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明清时期德州田、卢、李、谢氏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52
颗粒名称:
明清时期德州田、卢、李、谢氏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92
页码:
99-190
摘要:
本文写的是对明清时期德州田、卢、李、谢氏四大家族的记述。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德州
四大家族
内容
中国人崇拜祖先,作年谱,专有“谱前”部分追述历代祖宗;论学术,也首重学者的家学渊源;甚至宋人郑樵撰写煌煌史著《通志》,也以“氏族略”列于二十略之首。说不清什么为因、什么为果,更多的则是在因果不断置换的过程中而逐渐强化、根深蒂固的传统,使得家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确实成为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背景”。因而,家族史对于人物研究并非是无用的长物。
德州,是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它东临渤海,西望太行,北靠古都北京,南以运河可达苏杭二州,地处要冲,四通八达,给城市发展、商业贸易都奠定了优良基础。它从夏代已封为鬲氏之国,隶属兖州;周秦属齐,汉魏为鬲县,古黄河曾经此入海;隋至唐宋,得永济渠之利,再加河渠横贯,成为适于农、林、牧、渔业发展的富庶之地。特别是元代南北大运河开通之后,德州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明清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都很发达,再加上这里出产罗墨露名酒,南北过客无不到此停留;这里又是名胜游览之地,古迹名胜甚多;有汉鬲城遗址、小胡城、落星城、永庆寺、慈氏寺、铁佛寺、董子读书台等,吸引了一大批游客,成为运河岸上的一大名城。当时不仅是过往客商的聚散地,也是文人墨客的游赏之所。就连帝王将相、皇家子弟、达官贵族,也争相来此游览。康熙皇帝曾两次巡幸德州,皇太子允祁曾来这里长期就医治病,大臣们亲临此地的就更多了。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兴盛。明清时期,这里相继有崇仁、醇儒、繁露、州卫、正谊五大书院,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在朝廷和各地为官。德州的几大家族,名人丛书不穷。田氏、卢氏、李氏、谢氏、萧氏、冯氏、罗氏、赵氏、孙氏等,都子孙相继为官做宦。在这些大家族中,跨越时间最长,以宦绩、诗文而扬名的当数以田雯为代表的田氏,以卢见曾为代表的卢氏、以李浃为代表的南李氏、以李源为代表的北李氏和以谢重辉为代表的谢氏。
事实上,田雯、卢见曾、李浃、李源、谢重辉都是古老传统的信奉者,作为学者,他们都留下了关于家世的记述。其中,田雯的《安德田氏家谱》考起于“辨得姓之陈”,止于“陈宗世系”表,具有学术性;李源的《德州北李氏族谱》与卢见曾、谢重辉的《家世节录》,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传示子孙的意义。
一、田氏家族
田氏家族在德州堪称望族,主要是以宦绩卓著、诗振骚坛而扬名。照田雯的说法,田家之儒雅彬彬,乃其祖田实栗以后事,而振起之先声,却在高祖田三戒时。田氏的远祖籍属河北省枣强县。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令迁移郡“平民充实于平原”,家居河北真定府枣强县的田畹,与其弟田畴于明永乐年间迁来德州崇五里二甲落户,居住南关,以农为生。这便是德州田氏的始祖。
田畹,是田雯的始祖,自枣强迁居德州,到清末已传至十六代。共有庠生37名;贡生38名;国子生29名;举人、恩贡各2名;进士7名。象这样一个在400多年的历史中,祖孙相继登科的事例的确少见。当然,在封建社会靠开科取士的制度下,能步履维艰地接传下来是很不容易的。难怪世人将田氏家族的荣登皇榜列为科名佳话。
田禹民,是田畹第三子,系田雯二世祖。自幼非常喜欢读书,可初步学得一点语文知识后,便放弃了学习。直到近三十岁时才有所觉悟,开始苦读经书,成为德州文坛上的著名人物。虽未登一第,但给以后田氏的崛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子贵,明赠承德郎、户部云南司主事。
田三戒(公元1510—1561),字子慎,号中泉,田雯高祖。容貌庄重,才思明晰、敏捷,记述不忘特别喜欢咏诗,善做文章。年二十岁时,其诗文就居州城第一,随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举于乡。为奉养双亲,考取功名,在居侧南廓外堤荫树下,苦读书达十七载,终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登进士第,授户部云南司主事、员外郎,以廉洁闻名于世,人称中泉先生。在督漕三吴的时候,时遇灾荒,各地发生流行性传染病,三戒领命赈济灾民,亲临灾地看望病民,染病卒于京邸,封赠承德郎。
田高(公元1548—1601),字绍泉,田雯曾祖。知识深广,慷慨雄迈,风仪秀整,乐施好善。读书所遇难题,必攻破精心研究。为获取一第,苦读诗书,对家中的任何事情不闻不问,致使家景渐落,初靠父亲田三戒给他遗留下来的财产度生;所穿粗布衣衫,居所陈旧,室内除数百卷书籍外,并无它物,家境非常困难。最后生活所需也只好依靠岳父丁未成家供给。
田实栗(公元1577—1645),字裕所,田雯祖父。疏眉广额,布袍方履。年少时,虽家庭贫困而力学不辍,尽心奉养双亲。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哭泣守孝达三年之久,然而“不忘经史,其博洽淹贯,宿儒不能及”。应童子试,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文为当时主持院试的官员赏识,旗开得胜的得意,使的实栗把赴鹿鸣、饮琼林看得易如反掌,以为蟾宫折桂指日可待。后来科场屡屡失意,实栗时时反思这段时期的心情。童子试的成功使得实栗志满意得,以为功名有望,然而童子试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接踵而来的只是科举途中的屡试屡败。但对科举成功的希望和憧景时时激励着实栗在科举的途路中孜孜矻矻,艰苦跋涉,毫不懈怠。为了在科举中获得更高的功名,他日夜攻苦,冀博一第,都是“枯坐摊书四壁闲”,可应试过后,结局总是名落孙山。满腹经论,抱负如天,徒憎悲愤而已。生活困顿,科场磋跎,使实栗饱受精神折磨,常常是冷汗沾衣,魂飞出舍,屡问青天。而后,实栗在家乡坐馆授徒,边授课边应考,虽屡试不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从小由家庭和父辈熏陶培养而成的信念,始终没有淡泊社会以科举为本位来衡量士人的价值的时代观念。到老不忘进取,并时常引导自己的子孙走此途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在田氏家中,实栗是位家法甚严者,在他居住的庭院内,只可听到读书声,不可听到妇人语。每当相议绘画、书法时,他都严肃对待,加以激励,比较书写文字,行事得失都以黑白圈识。憎恨一切不良行为和恶人、坏人,喜为人排忧解难,论议才鉴足以辩物,思理足以研幽。明末清初,到处战乱,兴废多变,他经常为此而叹息,沾襟泣下。每年族人祭奠祖先,都是向族人讲祖德、话农桑,终身如一。昔日已去,杳如黄鹤,实栗老人怀着悲愤不平、无奈和遗憾,在六十九岁告别了他为之憔悴一生的人世。著有《明儒案》四十卷。赠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门人弟子谥贞曜先生,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二日崇祀德州乡贤祠。
田绪宗(公元1609—1654),字仿文,一字卯慈,又字文起,号蓼庵,田雯父亲。河目海口,高额巨颡,甚称当代髦杰。七岁开始入学读书,日记千余言,明天启五年(1625)在家以父实栗为师;明崇祯三年(1630)补州学生;六年(1633)为生活之计,携妻带女设教于河北省吴桥县桑园镇;秋乡试不中;十四年(1641)返回德州,设教乡熟;十五年(1642)十月,闻州城戒严,自南关搬至城内竹杆巷居住。清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军攻破京师,各省、府、州、县大乱,州人拥明宁藩裔朱帅钦为济王,虽授予田绪宗一定官职,可他对此坚志不就,避迹河北省故城县鬲津村其兄田赞宗家中,坚持学习;二年(1645),济南诸州邑乱平定以后,田绪宗自河北故城回到德州,参加应试,学使房澹庵谓文“有归震川风味,拔第一食饩”,五月,由于父亲去世,再加时局多变,因此,田绪宗每日悲天忧愁,闭户著书数年。因屡试不中的悲愤和无奈,使得田绪宗也不免牢骚满腹。同时,也使他多少看到了科举的弊端,然而明知痛苦,他还是要去实践痛苦。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十二岁的田绪宗,终于清顺治八年(1651)秋乡试中,中试十二名,受知户科给事,与他一起参加乡式的同门六人,以绪宗为冠。九年(1652)举礼部中试一百名,通过每科的查问、校对,会试去掉会元程可则等,改为九十四名,受知学士胡比庵、成青坛,检讨章紫仪,同门二十三人殿试邹忠倚榜,第三甲第三百一十三名,观察户部政事,五月回籍,九月檄选馆职。同年白乃贞、曹尔堪相约入京与试,因继母钱太夫人病重没能前往,每日在家读蓼茂莪之诗,掩卷流涕,故自号蓼庵。清顺治十年(1653),原广川郡旧有汉董子祠读书台遗址,荒圮不治已久,唐朝颜真卿为平原太守,醇儒忠臣,异代同揆。田绪宗将其创建合祠于卫运河东岸,额曰:“董颜书院”,集士之能文者讲学其中。同年八月,清廷来文,田绪宗被授为浙江处州府丽水县知县。十一年(1654)二月抵任。丽水残色,荒凉凋敝,催科紊乱,徭役、赋税杂乱凶暴,地方官吏上下干扰,民众非常困苦。田绪宗到任以后,便核对土田、户口,按照规定实行土地登记,制造户口之册,来核计盈欠;按户口均担徭役、田赋,尽管这种变革很小,触动面不大,但传播很快。小小的丽水县城沸腾了,在灾难中挣扎的人们获得了清风,张开了笑脸。丽水县城西五十里,碧湖区堰头村有一条通济堰,南朝梁天监年间所筑,水分四十八派,浇灌着万亩粮田。通济堰初用木筿建造,南宗开禧年间改筑为石坝,后因天降暴雨,大水决堰,粮田冲坏,蛙鸣一片,为修复此堰,以利于民,田绪宗多次单骑到实地察看,聚集百姓整修,使附近村民从此得以兴盛。又丽水学宫在择山之上,世传李邺候泌所建,韩愈作记,兵焚圮废。绪宗随出俸金新立“丽泽大社”,集诸生在此讲业谋艺。到任三月,丽水人民有歌曰:“邑候清鸡犬宁,邑候廉妇子安”,对田绪宗加以赞扬。其年五月,丽水习俗农历五月五日龙舟水嬉,田绪宗与温处道付梦〓、知府王崇铭、推官赵霖宫相靓河上,因天气炎热,中暑啜寒泉成疾,加之疲劳过度,七月九日卒于任所,时年只有四十六岁,“邑民哭之,效桐乡之祀”,历久不忘,载在名宦。恩赠通奉大夫、刑部左侍郎加一级;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十二月六日崇祀德州乡贤祠。
田雯(公元1635—1704),字纶霞,一字子纶,又字紫纶,号山姜,又号漪亭,晚号蒙斋。自幼聪明灵利,智力超群。由于父亲设馆教读,田雯从贤母张太夫人之教。在母亲的教导下,五岁即能背诵《孝经》并入塾读书,以父为师。明崇祯十四年(1641)随父母自桑园镇返回德州。日夜苦读,勤奋学习。
清顺治元年(1644)春天,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亡。不久清兵入关,满州贵族统治者定都北京,清军向各地进攻,清廷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政策,屠杀汉族士民,推行圈地运动,把无数粮田变为牧场,激起了汉族人士,尤其是江北士民的强烈反清情绪,纷纷起来武装反抗。田雯当时年仅十岁,政治上却有了一定见识。尔后,他闭门读书,在学习文学、诗词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学问大有长进,十二岁学诗成文,出口成章,步出诗句,深受当时名士称赞;十六岁冠童子试,其为文,言泉独涌思风若神,有如巨灵劈掌蹠自高,又若长河一泻曲直千里。十八岁参加应试不中;二十岁参考仅中副榜。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才科中举人。康熙三年(1664),在京经过礼部会试和皇帝主持的殿试,田雯以二甲第四考中进士。
田雯考中进士后,翌年坐船到达京城,皇帝未有立即授予他官职,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节推职务,办理一些勤杂事务。到康熙五年(1666)裁节推时,才给他一个从七品的内秘书院办事中书舍人。田雯第一次到内秘院办公,就遭到了同年翰林的侮辱。尔后,是经常看人家的脸子行事,并且还时常遭到他人的嘲笑和打击。仕途的坎坷、官职的卑微、居京的困顿、别人的侮辱和嘲笑,使田雯从精神上深受打击。因此,他也不免时常有些自叹。
康熙十一年(1672),田雯受命主持顺天乡试,得人很盛。因他“秉质纯良,持心端谨,简司翰墨”
恩授征仕郎。康熙十二年(1673)苦熬了七年的田雯才升为户部福建司主事。次年升为云南清吏司员外郎加一级。康熙十五年(1676),身为工部营缮司郎中的田雯,奉命前往北京城东通惠河上,监督大通桥漕运事务,按时完成任务,竣工后,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认为他“持躬克谨,莅事惟虔”。两年后,再补工部虞衡司郎中。在此期间,田雯已是著名诗人,官品虽屡有升迁,但仍感到“养生须谨如防寇,再仕真痴是画蛇。拙不合时休自悔,老犹多痒倩谁爬?”有时甚至想到弃官归隐。因此,他又不时感叹“十载为郎”《乞归不得》。他爱学愚山,愚山即施闰章,为清初著名诗人,有“南施北宋(琬)”之说,田雯同这些名人颇有交往,他不墨守一朝一代、一家一派,而是博采众长,自铸伟词,力争不同凡响,务期出奇制胜。康熙十六年(1677),诗坛盟主王士祯在京选《金台十子诗》刊行,当时有十位著名诗人作品被选,田雯就是其中之一者。足见其文学造诣之深,诗作知名度之高。康熙十八年(1679),皇帝诏内外大臣荐举学鸿之举,用者九十五人,田雯在内,于是诗名噪长安。同年七月,因地震,田雯自北京万里桥边迁居崇门外,作山姜《移居诗》一篇,和者百余首。由于田雯在此期间政绩显著,官声甚好,曾三次被康熙皇帝召见于瀛台(今北京中南海处),并被派往廷外就职。
康熙十九年(1680),田雯被擢升为江南学政道按察使司佥事。清初的江南,因战乱不断,致使文化低而薄弱,士子淹没于共同的逃脱、毁坏和懒惰。田雯到任后,便着手振作士气,经常到各地书院为诸生讲学,制定了治理教育的条例十五则,来教导和约束士子,文风大振。在淮安、扬州一带人士中,有“田圣人”之称。康熙二十一年(1682),田雯任期已满,在此期间虽政绩尽管突出,但却受到地方督抚的忌刻,四月交代御任,七月二十四日回乡养病。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田雯已五十岁,被补授为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院右佥都御史,督粮湖北,十日内办荆州兵粮六万石。湖北兵饷自道库,库官存扣零头沿为陋规,田雯全部予以革除。又设易知单,准许押船运粮官兵,递交公文即可验收放行。抽查运载大米,预查册内新船,令押运粮官兵当堂抽签,使索贿受贿、营私舞弊等事近绝。同时逮捕了损害国家、盗窃粮食的强盗,按照大清条律,分别进行了惩处。“上益才”,为布政使司参议。二十五年(1686)擢光禄寺少卿、迁大理寺丞、晋鸿胪寺卿,三职变动为时不过月余。二十六年(1687)四月,命巡抚江宁,成为总理粮储、提督军务的地方大员。行前,田雯到乾清宫向康熙皇帝辞行时,不但受到皇帝的勉励,而且康熙皇帝赐鞍马,命内务大臣相陪,设宴相送于瀛台。
田雯自四月下旬离开北京,到五月底才到达江宁,此时江宁一带是阴雨连绵,大水淹没了农田,堆积的谷物见不到阳光,发生腐烂;水道运粮的船只也只好改变;米价上涨,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直到六月底水才退去。田雯根据此情向朝廷具奏五大疏请,报告灾情,请求减免江宁一带的进贡米,要求官府停止在本地购粮,都得到皇帝的同意,使灾民得以平安度过灾荒。又请动用国库里的钱财,疏通京口大运河,以节省每年拨用大量的资金来修治。并请减湖田赋税、免铜课,都一一得到皇帝的批准。由于水旱灾害发生,江宁一带当时生病的人很多,田雯千方百计筹得一笔经费,并拿出自己的积蓄,在城内设置了两所病坊,派遣医生为人治病。为此,苏州人民对他十分尊敬和感激,立“长生位”于虎丘山寺,以示怀念。是年秋,田雯又奉命同两江(江苏、江宁)河道总督董讷、靳辅一起调查长江下
流河道,田雯提出了《用清刷浊》治理方案,因意见不同而没被采纳。二十年后,重议治河时,便采用了他的治河方略,并获得了成功。
康熙二十七年(1688),田雯奉旨调抚贵州,贵州地处偏僻的西南边陲,为黔(贵州)桂(桂州)、川(四州)黔、黔昆(昆明)、湖(湖南)黔四省交通要道,地理条件差,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民族关系复杂,是做官者视为畏途的一个地区。田雯巡抚贵州的时候,时值刚刚平定吴三桂,社会百孔千疮,急待休养生息。田雯自五月份到任后,和蕃爱民,教化蛮异,不用剿杀,深得诸蛮夷拥戴,处蛮荒四载,声震三苗,威服遐荒。康熙三十年(1691)七月,田雯因母亲去世离贵,临行时,“泣送者百里不绝”。人民为了感激田雯的政德,集资筑建了“山姜别业”祠,以示永久纪念。
康熙三十二年(1693)十二月,田雯在家守孝期满后,被召回京为刑部右侍郎,翌年转左侍郎;三十六年(1697)总裁礼闱,殿试读官;三十八年(1699)六月,迁户部右侍郎,九月转左侍郎。功勋卓著。康熙四十一年(1702)正月,因病致仕归里,捐资修书院、学宫,赈济贫民,三年后卒世。田雯不仅宦绩著称,而且诗名誉满朝野。有以其诗振骚坛,与王士祯并声驾的说法,他留下的著作甚富,有《古欢堂文集》十二卷、《古欢堂诗集》十五卷、《长河志藉考》十卷、《黔书》上下两卷、《幼学编》四卷、《诗传全体备议》八卷,皆入《四库全书》。还著有《楚储米议》、《观水杂记》、《游太室、桐柏山、少林寺、司空园记》、《宝泉记》、《黔苗蛮记》和《苗俗记》等。(详见《德城文史》第十六辑,清初著名文学家田雯)。
田需(公元1640—1704)字雨来,号鹿关,田雯仲弟。天性纯孝,年十四岁时,随父亲田绪宗到浙江丽水县读书,父亲去世以后,内遵母训,从兄田雯学事,并以兄为师。其为文,古淡沉刻,有先正风格。童子试时,文被翰林院侍讲施闰章所赏,补学官弟子,康熙五年(1666)举于乡,十八年(1679)科进士,南清宫殿试,廷对洋洋数十言,深切时事,大学士宋文恪将要用为首甲,因会试中有压挤者,置二甲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1681)御试第一,改官编修。是年,遇覃恩敕,授文林郎。二十三年(1684)典试河南,所选拔者全都是知名人士,时有铁细珊瑚之誉。二十四年(1685)克纂修《明史·官》;二十五年(1686)正月,分修《幸鲁盛典);三月克大清一统志纂修官,分修《山西志·一卷》。二十六年(1687)春,染脾疾,入夏益剧,乞假归里。田需在职期间,勤奋谨慎;居家孝友,闭户著书,动必循礼,远近都敬佩他为人正直。他气量超越,神姿濯秀,读书学习经史,讲求掌故。每说一事,当如跻胜千岩万壑。遇有异见、异闻,随时记载在木片上,在此中间取古人以事为证据,来治理文学当中的病症,或杂书已意论断。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至三十八年(1699)的六年间,撰成书稿八卷,名《侧垫禄》。其为诗,用心独苦,取法古人,不专一家;每有作句,必洁思深旬,煅日炼而后成。所著有《潞河涉江诸集》,然而独藏于箧中,虽盛多,也不于人看,就连他的哥哥田雯也未曾多见。归田后,田需在卫河东岸筑一茅屋,构“鹿关”精舍,贮书其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水灾,家无封殖,饥人有请乞,倒廪倾囷,各献其意以去,活者甚众。同年,康熙皇帝南巡驻〓德州,赐御书唐人王维《白石滩》诗一幅,并于诗中标举“水东”二字,属弟弟田霡安居处所作书榜于草堂,赋诗四章,以纪君恩。田需有父遗田百余亩,在屯氏河东,春秋佳日,巾车往还,与田夫野老相周旋,年未五旬,黑髭入山,已成白发。康熙四十四年(1705)秋,忽然得病,痢侵五十余日,自知不起,坚谢医药,赋诗二章,有“不作〓泥带水行,依然兄弟雁行期”之句。其乃眉山未了,愿结来生,文字因缘,坦然回向。年六十五岁而卒。康熙四十六年(1707)二月二十日崇祀德州乡贤祠。著有《水东草堂诗》一册,约百余首。其诗、其意幽深,其词典赡,与田雯精伟典丽的风格相近。
田霡(公元1653—1730),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晚号菊隐。田雯季弟。年少时,虽家境贫困,但苦读诗书,颖悟绝人,甚有奇才,从官定山学,后拔入太学。游京师,与海内前辈角雄争长,诗名大显,又从王士祯交往,深得“神韵”之旨。与兄田雯、田需诗格迥异。清康熙八年(1669)入泮宫,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三十四岁的田霡由拔贡生受山东聊城堂邑县教谕不赴,归乡卧室田园,以城隅竹杆巷为宅。曾先后两次出游河南嵩山、扬州、金陵诸地,晚年性爱养花,建“数帆亭”,编篱为界,以花缘之采三教论“香城”二字榜於门人,故以“香城先生”称之,并不是什么别号。清雍正六年(1728)田霡七十六岁,既老又有病,忽冷忽热,笑而言“我将为谀墓者扮此面目,夫人之死,不无墓志之难,而失其本然之患。柳子华、赵嘉、王绩、杜牧诸君子,其先我而知者,爱亦操笔而自志。”故以自志以终老。田霡一生无他爱好,除艺菊、察天时、择地利、勤栽培、剿虫蠡,能使菊性与人性相合,人工与花工并运之长外,以诗酒田园为乐。数十年来,籍诗而投交者,不止德州人。他知诗,日不关曹刘之墙,足不履潘左陶谢之阈,即事吟咏以道,性情而已。著有《鬲津草堂诗集》、《三韵摭言》、《南游稿》、《菊隐集》等。可惜,这些诗集只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类,而不见其集。仅在《国朝山左诗抄》中存有数篇。田霡之诗,最能代表其风格的是《鬲津草堂诗集》、《菊隐集》和《南游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一生最得意的是“以七言绝句自负,自少至老”。如“初如长干第一关,果然幽境出尘寰。西风黄叶南朝寺,前面长江后面山”的《宏济寺》和“数间茆屋傍城隅,杨子天教寄一区。遥对水西慈氏寺,时拖籐杖访文殊”的《自题鬲津草堂》及“城西一路柳如烟,正是清明上已前。携酒呼朝来高海,满树红雨杏花天”的《西村看杏花》,景物布图清晰可见,色彩雅丽闭目可思,皆有清奇之妙和自然之美。田霡古体诗,以五古尤佳,诗中能抒写性灵,虽囿于田园之中,终成一丘一壑之趣。谈之,如饮甘甜之醇,满口余香,从中可以领略到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之致。如“犯晓登云顶,日午仅陟半。不知几多高,上为云所慢。复穷千百级,忽已凌霄汉。擘挐立岑椒,裹云坐石畔。开口竟可吞,入手不容玩。袖归拟赠客,解衣随风散”的《鼓山看云》,写来兴会超妙,余味无穷。诗人通过看云写云,构思的千变万化,性灵之爱蕴在其中,真可谓“登临之作,易出幽奇”。田霡律诗,本于风雅。源于魏晋之风。在自然淡泊中,见其高雅之度,具有“神出古异,淡不可收”之趣。如《春日杂泳》中的其二:“花事才经眼,闲游到鬲津。柔兰浮野岸,淡墨上春鳞。放艇萍牵棹,垂竿鸭狎纶。春童颇解事,隔水唤渔人。”和“最爱钵盂顶,孤峰直插天。山腰盘鸟道,石罅泻龙泉。白社僧先生,黄昏客来还。耽奇亦为累,竟日满层颠”的《钵盂峰》,真是山水有意,泉林多情,读来如痴如醉。物我两忘,有超脱尘世,留恋忘返之意。无怪王士祯评曰:“‘淡墨上春鳞’五字,不从人间来”。就“萍牵棹”和“鸭狎纶”之奇,非有纵横之才不可为。田霡之诗,在清代田园诗人中,是不可多见的。他从王士祯学诗,师法“神韵”,这是清人有口皆碑的。他崇尚“神韵”诗法,学之入理,在“神韵”派诗人中,可称宗匠。
田雯子侄众多,他有五个儿子,九个侄子。在子侄中,除次子曼硕,字揭令,岁贡生,官兵部车贺司主事;四子幼安,字无疾,号南津,国子生,官广东西宁县知县,授文林郎和侄荫丽,字〓馀,岁贡生,官曹州府濮州训导外,以文学擅名者有三。即田肇丽、田合敬、田中仪。
田肇丽(公元1662—1735)字念始,号小霞,一号苍崖,田雯长子。生而聪明,自幼勤奋好学,五岁入塾读书,《四书》、《尔雅》读一两遍就能背诵如流。经常翻阅他父亲陈列在书架上的书籍和诗稿,便从中探索到一些写诗的规律,学会了写诗,也学会了属对,所以见者都很器重地。当田雯官京师时,肇丽只有十二岁,家中事务不论大小,他都做的无不精细详尽。十五岁补博士弟子,随即反复学习写作,初习推举学业,因屡试不中,坚意不入詹前铁马。后来,在父亲田雯的催促下,不得已由教习知县改补户部司务。升刑部江南司主事;进陕西司员外郎;迁户部江南司郎中。康熙五十年(1713)三月十八日,覃恩加一级,授朝议大夫。田肇丽在西曹时,矜慎自矢,案件大小,必反复研究,详细推理,务求公正合理,否则力争。不畏上官,不惑胥吏,钦恤人命。视一官漠如一时,同寅友高安、朱公轼、福清、李公馥共同推服,好像同胞兄弟一般。随迁户部,司江南财赋,彻底澄清。甫半载,经大司农富宁安仓场总督施世纶保举,监督富新仓。过去富新仓最为弊薮,国众久亏。田肇丽到任后,视事立法严肃,访得利弊总不外攒典老吏手,遂责成他们,恩威并用,革除陋规,即茶果应得者亦悉屏生,一出一入,无不躬亲阅历,百计忙闲。虽寒冬,也不生火,两餐远馈相送,也不问冷暖,清慎勤劳,兴利弊绝,一时相传,均以富新仓为清净场。有满弁二人,企图假传玉命,扰乱仓规,想不行法事,肇丽查明来历以后,亲写书信送到王府,遂蒙“田监督自行鞭责法纪”谕令,于是特肃。差满考核,计盈米二万余斛,得加等。终因一载积劳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八月乞假归里,暂行调治。抵舍后,病情加剧,又增以眩晕之症,缠绵床褥垂十余年。至雍正元年(1723),忽然接到皇帝胤祯的旨谕巡抚,因病未能前往。太子少保塞楞额访得肇丽在家,以抱病未痊回奏,荷蒙硃批“此人可惜,着该抚,加意调理俟,其病痊送京引见”。怎奈沉疴积久,不获仰答九重之春,惟僚倒林下,感激天恩而已。此时,田肇丽老病虽兼,尚堪强勉,故命其子田同之糜禄成均,稍效犬马之报迨。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初一,闻圣驾升遐,哀痛几殆,遂卧病不起,延绵三月而卒,春秋七十有五。田肇丽一生专嗜读书。博闻强记,无所不窥于声律之学,持论特严。古作,以龙门为本,以震川为标;休法,非合宜不轻落笔。自幼经田雯指点,诗文以雄洁明丽见长。所著有《忍冬诗集》、《忍冬文集》、《砚北犹存禄》、《扈从纪程麻衣消寒录》等,《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有《怀堂诗文集》。南北史纂,皆用蝇头小楷,自手录二十年,健关抱病,犹沉酣于载籍中,老不废学表伯业之芳踪。
田合敬,字无慢,田雯三子,岁贡生,官候选七品京官;田中仪,字无咎,号白岩,田雯五子,岁贡生,官二品〓仪卫经历。合敬、中仪兄弟二人,少年受诗于长兄肇丽,风格相似,生平酷爱填词,诗歌间作而已。合敬所著《秋草诗稿》;中仪所著《红雨书斋诗集》均被卢见曾采入《国朝山左诗抄》。今举中仪所作《夏日过濯锦园》五言律诗一首,以飨读者。“为爱园林好,寻幽趁晚晴。华亭存旧蹟,濯园自佳名。曲径莓苔滑,疎篱草树清。到来瞻詠骏,俯仰有馀情。”这首诗一切景物皆任其自然,诗人的心情举止也毫无强制之处,真乃真性情之自然流露,雅出泉林的兴趣,读之佳篇,美不胜收。
田氏一家,除田雯外,最有文名者要推田雯的长孙田同之。同之,字在田,一字彦戚,晚号西圃,系田肇丽长子。幼时聪颖,才思敏瞻,在他六岁的时候,即喜欢读书,视读书如同性命,言说背诵数千言,有祖父田雯之风,深得田雯的喜爱和器重。因此,田雯赐他字为“小山姜”,以小山姜呼之。在田雯的诗中有“客来须倩小山姜,扶我枢迎似仗长”之句。在同之十四五岁的时候,为文尤彰夙慧,出语逼名师宿儒,见者都卜为伟器。年十六补为诸生;十七食饩弱冠,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选为拔贡。祖父和父亲在京师为官时,同之在家一遵家训,远志力图,在磨砺之余,兼工诗赋,固不仅荣怀于一第,虽文高数奇,屡荐不售。康熙五十六年(1717)己拟元卷,仍置副车,直到年四十四岁时,才始举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乡试。从此春官四上,仅与雍正五年(1727)科举时明通。雍正七年(1729)分校江南,得浦起龙、叶沃若、罗克昌等正副榜九人;岁在九年(1731)列应谒选县令,田同之坚志不就。此时,其父肇丽养病社下,屡促同之补报,同之不忍拂严命,赴京肄工部学习,时值果亲王允礼统理,同之矢慎不以,身无专职。弛历二年差满,补国子监学正,同之秉公训士,痛绝陋规,每逢堂试,虽雨雪阻途,无有一名旷课或迟到者。任期三年,株守砥节塞捷,经绝攀援,都是同之所奉,职无愆可,以上答国恩,而中光祖德。雍正十三年(1735)冬,会官员缺,果亲王念同之旧日勤劳,许题欲举工部都水司主事,田同之心有所鑑,遂以亲老、家贫不能久任为由,辞官归里。王嘉惊亲书“天马”赋一缣,并书自执金泥,便面以状励之夫。同之学间经济,即敷政水曹,岂足以馨量而展,而得亲王知遇之隆。自诗坛盟主王士祯与同之祖父田雯继没,骚坛无主,几至雅郑并陈。每为诗,必力追唐响尽,洗宋元之陋习。同之在公余暇期之间,与沈确士、张少仪、朱霞山诸名辈治波讨源;为群雅堂之交识者,威谓仁庙十子并驱中原,而群雅诸人堪当后劲云。父亲病故以后,同之忘情轩冕,专承家学,闭户著书,兼之状行后辈,表彰潜德。虽年逾古稀,而灯火丹铅,视壮岁、无少减,但持律严正,从不畧各为假借,以故大江南北,非真能治诗者,亦不敢轻造,是知正法,眼藏不屑之魔俚、笼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届八旬,命子田徵赴省城济南改刻各种著作,并要求徵,凡语中涉及激昂之词,要悉心更正。是年冬,抄摊书犹昔,竟以微疾而端坐长逝。田同之才雄学富,艺苑云遥间曹,淹滞堂蓑不御,得清流于江上,受知遇于名藩。著书十万言,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更不独文章之冠世,笃信谨守。诗追王孟;文法欧曾;词宗姜史;书踵襄阳;旨在新城阮亭。如有攻击新城学术者,几欲拼命与争。覩同之之墨迹者,不惜重金相购。著有《诗竹堂〓稿》、《砚思堂诗文集》六卷、《二学亭文涘》四卷、《晚香词》三卷、《西圃诗词说》八卷、《各体临书》四卷、《西圃丛辨》、《安德明诗选》等,后被收入《四库全书》。观同之之诗,既有田雯的精伟富丽,又含王士祯的神韵气骨。如“槐古尚馀清,閒堂落照明。百年松与竹,三世弟兼兄,春雨思前辈,秋风感后生、低徊同谱谊,今昔不胜情”的《古槐堂即事》和“韩陵片石昔曾经,南董休教笑北邢。偏是懵懂拾残沈,剽来孤媚说华亭”的《论诗绝句》及“太仆书堂蔓草屯,白头犹喜见诸孙。青箱不逐田园废,墨妙还同桮棬存。贺监摹书龙透爪,丹邱藏本雪留痕。重翻片石欣无恙,尚想中郎对虎贲”的《赠搢石翁并索家榻》,议论、格律、声响,无一不合。还有《与畹叔编修论诗因属其选裁本朝风雅,以挽颓波》:“畹叔寸心贮千古,说诗沁入诗入脾。殷殷雅意惜同调,停桡三日长河湄。把臂依然忘我丑,我心写兮前致词。风雅颂骚历今古,英灵秀气各含吐。八代三唐两宋间,但有正变无门户。底事有明三百年,分疆别界如秦楚。刘高并革元代风,旋尊台阁归肤庸。李何边徐盛弘正,炳如星日悬天中。讵料公安竟陵起,一则为魔一为俚。魔俚相承溺浊流,赖有黄门追正始。正始未复虞山来,不分雅郑分朋济。堂同伐异恣颠倒,七子前后遭排挤。瑶琴宝瑟置不齿,赏心筝笛琵琶耳。石湖为矩剑南规,五尺之童轻正始。我朝定鼎代右文,宾龙绣虎来纷纷。或如开宝称大手,或如元祐张奇军。名家大家各位置,坛坫巍巍夸并峙。争爇山东一辨香,远近文人无异议。山姜花谢蚕尾倾,野孤怪鸟齐争鸣。泛泛东流视安德,狺狺众口嗥新城。黄钟毁弃飞缶重,长夜漫漫竟如梦。陈相便尔嫉陈良,师有屈兮弟无宋。扶轮大雅非君谁?屈直先自海邦讼。愿君挽弓射训孤,置身千仞宜高呼。别裁伪体君之分,勿使此事终模糊。呜呼!勿使此事终模糊。”先论明代,后及清朝。牧斋是宾,明言也;新城是主,转隐言之,使览者自得其意。无怪沈德潜在《砚思诗集·序》中,评其诗“称指也,微;感心也,异;取格也,高;流韵也,远,挹之有神,索之无迹”。并称赞他“门风、家法两有所得”。同之的古文也深受其祖父田雯的影响,以奇丽博雅为主。沈廷芳见其文,在《二学亭文涘·序》中称他“频登古欢之堂”,评其文“理丰而义切,丽则而雅驯”,“今世之士无复为斯文者也。”
田同之以后,田氏众孙在文名上大不如以前,虽都重文,亦工诗填词,然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比其前辈宗亲要逊色的多。
田雯曾孙田徵舆(公元1701—1759),字孟扶,号清漪,晚号香孤,同之长子。自幼性格开朗,通情达理,无俗情,读书即酷嗜韵语。七岁时,遭母变衰毁成人,踰年随祖父田肇丽读书,京邸一室洛诵,不待教督。肇丽假归谢客,徵舆从祖父为师学文。在外倾耳细听老夫子的教诲,家承祖训,废寝忘食,发奋仕途有成。无奈脾胃虚弱,一病缠绵,十余年来不离姜桂,直到雍正元年(1628)病才痊愈,方可准备重读旧学。此时,恰听父亲田同之例应谒选,祖父服劳无人,委以家事钜细,皆有徵舆负责。不得已补国子生。
徵舆五、七言律,原本家学,兼宗渔洋(王士祯)。每诗成,专主韵格,不是绮靡;填词,则蒨婉韶秀,直逼稼轩。如“残烛暗深更,秋窗闻雁鸣,偏寻异乡客,未送去年声。落落星芒大,凄凄露气
清。何须风雨夕,骚屑自魂擎,”的《秋雁》,诸评为“衣钵专承,不愧家学者也”。且殚心字学,如音韵之异,读意义之分解,无不精细追求,从无只字糊糊致失古人之意。徵舆除才思丰富,有觅句挥毫之外,复工篆刻,于钟鼎篆籀源流正变,既博极无遗而得心应手,尤在林寉田印册上。故据石游刃皆堂堂正正,大江南北得片石者,皆珍爱之。乾隆二十年(1756)冬,徵舆旧疾复作,形神倍减,含悲茹痛,精力愈困,于二十四年(1759)卒。一生著作,然而焚弃甚多,所存惟《石南斋遗诗》一卷、《诗馀》一卷、《磨礲顽钝印谱》四册,论者谓:“威凤一羽可觇五德矣”。
田佺期(公元1705—1748)字云卿,号松尧,同之三子,有个性,三岁染脾疾,十四岁开始跟父亲学文,因才质明敏,有所授、辄心解,得田同之欢喜。越二载,父亲举乡试赴公车,佺期始受外传,学经于章丘焦谷贻、同里李星门等教师。十余年来,佺期虽身卧病榻,而手披卷帙犹故,雍正九年(1731)病体小愈,勉强参加科试,州郡俱膺首拔,督学按临补博士弟子员。此时,田同之在京听此消息十分高兴,喜曰:“世泽可以不绝矣!自赠承德公(田禹民)诗书发祥,传十世无不列黉序者”。乾隆十三年(1748)佺期病势渐重,具废百药而卒。
田逢泰(公元1703—1759),字阶符,号六竹,同之次子。清俊有逸才,书法米襄阳,兼工篆隶,极承家学,书法颇臻神化。其为文,则洋洋洒洒,机畅神流,命意遣辞,饶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妙;其为词、为赋、为诗,无不丰采奕奕,清雋雅正,别具风规。而其性情,纯诚专一尽孝。奉侍嗣祖父(田中仪)之心有毕生孺慕,自顺亲外,不知天下更有何事之可言,间居一室,洁静自喜,庐无纤尘,庭无喧器,一身肃戒,举家競競。听谓“澹泊寡营不慕荣利者欤惜”。
田靖(公元1734—1804)系田雯玄孙,字企共,号小圃,晚年眈于绘事,又号鹊华山人,徵舆长子。十八岁入泮,翌年食饩,科岁两试辄列前茅,名流艳称之,遐迩皆知。四十岁以后以岁贡就职训道,在籍等候选拔。且每日仍与诸弟研究典籍,考校义理。每下笔,千百言如三峡之流泉,滔滔不绝,真有韩潮苏海之观阾封。各县之碑版、文字多出田靖之手,尤能留心邑中典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续修志书期间,与邑中名宿讨论诗学。日夕往来,惟脱稿辄弃无存。尤精隶书,当时,州城庙学各碑犹存。真可谓“善承先志,以启后昆者也”。
田〓(公元1739—1810),字举望,号钝吟,徵舆次子,出嗣胞叔田佺期。性情豪迈,家学渊源,好吟咏、喜结纳。早岁入庠,屡踬秋闱,年未四十以恩贡就教职,选授兖州府泗水县学教谕。抵任后,召集生徒命题观风择优给奖,士论熙然。泗水县居曲阜东,偏留学受业者日众。每日讲研经史,分期面试,聚首青灯卓然,有鹿洞鹅湖风规。田〓在泗水县三载,但学官清苦,薄俸不足供给,〓则寄信于家,家中变产弥补继则,其妻刘孺人典质簪珥、衣物以助之,而田〓全然不知,直到其兄田靖函告,始知梗概。遂决意告归林下,卒年七十有二。
田琦(公元1765—1945)字景韩,号香雨,田雯仲弟田需的玄孙。品端学粹,体健神清,其严正之气使人望而生畏。家道素寒入学,食饩后,延请马学博为师,马学博学规甚严,琦每日必正襟危坐,虽盛署严寒,亦著洁净长衣。言必行、信心敬,动作有常毫,无惰慢之气,真所谓先正典型。族中兄弟行书法端正者,如企共、钝吟、德正、怀雨等,常以此为口实,琦则懔然自励。未十年,居然自摹成一家,笔姿遒劲,超凡迈俗。每日必临池恭书,以欧柳为正宗,而小楷,则取法于邢董。素少交游,惟最重与同里诸儒,研究经学,探讨精深。
田晋(公元1768—1831)字锡庶,号裴园,田雯玄孙。性沈毅,少言笑。上承祖业,俭以持躬,勤以处事;好读书而亲近耆德,髻年入泮,次岁以优等食饩,主持家政,日理繁剧,不能应试,遵例报捐训导于改捐州同,并加二级。
田璞,字英玉,号怀雨,田需玄孙。性谨饬而学闳,通诗文、韶秀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于乡;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春闱,家况清贫,亲族集资随父北上,行抵河北境内潞河晚宿,客邸闻妇女哭,哭声甚哀,询问得知有鬻女葬亲者,父子以资四十二金倾囊相赠,俾免离散之苦。谁知是巧合,还是作善降祥信有征,田璞中试名次与赠金之数正好相符。殿试用为内阁中书舍人,屡充乡、会试同考官,国史馆分校截取同知,未掣签而玉楼赴召,士人痛之。
田雯元孙田祐(1766—1832)字伯承,系田〓长子。性灵才敏,幼主家政。因母亲刘孺人背患疮症,延医诊治无效,遂精研外科,参阅内经及名贤医书。自为刘孺人治疗始,获痊可肄力二十余年。专精外科及小儿痘疹,遵照古方配合良剂品类多种,凡经田祐诊治的,无不应手奏效,名播遐迩。时值嘉庆纪元小儿染痘疹,而伤者颇多,延田祐诊治,均庆更生。遇贫寒之家,捨给药品,均诵为卢扁复生。邑候原有田祐所立育婴堂,收诊贫婴二百余口,每日诊治,两月有余均获安全。抚宪奏奖九品职衔。道光十二年(1832)卒世。
田春润(公元1784—1869)字沐堂,雯之元孙。慷慨好义,论辩是非,非归于真,是真非总使一合于正而心不止。读书必求明理,唐宋理学诸家辨别最详,山东季芝昌极赏识,取第一名入泮。次年科试取绿优等,补为增广生员。随后因家中落,教授生徒以自给。苗家胡同,现德城旧有田雯捐修董颜书院,邑候舒化民知春润清正,禀承督粮道鲁垂绅捐廉,就该祠设立义塾。田春润祖父田同之遣有河西坟台庄薄地数十亩,凡亲族之居乡来城者,春润必具饮馔留住,虽典质衣物,力为供给,有事必为办理。有鬻女者,恐流于匪人之手,春润虽无余资,取贷给钱留养,择乡佃中忠诚老实有力之家,备奁妆而后嫁。兄弟、邻里雀鼠相争,得春润一言即释,人比以王彦云。
田元春(公元1785—1834)字寅卿,号槿篱,一号对桥,晋长子。体质而健,饶多才能,清嘉庆十八年(1813)科拔贡,二十一年(1816)科举人,道光之年(1826)科成进士,补授甘肃平罗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知县。宁夏地方民性强焊,莅任三月,政平讼理咸歌乐利地。期间,青海孔道正值军务倥偬,经理征西军后路粮台,任事六载,贤劳卓劳,历保直棣州知州,在去部途中,身患痿疾,遂呈明乞假归籍。卒年五十有一。
田兆春(公元1818—1876)字芳桥,晋第六子。饶有才能,性情沉静、不爱言笑。字学苏欧,思清性逸,虽屡列前茅,可未得一第,淡于进取。好读奇书,尤精青囊之术,深得卢扁堂之奥。道光、咸丰年间,瘟疫流行,小儿患痘疹者甚多,夭伤者尤众,经兆春诊治者,症虽险而无伤。并自制药品施捨数十年不辍,名传遐迩。
历史进入十八世纪的时候,田氏已传至十四世,在田氏第十三世子孙中,较有名气者主要三人。
田泽普(公元1787—1858)字义路,国学生。居住于今德城区袁桥乡清寅寺村。泽普身颀貌丰,声音洪亮,慷慨豪爽,礼义一经,有任侠之风。清道光、咸丰年间,金陕失陷,京津四方震动,人民各谋保聚。泽普自作贸易,常赴各村,每遇人有难,辄拯济,故有善人之目。在今赵虎镇避雪店设油粮、杂货肆,逐渐兴隆,往来商旅,知名慕义遐迩皆至。后与河北吴桥张春圃合股贸易,从此财源日盛,家道日隆。凡戚族之贫乏者,无不赒〓;自修圩围,收容附近庄村老幼妇女,按口逐日给粮,为避乱之计。舒州牧到任后,创设乡会试宾兴省垣,劝增号舍,捐修庙学,以及劝积仓谷、设粥厂、疏通河道,无不量力捐纳,名存档册,载在碑碣。
田一成(公元1830—1889)字子康,号竹君。幼颖异,有特识,家道虽寒,好学不倦,尤好绘事。童年应州府试,具列前茅。咸丰初年,深虑贫窘,难供菽水,买舟北上游于京师,与僧人觉诚善居迎恩寺中。后随伊忠阿前往湖北荆州任右卫守备助理。除案犊此外,即以绘事遣兴。有“本是无心原上草,谁知有意钵中莲”之句。
田致(公元1855—1881)字和卿,号详允,系田氏第十四世子孙。幼颖异有至性,绕有才能,虽处于忧患贫窭之中,嗜读不倦。田致学文于徐纯生先生,下笔轶宕,迥不犹人,十八岁即入泮,饶有管蕴山、周犊山胎息,力勤举业铮铮有声,后以优等补为增广生,光绪五年(1879)乙卯科,乡试备中以额满被抽,遂患咯血贲志以没。
综观田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是一部效忠明、清王朝的历史,众多族人得到了奉直、奉政、通奉、中宪、朝议大夫,文林、徵仕、修职郎等赠封号。他们不是夫贵妻荣,而妻妾也以支持丈夫效忠皇室;教育子女荣宗耀祖,继承田氏家风为己任,因此,也一一得到恩封。禹民的夫人焦氏封太宜人;三戒的妻子宋氏封安人;绪宗的妻子张氏恩封太孺人、宜人、恭人、赠太夫人;田雯的妻子马氏亦恩封孺人、叠封宜人,再封恭人,累封夫人、又赠夫人……;这些封赐表明田家的男男女女、世世代代,堪称尽忠守节的楷模。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受制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因此,历代史书及地方志有关才女的记载,可谓寥若晨星,能称上名士者更是凤毛麟角。田氏妇辈中,文学造诣较深是田绪宗之妻张氏太夫人,时与王伊妻何氏并称清代德州两才女。张氏太夫人,出身于德州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儒士家庭。父亲张祯,博学多才,对经史、文学都很有研究;母亲是德州望族之女,工书法,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张氏从小酷爱读书,少女时就阅读了《四书》、《五经》及历代文史名著。她擅长吟咏,到暮年,尤手不释卷于佛氏之书,工于诗,所写诸作,有的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有的反映少女恬静的心境,有的则是她读史览物的抒怀。其诗作,清明雅正,案抚遥深,
同代文人读后,赞叹不已,称赞她“才力华瞻,见识宏富,不类女子”。可惜存世不多,惟在《茹茶吟》中仅存绝句三十首,被选入《山左诗抄》。《清诗别裁集》、《德县志、艺文篇》收入了她的部分诗篇,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对她极钦敬。
二、卢氏家族
卢氏家族,主要是以科名宦绩而扬名。在文坛上,卢家虽出了卢见曾这样的诗坛高手,但也没有多么久远的名望,若论科名兴族之声,州誉“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卢家自卢见曾的世祖卢径以后而振起,却在祖父卢世〓时。
卢氏远祖籍河北省涞水县。元末明初,农民战争接连不断,田地大量荒芜。明朝开国以后,为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迅速恢复农业生产,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创设了卫所制度,下令将所有军队编在卫所之中,进行屯田,从事农业生产和分担常备防守的任务。德州于明洪武九年(1376),将洪武元年(1368)设立的守御所改为德州卫。明成祖朱棣继位后,为进一步实行民屯垦荒,一方面强制大批移民迁来德州;另一方面在德州正卫以外,又于永乐五年(1407)建立了德州左卫,扩大军屯,疏浚运河,以利漕运。卢氏世祖卢径,就是在此情况下,以一名卫所军士,于明弘治年间自河北涞水县到德州左卫注籍落户,居住在今德城区天衢办事处卢家院,靠耕田为生。
卢宗哲是卢见曾的二世祖,字濬卿,自幼勤奋好学,谙于经史,慷慨有大志,《四书》、《尔雅》读一两遍就能背诵如流。明嘉靖七年(1528)举于乡;十四年(1535)中进士。在殿试庶吉士三十人中,宗哲居首,授翰林院检讨;升南国子监司业。任期满后,严嵩想延聘为己有,宗哲以言拒之,调为南尚宝徒通议。居三年,召为太常提督四驿馆,擢南太仆。马蕃息寺有赎金三千,有的人对卢宗哲说:“这是惯例,理应效纳。”宗哲笑曰:“有怀金者,岂是我卢濬卿”,并将此金如数退回。由于宗哲清政廉洁,政绩有声,被升为光禄卿。在任光禄卿期间,由于俸金发的不及时,致使有的人往往破产;宗哲知道后,将剩余资金发于他们。久而久之推户部侍郎,严嵩居中不报,请告归里。归里后,在今德城区新湖办事处芦家井街筑建府第一座,居于其中。朋友来访,则弹碁酌酒,终不请诣上官,年七十卒。著有《焚余草》行于世。清初德州学者程先贞,对卢宗哲的高风亮节给予高度评价,并写下了“素手
见相公,惟公所设施。平生卢濬卿,怀金将何之。宦装二十年,洁白不曾缁。至今仰太史,皎望如云霓”的诗句。其子卢茂亦清勤著声,官至归德府(今河南商企县南)通判,著有《滁阳漫稿》。
卢世〓,字德水,系卢氏第五世子孙,卢见曾祖父。幼时,因父亲卢永锡去世,九岁而成孤儿,在悲痛中长大成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每做一事都听从母亲和兄卢世滋的教诲。天生孝友,虽家中遭此不幸,苦读经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天启五年(1625)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因母亲有病需服侍,世〓乞假归里,终日在家伺候着母亲。母亲病愈后,世〓被召回京,补礼部改任监察御史,督促漕运。此时,因久旱无雨,河水枯渴,各地盗贼四处纵横。世〓依据此情,条议《修河流沚浅》和《陈河道情形》两疏,都得到皇帝的同意,一一允行。《修河流沚浅》疏大体内容是:我经过查看水程,日见河流浅沚,急需修治。漕运是国家的命脉,而河从天津杨村以至桑园(今河北省吴桥县桑园),浅沚还不多严重;从桑园到临清(今山东)的四百多里水程,老浅、新浅不可胜数,淤沙填塞,平河几乎见底。空船滞搁重艘骈集,这样怎么能渡呢?如不乘此时尽力大挑,彻底疏浚,仅循往例,草草了事,天长日久就会使河道而瘦死。再桑园至临清,河两旁煞霸逼水不下数十座。土草堆积,塞满河腹,又椿木森列河中如钉,粮船已有罗患者。我虽已令武德道(今河南省境内)许成章及沿河官吏,立刻将其拔除,但迄今还有众多。请求严纶遍谕,清楚於漕,修治河流以便漕运。惟皇上裁决施行。《陈河道情形》疏的大体内容是:纠正众多的治河之弊,以救〓漕事窃。前抵东昌(今山东聊城),自梁家浅以北直至甲马营三百余里。众艘胶沚,寸步难移。在此盈盈一衣带坐,阻不前病根,只是河浅。腰河之浅可不是今日之事,但不知当日河臣数载是怎样治理的。应对玩忽职守的。清平(今山东清平县西)、博平县(今山东博平)知县钱铨,临清州署印府(今山东临清)同知辛志谔、管河州刺宋玉祚、故城(今河北省故城县)知县荀永兴、德州卫掌印指挥陈天印等,勅部严加处理。再照目前河道情况来看,惟有起剥一着。随浅分派,日夜督发。河西务关和土石二霸,具有额设剥船,此时悉间泊以待曷,若暂借南发,以充剥浅之用,即随漕北上。伏乞请皇上速令悉发南下,转迟而速。至于尾邦之漕,全邦之白,一淤清口,耽搁多时,遂至隔越,今白粮已尽数过洪吴。尾邦之湖广粮道副使张一凤、把总王步云、上江把总陈漠,亦渐次抵济,容我专疏另报,祈望明鉴,宥臣不胜惶〓待命之至。〓报竣以后,随移疾急促回里。归田后,在运河东岸,进古城大西门前行左拐数百步,吕家街西首,西城墙下建一别墅居宅,宅内构一园,名曰“尊水园”,大可二三亩,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园内筑一亭,经则有三应,同蒋诩之筑柳何妨,五真似陶潜之载,竹屋纸窗,酒痕历历,青鞋布袜,诗思冷冷,取名“杜亭”。并在此写下了“年来谢客户常扁,特向空园起杜亭。闢地诛茅安简朴,写真设坐表遗型。吾衰还作千秋梦,世远惟恁一念惺。子美五郎俱在此,阶前竹柏郁青青”《营杜亭成述怀》的诗句。甲申六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陷京师,遣将郭升循山东,四月初八郭升攻克德州,建立了大顺地方政权,阎桀任武德道、吴徵文任知州。卢世〓与御史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于四月二十七日合谋将其擒斩,为怀宗发丧,倡议讨贼,并诛杀了景州、故城、武邑、东光等处大顺军设置的官员。大清兵南下,山左以原官征召,世〓以有病为由不赴,又数年卒于家。崇祀德州乡贤祠。一生雅好赋诗,最慕少陵,在家中的亭祀架上,有书万卷;与客饮醉,辄隤然自放,有陶阮风。在他未死的十年前,即为棺椁扫除墓地,自称南村病叟,有《尊水园集》、《春寒间记》、《杜诗胥钞》、《放翁绝句选》等诗文集若干卷行世。其《春秋间说》一卷,见《四库全书》。
卢道悦,字喜臣,卢见曾之父。少孤事母孝;事伯兄河南开封府经历卢道和,聪敏好学,善于诗文,清康熙八年(1669)举于乡,九年(1670)中进士,授甘肃省陇西县令,经理军需有方。邻邑因时常发生冲突而出现人命,民众喧闹杂乱,道悦到此了解处理平定,邻邑百姓相互告诉“卢公来,我妇子不以驚怖死矣”。再知河南偃师县,当时正值河南等地连年大旱,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外流民众甚多。卢道悦到任后,经过多方安抚,绥治十年,流民尽归。致仕回德,家居提拔后学,多所成就,年八十七卒,崇祀河南偃师名宦、德州乡贤祠。著有《公余漫草》诗,班史称“循吏以文章饰吏治,道悦以吏治为文章,诗中所云,皆从忧勤廉惠中出,勿徒于对偶声律间求”,然而存之不多。综观道悦存诗内容,多反映现实,有的描写感时伤乱,目赌生灵涂炭之哀怨;有的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悲愤;有的陈述思念亲友,去国怀乡之忧愁。象那“陆行无风波,偶嫌路纤折。心中希所求,水程较直截。鼓棹正中流,陡遇风威捩。日行十余里,毋及所望缺。欲速适为累,悔不从迁拙。迎面挂席来,疾行飞鸟灭。帆樯非不同,迟速何殊绝?长年前致词,前程难预决。万事贵顺天,人力徒劳竭。明日风势回,迟速又更迭。乃知天下事,安分自怡悦。寄语山中人,待时养明哲”的《阻风》。再就是“百孔千疮体,医来尚带瘢,清贫林下稳,迂拙宦途难。有泪洒荒野,无才事上官。感君相念切,聊用报平安”的《寄时斋弟》和“中夜扪心候,无妨对泬寥。难舒单父时,耻学楚宫腰。君并陈情李,予惭归去陶。鹪鹩栖木稳,岂敢慕冲霄?”的《偶感再和时斋韵》,真是好一个“耻学楚宫腰”、“无才事上官”。有父之风。卢道悦存诗中更有涉及风光景物者,如《萧韩坡太史招赏梨花》中的“城中花少开亦早,主人往往昔如宝。镇日扃扉未许看,一夜东风花尽扫。先生结构在南村,特向人间闢瑶岛。手植奇葩三十株,幽香冷艳色纯皜。嫣然一笑竹篱间,万紫千红总压倒。我如腐木心久灰,为赴君招怕花〓。就树铺毡开大尊,清淡雅谑畅怀抱。醉态偏宜月下看,一林素映白发老……”诗句,皆诗中有画,玲珑秀美,情景交汇,历历在目。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升平盛世的向往与追求。赏识道悦存诗,充满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失唐宋诗词之风貌。
卢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幼从河南中州(今河南省新安县)名儒高矩庵先生读书,聪慧绝纶,学习非常认真,读《史书》就能分析古今人物事件的成〓,十多岁就能写出相当出色的文章,学问具有很高的根底。后又从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王渔洋(王士祯)、同里田山姜(田雯)两位著名诗人学诗,深得诗人中睐。田雯称赞他说“我乡以后,能以诗扬名的,也只有此人”。康熙五十年(1711)登贤书,乡试中举;从此春官四上,屡试不中。直到康熙六十年(1721),三十一岁的卢见曾,经礼部主持的省试和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考中进士。授四川洪雅县(今四川省丹棱县东)知县。当时的洪雅县是土地瘠薄,年年闹饥荒,加上官府每年征收的各种杂税甚多,害的百姓没吃没穿,生活极为贫苦。见曾到任后,遂即废除一些不便于民的苛捐杂税数十条,清理狱讼积案,以俭勤为治,深受当地百姓的称赞。并建“雅江书院”,加意士林,与诸生讲诵其间。因洪雅立有“望春阁、雅雨楼”诸胜,遂自号雅雨山人。后因祖亲去世,归里守孝三年。雍正九年(1731),补安徽蒙城县知县,擢六安州(今安徽省境内)知州。雍正十二年(1734),见曾由六安调任毫州(今四川境内)知州。毫州之地,历来是一个多水患的地区,州有龙凤沟,因长时间不疏而淤塞。见曾到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带领百姓随即开挖了龙凤等沟。使患水归于涡河,流入淮河,水患遂除。随后调任庐州府知府。雍正十三年(1735),调江南江宁府(今江苏省江宁县)知府。未逾月,再调颖州府(今安徽阜阳县)知府。颖州有汝阴西湖,唐、宋以来,即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并称。明季湖废。见曾要想复之,有人反对、刁难。见曾对众曰;“盗湖为田,利止湖旁数十家耳。然水大至,荡啮害田庐。若复湖,则水有蓄池,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众服,湖乃复得。颖州界河南,河南将开挖贾鲁河,颖州与贾鲁河相隔一壑之水,又处于下游,势必受患。见曾复引古今治河方略,进行抗议,使当事者取消了他们开挖贾鲁河的计划。旋升江西广饶九南道。安徽巡抚赵国麟奏请皇帝,以升衔将见曾留在颖州,清理通省大案,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见曾细心处理,五个月就把此事全部办复完毕。然后到江西履新,时间不长,旋于乾隆元年(1736)特授两淮盐运使。卢见曾来扬州管理漕运、盐运,原以为上下齐心协力很快便能大功告成,谁知事情却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好。在他来扬州到任前,盐商们倚仗财势,勾结官府,巧立名目,侵犯“灶户”(即盐民)、土地(即盐池)所有权,广大贫苦盐民,备受其害。见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随即清理盐政积弊,调剂百姓生活,国计民生、兼筹并顾。以“灶属商亭,粮归灶纳”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卢案”,肯定了盐民的土地所有权,发给盐民凭证,使广大贫苦盐民均沾其惠。并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吟诗,和当地一些名流相互交往,探讨诗文。由于卢见曾礼贤爱才,所以在他的官署内,经常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食宿馈赠,开支自然很大。加之盐商放纵,憎恨见曾整顿严厉,于是官吏们议论纷纷。随后,竟遭奸臣陷诬,告其贪污受贿,遭到抄家,并对他的帐物逐项清查核对,本人也被安居在扬州“董相祠”,日以饮酒著书。经过三年的清查,此案方确定下来,卢见曾被革职贬谪三年流放新疆乌鲁木齐。在此期间,许多官员为救见曾而遭牵连,被罢官。乾隆近臣纪昀,因暗地通知卢见曾,也受到牵连。不久,卢见曾的冤案得到澄清,纪昀等官复原职,见曾蒙朝廷的恩赐,重踏仕途,降调为河北省某州知州。正当他要去上任的时候,河北滦州(今河北省滦平县)因久旱无雨,闹起旱荒,百姓向官府借粮。由于前任知州对此事办理不善,将要引起大的暴乱。朝廷随命见曾改任滦州知州,急赴滦州。抵任后,见曾竭尽全力说服民众,民皆贴服。恰巧适逢天降甘霖,滦州人民称此雨为“随车雨”,并为他建造了一座“喜雨亭”,以示纪念。滦州地属满、汉民怨仇之处,情况复杂,积案累累,见曾遂一一清结。不到一年,滦州被治理的焕然一新,随后他又擢为永平府(今甘肃省境内)知府。洋河自塞外入,经抚宁之东北境,康熙年间河身东徒,到此大水瀑涨侵蚀,而且涉及到永平城,见曾倡导筑坝挑引河流,水患遂除。乾隆十六年(1751)见曾被迁长芦(今河北省沧县),任长芦运使,“创立问津书院,招集诸生,亲为课艺,优殆膏火,培养人才,一时称盛”(同治《天津县志》卷十一)。十八年(1753)复调两淮盐运使,兴扬州水利,又修秦淮红桥二十四景,以备宸游。二十七年(1762)乞假归里。归里后,居住于州城南门内大街“雅雨堂”宅内,著书刻印,把一生积攒的资金,全部用于刻印书籍业。卢见曾在任职期间,所到之处,无不爱护百姓,重用贤士。由于他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受到清庭重用、百姓拥戴。乾隆三十年(1765)皇帝南巡,赐于他御书“德水耆英”匾额,时年六十九岁。乾隆中叶,淮南、淮北种植食盐的面积达方园十余里,十分旺盛。此时,正值卢见曾在此任职的时候,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每到扬州都要耗费巨资,当地官吏、盐商在办理接待时,又出现了互有侵蚀、支销冒滥的问题。作为负责两淮盐运的朝廷主要命官卢见曾,理所当然地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事发“自盐政以下多罹大辟”时,已去官归里的卢见曾,被逮捕追究判罪,绞死在狱中。三年后平反召雪。
卢见曾居官从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他不仅宦绩卓著,在书法、诗文上造诣高深,尤以诗作被称为“海内宗匠”,振骚东南(扬州一带)文坛。他除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六卷、《雅江新政》十余种、《雅雨堂》十种、《金石》三例、《金石禄》、《山左诗抄》、《出塞集》、《感旧集》等书行世外,他知毫州有《龙风沟碑记》;安抚颖州有《颖州重浚西湖记》;治理永平有《洋河筑坝挑引河碑记》;复任两淮盐运使有《〔乾隆〕金山志》。卢见曾的著作,述文,发其菁英,抒其藻丽;述物,考据史传,用典恰当;记物,必究原尾。介绍风景,栩栩如生,真可谓是体例谨严,搜罗颇为宏富。卢见曾一生作诗甚多,每到一处都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由于卢见曾视野开阔,取材丰富,驾驭语言的功力深厚,所以他的诗,是语言奇丽,内容博奥,念意新警,气象雄伟。就其体制而言,有五古、七古、歌行、杂言;近体诗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具全。内容有记事、咏物、记游、山水、怀古、悼亡、酬答、题赠、感怀等,抒情“婉转附物”或磊落以长思。形式多彩纷呈,律畅弦谐,既有李白、杜甫诗律之美,又有清初时代气息。如他在去四川洪雅县任知县时,临行前写下的“思异远天朔风严,蜀道晴雪丽丹泉。此地投陈辖,何时其祖鞭;万州四千里,回首沓风烟”《献赋同高策承》,笔走如蛇,触处生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故园的留恋之心。别洪雅士民去安徽六安时的“一错终天不可伦,何劳借冠搏狂奔。夺情纵有江陵例,忍过毛君旧里门”诗句,力度劲健,震人心魄。自江宁调治颖州时江上所作“京尹才更新组缓,淮疆还领旧山川。颖连卢凤周三郡,家与琴书共一船。红树霜清霞近岸,碧云秋澹月行天。澄怀雅称西湖长,恐少勋名继四贤”的诗,旷达超然,表里澄澈,潇洒自恃,不含流俗。卢见曾的《留别扬州》“脱却银黄敢自怜?不才久任受恩偏。齿加孙冕余三岁,归后欧公又九年。犬马有情仍恋主,参苓无效也凭天。养疴得请悬车日,五福谁云尚未全”;“平山回望更无愁,标胜家家醉墨留。十里亭台通画舫,一年萧鼓到深秋。每年降雪迎朱旆,转似青山恋白头。为报先畴墓田在,人生未合死扬州”;“长河一曲绕柴门,荒径遥怜松菊存。从此风浪消宦海,始知烟月足家园。岁时社集牛歌好,乡里筵开鹤发尊。痴愿无多应易遂,杖朝还有引年恩”诗三首,是他去官返乡时所作,真可谓真挚、深沉,读来动人心魄。
在卢氏的第七代子孙中,除卢见曾外,卢晓曾、卢显曾被候选为州同;卢闻曾被候选为同知,卢辉曾被候选为布政司经历。
卢谦,是卢见曾的长子,字撝吉。撝年少时,勤奋好学,苦读诗书,以贡生授职刑部郎中,在刑部任职期间,不到三个月,就清理积压案件八十余件。擢湖北武汉黄德道,到任时,正值阴雨连绵,天降大雨,造成水灾,百姓生活及为困苦。为搞好赈灾,卢谦便亲自到每个乡村,每日步行在泥泞的道路和沼水之中,使此地住户和人口,既没有遗漏,也没有失真和不切实,赈灾得已顺利完成。湖北、湖南一带,一般人善于争辨,到各州、县邑控诉的较多,卢谦依据此情,建立法规,命令所属州、县邑,按季度造册上报,自己条理言词为民申冤。这样以来,一方面便于核实帮助州、县邑多办理些案件;另一方面还可改变各州、县邑官吏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懒隋。偶有情节不符合者,马上提案审问决断。到武汉黄德道三年,卢谦结提审问和到此诉讼者三百余案,所属州、县邑结自理案件一万七百余案。乾隆三十三年(1768),卢谦因父亲被逮判罪,被贬职流放到新疆罚守边陲。越三年,大学士刘统勋,为给卢谦之父卢见曾辨明洗清罪名,求皇帝开恩赦勉后,卢谦自新疆返回京城,授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同知,尽心观察河务,精心治理,致仕归,卒年七十有三。著有《消寒间咏》,然而存之不多,仅在《德县志》卷十六诗内编中,存有《送戴玉亭归无锡》五言诗一首。
卢荫文,系卢见曾的长孙,字景范,号海门,性格沉稳,谋略较深,学问宏大,知识渊博。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于乡;五十四年(1789)成进士,历知安徽建平(今河南省永城县西南)、泾县(今安徽泾县)、舒城(今安徽舒城县)等县事。建平县奸胥较多,时常骚扰百姓,积案如山,荫文把处理积案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迅速审理结案,有“判案如神”之誉。使建平一带狡猾和无赖的风气逐渐好转。泾县一带,旧有不喜爱溺女的习惯,虽然建立了育婴堂,也只不过是奉行〓事而已。为保护女婴,改变不重视女婴的陋习,卢荫文便命令生子的妇女,在阴历的每月初一,抱婴来署察看她们的肥瘦,并依此为依据作出赏罚,由于实施了这一育婴方法,致使泾县内的女婴“全活者甚众”。嘉庆三年(1798),因祖母病逝,去官回家守孝,离泾时,泾县百姓“都遮道攀辕焚香泣送”不忍捨去。守孝三年后,补舒城知县,在卢荫文赴任之前,前任县令催科迫切,百姓不愿交纳。舒城百姓听说荫文这位好官即将到此,却都涌跃争先交纳,这大概是荫文的仁政之名,取信于民的时间长吧。而荫文赋性恬退,年四十七岁时即告归、不复出,优游林下,三十余年居乡,有任恤之风。子卢枢,孙卢光焘,以附贡,监大使,待选拔官吏,和蔼近人,亲戚邻里有贫困者,慷慨推解,从无吝色,深受乡里百姓赞扬。
卢荫惠,字东桥,号荷亭,系卢见曾次孙。性格虽然不那么锋利,但学习勤奋,别人学一,而他自己百学不厌。幼年时,从胶州(今山东省莱州市)张云嵋先生读书,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于乡;
四十五年(1780)成进士,以知县归班被选拔为四川巫山县令,随后调河南渑池县知县。渑池县地处崤函之间,道路为四川、陕西交通要道,瘠薄而苦,当时,披甲的官兵到河南征伐崇宽简,于是人马在此休息。乾隆五十七年(1792),征廓尔喀(今四川境内)之役,大军过境,山路袤长,两次在此住宿,卢荫惠开始筹画,供送谷物和饲料,使官兵在此没有扰乱平民居住之处。荫惠任期满后,离渑池时,“绅民咸顶香送”。任偃师邑(今河南省偃师县),为其先人旧治,多惠政,鄩溪(偃师东北)筑亭,为当年劝农休息之所。邑人所建生祠在焉,诣祠谒拜,旧德新猷舆人大悦。众人连名上书官署,请以荫惠祔祠,“而格于例”。随后调孟县(今河南孟县)知县,孟县固严邑,刚劲好〓畏,荫惠“以威怀之、以德治之”。五年孟人向化,所谓“久道化成者此也”。后以内艰旋里。屋仅五楹,风雨晦明,读书啸傲于其中,澹泊自甘,不复作出山之想。尝以伺待亲疾,精研岐黄和药施济,转成医国之手,“乡人称盛德焉。”
卢荫长,字西有,号怡亭,卢见曾孙,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候选盐场大使,澹泊自甘,无意仕进,勤俭治家,日见丰饶,而仕〓乡族,从无吝惜之心,以子枚贵,官封工部屯田司主事,又以侄本,官封正一品瘾生、广东司员外郎。子卢枚,字条岑,号琴齐。道光五年(1825)拔贡,十二年(1832)举人。工部屯田司主事。性宽和,与人无忤,诱掖后进,以博文约礼相期许众,咸心悦诚服,尝自书铭座右曰“节饮食、慎起居,谨言语,戒尤郁,内念不生,外境不受,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其所养可知矣”,卒之日,靡不感慨而流涕。
卢荫溥,字霖生,号南石,系卢见曾四孙。自幼聪明灵利,刻苦励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仅九岁的卢荫溥,因祖父卢见曾被“逮问论绞”、父亲卢谦被“谪戌军召”、“籍没家产”,而贫困无依,只好随母到外祖父家依附生活。虽客居外祖父家,从未因此而荒废学业,读书长山(今河北省枣强县)。三年后,祖父剖雪平反,父亲遇赦复官,卢荫溥同母亲一起自外祖父家返回德州,家境渐好,专心读书。乾隆四十四年(1779),二十岁的卢荫溥恩科举人;四十六年(1781)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四十九年(1784)授翰林院编修;五十年(1785)翰林大考,卢荫溥成绩居二,当时清廷大臣阿桂掌管翰林院“激赏其才”。因无空缺官职,只好记作备用。五十一年(1786)因父卢谦病逝,荫溥回乡守孝三年,期满后回到京城。乾隆五十六年(1791)时逢大考,因考成绩第三,而被降为礼部主事,掌管文字工作。阿桂向乾隆皇帝奏言:“荫溥能事,改部可惜。”乾隆帝则说:“使为部曹,正以治事也。”五十九年(1794),卢荫溥被派往山西主持乡试,后提督河南学政。嘉庆五年(1800),卢荫溥被任命为军机处章京,办理文书事务。此时,川楚各地白莲教起义,卢荫溥“多所赞画”,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出了不少主意。嘉庆七年(1802)“下部优叙”,补为原官,尔后又升为礼部员外郎。八年(1803)淑睿皇后奉安山陵,从事皇后葬礼,没有完成标准礼仪,大臣们在署内相议没有什么不当。卢荫溥回来以后,对礼仪进行研究,在确定礼仪文草后,撰成大礼仪准则,呈于嘉庆皇帝,嘉庆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并批准施行。九年(1804),京察一等,因无空职,记备道府。此后,他“数随大臣赴各省按事”,累擢光禄寺少卿。十四年(1809)直隶南皮县(今河北省南皮县),徐丹台控告知县彭希曾“贪赃受贿”,卢荫溥偕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长锈到南皮会审此案,经周密审查和多方面了解,发现彭希曾无“贪赃受贿”行为。因此,将徐丹台等以诬告罪逮捕判刑。御史陆言弹劾浙江学政刘凤诺“代办乡试,监临有联号”,卢荫溥同户部左侍郎托津、刑部左侍郎周兆基到浙江会审,经会审,刘风诺确有盗印之罪,被判戌守新疆。十五年(1810),四川生员易元钧控告当地王司“婪侈攘剥”及民人黄映川控告知县“屈抑民冤”,荫溥偕工部尚书托津会审,均被判诬,按律治罪。给事中胡大成劾奏大学土勒保,在任四川总督时,有“匿名揭贴指讦总督、藩司款积寝息未办”之罪,卢荫溥再受命偕托津会审,具得其实,勒保以“应奏不奏”罪被罢去大学士之职。同年十一月,卢荫溥同刑部尚书勒保、户部左侍郎英和,到涿州房山县(今北京市房山县)一带查访灾情,办理赈济,并妥善处理了热河的军需用粮问题。十六年(1811)大学士戴衢享病逝,嘉庆皇帝以卢荫溥“诸习枢务,数奉有劳”加四品卿衔,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旋迁通政司副使;再迁光禄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内阁学士。十八年(1813)擢兵部侍郎,调户部侍郎,并赴顺天(今北京市)充乡试副考官;跟从嘉庆皇帝前往热河。此时,各地人民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匪起滑县(今河南省滑县),林清入犯紫禁城,夜半闻报,卢荫溥立即“面进机宜”。数日后,卢荫溥从驾还京,林清入犯紫禁城的事情已平息。嘉庆皇帝以他“画夜勤劳”加官品二级;他的儿子卢本也被赐为举人,后荫封为正一品荫生、广东司员外郎。二十二年(1817)卢荫溥擢为礼部尚书,调兵部,皇帝以荫溥“实心任事”特加太子太保;寻调户部兼署刑、吏两部尚书。二十三年(1818),馆臣将撰写的《明鉴》呈于皇帝,嘉庆帝阅后不满意,便命卢荫溥偕托津、章煦、英和、和瑛为总裁,选择翰林有才识兼长者,重加校改,书成嘉庆帝甚为满意,特下诏褒奖了卢荫溥等人。工部主事潘恭辰,监督琉璃窑做事认真,不随陋习,对部下的属吏管理非常严格,有些属吏诬陷他“侵冒”公产,而被下狱治罪。潘恭辰贫而无援,文书证据不得直罪,且不测舆论愤,嘉庆皇帝闻知后,命卢荫溥详鞠对此案进行复审。通过复审,认定潘恭辰无罪释放,严惩了诬告属吏。潘恭辰后来官至云南布政使,以清操名。二十四年(1819)嘉庆皇帝亲书“延禧介寿”赐之卢荫溥,以贺他六十生辰。二十五年(1820),卢荫溥充任会试正考官,会元陈继昌,故大学士陈宏谋之孙,乡试、殿试皆第一,有清一代科举得三元者,惟乾隆朝中钱綮及陈继昌二人。是年秋,嘉庆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卢荫溥偕托津,戴均之等,因撰写遗诏不慎出现错误,均因年老,托津、戴均之均被降品四级留任;卢荫溥被降品五级留任,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旋调工部尚书。
道光元年(1821),卢荫溥任吏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时间不长,道光皇帝以他年老和“职务较繁”为由,罢去了他的军机大臣一职。次年,犹以直军机久,调任后亦能尽心,加恩于优叙,七年(1827)卢荫溥以吏部尚书兼任内阁协办大学士。八年(1828)回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叛乱平定以后,卢荫溥因兼顺天府尹期间“支应兵差,妥速无误”而被加一级;九年(1829)卢荫溥七十生辰,道光帝御书“赞纶锡庆”匾额和“福”、“寿”二字及各种珍物赐之。十年(1730)拜体仁阁大学士;十三年(1833)卢荫溥以疾奏请休息,准奏请后,加太子太保,食全俸。十九年(1839),道光皇帝大宴群臣,卢荫溥被晋为太子太傅不久,病逝。道光皇帝闻知卢荫溥去世的消息后,特下诏“悼惜”,赠太子太师,谥文肃,入祀贤良祠。子卢本,字子中,号泉之,户部广东司员外郎,淹通经史,谨守遗规,器重璠玙。
卢荫溥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从政五十余年,多次奉诏出使,专心职守,勤劳懋著,是一名为官清廉,爱国忠君的骨鲠老臣。世评他“忠信笃实,廉而不刿,发为文章,实为其德,风雅之深,追配古人,翰墨之工,世无拟论。”然而,他留给我们的遗产不光是政德,还有诗文,诗律清新,兴高寄远,大多出入杜陵,文体焕烂,句琢字炼。如他的“皇华频岁月,壮志几邮亭,忽听乡音熟,新教旅况经,万山如堵壁,一客似辰星,今夜深闺梦,知从何处醒”《南星驿寄内》,风格清幽,语言平易,不事雕饰。
卢庆伦,字理堂,号伴鹤,系卢见曾玄孙。性安和,学问淹雅,道光十九年(1839)赐举人,二十一年(1841)成进士,殿试二甲,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散馆,授编修。历充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功臣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在馆时,每遇编纂拟稿,呈于道光皇帝,道光帝看后都非常满意。其文章具有渊源,精理湛深,妙绪泉涌,真乃门高苑才。可惜,玉楼诏促,天不永年,五十二岁而卒。
卢兆伦,字纯甫,卢见曾玄孙,优廪生,勤学能文,见者都及为赞赏,于是州城人们都对他报有很大希望。赵晴岚、赵菁衫两刺史,在按准标对他们考试时,兆伦文章被选为第一,并称赞为翰苑才。结果,兆伦真的在同治九年(1870)科中举人,“士林咸称两刺史有巨晴”。可就此以后,屡战屡败,春
闱绝意仕进,闭户读书吟诗,遣性有隐君子之遗风。
卢风翙,字云轩,见曾玄孙。天资高峻,潇洒风流,不受任何束缚。经史一看便辄通。受学于徐纯生进士,文笔超逸,不同凡响,因眼睛患有疾病,遂绝意进取。每天茫然无知,坐在一室之中,精研诗词,著有《云轩遗诗稿》藏于家中,未有刊行,现仅存《〔述祖德〕用先德水侍御赠程正夫原〓》四首。
卢中伦,字仲言,见曾玄孙。性孝友,慷慨豪爽,幼小时父亲病逝,差一点失去学业;稍长他跟随兄卢风翙读书学习,赞许为异才,授以经传,与他讲解总是高兴而忘记劳累;喜欢读卢世〓和他高祖卢见曾选著各集。生平志趣高尚,淡于名场,专诣力于诗古文词以及金石、书画、数术之学,从早到晚追究到底,切具有心得。伺候母亲,尽力使母亲欢喜。每听母亲呼唤,必览镜自照豫然而后才进去,就这样一直到他母亲去世。每到令节,祭先扫墓,虽抱疾,必亲展,以致诚敬,其奉先恩。后因家眷人口多,兄弟相议分家居住,田产、什物相让无争。平居博览群书,不治家人生产,唯吟诗艺菊,以使兴盛。如遇戚族或贫困者乞求帮助,必如其心愿,从无吝容。民国纪元(1912),地方举办自治,
当选为县议会议员,落落与人寡合,而建议多所获效,如兴办学校、培筑民埝、堵修程庄决口诸端,必兼筹并顾,力维桑梓。民国七年(1918)大总统,征集海内诗家遗稿,编辑《晚晴簃诗抄》,中伦抄寄邑前贤遗诗一册,多获採选,“其热心公益,阐扬耆德尤足称焉。”后以内战,危机四起,不出家门,日课子女吟诗,以弹棋为乐,年五十七而卒。遗有《春草堂》、《红豆山房印谱》各诗稿待样于家。其诗,如“吾州诗老数纶霞,才笔高华阀阅家。几句骚坛标亦帜,墙根残立山姜花”的《里门感旧》及“传记卢齐忆二田,山姜诗祭著新篇,闻人尚解崇前辈,子姓应知效昔贤。尊水千秋书尽在,杜亭二字额重悬。座中敬设三公位,伏腊馨香岁享虔”《长青园重建杜亭,奉祀侍御德水公及子春公位,如祀杜老之礼焉》,运用典实而胸有炉冶,不见痕迹,语语真朴,平心易气相读,有怀高寄者之感。
卢氏家族,在明朝卢宗哲、卢世〓分效世宗和恩宗帝;在清朝子孙相继效忠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自卢宗哲入德,至卢庆纶凡十世,即一门八进士,真不愧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科名兴族的典范。
三、李氏家族
德州李氏家族,并非同宗,旧时有南李、北李之分。以李浃为代表的南李,居住于旧州城中部,也就是现在的德城区建设街东首路南;以李源为代表的北李,居住在旧州城北部,即现在的联云街东头李家角。无论是南李,还是北李,虽然他们在昔日的文坛和仕宦上都有所名气,但似呼名气小了些。
南李,就祖上而言,李浃的始祖李芥以经商起家,他们的振起时间和辈份,却在李浃的父亲李允祯时。
李逢时,字化甫,是李浃的高祖。自幼英俊潇洒,苦爱学习,明嘉靖十九年(1540)科举人;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选授湖广道(今湖北、湖南)监察御史,政绩卓著,名声显露,在“宽台”被列为第一。于是和他一起从事的官员,都时常用些含蓄的言词来讽刺他。说他:文章词藻,如同五岳之山,前途无量”等。因此,受到某些人的压抑。徐州、淮阴一带,民族英雄李子强,聚集民众传播起义,威逼官府。嘉靖皇帝闻知后,速命李逢时前往剿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徐淮地区随即平息安定。李逢时回京复命,因剿捕农民起义军有功,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赐金奖励和赏识。不久,师尚诏在江苏、安徽一带煽动暴乱,李逢时又速赴安徽凤阳调度官兵,日夜防守。暴乱者得知官府早有防备,随即逃走。尔后,李逢时被升补为湖北、湖南宪副。当时,时值夏季,阴雨连绵,汉水(源出陕西宁芜县北嶓豕山,亦曰“东汉水”。初名洋水,〔出禹贡〕“嶓豕道漾,东流为汉”。即此,东南经沔县,为沔水;经褒城县纳褒水,始为汉水……。其流始大,东流入湖北西北境……。每当夏季,时起水啸,高至三尺余至十尺,覆舟无算。)多处向外溢水,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直接威协所属州、县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李逢时竭尽全力,组织民众固堤护防。在这关键时刻,恰巧明廷又在京城东南筑建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其后宫室渐备,另在近郊东南建明堂,以存古制。)急需木材,采伐紧急。李逢时一方面坚守河堤;另一方面,命令各州、县采伐用济木材。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护防汉水大堤和采伐木材的任务。升参政,仍守荆南。再升山西按察使、布政使“方伯”左右备,得知宗民疾苦,随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两仓俸粮拿出,供给人们,无任何吝容。后归里,卒于家。长子李汝材,明万历元年(1573)举人,知山西洪洞县,多有惠政;次子李汝栋,明隆庆四年(1570)举人,终不仕任。在家日教子孙读书学习,逍遥一生。
李嗣美,是李浃的祖父,字允方,增生,天性旷达,真诚坦易,乐施好善,周济贫困。终因屡试失败而告终,以子贵被清廷赠为奉直大夫、工部营缮司员外郎。
李嗣宬,是李浃的叔祖父。字韫玉。年少时即有声痒,序涉猎书传,好议论天下大事,无所回护一目微眇,而精光不减,世称奇才。轻视外来之人,虽结交朋友较多,而武断使气,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京师,旋派大将郭升率骑兵万余进军山东,四月八日一举攻克德州,随建立了大顺地方政权,设置了大顺地方官员;并勒令原明廷地方贪官污吏和富商大贾出钱出物,筹措军需物资和粮响;惩治明顽势力,割富济贫,开仓散粮。并允许农民认回被富豪们所霸占的土地。以实现大顺政权“均田免粮”、“平卖平买”的主张。正当起义军将胜利成果扩大到全国各地之时,原明廷军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开始镇压起义军。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德州的明朝顽固势力明御史卢世〓、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在何兑吉的策画下部署暗杀闫桀、吴徵文等大顺官员。行动时,被李嗣宬得知,速在半路将卢世〓等人拦住,加以阻止说:“你们希望通过如此方式去报仇,我非常赞同。请你们想想,就凭你们这些人怎能挡的住万余起义精兵?仅凭意志去做,可以说等于去送死,既然白白地去死,又有什么益处呢?今不如推选一名能人,主管率领,用其名字,制定纲领,号召州城有名望之人一起进攻”。诸荐绅听后,认为李嗣宬说的有理,计划切实可行。于是,在求得王孙朱师钦接受为盟主的同时,推选李嗣宬为总持。为了安全行动,借为怀宗发丧之名,作讨逆檄文,布告天下,于四月二十七日将闫桀、吴徵文等周边县邑大顺军设立的地方官员一起杀害。尔后,因李嗣宬骄傲自满,每日置酒高会,自以为王;加上事业尚未有成,徒党数十人又都怙势恣瞧,修睚眦之怨,致使州城百姓不服。五月十三日,李嗣宬被伏兵劫去杀害。七月,清兵大军南下“州众因得以全城,归附”。
李允祯,字贞甫,李浃父亲,明崇祯六年(1633)科考取举人。清初,知河北省故城县令,廉洁勤政,持之以恒,慈爱聪明,安抚百姓。百姓都对他十分尊重,并加以赞颂。在他调任去江苏丰县(今徐州市沛县)的时候,故城人民列队相送,以表对这位清官的崇敬。旧时的江苏丰县,地处江苏西北部,地薄民穷,加之豪宦横行乡里,践踏百姓,诉讼较多。李允祯到任以后,立即着手审理,公开为民申辨冤情,效法学习,消除诉讼。并派遣官府人员除奸摘弊,降伏了当地一些地痞无赖。其容良俨俨,如同神明,人皆佩服,称赞他“治理有方,清正廉明”。此时,会天大雨,黄河决口,需要柳树稍数十万才能堵住决口,因使者催促不当,民众抵触。李允祯亲自到田野仗量多少远近,既使所需柳稍按顺序排列,依次运输到河中,又使参与抢险的车辆、牲畜、柴草和军民不乱,堵住了黄河决口。此事办完以后,而声振江苏〓山县东南,加上有平盗之功,升工部主事,监督清江(今江西省清江县)船厂。“厘剔振刷,诸弊一清。”公余假日。课士子于“清江书院”,使人文蔚起。淮扬一带,岁值大饥,“捐俸煮粥哺之,全活甚众。”“淮人建祠勒铭祀焉”。晋屯田司郎中,迁广西左江兵备道,以疾乞归。为人沉静端庄,诚实谨慎,动必准礼,内介外和,与世无忤,卒年六十三岁,康熙元年(1662)崇祀德州乡贤祠。著有《漕使》五集。
李浃,字孔皆,一字霖瞻,清顺治二年(1645)科举人,三年(1646)中进士,知延庆州(今甘肃省庆阳县东北四十里),顺治皇帝以他才识具优,调补茶陵州(今湖南茶陵县)知州,因在行政上失察,被降为山西省芮城县令。到任后,在蒲州(山西省蒲县)知州的合作帮助下,尽力将规定的、不合理的多余丁银,给予革除,深受民众欢迎。面对山西大同兵变与山西河津县知县李源,怀揣任印,密密穿过要塞,渡河到陕西请兵,大同兵变平息后,以擅离职守,被挂吏议归。归里后,游览山川,与同里程先贞(工部营缮司员外郎)、赵其星(州廪增附生,后于顺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官至汾阳县知县)、李源相互来往,切磋诗文,会酒吟咏。到晚年,在第宅内筑一室,名“陶庵”,贮书数千卷。四周种有竹木,自由自在的往来行走其中,卒年八十。著有《陶庵集诗稿》、《年谱》行于世。其文,潇洒旷达,胸怀宽广,素行高洁,既关心沧桑大事,又有读书人的懿行高节;其诗,清丽博识,大有出神入化之妙。王士祯在《陶庵诗选序》中言:“君(李浃)古诗大抵原本于陶,而杂採诸家之美。此其能自名一家,而可传于世之疑也。”潘次耕亦云:“先生(李浃)诗不随时趋,亦未尝规抚古人蹊径,清真隽永,字句外尝有余味,精到处不减张曲江、陈正夫,而天然超诣得柳州左司为多”。如他的“历历牙墙插浦间,海门湖接九河湾。西来一派朝宗水,经过千山与万山”《长河偶记》之诗,既师法汉魏,又效习三唐,并且还有自己的开拓与创意。清初学者顾炎武来德时,有“世推山东豪,三李尤放纵”的诗句,其敬佩之意,可想而知。
李涛,字紫〓,李浃仲弟,康熙十四年(1675)解元,十五年(1676)中进士,以庶常馆教习入明史馆,从事纂修工作。升江西省临江(今清江县)守道,到任后,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简军实,倡导所属廉察其政治,诛巨盗雪冤狱,政绩卓著。擢浙江盐运使,治理盐政,清洁自矢,在他任盐运使期间,康熙皇帝南巡,到河南、浙江等地察看治河情况,李涛迎驾署内,康熙对李涛的才能及为赞赏,言:“你在此侍候,卫护试郡;辅助大臣能够安抚百姓,因有重命,你转运天产,在主管盐运中,能惠而爱,我是比较放心的。”随特书“惠爱”二字褒之李涛。又擢广西布政使,修举庶政皆有实绩。擢太常寺卿,库中有剩余资金,封闭,并做好标记,以防有失。迁刑部侍郎,以母亲年老多病,需要照顾,六次上请终养,经康熙皇帝批准后归里。卒后,同萧侍读(萧惟豫)一起祀入浙江、广东名宦祠。
李浃兄弟之后,李家在科举的仕途中,似呼没有大的显赫,除李浃的长子李元瑨,以贡生于康熙年间被选授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县)知府;侄李徵临,雍正元年(1723)考取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以及李元琛、李元瑾、李元琮均以贡生被选为知县、教谕外,只有李浃的曾孙李国弼,以举人被选为官,官至广东盐大使;李国柱,拔贡,因诗赡逸深,所著《秋崖遗诗》被选入《四库全书》。尔后,李家再也没有多么大的进展。
北李,非名门出身,直到李源的祖父时,家庭中才发生了对李源有意义的变化,“始以文墨教子弟,起家儒素焉。”不过,在科举的仕宦上,北李一直也没有大的发迹。
李源的始祖叫李子实,明朝成化年间由直隶遵化州(今河北省遵化县)石门镇迁至山东省商河县西三里河村居住。此后,六传李源曾祖,因家境贫困,携妻带子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自商河县来德州市德城区抬头寺乡李家老庄(今文庄)落户注籍,遂迁至城内李家角居住。
李兰,字德馨,号卫泉,李源曾祖,性格慷慨雄迈,爱做好事,不图名利。居城后,以做豆腐为
生,衣着朴素,生活从俭。经营所赚积资,除供应其子读书外,都以孝敬父母为先,得街邻里舍高度称赞。“百里外以为常称竭力之事”,“两地(商河、德州)人争孝之”。明万历元年(1573),他的长子李大华科中举人后,给他买了身新衣帽,李兰极不高兴。将其儿子李大华严加训斥后,并把衣帽扔出门外,放弃城里生活,回到城东文庄村居住。每遇大灾之年,同其弟李芝出粮赈济百姓。“以耕自老,卒年八十有八。”
李大华,字朴庵,号君实,李源祖父,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十月二十一日。大华在刚满一周岁的时候,由母亲王氏怀抱来德,当时家中是孤苦零丁,一贫如洗。翌年,母亲王氏病逝,大华以继母张氏抚养,不知亲生母亲是谁。后来听弟弟李子员说起此事,才知王氏为生母。从此之后,每当霜降之时,自到城外私焚纸钱,祭奠王母,吞声涕哭,不让继母张氏所知,明万历元年(1573)科中举人,遂用坊金治田数十亩,以养父母。后因屡上春官不第,虽竭尽全力,最后还是以举人被选授为河北省武强县令。任职三年,清白廉洁,治行清介,秉性刚方,清似水,明如镜,政声显著,深受民众爱戴。大华在任内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兴利除弊。并平冤狱,伸张正义,拒贿赂,一尘不染。县有巨室诬七人死,大华抚臂自矢,不肯杀人媚人,与以平冤。一监差使者,让私人索百金为寿,大华在拒绝对其进行严历批评之后,并以此投劾,随即弃官归里。大华谢政后三十年,多在田间足迹,不甚履城市,勤俭持家,广交朋友,食止充腹,衣止蔽体,无他费用。经劳苦经营,得宅二区,书二架,土地数百亩,粟数十斛,逍遥后生。他在自撰墓志铭中记之;“少业儒兮,以慕视兮;壮作吏兮,以字民兮;老明晨兮,以训子兮”留后,卒年八十有二。
李诚明,字涵蓋,号思伯,又号泰云,李源父亲。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科举人,博极群书,以至天文地理,战阵推步,数术之学,无不通晓,皆有独解,名倾海内,声振齐鲁。与世俗所守师说不同,而内行淳备,孝友过人,百金可挥,冰心铁骨,一介不取。明天启年间,阁辅朱延禧荐为中书舍人,不就,魏忠贤窃柄遣人以厚币聘之,讬疾固辞不赴。以及忠贤貤士大夫向皇帝推荐重用,李诚明以“十上公车数奇,未得一第”,抗志不仕,以读书终其身。年逾五旬,独居东村别墅,建一亭,椽、楹、瓦、瓷俱方,上悬方额,名曰“矩亭”。朝夕植树、种竹、艺花、觞咏其中,足迹不复城市。除二三知交外,即以农夫野老为友。闻人有小善,则宣扬,且赞不绝口;遇到或听说人恶,则百计弥补也不让显露;若族党内外因生活困难或有事相求,无论有无都尽力周济,给于满足。年六十而志气常新,精神愈旺,因魏忠贤专政,欲结名儒气而成疾,随作自传以为生志,离开人世,卒年六十多岁。清顺治七年(1651)九月二十九日崇祀德州乡贤祠。李诚明诗文典雅,“诗古文词则李白、韩愈,四六直逼徐庚”。特色是:注重音调,讲究词藻,学者称为泰云先生。清初学者顾炎武、张庆洁,都非常推崇李诚明,来德州到泰云先生墓前拜奠,并分别写下《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和《见可园怀古》诗二首,对他的高风亮节,给予高度评价。
李讚明,字杨休,号静远,李源叔父。明天启七年(1627)科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初授河北省真定府(今正定县)推官。升礼部主客司员外郎。授奉直大夫,迁陕西榆林兵备道,补山西驿传盐法兵备道按察司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同同里卢世〓等人,合谋杀害了大顺军设立的地方官员。大清兵大军南下,为保全城,同卢世〓等人归附。
李源,字星来,一字江余。号退庵。系李诚明之弟李诚明的长子,年十多岁即命为伯父李诚明为嗣子。自幼在李诚明的教导下,于清顺治二年(1645)经魁;三年(1646)中进士,授山西省河津县知县,恩赠徵仕郎、翰林院庶吉士。李源在知河津县的时候,时值天下初定,民族矛盾突出,各地战争,接连不断,初到三月,得知豪宦张家璧操纵儿子,任意践踏乡里,抢夺百姓财产。李源按照大清条律,将其绳之以法,并将所侵夺的财产,返还于民。县旧有薛文清旧宅,因战乱,荒圮已久。李源将其修复,令诸生肆业其中,皇帝征召文书有不便于民事者,立即按疆城返回。当时,都看作是一项较强的命令。山西大同姜环叛乱,为做好防守,李源修补城墙,疏通濠沟。五月中旬期间,叛宦张家璧内变为应,李源突围出城以后,与山西芮城知县李浃一起过塞渡河请兵。身先士卒击贼于蒲州(今山西省蒲县)。然后,进军攻克河津,擒张家璧于大元砦。此叛乱平息后,吏议功过相当。陕西孟忠毅、乔芳力荐,终格于议,告归故里。归里后,修补父亲所筑矩亭,每日饮酒吟咏其中。在此期间,与程先贞、李浃、赵其星等相互切磋诗文,州人举为乡饮大宾,力辞不就,年七十卒。著有《州秉》一书、《德州志·文艺内编》、《见可园诗文集》,可惜佚失不清。现仅存《更夜吟》和《重修矩亭感题》诗二首。其诗可谓“五言逼真谢、鲍、七言全倣杜、韩”。弟李深,字若水,庠生,一生忠厚老实,待人热情大方,从未和邻里有过节,且谁家有难他都竭力帮助受到州里邻舍的高度称赞。
李源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李祯,字文〓,博览群书,学习内容极为丰富,以廪贡生授官山东博兴县训道,升国子监学正,因子贵,清赠文林郎、贵州湄潭知县。次子李森,字芳〓,廪贡生,官国子监助教。因子贵,赠文林郎、浙江宁波府鄞县知县。三子李棅,字文众,生貌伟杰,目光炯如,长而美须髯;亦能工文章,善书法,然不以自多;喜欢结交朋友。自小酷爱读书,常借书于藏书之家,求教于有识之人。李棅受祖、父辈读书上进,光宗耀祖的教诲,日夜苦读,废寝忘食,白天认真听老夫子的教导,夜间思考揣磨。一次,李棅伺候老夫子就寝后,仍挑灯夜读,忘了一切,口中咿唔出声,惊醒了老夫子。老夫子下床悄至背后,见棅这般苦学,不由抚背而言:“孺子可教也。”由此,李棅得到老夫子的真心传教。有一年的冬天,母亲王氏见李棅手足冻肿,执其手哭泣着说:“吾儿为何弄成这样?”李棅哭说:“母亲,儿今苦,将来自有丰衣足食之日。”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棅果然考中举人;三十九年(1700)为进士,在京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中书,得人很盛,四十七年(1708)典试贵州。因李棅器资醇雅,学识明通,恩授徵仕郎。李棅为人潇洒,光明磊落,居官刚正不阿,不畏权势。选拔学吏,能够掌握原则,不徇私情,器高深远,量才推荐,知人善任。自奉廉洁,周贫济困,个人无所营树。他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与亲戚朋友共用。康熙四十七年(1708)夏,奉使贵州举士正,蔡吏部专以试事属李棅,李棅精心选拔,由于他“贵州”精于鉴裁,以劳得病,返役卒于途”。“黔人祀之名宦棣”。四子李柽,字圣木,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初授京闱,候补内阁中书,因子徵熊贵,赠文林郎,浙江湖州府武康知县。李柽为人大方自然,不讲究什么风度。居于乡里,诚实谦谨,平生与人无忤。无论做什么事情,均能相随;虽用人有不对之处,从不加以斥责。同里翟景文病逝,家贫无钱葬埋。李柽经纪其丧,捐地数亩使翟景文安息地下。又代其子偿还官谷数十石,脱离牢狱桎梏。其为文“挥笔立就”,初补博士弟子,每试辄冠。曹常熟、韩宗伯。熊冢宰,皆称赞其文,奏议尤为郭都宪所重。数上公车不第,日与乡人及子、侄课诗绘文,年五十余卒。李柽著有《苕齐诗抄》、《后知堂遗诗》百余篇。桐城(今山东省鱼台县)方苞叹偿:李柽“可与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诸名家争席”。李柽之诗,现存不多,只有十余首。就其体制而言,有五古、七古歌行;近体诗有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俱全。内容有记事、咏物、记游、风物、怀古、悼亡等。其代表作有七言绝句《矩亭》、《过杜亭弓南村先生》;五言律诗《晚宿曲陆店》,古杂体《偶成》。至于其他古文,多散佚。当时“尚有代郭都宪《论钱法》疏藏于家”,现已佚失。
李源之孙众多,查其李氏族谱,共计128人。其中直系孙10人;曾孙23人;玄孙52人;元孙38人。
在李源的直系孙中,除李方焯、李衮耀、李亶照均以廪贡生为候选训导外,较有名气和影响的有5人。即:
李奕烈,字绳齐,李桢长子,廪贡生,由教习任贵州湄潭知县,改高密县教谕。他不仅优于文才,善作诗词,且了解政治,善于研究时务。湄潭县有两条人命案,数年不决。李奕烈得到其状后,豁免受牵连者8人。苗族起来闹事,奕烈随即入寨,认真开导说服,“遂感动的苗民归顺服从如初”。在高密县任教谕期间,修学宫、设义学,考核奖励读书之人。
李宝默,字敏叔,李棅次子,嗣伯父李森后,以监生考职,初知浙江省云和县,在万山中,文化委靡不振,创办“云溪书院”,捐俸金于以资助。有一年,云和县发生大面积螟〓,全县受灾严重,百姓纷纷喧闹着要去邻省福建逃生。李宝默面对此情况,立即开仓放粮万余石,发给灾区百姓,此事遂即安定。尔后调任浙江镇海、鄞县知县,皆有惠政。士民有“青天白日”、“甘雨祥云”之诵。经过以开府考核,切口口保举,擢湖南辰州府同知,因父母年老,改河北保定府同知;后署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知州。李宝默品质高尚,拥有才能,能够发扬慈爱仁惠之心,安抚百姓绥善而有要领。虽长时间有病,疼痛在自己的心里,抱病抚养没有痊愈,但不忘关心恢复振兴百姓之责,恩授文林郎。
李庭灿,字仪矩,号肖亭,李棅三子,候选州同知。李家自泰云先生以来,喜欢与人交往,讲义气。德州地处南北要冲,各地文人名士到此停留者,多数归属李氏招待。李庭灿自小就养成了这一习惯,所居原有“见可园”,因天长日久,树老石旧。庭灿在园内重建“矩亭”,自随字仪矩、号肖亭。以寄托
敬慕之意,仪泰云而肖。增植嘉卉,宾朋在此经过,从来没有一日不诚实接待。一生通情达理,和谐快乐。做起事来从不费劲,虽不受任何拘束,但不失态。能称颂说古人事情,而且多识乡间里巷旧闻,考察故事者极为羡慕知赞尝。并捐资修葺学宫,提倡设立义学,受到读书人的庆贺。晚年游淮扬姑苏武林,以畅其怀“一日肖亭赋秉强,固晚年洒脱不羁”。又自号顽禅老人,“顽言其坚,禅不系也!”年六十七卒。
李褒光,字坤含,号伊亭,李柽长子,增广生。生逾月即命为堂叔李栻为嗣子。少年时,有豪侠之气,忠诚相信程、朱之书,每当外出,必奉先儒。为了宗族之事,孝顺嗣母。偶有不乐意之事,或家人辈忤。将入侍时,必用镜子再三自照。微有不悦之色,而后才敢入内。褒光为人浑涵静穆,圭角不形,为生父李柽发丧,又为嗣母发丧,尝呱呱作婴儿啼;不饮酒,不食肉,哀恸致毁,五十而卒。其为文“力追先正,不染时俗,一字一句”。为诸生时,参加乡试,文被主试所压,随不再参试。桐城方苞,在京师偶然于申诩案头看见其文,阅后言“卓然名家之文也”。申诩敬慕尊重褒光,极至认为“其文、其行,皆百余年来所不多见”。
李徵熊,字渭占,号粟亭,廪生,李柽次子。徵熊自幼由于受家庭的教导,非常喜欢读书,为人厚道,忠诚老实。雍正五年(1728)举,“山东举十人首烈”,遂以诸生保举为县令。初任浙江湖州府武康县知县,再知定海县。所到之处,革除陋例弊政。承修海〓、海塘,所用木石及所需夫役,“丝毫不以累民为令”。十余年来,饮食、服用萧然如寒。罢官后,州城诸生都争着跟他读书学习,并呼为李夫子。著有《海外吟再来集》、《南湖草》等诗篇若干卷。平生抄书甚多,广搜“四书”、“人物”,因此,用手抄《四书、人物考》数十卷,惜未版行。恩授文林郎。
在李源的曾孙、玄孙、元孙中,虽大都分别获得了附生、廪生、增生资格,可较之前辈,要有所逊色。李源曾孙:李书植,字汝器,雍正十三年(1736)举人,拣选知县;李邦基,字名旂,号山台,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四十二年(1777)科举人,候选知县。只有李丕基和李有基才有所成就。
李丕基,字钟宜,州学廪膳生员,父李徵熊。丕基承籍家学,不名他师,才敏而学识渊博。在当时,一些老师、宿儒都咸加器重,谓“李氏之兴方兴未艾也”。当父亲官浙江时,久承颜养志侍饲左右,绝去膏梁、纨袴,习惟图书。在愉快之间,与当地雄骏君子结交,又得江山之助。为诗,古文词益,深博无涯。乾隆六十年(1795)应秋试,所作文章,质于青田,韩锡祚称其文“清迥绝俗,脱然畦封,当列前茅”。不知为何,竟然名落孙山。自那以后,自是息迹邱图,不复作觅举之想。丕基,性好乐,易与人交,不设城府,熟于国家,掌故多闻,旧典人家,举婚嫁、丧葬之事,必咨询于他。斟酌古今从俗、从宜丰俭。兄弟、邻里雀鼠之争,往往得他一言即释。悉有古法,尤善为哀诛之词,缠绵凄恻,其声动人。卒年五十九岁。其诗,多为七言古诗,“清园流动,不事钩棘自极,行云流水之致”。如他的《繁露书院种柳歌》,前景物布图清晰可见,后雅丽闭目可思。然多代人制,脱稿辄挥,“故箧中少有存”。
李有基,字黻升,号东圃。少年时负有异才,博览史书,多识些掌故之学。古文宗法取自唐朝众贤,酝酿之厚浸于西汉,其诗,则以意独造,没有规模。性沋毅简默,好见义勇为。读其文,诵其诗,就可知道其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解元;四十六年(1781)成进士,授福建连城县知县,在任期
间,兴利祛弊,除暴安良,到任不数月,邑人有“政简刑清”之颂。前任县令因贫困欠有仓谷不能偿还,李有基怜其贫困,慷慨应允代为偿还,未曾完成而卒于官。因欠仓谷未有还清,官府留其二子李锕、李禄为质,不准回籍。后经兄弟二人泣请于官府门多日,官府才将有基长子李锕放回,仍扣留有基次子李禄为质。李锕回家三年变卖家产后,前赴福建交款,而后才于其弟李禄归里。李有基著有《州志拟稿》、《州志考异》、《广州客问》、《河渠剩语》、《掘得集》、《披褐吟》、《沽上吟》、《南游偶吟》等,当时除《州志考异》刊行外,余稿存于家中,已佚失。现仅存《十二连城歌》七言古诗一首,诗曰“德州城北十二城,云是前朝之古营,荒原日暮阴风响,惨淡如听冕呜鸣。自昔燕王觊神器,内蛇外蛇纷〓争。黄齐移藩计不果,燕南战鼓如雷轰。当时推毂风霆行,景隆奉命专戈兵。白沟拙计期一决,南风骤歌多死声。虎貔熊罴五十万,纷如槁叶随风零。踉跄退保藩已破,瓦飞竟使成其名。汉家亦闻七国勍,吴濞楚戊交纵横。摧枯拉朽反覆手,子孙草薙无遗茎。高才捷足古来有,独于一本分枯荣。继体天子信文弱,太祖到谟弁髦轻。盛衰转眼碁一样,壬午甲申天示诚。金川门事几何许,已无人奠金瓶倾。纨〓竖子何足道,青史秽传羞北平。萧萧残垒卫河畔,悲流不断千年情”。气势磅礴,音调铿锵,真实感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真可谓“掌故识此邦,文献旧风土”。“手泽赖仲山,披云快先覩。后进仰前型,神助已覆鬴”。
李源的玄孙:李锟,字韬锋,号青松,别号半檐居士,年少时,虽生活困难,苦读史书,学富才高,风流蕴籍,冠绝一时,乾隆元年(1736),十七岁的李锟应省试,闱中拟元。随后是屡荐屡受排斥,整日牢骚苦闷,年四十八而卒。李锟诗古文词,无不提笔立就,书法兼并精通。可每当脱稿辄被人拿去,加上自己也不多么爱惜,随手散佚。过去曾从亲友处搜集,得诗草数十首,用纸抄成《半檐居诗》一卷,入于家藏集中。现仅存五言古诗二首,今选其《谢松泉先生葺城南别业落城》一首,以窥一豹。诗曰:“曲折九龙口,门前春水环,句留云丰亩,补缀屋三间,隔院黄鹂闹,开窗白露间,于今怀谢傅,怪得恋东山。”李铣(李邦基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科举人,山东泗水县教谕;李锷,字端峰,乾隆三十六年(1771)科举人,丹研县(四川省境内)知县;李锕,字养孟,号任斯,乾隆四十八年(1783)举人,官山东沂州府(今临沂市)兰山县训导,著有《任斯遗诗》;李禄,字香圭,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性古傲,有文风,其族有鬻女子卖于匪人,李禄闻知后以馆金将鬻女赎回,另择婚于乡里忠厚老实之人,“其义争相传诵”。
李源元孙;李英涵,字彦三,恩贡生,候选直州州判。忠信端谨,学业精纯,教子以义,有“燕山(北京)窦氏之风规”。恩封徵仕郎、儒林郎、奉政大夫;李理涵,字静安,候选从九军功议,叙六品;李清渭,字吏白,号绍曾,少年英俊,富有才能,补博士弟子员。因父亲李鋗(恩貤赠修职佐郎)病逝较早,做事从母,以孝为先。闻家中綦贫,依赖于笔耕维持生活。每日自塾读书回家,必将所见所闻之事,从头至尾告诉母亲,母亲听后喜形于色,并时常夸奖他,数十年如一日,与同里封宗翕、赵葆赤为友,以道义相切,州城当时有“硕儒之目”。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选授山东泰安府东阿县训导。著有《庚寅、辛卯岱游历下北上赵楼诗草》。其文,具有高祖李柽之风度。
清咸丰、光绪朝时,北李氏已传至十五世,在李氏第十五世子孙中,李汝梅以岁贡生被选为训导;李汝魁以增广生被选为三等军需分省试用府经历;李汝椿以痒生被选为军功议,叙六品;李本根被选授为山东汶上县训导。其他除李汝霖有点名气外,别的似乎没有什么名气。
李汝霖,字雨严,号辅臣,生而颖慧,读书过目成诵,饱承家学诗文,超越群伦。咸丰八年(1858)举于乡,同治元年(1862)科考取内阁候补中书;四年(1865)成进士,以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留馆;十一年(1872)授翰林院编修加四级,凡拟进文字,多出其手。历充光绪丁丑(1877年)、丙戌(1886年)等科会试同考官,得人最盛,时有“铁钢珊瑚之誉”,记名御史。端正不阿,有古大臣风。可惜“天年不永玉堂”,名流极惋惜。其子李振钓,字蔚卿,瘾生,历知宝坻(今属天津市)、香河(今属河北省)等县,多有善政,有循良之称。
纵观南李、北李,在四百多年的长河中,虽无高爵重位,显耀赫奕,而崇名节敦,孝友德业,文章卓然,可记者备,载志乘章。
四、谢氏家族
谢氏家族,自谢重辉的曾祖谢选时而振起,却在祖、父时。不过,在封建社会的科举仕宦上,谢家除谢重辉的祖、父同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谢重辉未经科举而走上仕途)外,尔后没有大的发迹。曾祖只是名岁贡生,因子贵被明封为都察院御史。
谢廷策,字正甫,系谢重辉的祖父。明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举人;十七年(1589)已丑科中进士。在馆舍内等候选拔时,有人想为他引见主持选拔的官员。谢廷策对来者说:“我刚刚踏上仕途之路,那里还敢想自己选择什么官职。”无论来人怎么相劝,廷策终不前往。当得知被选授为陕西高陵县令时,愉快地前往赴任。到任后,咨询吏治,革除民间所有疾苦,亲手自制剂量,定条理鞭法,用以四季缴纳田赋,官民皆称“这样做均利于民”。并“前后开释疑狱甚多条”,便宜于若干事情的实行。廷策在高陵县任职五年,以廉洁勤政、为民而闻名,万历二十二年(1594)五月,被皇帝召回京城,拜御史。此时,皇上深居禁中,朝中议事久虚,大多诸臣因以言欺骗皇上而被贬谪。廷策到都察院三月,即上疏《请复朝讲用直臣疏》,因引用周宣王晏朝、姜后脱簪以及宋仁宗从赵抃之请、召还唐介等故事,以规劝君主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抵触了皇帝而被降一级,外调都御史。工部尚书〓贞吉等连章申救,再谪怀仁县(今江苏赣榆县西)典史,廷策愤然不就,以疾为由归里。归里后,家居奉亲,课师二子,扶危济困,广行善事。后因母亲病逝,哀毁得疾而卒。为人孝友清介,卒之日囊无一金。泰昌初赠光禄寺少卿,崇记德州乡贤祠。著有《宜民禄》。真可谓:“神宗昔御宇,思道惟恭默。蒙恩列西台,尽言乃臣职。万一裨明时,岂敢乱徽纆。怀仁何不可?适表谢公直”(清程先贞《监察御史谢公廷策》。
谢升,字伊晋,谢重辉父亲。生而文秀,天赋逸才,少承父训,励志读书。父亲去官归里病逝后,谢升同其弟谢陛全靠母亲抚养成人。因家中贫困,并不时受人奚落。谢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此更加发奋读书,闭门学习,学问大有长进。万历三十一年(1603)秋,考中举人,全家欢喜。万历三十五年(1607)春,谢升以第三甲第三十五名考取了进士,他以无比喜悦的心情,等待着朝廷的敕命。翌年,谢升踏上了去往京都的仕宦之路。
谢升到京后,初授中书省参议府经历。此时,以孔谦等为首的东林党人,同反对他们的鲁、浙、皖士大夫之争非常激烈。谢升顺应形势,小心谨慎,从不擅离职守,认认真真地做事。就这样,在京一干就二十七个春秋。直到崇祯七年(1634)八月,皇帝朱由检重整朝纲,起用忠臣。谢升以办事严肃认真,成绩卓著,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翌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崇祯十年(1637)二月,因会试有误而被免职。十二年(1639)八月复任;十三年(1640)四月晋太子少保,改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八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继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之后,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朱由检皇帝在与诸位大臣相议对策时,谢升因和国史院大学士金之俊、詹事府少詹事胡世安用语不当,而被罢官归里。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京师,崇祯皇帝自缢,明亡。谢升与明御史赵继鼎、卢世〓赶走李自成所设置官员。六月,谢升又奉明室朱聿键命知香河县,“顺钦城守”。七月,清兵入关,定都北京,谢升即归附,清授师钦(今北京房山县地)知州,随命为建极殿大学士,管吏部尚书。并于八月被召京师,入内院命与诸大学士共理机务。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卒。赠太傅,〓清义。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谢升参与和对待李自成所置的地方官员问题,《清史》与《德县志》记载有所不同。《清史》列传第二十五记载:“李自成入京师,升与明御史赵继鼎、卢世〓逐自成所置吏。”《德县志》纪事记载:“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陷京师,遣贼将郭升循山东;四月初八日,升(郭升)陷德州,设伪武德道闫桀、知州吴徵文。州人御史卢世〓、赵继鼎,主事程先贞、推官李赞明、生员谢陛等合谋诛之;为怀宗发丧,起义兵讨贼,并诛景州、故城、武邑、东光等处官”。根据以上记载,笔者认为《清史》所载有误。从《德县志》的记载来看,谢升没有参与此事,参与此事的是他的弟弟谢陛。作为少保兼吏、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的谢升,如果参与了此事,在《德县志》中是不可能没有记载的。
谢重辉,字方山,号匏斋,自幼即被命为伯父谢升为嗣子。本生父为谢陛,拔贡生,甲申(1644)之变,同州人卢世〓等率众暗杀大顺设置的地方官员,“维桑梓地方百姓倚重长城”。重辉于康熙初被廕封为中书舍人,后官刑部郎中,于同里田雯同官京师。谢重辉虽由廕封起家,而博雅好古,在京期间,因与田雯是同乡好友,加之同好诗书,又经常与诗坛盟主王士祯交往,而诗名大显,名振坛遗。当时有“与田侍郎(田雯)并驾齐驱”之誉,康熙十六年(1677),王士祯选《金台十子诗》刊行,山左占其四(即安丘的曹贞吉、曲阜的颜光敏、德州的田雯、谢重辉)而德州居其二。山西蒲州(今蒲县)吴雯也以诗名而著称,谢重辉与吴雯友善,并极力于以荐举。性高傲,不与俗,后引疾归里,住于杏村别墅,以诗酒为乐,欢度晚年,所著《杏村集》七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谢重辉之诗,不是一般交际场中浮泛康俗的应酬歌词,而是选意必幽,择辞必解,俗尘凡语,不侵其笔的严正之作,而涉于身世之感的又表现“悲凉衰飒,托寄遥妙”。他在广泛吸取前代优秀作品精华的基础上,加以锤炼而成,从《楚辞》到唐代以至宋、元、明诸大家的作品,他都涉历研究,做到“不傍篱落,不拾短停”,最后达到“浑雄隽拔而沉痛”的境界。遗憾的是他的早年之作,今概不存,所留《杏村集》,是他致仕后家居时所作。因此,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微略》中言:“《杏村一集》,尽出晚作,盛年傅作概削不存。”王士祯在《杏村诗评》里面说:“《杏村》近诗去肤存骨,去枝叶,存老干,真赏甚希,存之箧中,以待元次山、杜清碧其人,定相赏于弦指之外,倾倒至矣。”邓之诚在《清诗纪事》中云:重辉“归田后,撰《杏村诗集》七卷,为壬子(1702年)至戊子(1708年)之诗,诗格一变,专作闲适语,极近香山。”
就重辉的《杏村集》而言,在《四库全书》中,仅见存目,而不见其诗集。现就卢见曾《国朝山左诗抄》所录八十首来看,“比部学陶公,未极自然,而首趣已高,摆脱尘坌,真朴处殊近储太祝。”很象田园诗抄,多为农桑之事、过访赠答、游园观赏、赏画登寺等闲适之作。尽管是咏家存遗物,确能引起重辉对往事的忧思和怀念。虽写农家生活小事,写闲情、抒逸趣的诗篇多一些,但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倾向和对美丑的辩识。在他的田园诗中,有许多诗篇反映了清初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寄予了无限同情,对官府胥吏的残暴,给予了无情揭露。常常以尖利的笔锋,直截痛快地指斥时弊,揭露社会的黑暗。
谢重辉除部分较有社会意义的诗作外,人生过客的思想也很突出,特别是在怀古、悼亡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谢重辉是王士祯“神韵”说的唱合者,追求冲淡诗中的弦外之旨,在他的五古田园诗中最为突出。他的《敝庐》诗,景物皆任其自然,毫无强制之处,那坦然自得之趣,犹如陶潜《结庐》、《移居》之致。再如他《东皋》、《〓土》、《桑》、《萱草》、《适野》、《春来》等,都是情景生动,引人入胜的好篇章。另有一些诗篇更可以把人带入诗境,试读“春来何所事?依然耽琴书,亲昵稀来往,人事欣无馀。我身既暇懒,我性日益疏,时从池上酌,往往临清渠。春山到眼前,好风遍庭除。碧柳渐覆井,苍松郁不舒,时鸟解人怜,相向各自如,因之坐松下,日暮倾一壶”这首《春来》诗,你有什么感觉呢?真可谓淡然无意,自足品流,此境最是难到,你能不跟随诗人的脚步,迎着春风走到渠边,为碧柳、松柏的生机,为林鸟的欢笑所吸引而停立凝神,不觉乱烟斜日喝一壶么?还有那“不须更向径行处,且向前溪共枕流”《蒙斋韩坡过杏村》及“柳花今日无人扫,犹如当庞公不出”《过山姜村感赋》等句,优如泉水自然流出,波浪生花,真不愧为“清新跌宕”之名,不能不说他是我国诗史上的一颗明珠!
谢重辉之后,子孙虽都亦工诗,然而他们比起重辉来要有所逊色,只有谢紫芝、谢立吉、谢九锡在诗文还有点小名气,到重辉元孙以后,便不再知名,家学也遂之绝。
谢紫芝,字商隐,号松泉,小字五郎,义曰白驹,重辉之孙。年少时,容貌俊秀,智慧过人,有奇异的才气;在他十岁的那年,父亲谢桀因病早逝,谢紫芝孤苦伶仃,生活困苦,从母田氏之教。母亲田氏是一个胸有珠玑的才女,自幼受父田雯和母亲马氏的文学熏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通经史、晓礼仪、有家法,是封建社会中贤妻良母的典范。紫芝在母亲田氏的教导下,文采日渐旺盛,亦不同与俗。后同外祖父田雯、舅父田肇丽、表哥田同之学习,一跃而上,深远过人,文采胜过南北,有祖父重辉之风,王士祯极喜之,“故赐之名云”。紫芝虽博学多才,可屡试不中,最后,以贡生被候选为州同。著有《春草堂诗稿》。其诗风格原近唐人,独以平正通达,不拘一格。如他的“村连深树树连沙,极目萧森日已斜,遥指浓青堪画处,可株松外是吾家”《自香林庄赵村》,景物布图清晰,雅丽闭目可思,有清奇之妙,自然之美。
谢立吉,字东岳,号筠溪,重辉曾孙,岁贡生,乾隆五十年(1785),高宗皇帝弘历诏下举高年开千叟宴,立吉以耆年与宴,奏对时,尚能书小楷,高宗悦之赐国子监学正。“诗有王孟遗音,洵为煕朝人瑞云。”著有《鸣琴诗草》、《晚香集》。
谢九锡,字纶斋,号云村,重辉元孙,生而颖异,承其家学,十五岁以第一人入胶庠,屡举不售,游学四方,肆力于诸古文词诗,各体皆工,尤长七古,识者譬之蔓野丛林,警风来宅时,人以为笃论。家素贫、性耿介,不妄取,由贡生补清平县(今山东清平县西)训导,年七十四卒于官,著有《南阮集》行世,《正隆遗音》、《古文稿四言史》藏于家。
纵观德州田、卢、李、谢氏家史,可以说是一部效忠明、清王朝的历史。他们在野在朝,贵贱不一。有的官爵太卑,默默无闻;有的则因仕途不畅,而弃官归里或终为读书之人。略为篡改一下旧时人们最喜欢用的“忠孝(原“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对联,将其用在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五大家族上,倒是非常恰当的概括。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田贵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