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古迹寻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城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943
颗粒名称:
古迹寻踪
分类号:
K928.715.2
页数:
24
页码:
77-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对德州水馆驿、德州藏书家、藏书室、楼名号考、德州四合院等古迹的寻踪。
关键词:
德州
古迹
寻踪
内容
德州水馆驿
孙寿昌
德州水馆驿(即安德水驿),座落于城垣西侧,旧运河东岸上(今迎宾路小学址)。水馆驿南靠大竹竿巷,东临顺城街,北与米市街毗连,座东面西、砖木结构,大门三楹,中间为五尺宽券门,左右为正圆形花窗,大门前两旁置五尺高朱红木板栅栏护卫(其形式与旱馆驿同)。大门外对面约隔30公尺,有砖木结构二层戏、楼台三楹,坐西面东,戏台与大门相对,造型挺拔秀丽,古色古香。入大门便是一长廊,与前大殿相接,可避风雨烈日,设计独特,造型新颖。通过砖木三楹的前大殿,出后门,便是砖木二层的后阁,明柱前廊,砖木雕刻,明代风格,以上为水馆驿中轴线上之主要建筑。
北跨院有大东门一座,旧时可出入骡马轿车、院落宽敞,有北房六间,最后是东客厅三楹、砖木前厦,木花格门窗,装饰考究,当年过往官员多在此留宿。
南跨院有一便门,院内南房六间,膳房两间,最后是东上房三楹,砖木前厦,木花格门窗,装饰考究。此院是当年驿丞、差役、人夫的住所。
据旧县志载:“洪武九年(1376),置安德水驿於西关。”“安德水驿”是指从安陵至德州运河河段,约六十多华里,所设的水驿站。据《大明会典》卷一四五曰:“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运所,以便公差人员往来。其间有军情重务,必给符验以防诈伪。至于公文递送,又置铺舍,以免稽迟。”“会同馆”是在北京,南京所设的豪华馆舍,有天下首驿之称,负责接待各地王府公差,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以及外国朝贡使客。水马驿才是遍布全国驿传的网点,据史载:明初南京与四方边陲重镇,有水陆驿道十二条,共长达十四万三千七百余里,有驿站一千九百三十六处之多。明代驿传制度,大致每隔六十里或八十里便设一驿站,以京都为中枢辐射全国,形成一个驿递网,由兵部车驾请吏司管辖;省级驿传主管部门,则属于按察使司的驿传道。但是还必须接受布政使司及所属府、州、县行政机构的监督,“稽核”。省级的主管官员是按察副使或佥事,驿站官员为驿丞(无品级)则直接
由州县负责任免。明朝建立的一套完整驿递制度,一直沿用清末。
明代及清代的初中叶,大运河不但是“南粮北调”槽运的重要水道,而且还是进出京师的各级官员以及暹罗、满刺加、渤泥、占城、吕宋、苏禄、安南、高丽、日本、琉球等国贡使,亦是乘船沿大运河进京的沿河所设水驿站(馆),每处水驿站,置船几只到几十只不等,还建有馆舍,铺陈(盖),并供应一定数量的禀米,以解决过往使客的饮食住宿之用,大运河的水驿系统,保持了封建肌体血脉的畅通无阻。明·永乐十五(1417)南洋苏禄国东、西、峒,三王联袂率领340多人的庞大使团,就是乘船沿京杭大运河而北上进京的。他们的船队在航行中,受到沿途水驿站(馆)的周全招待,解决一些饮食住宿等航行中的困难。使其顺利到达京都。苏禄国三王在北京访问327天后又乘船沿运河南下,船队行到德州以北安陵水驿站时,苏禄东王因受风寒而不幸病逝于安陵,明廷降旨择地营葬。在三王的使团路经德州时,曾看到德州城垣的高大,城楼的雄伟,码头之繁忙,街市之繁荣……就曾留下美好的印象。安陵当时仅仅是一冷落荒凉的小小水驿站,怎能安葬东王,更何况明廷有旨“择地营葬”,使团建议将东王葬于德州,明廷亦无异意,这就是苏禄东王死在安陵,而葬在德州的史事。
明代和清代初叶大运河在德州西侧之流向是从豆腐巷村(今胜利桥处)向东北方向流去,沿城垣外古旱驿道两侧再北流,到州城西北角,离城而向西北流去,河道呈“V”字形。水馆驿距德州近在呎尺。清圣祖康熙帝二十三年(1684)至四十六年(1707)六巡江南,御驾龙船每次都是在德州水馆驿码头停船靠岸的。这里应特别一提的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十月第四次南巡经德州时,口谕:入城驻跸田雯家(田雯官至户部侍郎,德州人,当时已致仕在家),圣驾进广川门去吕家街仅一街之隔,皇帝住在田家“山姜书屋”,此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雍正年间,清廷治理京畿河道之时,考虑到运河汛期,将危及德州城的安全,于雍正四年(1726)将城西弯曲河道挑直,从此水馆驿就与运河相隔三里之遥。由于馆驿远离河道,逐渐冷落荒凉。
清高宗乾隆继位后,亦依祖之例效步于后,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曾南巡六次。他的龙船在德州靠岸,已是挑直的新河,旧驿馆离河较远,废置多年,无法借用,只好命臣工兵役支架黄布城、蒙古包帐房暂宿。乾隆二十一年(1756),山东巡抚爱必达为了讨好主
子的欢心,自作主张在德州城朝阳门外(今华联商厦处)大兴土木,建筑为皇帝南巡驻跸的德州行宫,行宫有宫门、便殿、寝殿、军机房、御花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极尽挥霍之能事,他以为皇帝住进行宫,必龙颜大悦……。
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来到德州,住进新建成的行宫,他一看行宫修的太华丽了,需耗费多少银子?不便直言,便题诗一首:
德州行宫示山东大小吏
未敢深宫自晏居,省方展义每廑予。
按程移帐安犹便,择向开轩费则虚。
一宿迁他赏何有,万民得所乐宁如。
由来不说惟成事,此后无需慎成诸。
主子不高兴这种先干后奏的行为,奴才讨了个没趣,后来德州行宫就悄悄消失(折除)了。
到清宣宗道光年间,大运河的船运事业逐渐衰落。德州水馆驿废弃多年后,于清咸丰年间,德州州署让德州佛教管理,辟为“水馆驿关帝庙”,后又办慈善事业,“水馆驿粥厂”,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水馆驿沦为兵营,解放后成为水馆驿小学,后又改为迎宾路小学。
德州这座鲁西北的古城,她的发展、兴盛,名胜古迹,名人轶事,风土人情……无不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起,到清道光年间漕运改为海运止,这四百余年是大运河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德州为京师赖以生存的漕运咽喉基地(递运所),每年吞吐上百万石的糟粮,使明清两代京师及北疆边防人马无缺粮之忧,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被誉为“京畿门户”“九达天衢”“齐鲁燕赵之兵家必争之地”……等,德州水馆驿仅仅是大运河上一颗小小的珠粒,此次撰成《德州水馆驿概述》史料,供朋友们参考。
富有科学趣味的对联
明朝对联大师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上联的蒲属草本植物,桃与葡萄属木本植物。下联的梅于冬末春初开花,桂和玫瑰于夏秋时节开花,可谓对得奇巧,又充满美感。
古代有关天象知识的妙联有:“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春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清乾隆五十年在乾清宫设千叟宴,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出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对曰:“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这是有关数学知识联,六十岁为一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相加恰好是一百四十一岁;七十岁为古稀,双庆古稀是一百四十岁。再加上一度春秋,即一岁,恰好一百四十一岁,对得十分贴切。
宋代大臣寇准和杨大年合作过这样一副对联:“水底日为天上日,眼中人是面前人。”其一说的是“水”当镜子、反射成像;另一个是说明利用“眼”作透镜成像,两个光学定律融于一联,实在令人叫绝。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德州藏书家、藏书室、楼名号考
王永顺 梁国楹
德州自古文风滋盛,自南北朝时平原人刘善明首开私家藏书以来,藏书大家辈出,代不乏人。私家庋藏,渊源流长。上至公卿,下至寒唆,藏书读书,蔚然成风。其中,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书法家、学者、诗人、画家,也有名医、塾师、高僧、逸士等。他们虽品类不一,贫富悬殊,志趣各异,但都藏书过于积产,爱书胜于爱财。求书、购书、藏书、读书、论书之心,殆无二致,都是德州文化学术的累积薪传之人。在藏书过程中,这些藏书家大多构建室、楼庋藏,并以典雅的名称命名自己的藏书室、楼,以书蕴名,以名传书。同时,这些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的室、楼之名,无一例外地折射出各个藏书家藏书的心理、情趣和旨归。本文拟择其要者,按时代先后,对这些藏书室、楼的名号略作考述。
万卷堂:元代藏书家张汝卿藏书室名。汝卿号澹斋,生卒年不详,恩县(今平原)人。张汝卿家为恩县巨富,但他一生未仕,惟以蓄经史、搜奇书为事。因其有雄厚财力,穷毕生精力,搜罗宏富。故其藏书室名为万卷堂。
师竹山房:明代藏书家王祖嫡藏书室名。祖嫡字允昌,生卒年不详,德州(今德城区)人。明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曾先后任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司业、两淮运使等职。王祖嫡善藏书,生平所收之书,多珍本。如有宋刊本《监本纂图重言重意互注点校毛诗》二十卷、《图谱》一卷等。因其酷爱竹,住所周围多植竹,诗文多吟竹,故以师竹山房名其藏书室。其藏书印有“太子洗马”、“辛未进士”、“师竹山房藏书私印”、“王祖嫡印”等。
小万卷楼:明代藏书家李若讷藏书楼名。李若讷生卒年不详,临邑县人。明万历甲辰(1604)中进士。家多藏书,以“小万卷楼”贮之。著作有《小万卷楼记》等。
千楸园:明代藏书家房守士藏书园名。守士字升甫,号备吾,生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卒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齐河县人。房守士少孤贫,生而聪颖异常。万历丁丑(1577)中进士,先后任山西按察使、河南左布政使、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晚年因病告归,闭门扫迹,于县城西南筑“千楸园”,以藏书,课子为乐。千楸园内,古树参天,亭台错落,书、画烂然,极一时之盛。年六十九,卒于家中。
来禽馆:明代藏书家邢侗藏书室名。邢侗字子愿,生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卒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临邑县人。邢侗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先后曾任南宫知县、陕西行、太仆卿等职。三十六岁以后,即称病退职。邢侗不好家财,惟喜收书、读书、聚书。凡经、史、子、集及百家稗官掌故、野史、笔记、天文、历算、舆地等无不搜罗备致。高文大册,千百万言,悉贮于来禽馆中。虽如此,尚不满足,尝言,恨少人间未见之书。另外,邢侗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与董其昌齐名,有“北邢南董”之称。他的书画历来为海内外所珍重。晚年,终日与檐雀相对,或翻书自娱。年六十二卒。著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及墨迹《来禽馆帖》等。
陶庵:清代藏书家李浃藏书室名。李浃字孔皆,一字霖瞻,生卒年不详,德州(今德城区)人。清顺治三年(1646)中进士,先后曾任延庆知州、茶陵知州、芮城知县等职。晚年在德州筑室陶庵,藏书数千卷,以慕陶渊明去官归来故事。年八十,卒于家中。
尊水园:明、清之际藏书家卢世漼藏书园名。世漼字德水,别号紫房,晚年称南村病叟。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卒于清顺治十年(1653),德州(今德城区)人。明天启乙丑(1625)中进士,先后曾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当时明王朝江河日下,文人士子,多标榜声誉,结为朋党。世漼独简易佚荡,高自期许,耻于邀名逐利。每日惟读书尚志,悲天悯人,驰聘百家。明亡后,每抠衣披发,沈饮自放,歌哭无度。清朝立后,被征召至京师,但不久就称病辞官,韬光养晦。年六十六,卒于家中。
卢世漼身长七尺,貌奇如古人,长髯垂于胸际。在德州筑尊水园而居。园中有杜亭、画扇斋、匿峰庵、信轩等建筑,内贮书万余卷,几案左右排列,笔砚杂置,蜡泪纵横。他曾自言:“余生而有书癖。见古集善本,必斋戒以将之,危坐以进之,鼓歌以舞之”。
卢世漼既是藏书家,又是抄书家。其毕生精力,多在抄书,自幼至老,无时不以抄书为业。一生抄书可考者,有七十余种。著有《紫房箧中小集》、《紫房箧余集》、《宿草》、《在舆草》、《闲居漫兴》、《杜亭近草》、《春寒闲记》等多种著作。身没后,多已散佚,后人辑有《尊水园集略》十二卷传世。
宣明精舍:清代藏书家张德贲藏书室名。德贲字文若、号敬孙,生卒年不详,平原县人。清顺治丙戌(1646)岁贡生,考授繁昌县知县。退职后,在家乡筑士味园居住,于园中建宣明精舍藏书。左图右史,金石古文充溢室中。八十岁以后,尚不乘舆,不支杖,每日至精舍莳花读书,乐以忘疲。后终老园中。
鹿关精舍:清代藏书有田需藏书室名。田需为田雯之弟,生卒年不详,德州(今德城区)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退职后在卫水之东筑鹿关精舍,贮书、家居二十余年。著有《水东草堂诗》等。
墨寿轩:清代藏书家罗植藏书室名。罗植字阶兰、兰斋,号树堂。生卒年不详,德州(今德城区)人。曾任刑部员外等职。罗植蓄书甚多,书室名墨寿轩。著有《墨寿轩诗草》等。
山姜书屋:清代藏书家田雯藏书室名。田雯字纶霞、号山姜,晚号蒙斋,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卒于清康熙四十三(1704),德州(今德城区)人。康熙三年(1664)中进士,先后曾任中书舍人、户部、刑部、工部员外郎,光禄寺卿、江南巡抚、刑部左、右侍郎,户部左、右侍郎等职。田雯天资聪慧,学问渊博,藏书室名山姜书屋,有万卷之多。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南巡路过德州,曾驻跸田氏寒
绿堂,并御书“寒绿堂”匾以赐之。田雯一生著述甚多,有《蒙斋年谱》、《黔书》、《长河志籍考》、《苗俗记》、《古欢堂集》、《幼学编》、《山姜诗选》等多种著作传世。
旧雨草堂:清代藏书家董元度藏书室名。元度字曲江,号寄庐,生卒年不详,平原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中进士。先后曾任安远知县、东昌府教授等职,后以老疾归乡里。因博雅好古,任书院主讲。在世之日,曾广收书籍,筑“旧雨草堂”藏之。没世后,书多散出,售于牙侩,成为书林一大憾事。
雅雨堂:清代藏书家卢见曾藏书室名。见曾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卒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德州(今德城区)人。卢见曾祖父卢世滋,与藏书家卢世漼为同胞兄弟。其父卢道悦,清康熙九年(1670)中进士,曾任河南偃师知县。卢见曾幼承家学,康熙五十年(1711)举乡试,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出为四川洪雅县知县。此后,先后调任安徽蒙城知县、六安知府、毫州知州、江宁府知府、颖州府知府、两淮盐运使、滦州知州、永平府知府、长芦盐运使等职。乾隆二十七年(1762),以老病告归。乾隆三十年(1765),清高宗南巡路过德州,赐御书
“德水耆英”匾。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终年七十九岁。
卢见曾平生喜藏书、刻书,尤精版本、目录之学。任职期间,每至一地,必兴学造士。曾先后创修四川洪雅书院、六安庚颺书院、永平敬胜书院、长芦问津书院、扬州安定书院等。同时,又极爱才好客,曾先后与卢文、惠栋、戴震、金农、陈撰、厉鹗、王昶等学者、文士、画家等谈艺论学,切磋书艺。在世之日,在德州筑雅雨堂广贮天下图书十余万卷。其藏书印有“卢见曾印”、“雅雨山人”等多种。除藏书外,卢见曾还把自己收藏的珍罕之本刊刻印行,以广流布,嘉惠士林。表现了一个藏书家非凡的气魄与远大的见识。据统计,卢见曾生前刊刻的《雅雨堂藏书》有数百卷之多,为后人评骘书史、考览学问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遗憾的是,卢见曾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两淮盐运盐引案被逮至江苏对簿,并于当年九月客死他乡。而雅雨堂所藏的十余万卷图书也为有司所毁,流传至今者,百不一二。
卢见曾一生著述甚多,流传至今者有《雅雨堂诗文遗集》(六卷)、《雅雨新政》、《渔洋山人感旧集小传》等。
深柳堂:清代藏书家郝允哲藏书室名。允哲字圣陪,号镜亭,生卒年不详,齐河县人。清乾隆已未(1775)中进士。郝允哲积书万余卷,皆亲手校勘。著有《深柳堂诗文集》。年四十九卒。
五车书楼:清代藏书家马淳藏书楼名。马淳字怀民,生卒年不详,齐河县人。清乾隆辛酉(1741)中进士,为官多有政绩。马淳一生酷爱书籍,凡精刻名抄,皆不惜重赀搜求。最后积书两万余卷,在齐河县城内建“五车书楼”十余间贮之。可惜的是,嘉靖初年书楼不幸失火,一生心血,皆成纸灰。
挹翠山房:清代藏书家于桐藏书室名。于侗字安巢,号敬亭,生卒年不详,陵县于家集人。清嘉庆乙丑(1805)以优贡之资格任大理寺丞,记名同知。不久,即告病还乡,以聚书、藏书、吟诗为乐,并以挹翠山房名其藏书室。著有《挹翠山房遗稿》。
四爱草堂:清代藏书家张彬藏书室名。张彬字筑岩,号今雨,生卒年不详,夏津县人。幼时,即聪慧超群,常以诗文、书法冠绝当时。成年后,无意科举仕进,以书、画终其身。因其一生独钟法贴、奇书、古画、怪石,故在其宅西筑四爱草堂书室。室外广种竹、杨柳、梧桐、松柏、藤萝、秋菊之属,并自号四爱主人。张彬一生淡泊名利,潇洒超脱。喜远游,常策仗访山问水。年逾古稀,犹手不释卷。因其终身不穿丝绸,故又号布衣老人。年七十八,卒于家。
绿云山房:近代藏书家邵允中藏书室名。允中字心斋,号竹西,生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齐河县邵庄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举孝廉方正,因母亲老迈未仕。后在乡里教私塾,不收费用,学生有贫而不能应试者,常资助成行。清末科举废后,邵允中首先捐资村中,建新式学校。在邵允中的倡导下,齐河县新式学校迅速增加。教学之余,邵允中还广聚图书万余卷,并在宅西构屋三间贮藏。因屋之东、西各有竹、菊环绕,清影如绿云罩窗,故其书室名绿云山房。
孔圣人后裔的行辈
乾隆九年二十七日乾隆皇帝赐给孔府作为行辈的三十个字,现仍张贴在山东曲阜孔府的诗礼堂,这三十字从孔氏第五十六代排起分别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全国孔氏族谱就是根据这三十字排下来的。后来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继之这三十个字后,于民国九年(一九二〇年)冬又续了二十个字,并报北洋政府内务部批准,再咨行各省、县布告周知,续的二十字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摘自《联合日报》闵小行)
德州四合院
孙寿昌
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在其著作《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此仅系传说而已。中国民俗学家把中国民居住房沿革,则划分为“地穴式”、“半地穴式”、“干栏式”、“平地建屋式”等阶段,是颇有道理的。
人类自从有了住房,也就有了家。远在先秦时代《易·系辞上》说,“不出户庭,无咎”。“户庭”就是家门,家门以里,当然由庭院和居室组成,一家人住在家里,也就有了安全感。住房对人类生存是多么重要,从此,亦是人类脱离野蛮,步入文明之始。
光阴荏苒,星转斗移,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修房盖屋,又衍生出选址、方位、格局、造型、功能、物料、装饰、审美……等,一系列复杂的民俗文化观念,发展成传统民用建筑一门深遂的学科。
这里把古城德州民间传统住宅形式——四合院,介绍如下。
一、德州四合院的由来及发展
古城德州地处鲁西北大运河畔,北拱京畿,南接藩省,历来被视为“神京门户”。明清两代,德州籍士大夫在京为宦者众多,他们锦衣还乡后,盖府邸,修宅院,均采取京都四合院式样,州城豪绅及殷实之家,也亦步亦趋,纷纷效法,逐渐普及民间,形成州城五百多年民宅建筑习俗。故而,德州人对住房持有很多讲究,如俗话说:“宅基宜高,不宜低”(宅基低俗称进门跳坑)。“庭院四角要整齐”(忌讳里凸外凹和带刀把形的院子)。“宅院严忌挨着赌场、屠宰、妓院和寺庙,也忌孤独四不靠”(遵循历史上孟母择邻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规的邻里会影响子孙后代)。“庭院不种松柏和杨柳,宜种海棠、丁香、红枣,石榴树”(松柏杨柳是坟茔栽种的树,院内要种果红味香的花树)。“大门居东南,西南藏茅厕,佛堂立西北,东北为厨房”(除住房外,附属建筑在庭院四角的合理安排)。“门前须宽敞,最怕高物挡”(有高大的东西对着大门、是个镇物,冲克自己,不吉利,必须立个“太公在此”、“吉星高照”、“泰山石敢当”石碣或木牌,用以镇邪驱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反对几个庭院或多户人家共同走一个大门,人多嘴杂,容易产生不和矛盾,酿成事端和不安)……等等。
多少年来,德州人将修房盖屋,视为人生大事,非常慎重,是关系着一家一户,子子孙孙,久居之所在。修建住宅那些祖传须知,注意事项,后人恪守成规不逾矩。继承先人注重美观,实用,格调谐和,合乎礼法的建筑风格基础上,丰富发展成更加完美的德州四合式样。
所谓四合,是指东、西、南、北四面房子都有,布局严整,院落敞亮,具有雅静舒适之感。而且长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得便,均不有碍。这是老德州人津津乐道,具有五百多年历史,代代相传,固定的传统形式。四合院有小、中、大之分,分别概述如下:
二、小四合院
小四合院是四合系列中,级别最低,布局简单的一种式样。一般是北房三间,屋内有隔墙,断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偏房各两间或三间,南房三间,一间大门。一家人有一两个儿子,人口不多,财力不富裕,盖个小四合,独门独院,到也合适。家长住北房,晚辈住偏房,南房作客厅或书房,大门居院落东南方的“巽”位上。
小四合院据主人的财力和社会地位,建筑材料又有高、中、低之分。低者房屋为砖脚坯墙,土顶抹灰,木质门窗。中者为高砖脚,坯墙外面抹灰,瓦檐灰捶顶,木门花格窗。高者为砖墙,瓦顶,木格玻璃门窗,屋前二至三级台阶。院内青砖墁的十字甬路,栽有枣树或槐树。砖瓦门楼,两扇对关的大木门,各有一个小铁环,人们习惯用它敲门,小家小户居住,到也紧凑方便。
三、中四合院
中四合布局是:北上房三间,左右各有一间耳房,耳房是单开门,称谓“三正两耳”。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厢房南山,有一道东西青砖花墙,花墙中间一个“月亮门”,月亮门里,立一座砖砌或木制的影壁,月亮门里称内院,月亮门外称外院。外院南客厅三间,靠西山耳房一间,靠东门是大门一间,居院落东南方,大门内砖砌筒瓦顶影壁一座。
中四合亦根据主人之财力和身份,又有低、中、高之分。低者:房屋为青砖脚,坯墙外抹白灰,青瓦顶。院内青砖墁地,栽有石榴,丁香花树,月亮门隔成里外院砖瓦门楼和影壁造型美观。中者:房屋为青砖墙,青瓦顶。北上房有前出厦,门前二至三级台阶,木格门窗,东西花墙中间为“方形四扇屏风式”
二门一座,里外院栽有石榴,红枣,丁香花树。砖瓦门楼及影壁设计比较讲究。高者:房屋为卧砖到顶,青瓦顶,四面房均有前出厦,方砖墁地,木结构门窗,花墙中间是“垂花门”,里院夏天支搭天棚,设有盆花,鱼缸。大门楼及影壁有部分砖雕图案,这是德州中产阶层理想的住宅式样。
四、大四合院
大四合为北上房五间或七间,卧砖墙,青瓦顶,前廊明柱,木结构门窗,并镂雕有“五福捧寿”、“麒麟送子”、“福寿绵长”、“四季平安”、“吉祥如意”、“喜报三元”……等图案。门前三至五级石阶。东西厢房各三间,砖瓦到顶,前出厦,南山东西青砖花墙一道,花墙中间一座造型秀丽,古典式的“垂花门”。垂花门前后两道门,前门为两扇对开大门,两旁一对石雕门墩,后门为四扇屏风式木门,上面一般写着“螽斯衍庆”或“斋庄中正”或“延年益寿”等四字吉语。垂花门里是家庭生活中最内聚,最忌外人的地方,没有出嫁的大姑娘,刚过门的小媳妇,老奶奶、少婆婆,是娘们孩子的天地。春秋时孟轲说过:“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任何人得不到院主人允许,是不准擅自进入垂花门里边去的。闯入者,被视为“不良”或“贼寇”。
垂花门外,紧贴东西两厢房南山,东西各有偏房两间,比里院厢房较小,是仆人或杂用房。外院南客厅与里院北上房相对的,砖瓦到顶,前廊明柱,木结构门窗,内是木结扇隔断,门前三至五级石阶。凡亲朋友好、街坊邻里来访,均让至南客厅,一律不准进入垂花门里院。内外两院均栽有海棠,丁香,石榴,红枣树及摆设各种盆花,特别是里院,夏季还支搭天棚,摆设鱼缸,天热一家人在院内乘凉,令人有雅静舒适之感。德州大四合院,廊庑庭院,古朴典雅,花木吐香,天棚鱼缸,风格壮丽,环境优美,是旧时代社会地位较高、富有的官宦士绅宅院典型建筑。
这里应特别一提的是“院门”和“影壁”,它是该庭院的出入口,家庭与社会连接的正式通道,外界观瞻的关键部位,标志着院主人的富有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大四合院门,门前石阶三至五级,石雕的门墩,大门两旁及上部,有砖雕木雕构件装饰。用大方砖镶嵌的影壁精工细雕出雍容华贵的牡丹,或鹿鹤呈春,或喜鹊登梅……,映入眼帘,给人以文雅大方,古色古香之感。
趣话“左右”
在政治上,古人视“右”为上,视“左”为下,唐代称贵族为“右族”,称帝王的亲戚为“右戚”,而被贬谪降职的人,便称为“左迁”。在清代以前,凡朝官班次皆以文职者左,武职居右,故称武官为“右列”。
在军事上,则视“左”为大、为正,“右”为小、为副。现在在军队队列中,排头兵总是站在队列“右边”,口令是“向右看齐”,军功章则佩带在军上衣的“左上方”,值勤袖章也戴在“左”手臂。
在地理上,我国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山东别称“山左”,江西为“江右”。福建因濒临东海,故又称“左海”。
在生活中,人们多对“左”表示歧视。南方人称“右手”为“大边手”,称“左”为“小边手”。北方人叫性格乖僻的人为“左性子”、“左脾气”,甚至称歪门邪道为“旁门左道”。
有趣的是我国男女衣服的开襟也有“男左女右”之分。男衣纽扣在右,扣门在左,由左向右扣衣;而女性的衣服则相反。据说与古代生活也有密切关系。当时,男人狩猎或出征多用右手执挥矛,而女人抱婴喂乳则多用左手,右手便于料理家务。此外,男“左”女“右”的说法在我国相当普遍,就连照结婚相也是“男左女右”。
【摘自《生活与健康报》】
知识出处
《德城文史》
本书从岁月回眸、春秋随笔、古迹寻踪、文史纵横等方面记述了德城的文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