流行性传染病,三戒领命赈济灾民,亲临灾地看望病民,染病卒于京邸,封赠承德郎。
田高(公元1548—1601),字绍泉,田雯曾祖。知识深广,慷慨雄迈,风仪秀整,乐施好善。读书所遇难题,必攻破精心研究。为获取一第,苦读诗书,对家中的任何事情不闻不问,致使家景渐落,初靠父亲田三戒给他遗留下来的财产度生;所穿粗布衣衫,居所陈旧,室内除数百卷书籍外,并无它物,家境非常困难。最后生活所需也只好依靠岳父丁未成家供给。
田实栗(公元1577—1645),字裕所,田雯祖父。疏眉广额,布袍方履。年少时,虽家庭贫困而力学不辍,尽心奉养双亲。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哭泣守孝达三年之久,然而“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及”。应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文为当时主持院试的官员赏识,旗开得胜的得意,使的实栗把赴鹿鸣、饮琼林看得易如反掌,以为蟾宫折桂指日可待。后来科场屡屡失意,实栗时时反思这段时期的心情。童子试的成功使得实栗志满意得,以为功名有望,然而童子试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接踵而来的只是科举途中的屡试屡败。但对科举成功的希望和憧景时时激励着实栗在科举的途路中孜孜矻矻,艰苦跋涉,毫不懈怠。为了在科举中获得更高的功名,他日夜攻苦,冀博一第,都是“枯坐摊书四壁闲”,可应试过后,结局总是名落孙山。满腹经论,抱负如天,徒憎悲愤而已。生活困顿,科场磋跎,使实栗饱受精神折磨,常常是冷汗沾衣,魂飞出舍,屡问青天。而后,实栗在家乡坐馆授徒,边授课边应考,虽屡试不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从小由家庭和父辈熏陶培养而成的信念,始终没有淡泊社会以科举为本位来衡量士人的价值的时代观念。到老不忘进取,并时常引导自己的子孙走此途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在田氏家中,实栗是位家法甚严者,在他居住的庭院内,只可听到读书声,不可听到妇人语。每当相议绘画、书法时,他都严肃对待,加以激励,比较书写文字,行事得失都以黑白圈识。憎恨一切不良行为和恶人、坏人,喜为人排忧解难,论议才鉴足以辩物,思理足以研幽。明末清初,到处战乱,兴废多变,他经常为此而叹息,沾襟泣下。每年族人祭奠祖先,都是向族人讲祖德、话农桑,终身如一。昔日已去,杳如黄鹤,实栗老人怀着悲愤不平、无奈和遗憾,在六十九岁告别了他为之憔悴一生的人世。著有《明儒案》四十卷。赠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门人弟子谥贞曜先生,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二日崇祀德州乡贤祠。
田绪宗(公元1609—1654),字仿文,一字卯慈,又字文起,号蓼庵,田雯父亲。河目海口,高额巨颡,甚称当代髦杰。七岁开始入学读书,日记千余言,明天启五年(1625)在家以父实栗为师;明崇祯三年(1630)补州学生;六年(1633)为生活之计,携妻带女设教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秋乡试不中;十四年(1641)返回德州,设教乡熟;十五年(1642)十月,闻州城戒严,自南关搬至城内竹杆巷居住。清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军攻破京师,各省、府、州、县大乱,州人拥明宁藩裔朱帅钦为济王,虽授予田绪宗一定官职,可他对此坚志不就,避迹河北省故城县鬲津村其兄田赞宗家中,坚持学习;二年(1645),济南诸州邑乱平定以后,田绪宗自河北故城回到德州,参加应试,学使房澹庵谓文“有归震川风味,拔第一食饩”,五月,由于父亲去世,再加时局多变,因此,田绪宗每日悲天忧愁,闭户著书数年。因屡试不中的悲愤和无奈,使得田绪宗也不免牢骚满腹。同时,也使他多少看到了科举的弊端,然而明知痛苦,他还是要去实践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十二岁的田绪宗,终于清顺治八年(1651)秋乡试中,中试十二名,受知户科给事,与他一起参加乡式的同门六人,以绪宗为冠。九年(1652)举礼部中试一百名,通过每科的查问、校对,会试去掉会元程可则等,改为九十四名,受知学士胡比庵、成青坛,检讨章紫仪,同门二十三人殿试邹忠倚榜,第三甲第三百一十三名,观察户部政事,五月回籍,九月檄选馆职。同年白乃贞、曹尔堪相约入京与试,因继母钱太夫人病重没能前往,每日在家读蓼茂莪之诗,掩卷流涕,故自号蓼庵。清顺治十年(1653),原广川郡旧有汉董子祠读书台遗址,荒圮不治已久,唐朝颜真卿为平原太守,醇儒忠臣,异代同揆。田绪宗将其创建合祠于卫运河东岸,额曰:“董颜书院”,集士之能文者讲学其中。同年八月,清廷来文,田绪宗被授为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十一年(1654)二月抵任。丽水残色,荒凉凋敝,催科紊乱,徭役、赋税杂乱凶暴,地方官吏上下干扰,民众非常困苦。田绪宗到任以后,便核对土田、户口,按照规定实行土地登记,制造户口之册,来核计盈欠;按户口均担徭役、田赋,尽管这种变革很小,触动面不大,但传播很快。小小的丽水县城沸腾了,在灾难中挣扎的人们获得了清风,张开了笑脸。丽水县城西五十里,碧湖区堰头村有一条通济堰,南朝梁天监年间所筑,水分四十八派,浇灌着万亩粮田。通济堰初用木筿建造,南宗开禧年间改筑为石坝,后因天降暴雨,大水决堰,粮田冲坏,蛙鸣一片,为修复此堰,以利于民,田绪宗多次单骑到实地察看,聚集百姓整修,使附近村民从此得以兴盛。又丽水学宫在择山之上,世传李邺候泌所建,韩愈作记,兵焚圮废。绪宗随出俸金新立“丽泽大社”,集诸生在此讲业谋艺。到任三月,丽水人民有歌曰:“邑候清鸡犬宁,邑候廉妇子安”,对田绪宗加以赞扬。其年五月,丽水习俗农历五月五日龙舟水嬉,田绪宗与温处道付梦〓、知府王崇铭、推官赵霖宫相靓河上,因天气炎热,中暑啜寒泉成疾,加之疲劳过度,七月九日卒于任所,时年只有四十六岁,“邑民哭之,效桐乡之祀”,历久不忘,载在名宦。恩赠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加一级;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二月六日崇祀德州乡贤祠。
田雯(公元1635—1704),字纶霞,一字子纶,又字紫纶,号山姜,又号漪亭,晚号蒙斋。自幼聪明灵利,智力超群。由于父亲设馆教读,田雯从贤母张太夫人之教。在母亲的教导下,五岁即能背诵《孝经》并入塾读书,以父为师。明崇祯十四年(1641)随父母自桑园镇返回德州。日夜苦读,勤奋学习。
清顺治元年(1644)春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亡。不久清兵入关,满州贵族统治者定都北京,清军向各地进攻,清廷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屠杀汉族士民,推行圈地运动,把无数粮田变为牧场,激起了汉族人士,尤其是江北士民的强烈反清情绪,纷纷起来武装反抗。田雯当时年仅十岁,政治上却有了一定见识。尔后,他闭门读书,在学习文学、诗词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学问大有长进,十二岁学诗成文,出口成章,步出诗句,深受当时名士称赞;十六岁冠童子试,其为文,言泉独涌思风若神,有如巨灵劈掌蹠自高,又若长河一泻曲直千里。十八岁参加应试不中;二十岁参考仅中副榜。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才科中举人。康熙三年(1664),在京经过礼部会试和皇帝主持的殿试,田雯以二甲第四考中进士。
田雯考中进士后,翌年坐船到达京城,皇帝未有立即授予他官职,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节推职务,办理一些勤杂事务。到康熙五年(1666)裁节推时,才给他一个从七品的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田雯第一次到内秘院办公,就遭到了同年翰林的侮辱。尔后,是经常看人家的脸子行事,并且还时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和打击。仕途的坎坷、官职的卑微、居京的困顿、别人的侮辱和嘲笑,使田雯从精神上深受打击。因此,他也不免时常有些自叹。
康熙十一年(1672),田雯受命主持顺天乡试,得人很盛。因他“秉质纯良,持心端谨,简司翰墨”
恩授征仕郎。康熙十二年(1673)苦熬了七年的田雯才升为户部福建司主事。次年升为云南清吏司员外郎加一级。康熙十五年(1676),身为工部营缮司郎中的田雯,奉命前往北京城东通惠河上,监督大通桥漕运事务,按时完成任务,竣工后,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认为他“持躬克谨,莅事惟虔”。两年后,再补工部虞衡司郎中。在此期间,田雯已是著名诗人,官品虽屡有升迁,但仍感到“养生须谨如防寇,再仕真痴是画蛇。拙不合时休自悔,老犹多痒倩谁爬?”有时甚至想到弃官归隐。因此,他又不时感叹“十载为郎”《乞归不得》。他爱学愚山,愚山即施闰章,为清初著名诗人,有“南施北宋(琬)”之说,田雯同这些名人颇有交往,他不墨守一朝一代、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自铸伟词,力争不同凡响,务期出奇制胜。康熙十六年(1677),诗坛盟主王士祯在京选《金台十子诗》刊行,当时有十位著名诗人作品被选,田雯就是其中之一者。足见其文学造诣之深,诗作知名度之高。康熙十八年(1679),皇帝诏内外大臣荐举学鸿之举,用者九十五人,田雯在内,于是诗名噪长安。同年七月,因地震,田雯自北京万里桥边迁居崇门外,作山姜《移居诗》一篇,和者百余首。由于田雯在此期间政绩显著,官声甚好,曾三次被康熙皇帝召见于瀛台(今北京中南海处),并被派往廷外就职。
康熙十九年(1680),田雯被擢升为江南学政道按察使司佥事。清初的江南,因战乱不断,致使文化低而薄弱,士子淹没于共同的逃脱、毁坏和懒惰。田雯到任后,便着手振作士气,经常到各地书院为诸生讲学,制定了治理教育的条例十五则,来教导和约束士子,文风大振。在淮安、扬州一带人士中,有“田圣人”之称。康熙二十一年(1682),田雯任期已满,在此期间虽政绩尽管突出,但却受到地方督抚的忌刻,四月交代御任,七月二十四日回乡养病。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田雯已五十岁,被补授为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院右佥都御史,督粮湖北,十日内办荆州兵粮六万石。湖北兵饷自道库,库官存扣零头沿为陋规,田雯全部予以革除。又设易知单,准许押船运粮官兵,递交公文即可验收放行。抽查运载大米,预查册内新船,令押运粮官兵当堂抽签,使索贿受贿、营私舞弊等事近绝。同时逮捕了损害国家、盗窃粮食的强盗,按照大清条律,分别进行了惩处。“上益才”,为布政使司参议。二十五年(1686)擢光禄寺少卿、迁大理寺丞、晋鸿胪寺卿,三职变动为时不过月余。二十六年(1687)四月,命巡抚江宁,成为总理粮储、提督军务的地方大员。行前,田雯到乾清宫向康熙皇帝辞行时,不但受到皇帝的勉励,而且康熙皇帝赐鞍马,命内务大臣相陪,设宴相送于瀛台。
田雯自四月下旬离开北京,到五月底才到达江宁,此时江宁一带是阴雨连绵,大水淹没了农田,堆积的谷物见不到阳光,发生腐烂;水道运粮的船只也只好改变;米价上涨,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直到六月底水才退去。田雯根据此情向朝廷具奏五大疏请,报告灾情,请求减免江宁一带的进贡米,要求官府停止在本地购粮,都得到皇帝的同意,使灾民得以平安度过灾荒。又请动用国库里的钱财,疏通京口大运河,以节省每年拨用大量的资金来修治。并请减湖田赋税、免铜课,都一一得到皇帝的批准。由于水旱灾害发生,江宁一带当时生病的人很多,田雯千方百计筹得一笔经费,并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城内设置了两所病坊,派遣医生为人治病。为此,苏州人民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立“长生位”于虎丘山寺,以示怀念。是年秋,田雯又奉命同两江(江苏、江宁)河道总督董讷、靳辅一起调查长江下
流河道,田雯提出了《用清刷浊》治理方案,因意见不同而没被采纳。二十年后,重议治河时,便采用了他的治河方略,并获得了成功。
康熙二十七年(1688),田雯奉旨调抚贵州,贵州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为黔(贵州)桂(桂州)、川(四州)黔、黔昆(昆明)、湖(湖南)黔四省交通要道,地理条件差,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民族关系复杂,是做官者视为畏途的一个地区。田雯巡抚贵州的时候,时值刚刚平定吴三桂,社会百孔千疮,急待休养生息。田雯自五月份到任后,和蕃爱民,教化蛮异,不用剿杀,深得诸蛮夷拥戴,处蛮荒四载,声震三苗,威服遐荒。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田雯因母亲去世离贵,临行时,“泣送者百里不绝”。人民为了感激田雯的政德,集资筑建了“山姜别业”祠,以示永久纪念。
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二月,田雯在家守孝期满后,被召回京为刑部右侍郎,翌年转左侍郎;三十六年(1697)总裁礼闱,殿试读官;三十八年(1699)六月,迁户部右侍郎,九月转左侍郎。功勋卓著。康熙四十一年(1702)正月,因病致仕归里,捐资修书院、学宫,赈济贫民,三年后卒世。田雯不仅宦绩著称,而且诗名誉满朝野。有以其诗振骚坛,与王士祯并声驾的说法,他留下的著作甚富,有《古欢堂文集》十二卷、《古欢堂诗集》十五卷、《长河志藉考》十卷、《黔书》上下两卷、《幼学编》四卷、《诗传全体备议》八卷,皆入《四库全书》。还著有《楚储米议》、《观水杂记》、《游太室、桐柏山、少林寺、司空园记》、《宝泉记》、《黔苗蛮记》和《苗俗记》等。(详见《德城文史》第十六辑,清初著名文学家田雯)。
田需(公元1640—1704)字雨来,号鹿关,田雯仲弟。天性纯孝,年十四岁时,随父亲田绪宗到浙江丽水县读书,父亲去世以后,内遵母训,从兄田雯学事,并以兄为师。其为文,古淡沉刻,有先正风格。童子试时,文被翰林院侍讲施闰章所赏,补学官弟子,康熙五年(1666)举于乡,十八年(1679)科进士,南清宫殿试,廷对洋洋数十言,深切时事,大学士宋文恪将要用为首甲,因会试中有压挤者,置二甲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681)御试第一,改官编修。是年,遇覃恩敕,授文林郎。二十三年(1684)典试河南,所选拔者全都是知名人士,时有铁细珊瑚之誉。二十四年(1685)克纂修《明史·官》;二十五年(1686)正月,分修《幸鲁盛典);三月克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分修《山西志·一卷》。二十六年(1687)春,染脾疾,入夏益剧,乞假归里。田需在职期间,勤奋谨慎;居家孝友,闭户著书,动必循礼,远近都敬佩他为人正直。他气量超越,神姿濯秀,读书学习经史,讲求掌故。每说一事,当如跻胜千岩万壑。遇有异见、异闻,随时记载在木片上,在此中间取古人以事为证据,来治理文学当中的病症,或杂书已意论断。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至三十八年(1699)的六年间,撰成书稿八卷,名《侧垫禄》。其为诗,用心独苦,取法古人,不专一家;每有作句,必洁思深旬,煅日炼而后成。所著有《潞河涉江诸集》,然而独藏于箧中,虽盛多,也不于人看,就连他的哥哥田雯也未曾多见。归田后,田需在卫河东岸筑一茅屋,构“鹿关”精舍,贮书其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水灾,家无封殖,饥人有请乞,倒廪倾囷,各献其意以去,活者甚众。同年,康熙皇帝南巡驻〓德州,赐御书唐人王维《白石滩》诗一幅,并于诗中标举“水东”二字,属弟弟田霡安居处所作书榜于草堂,赋诗四章,以纪君恩。田需有父遗田百余亩,在屯氏河东,春秋佳日,巾车往还,与田夫野老相周旋,年未五旬,黑髭入山,已成白发。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忽然得病,痢侵五十余日,自知不起,坚谢医药,赋诗二章,有“不作〓泥带水行,依然兄弟雁行期”之句。其乃眉山未了,愿结来生,文字因缘,坦然回向。年六十五岁而卒。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二十日崇祀德州乡贤祠。著有《水东草堂诗》一册,约百余首。其诗、其意幽深,其词典赡,与田雯精伟典丽的风格相近。
田霡(公元1653—1730),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晚号菊隐。田雯季弟。年少时,虽家境贫困,但苦读诗书,颖悟绝人,甚有奇才,从官定山学,后拔入太学。游京师,与海内前辈角雄争长,诗名大显,又从王士祯交往,深得“神韵”之旨。与兄田雯、田需诗格迥异。清康熙八年(1669)入泮宫,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十四岁的田霡由拔贡生受山东聊城堂邑县教谕不赴,归乡卧室田园,以城隅竹杆巷为宅。曾先后两次出游河南嵩山、扬州、金陵诸地,晚年性爱养花,建“数帆亭”,编篱为界,以花缘之采三教论“香城”二字榜於门人,故以“香城先生”称之,并不是什么别号。清雍正六年(1728)田霡七十六岁,既老又有病,忽冷忽热,笑而言“我将为谀墓者扮此面目,夫人之死,不无墓志之难,而失其本然之患。柳子华、赵嘉、王绩、杜牧诸君子,其先我而知者,爱亦操笔而自志。”故以自志以终老。田霡一生无他爱好,除艺菊、察天时、择地利、勤栽培、剿虫蠡,能使菊性与人性相合,人工与花工并运之长外,以诗酒田园为乐。数十年来,籍诗而投交者,不止德州人。他知诗,日不关曹刘之墙,足不履潘左陶谢之阈,即事吟咏以道,性情而已。著有《鬲津草堂诗集》、《三韵摭言》、《南游稿》、《菊隐集》等。可惜,这些诗集只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类,而不见其集。仅在《国朝山左诗抄》中存有数篇。田霡之诗,最能代表其风格的是《鬲津草堂诗集》、《菊隐集》和《南游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生最得意的是“以七言绝句自负,自少至老”。如“初如长干第一关,果然幽境出尘寰。西风黄叶南朝寺,前面长江后面山”的《宏济寺》和“数间茆屋傍城隅,杨子天教寄一区。遥对水西慈氏寺,时拖籐杖访文殊”的《自题鬲津草堂》及“城西一路柳如烟,正是清明上已前。携酒呼朝来高海,满树红雨杏花天”的《西村看杏花》,景物布图清晰可见,色彩雅丽闭目可思,皆有清奇之妙和自然之美。田霡古体诗,以五古尤佳,诗中能抒写性灵,虽囿于田园之中,终成一丘一壑之趣。谈之,如饮甘甜之醇,满口余香,从中可以领略到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之致。如“犯晓登云顶,日午仅陟半。不知几多高,上为云所慢。复穷千百级,忽已凌霄汉。擘挐立岑椒,裹云坐石畔。开口竟可吞,入手不容玩。袖归拟赠客,解衣随风散”的《鼓山看云》,写来兴会超妙,余味无穷。诗人通过看云写云,构思的千变万化,性灵之爱蕴在其中,真可谓“登临之作,易出幽奇”。田霡律诗,本于风雅。源于魏晋之风。在自然淡泊中,见其高雅之度,具有“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之趣。如《春日杂泳》中的其二:“花事才经眼,闲游到鬲津。柔兰浮野岸,淡墨上春鳞。放艇萍牵棹,垂竿鸭狎纶。春童颇解事,隔水唤渔人。”和“最爱钵盂顶,孤峰直插天。山腰盘鸟道,石罅泻龙泉。白社僧先生,黄昏客来还。耽奇亦为累,竟日满层颠”的《钵盂峰》,真是山水有意,泉林多情,读来如痴如醉。物我两忘,有超脱尘世,留恋忘返之意。无怪王士祯评曰:“‘淡墨上春鳞’五字,不从人间来”。就“萍牵棹”和“鸭狎纶”之奇,非有纵横之才不可为。田霡之诗,在清代田园诗人中,是不可多见的。他从王士祯学诗,师法“神韵”,这是清人有口皆碑的。他崇尚“神韵”诗法,学之入理,在“神韵”派诗人中,可称宗匠。
田雯子侄众多,他有五个儿子,九个侄子。在子侄中,除次子曼硕,字揭令,岁贡生,官兵部车贺司主事;四子幼安,字无疾,号南津,国子生,官广东西宁县知县,授文林郎和侄荫丽,字〓馀,岁贡生,官曹州府濮州训导外,以文学擅名者有三。即田肇丽、田合敬、田中仪。
田肇丽(公元1662—1735)字念始,号小霞,一号苍崖,田雯长子。生而聪明,自幼勤奋好学,五岁入塾读书,《四书》、《尔雅》读一两遍就能背诵如流。经常翻阅他父亲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籍和诗稿,便从中探索到一些写诗的规律,学会了写诗,也学会了属对,所以见者都很器重地。当田雯官京师时,肇丽只有十二岁,家中事务不论大小,他都做的无不精细详尽。十五岁补博士弟子,随即反复学习写作,初习推举学业,因屡试不中,坚意不入詹前铁马。后来,在父亲田雯的催促下,不得已由教习知县改补户部司务。升刑部江南司主事;进陕西司员外郎;迁户部江南司郎中。康熙五十年(1713)三月十八日,覃恩加一级,授朝议大夫。田肇丽在西曹时,矜慎自矢,案件大小,必反复研究,详细推理,务求公正合理,否则力争。不畏上官,不惑胥吏,钦恤人命。视一官漠如一时,同寅友高安、朱公轼、福清、李公馥共同推服,好像同胞兄弟一般。随迁户部,司江南财赋,彻底澄清。甫半载,经大司农富宁安仓场总督施世纶保举,监督富新仓。过去富新仓最为弊薮,国众久亏。田肇丽到任后,视事立法严肃,访得利弊总不外攒典老吏手,遂责成他们,恩威并用,革除陋规,即茶果应得者亦悉屏生,一出一入,无不躬亲阅历,百计忙闲。虽寒冬,也不生火,两餐远馈相送,也不问冷暖,清慎勤劳,兴利弊绝,一时相传,均以富新仓为清净场。有满弁二人,企图假传玉命,扰乱仓规,想不行法事,肇丽查明来历以后,亲写书信送到王府,遂蒙“田监督自行鞭责法纪”谕令,于是特肃。差满考核,计盈米二万余斛,得加等。终因一载积劳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八月乞假归里,暂行调治。抵舍后,病情加剧,又增以眩晕之症,缠绵床褥垂十余年。至雍正元年(1723),忽然接到皇帝胤祯的旨谕巡抚,因病未能前往。太子少保塞楞额访得肇丽在家,以抱病未痊回奏,荷蒙硃批“此人可惜,着该抚,加意调理俟,其病痊送京引见”。怎奈沉疴积久,不获仰答九重之春,惟僚倒林下,感激天恩而已。此时,田肇丽老病虽兼,尚堪强勉,故命其子田同之糜禄成均,稍效犬马之报迨。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初一,闻圣驾升遐,哀痛几殆,遂卧病不起,延绵三月而卒,春秋七十有五。田肇丽一生专嗜读书。博闻强记,无所不窥于声律之学,持论特严。古作,以龙门为本,以震川为标;休法,非合宜不轻落笔。自幼经田雯指点,诗文以雄洁明丽见长。所著有《忍冬诗集》、《忍冬文集》、《砚北犹存禄》、《扈从纪程麻衣消寒录》等,《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有《怀堂诗文集》。南北史纂,皆用蝇头小楷,自手录二十年,健关抱病,犹沉酣于载籍中,老不废学表伯业之芳踪。
田合敬,字无慢,田雯三子,岁贡生,官候选七品京官;田中仪,字无咎,号白岩,田雯五子,岁贡生,官二品〓仪卫经历。合敬、中仪兄弟二人,少年受诗于长兄肇丽,风格相似,生平酷爱填词,诗歌间作而已。合敬所著《秋草诗稿》;中仪所著《红雨书斋诗集》均被卢见曾采入《国朝山左诗抄》。今举中仪所作《夏日过濯锦园》五言律诗一首,以飨读者。“为爱园林好,寻幽趁晚晴。华亭存旧蹟,濯园自佳名。曲径莓苔滑,疎篱草树清。到来瞻詠骏,俯仰有馀情。”这首诗一切景物皆任其自然,诗人的心情举止也毫无强制之处,真乃真性情之自然流露,雅出泉林的兴趣,读之佳篇,美不胜收。
田氏一家,除田雯外,最有文名者要推田雯的长孙田同之。同之,字在田,一字彦戚,晚号西圃,系田肇丽长子。幼时聪颖,才思敏瞻,在他六岁的时候,即喜欢读书,视读书如同性命,言说背诵数千言,有祖父田雯之风,深得田雯的喜爱和器重。因此,田雯赐他字为“小山姜”,以小山姜呼之。在田雯的诗中有“客来须倩小山姜,扶我枢迎似仗长”之句。在同之十四五岁的时候,为文尤彰夙慧,出语逼名师宿儒,见者都卜为伟器。年十六补为诸生;十七食饩弱冠,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选为拔贡。祖父和父亲在京师为官时,同之在家一遵家训,远志力图,在磨砺之余,兼工诗赋,固不仅荣怀于一第,虽文高数奇,屡荐不售。康熙五十六年(1717)己拟元卷,仍置副车,直到年四十四岁时,才始举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从此春官四上,仅与雍正五年(1727)科举时明通。雍正七年(1729)分校江南,得浦起龙、叶沃若、罗克昌等正副榜九人;岁在九年(1731)列应谒选县令,田同之坚志不就。此时,其父肇丽养病社下,屡促同之补报,同之不忍拂严命,赴京肄工部学习,时值果亲王允礼统理,同之矢慎不以,身无专职。弛历二年差满,补国子监学正,同之秉公训士,痛绝陋规,每逢堂试,虽雨雪阻途,无有一名旷课或迟到者。任期三年,株守砥节塞捷,经绝攀援,都是同之所奉,职无愆可,以上答国恩,而中光祖德。雍正十三年(1735)冬,会官员缺,果亲王念同之旧日勤劳,许题欲举工部都水司主事,田同之心有所鑑,遂以亲老、家贫不能久任为由,辞官归里。王嘉惊亲书“天马”赋一缣,并书自执金泥,便面以状励之夫。同之学间经济,即敷政水曹,岂足以馨量而展,而得亲王知遇之隆。自诗坛盟主王士祯与同之祖父田雯继没,骚坛无主,几至雅郑并陈。每为诗,必力追唐响尽,洗宋元之陋习。同之在公余暇期之间,与沈确士、张少仪、朱霞山诸名辈治波讨源;为群雅堂之交识者,威谓仁庙十子并驱中原,而群雅诸人堪当后劲云。父亲病故以后,同之忘情轩冕,专承家学,闭户著书,兼之状行后辈,表彰潜德。虽年逾古稀,而灯火丹铅,视壮岁、无少减,但持律严正,从不畧各为假借,以故大江南北,非真能治诗者,亦不敢轻造,是知正法,眼藏不屑之魔俚、笼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届八旬,命子田徵赴省城济南改刻各种著作,并要求徵,凡语中涉及激昂之词,要悉心更正。是年冬,抄摊书犹昔,竟以微疾而端坐长逝。田同之才雄学富,艺苑云遥间曹,淹滞堂蓑不御,得清流于江上,受知遇于名藩。著书十万言,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更不独文章之冠世,笃信谨守。诗追王孟;文法欧曾;词宗姜史;书踵襄阳;旨在新城阮亭。如有攻击新城学术者,几欲拼命与争。覩同之之墨迹者,不惜重金相购。著有《诗竹堂〓稿》、《砚思堂诗文集》六卷、《二学亭文涘》四卷、《晚香词》三卷、《西圃诗词说》八卷、《各体临书》四卷、《西圃丛辨》、《安德明诗选》等,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观同之之诗,既有田雯的精伟富丽,又含王士祯的神韵气骨。如“槐古尚馀清,閒堂落照明。百年松与竹,三世弟兼兄,春雨思前辈,秋风感后生、低徊同谱谊,今昔不胜情”的《古槐堂即事》和“韩陵片石昔曾经,南董休教笑北邢。偏是懵懂拾残沈,剽来孤媚说华亭”的《论诗绝句》及“太仆书堂蔓草屯,白头犹喜见诸孙。青箱不逐田园废,墨妙还同桮棬存。贺监摹书龙透爪,丹邱藏本雪留痕。重翻片石欣无恙,尚想中郎对虎贲”的《赠搢石翁并索家榻》,议论、格律、声响,无一不合。还有《与畹叔编修论诗因属其选裁本朝风雅,以挽颓波》:“畹叔寸心贮千古,说诗沁入诗入脾。殷殷雅意惜同调,停桡三日长河湄。把臂依然忘我丑,我心写兮前致词。风雅颂骚历今古,英灵秀气各含吐。八代三唐两宋间,但有正变无门户。底事有明三百年,分疆别界如秦楚。刘高并革元代风,旋尊台阁归肤庸。李何边徐盛弘正,炳如星日悬天中。讵料公安竟陵起,一则为魔一为俚。魔俚相承溺浊流,赖有黄门追正始。正始未复虞山来,不分雅郑分朋济。堂同伐异恣颠倒,七子前后遭排挤。瑶琴宝瑟置不齿,赏心筝笛琵琶耳。石湖为矩剑南规,五尺之童轻正始。我朝定鼎代右文,宾龙绣虎来纷纷。或如开宝称大手,或如元祐张奇军。名家大家各位置,坛坫巍巍夸并峙。争爇山东一辨香,远近文人无异议。山姜花谢蚕尾倾,野孤怪鸟齐争鸣。泛泛东流视安德,狺狺众口嗥新城。黄钟毁弃飞缶重,长夜漫漫竟如梦。陈相便尔嫉陈良,师有屈兮弟无宋。扶轮大雅非君谁?屈直先自海邦讼。愿君挽弓射训孤,置身千仞宜高呼。别裁伪体君之分,勿使此事终模糊。呜呼!勿使此事终模糊。”先论明代,后及清朝。牧斋是宾,明言也;新城是主,转隐言之,使览者自得其意。无怪沈德潜在《砚思诗集·序》中,评其诗“称指也,微;感心也,异;取格也,高;流韵也,远,挹之有神,索之无迹”。并称赞他“门风、家法两有所得”。同之的古文也深受其祖父田雯的影响,以奇丽博雅为主。沈廷芳见其文,在《二学亭文涘·序》中称他“频登古欢之堂”,评其文“理丰而义切,丽则而雅驯”,“今世之士无复为斯文者也。”
田同之以后,田氏众孙在文名上大不如以前,虽都重文,亦工诗填词,然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比其前辈宗亲要逊色的多。
田雯曾孙田徵舆(公元1701—1759),字孟扶,号清漪,晚号香孤,同之长子。自幼性格开朗,通情达理,无俗情,读书即酷嗜韵语。七岁时,遭母变衰毁成人,踰年随祖父田肇丽读书,京邸一室洛诵,不待教督。肇丽假归谢客,徵舆从祖父为师学文。在外倾耳细听老夫子的教诲,家承祖训,废寝忘食,发奋仕途有成。无奈脾胃虚弱,一病缠绵,十余年来不离姜桂,直到雍正元年(1628)病才痊愈,方可准备重读旧学。此时,恰听父亲田同之例应谒选,祖父服劳无人,委以家事钜细,皆有徵舆负责。不得已补国子生。
徵舆五、七言律,原本家学,兼宗渔洋(王士祯)。每诗成,专主韵格,不是绮靡;填词,则蒨婉韶秀,直逼稼轩。如“残烛暗深更,秋窗闻雁鸣,偏寻异乡客,未送去年声。落落星芒大,凄凄露气
清。何须风雨夕,骚屑自魂擎,”的《秋雁》,诸评为“衣钵专承,不愧家学者也”。且殚心字学,如音韵之异,读意义之分解,无不精细追求,从无只字糊糊致失古人之意。徵舆除才思丰富,有觅句挥毫之外,复工篆刻,于钟鼎篆籀源流正变,既博极无遗而得心应手,尤在林寉田印册上。故据石游刃皆堂堂正正,大江南北得片石者,皆珍爱之。乾隆二十年(1756)冬,徵舆旧疾复作,形神倍减,含悲茹痛,精力愈困,于二十四年(1759)卒。一生著作,然而焚弃甚多,所存惟《石南斋遗诗》一卷、《诗馀》一卷、《磨礲顽钝印谱》四册,论者谓:“威凤一羽可觇五德矣”。
田佺期(公元1705—1748)字云卿,号松尧,同之三子,有个性,三岁染脾疾,十四岁开始跟父亲学文,因才质明敏,有所授、辄心解,得田同之欢喜。越二载,父亲举乡试赴公车,佺期始受外传,学经于章丘焦谷贻、同里李星门等教师。十余年来,佺期虽身卧病榻,而手披卷帙犹故,雍正九年(1731)病体小愈,勉强参加科试,州郡俱膺首拔,督学按临补博士弟子员。此时,田同之在京听此消息十分高兴,喜曰:“世泽可以不绝矣!自赠承德公(田禹民)诗书发祥,传十世无不列黉序者”。乾隆十三年(1748)佺期病势渐重,具废百药而卒。
田逢泰(公元1703—1759),字阶符,号六竹,同之次子。清俊有逸才,书法米襄阳,兼工篆隶,极承家学,书法颇臻神化。其为文,则洋洋洒洒,机畅神流,命意遣辞,饶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妙;其为词、为赋、为诗,无不丰采奕奕,清雋雅正,别具风规。而其性情,纯诚专一尽孝。奉侍嗣祖父(田中仪)之心有毕生孺慕,自顺亲外,不知天下更有何事之可言,间居一室,洁静自喜,庐无纤尘,庭无喧器,一身肃戒,举家競競。听谓“澹泊寡营不慕荣利者欤惜”。
田靖(公元1734—1804)系田雯玄孙,字企共,号小圃,晚年眈于绘事,又号鹊华山人,徵舆长子。十八岁入泮,翌年食饩,科岁两试辄列前茅,名流艳称之,遐迩皆知。四十岁以后以岁贡就职训道,在籍等候选拔。且每日仍与诸弟研究典籍,考校义理。每下笔,千百言如三峡之流泉,滔滔不绝,真有韩潮苏海之观阾封。各县之碑版、文字多出田靖之手,尤能留心邑中典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续修志书期间,与邑中名宿讨论诗学。日夕往来,惟脱稿辄弃无存。尤精隶书,当时,州城庙学各碑犹存。真可谓“善承先志,以启后昆者也”。
田〓(公元1739—1810),字举望,号钝吟,徵舆次子,出嗣胞叔田佺期。性情豪迈,家学渊源,好吟咏、喜结纳。早岁入庠,屡踬秋闱,年未四十以恩贡就教职,选授兖州府泗水县学教谕。抵任后,召集生徒命题观风择优给奖,士论熙然。泗水县居曲阜东,偏留学受业者日众。每日讲研经史,分期面试,聚首青灯卓然,有鹿洞鹅湖风规。田〓在泗水县三载,但学官清苦,薄俸不足供给,〓则寄信于家,家中变产弥补继则,其妻刘孺人典质簪珥、衣物以助之,而田〓全然不知,直到其兄田靖函告,始知梗概。遂决意告归林下,卒年七十有二。
田琦(公元1765—1945)字景韩,号香雨,田雯仲弟田需的玄孙。品端学粹,体健神清,其严正之气使人望而生畏。家道素寒入学,食饩后,延请马学博为师,马学博学规甚严,琦每日必正襟危坐,虽盛署严寒,亦著洁净长衣。言必行、信心敬,动作有常毫,无惰慢之气,真所谓先正典型。族中兄弟行书法端正者,如企共、钝吟、德正、怀雨等,常以此为口实,琦则懔然自励。未十年,居然自摹成一家,笔姿遒劲,超凡迈俗。每日必临池恭书,以欧柳为正宗,而小楷,则取法于邢董。素少交游,惟最重与同里诸儒,研究经学,探讨精深。
田晋(公元1768—1831)字锡庶,号裴园,田雯玄孙。性沈毅,少言笑。上承祖业,俭以持躬,勤以处事;好读书而亲近耆德,髻年入泮,次岁以优等食饩,主持家政,日理繁剧,不能应试,遵例报捐训导于改捐州同,并加二级。
田璞,字英玉,号怀雨,田需玄孙。性谨饬而学闳,通诗文、韶秀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于乡;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春闱,家况清贫,亲族集资随父北上,行抵河北境内潞河晚宿,客邸闻妇女哭,哭声甚哀,询问得知有鬻女葬亲者,父子以资四十二金倾囊相赠,俾免离散之苦。谁知是巧合,还是作善降祥信有征,田璞中试名次与赠金之数正好相符。殿试用为内阁中书舍人,屡充乡、会试同考官,国史馆分校截取同知,未掣签而玉楼赴召,士人痛之。
田雯元孙田祐(1766—1832)字伯承,系田〓长子。性灵才敏,幼主家政。因母亲刘孺人背患疮症,延医诊治无效,遂精研外科,参阅内经及名贤医书。自为刘孺人治疗始,获痊可肄力二十余年。专精外科及小儿痘疹,遵照古方配合良剂品类多种,凡经田祐诊治的,无不应手奏效,名播遐迩。时值嘉庆纪元小儿染痘疹,而伤者颇多,延田祐诊治,均庆更生。遇贫寒之家,捨给药品,均诵为卢扁复生。邑候原有田祐所立育婴堂,收诊贫婴二百余口,每日诊治,两月有余均获安全。抚宪奏奖九品职衔。道光十二年(1832)卒世。
田春润(公元1784—1869)字沐堂,雯之元孙。慷慨好义,论辩是非,非归于真,是真非总使一合于正而心不止。读书必求明理,唐宋理学诸家辨别最详,山东季芝昌极赏识,取第一名入泮。次年科试取绿优等,补为增广生员。随后因家中落,教授生徒以自给。苗家胡同,现德城旧有田雯捐修董颜书院,邑候舒化民知春润清正,禀承督粮道鲁垂绅捐廉,就该祠设立义塾。田春润祖父田同之遣有河西坟台庄薄地数十亩,凡亲族之居乡来城者,春润必具饮馔留住,虽典质衣物,力为供给,有事必为办理。有鬻女者,恐流于匪人之手,春润虽无余资,取贷给钱留养,择乡佃中忠诚老实有力之家,备奁妆而后嫁。兄弟、邻里雀鼠相争,得春润一言即释,人比以王彦云。
田元春(公元1785—1834)字寅卿,号槿篱,一号对桥,晋长子。体质而健,饶多才能,清嘉庆十八年(1813)科拔贡,二十一年(1816)科举人,道光之年(1826)科成进士,补授甘肃平罗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知县。宁夏地方民性强焊,莅任三月,政平讼理咸歌乐利地。期间,青海孔道正值军务倥偬,经理征西军后路粮台,任事六载,贤劳卓劳,历保直棣州知州,在去部途中,身患痿疾,遂呈明乞假归籍。卒年五十有一。
田兆春(公元1818—1876)字芳桥,晋第六子。饶有才能,性情沉静、不爱言笑。字学苏欧,思清性逸,虽屡列前茅,可未得一第,淡于进取。好读奇书,尤精青囊之术,深得卢扁堂之奥。道光、咸丰年间,瘟疫流行,小儿患痘疹者甚多,夭伤者尤众,经兆春诊治者,症虽险而无伤。并自制药品施捨数十年不辍,名传遐迩。
历史进入十八世纪的时候,田氏已传至十四世,在田氏第十三世子孙中,较有名气者主要三人。
田泽普(公元1787—1858)字义路,国学生。居住于今德城区袁桥乡清寅寺村。泽普身颀貌丰,声音洪亮,慷慨豪爽,礼义一经,有任侠之风。清道光、咸丰年间,金陕失陷,京津四方震动,人民各谋保聚。泽普自作贸易,常赴各村,每遇人有难,辄拯济,故有善人之目。在今赵虎镇避雪店设油粮、杂货肆,逐渐兴隆,往来商旅,知名慕义遐迩皆至。后与河北吴桥张春圃合股贸易,从此财源日盛,家道日隆。凡戚族之贫乏者,无不赒〓;自修圩围,收容附近庄村老幼妇女,按口逐日给粮,为避乱之计。舒州牧到任后,创设乡会试宾兴省垣,劝增号舍,捐修庙学,以及劝积仓谷、设粥厂、疏通河道,无不量力捐纳,名存档册,载在碑碣。
田一成(公元1830—1889)字子康,号竹君。幼颖异,有特识,家道虽寒,好学不倦,尤好绘事。童年应州府试,具列前茅。咸丰初年,深虑贫窘,难供菽水,买舟北上游于京师,与僧人觉诚善居迎恩寺中。后随伊忠阿前往湖北荆州任右卫守备助理。除案犊此外,即以绘事遣兴。有“本是无心原上草,谁知有意钵中莲”之句。
田致(公元1855—1881)字和卿,号详允,系田氏第十四世子孙。幼颖异有至性,绕有才能,虽处于忧患贫窭之中,嗜读不倦。田致学文于徐纯生先生,下笔轶宕,迥不犹人,十八岁即入泮,饶有管蕴山、周犊山胎息,力勤举业铮铮有声,后以优等补为增广生,光绪五年(1879)乙卯科,乡试备中以额满被抽,遂患咯血贲志以没。
综观田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一部效忠明、清王朝的历史,众多族人得到了奉直、奉政、通奉、中宪、朝议大夫,文林、徵仕、修职郎等赠封号。他们不是夫贵妻荣,而妻妾也以支持丈夫效忠皇室;教育子女荣宗耀祖,继承田氏家风为己任,因此,也一一得到恩封。禹民的夫人焦氏封太宜人;三戒的妻子宋氏封安人;绪宗的妻子张氏恩封太孺人、宜人、恭人、赠太夫人;田雯的妻子马氏亦恩封孺人、叠封宜人,再封恭人,累封夫人、又赠夫人……;这些封赐表明田家的男男女女、世世代代,堪称尽忠守节的楷模。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受制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因此,历代史书及地方志有关才女的记载,可谓寥若晨星,能称上名士者更是凤毛麟角。田氏妇辈中,文学造诣较深是田绪宗之妻张氏太夫人,时与王伊妻何氏并称清代德州两才女。张氏太夫人,出身于德州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儒士家庭。父亲张祯,博学多才,对经史、文学都很有研究;母亲是德州望族之女,工书法,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张氏从小酷爱读书,少女时就阅读了《四书》、《五经》及历代文史名著。她擅长吟咏,到暮年,尤手不释卷于佛氏之书,工于诗,所写诸作,有的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有的反映少女恬静的心境,有的则是她读史览物的抒怀。其诗作,清明雅正,案抚遥深,
同代文人读后,赞叹不已,称赞她“才力华瞻,见识宏富,不类女子”。可惜存世不多,惟在《茹茶吟》中仅存绝句三十首,被选入《山左诗抄》。《清诗别裁集》、《德县志、艺文篇》收入了她的部分诗篇,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对她极钦敬。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