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投降前后德州的日、伪、顽、杂军队记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98
颗粒名称: 日军投降前后德州的日、伪、顽、杂军队记述
分类号: E296
页数: 40
页码: 5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军投降前后德州的日、伪、顽、杂军队的记事,其中包括了日军占领德县时的日伪军队概况、日军在德县城的驻军、日军特务组织等。
关键词: 军队 日军 德州

内容

一、日军占领德县时的日伪军队概况
  (一)、日军侵占德县城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9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南犯,拟攻山东,锋指德县。国民党军展书堂第八十一师在冯玉祥将军指挥下,自禹城急驰德县城北阻击日军,战至桑园,使日军前锋受挫。但是,正当展书堂部拟攻马厂日军之时,却接到韩复榘令其速撤的命令,展被迫撤回德县城,配合第七十四师等部在县城调用民工,征集物资,构筑城防工事继续再战。9月底,韩复榘又令德县国民党守军大部弃城南退,仅留第八十一师运其昌旅之一部在城北长庄、北厂一带设防断后。县长李树德及其眷属、随从等携细软随部队溃退南逃。
  9月30日,日军出动飞机八架次在德县城上空盘旋,并轮番轰炸县城北门、小西门和火车站。之后,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第十师团(矶谷师团)前锋至德县城北。运其昌部凭借工事在长庄、北厂一带迎头痛击来犯之敌。双方激战三个昼夜,敌军入侵未得进展。此时日军采取正面佯攻,两翼夹击的战术,使我守军感到实力不支,而退至城内防守。日军乘机发动了强大的攻城战斗,装甲车对准城墙西北段发射炮弹数百发,炮兵在长庄、前后园等地集中火力猛烈轰击德县城。运其昌指挥部队以城墙为防线,将大炮架在城楼上进行反击,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在日军即将攻入小西门的危急关头,李营长率敢死队同日军展开肉博战。一连连长赤膊上阵,挥舞大刀带头冲杀,负伤后仍不下火线,最后壮烈殉国。10月3日2时许,日军用炮火将城墙西北段炸一缺口,3日拂晓,日军兵分两路,由城墙缺口和小西门冲入城内。运其昌部因孤军无援,伤亡甚重,忍痛撤出德县城。在日军攻城期间,不少居民被炸死炸伤。如:大营街谢鑫的母亲、伯父和邻居晁二奶奶等被炸死在家中。南门里街民房被炸起火,大部焚毁。日军进城后,对百姓开始了血腥屠杀,仅在小西门里的一个防空洞内,就用机枪扫射杀死躲藏在里面的居民30余人。在河西小庄的一个防空洞内,日军用手榴弹炸死百姓40余人。一张姓妇女下身被炸成重伤,苏醒后见自己的两个孩子均被炸死,便爬到水井旁投井自杀。一金姓青年,身穿一件旧军装,日军说他是“中国士兵”,被捆在木桩上用剌刀刺死。桥口街居民谢文汉被日军捉住后扔到地窖里用火烧死。吕家街居民赵东升、顺城街郭跃东的母亲、小西门里高升的伯父、母亲和姐姐,青年居民李宝升……均被日军枪杀。徐剑明的祖父年近七旬,卧于病榻,亦被日军枪杀在家中。在北门里王振海家南院的地窖中,日军用手榴弹炸死正在躲藏的老少20余人,致伤12人。日军在大肆屠杀之后,又将捉住的大批青壮年,捆绑在一起,押送集中营。
  10月3日,汉奸李凤巢、李子和等人纠集城内一小撮土豪劣绅和地痞流氓,手持太阳旗,在喧哗角列队欢迎日军司令官西尾等入城。
  10月4日,在日军宣抚班班长法畸又藏的主持下,在县商会院内(南门西街东首路南),成立了以李子和为会长、赵坤任副会长、李凤巢任辅佐员的“德县维持会”,下设财务班和劳动班,分别负责供给日军物资、款项和组织苦力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宪兵队长原山正的主持下,组建了以李凤巢为团长的“德县自警团”。日军在旧监狱(今市府街路北)设立了司令部,在德县兵工厂旧址等地集结了重兵,从此,日军开始了对德县人民长达8年之久的法西斯统治。
  (二)、日军在德县城的驻军
  德县城古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为了牢牢的控制这一要地,驻军最多时曾达3,000余人,最低亦不少于500人。由于日军保密甚严,行动诡秘,其驻军情况极少见诸于文字记载。根据手头占有的部分资料和口碑资料,日军在德县城的驻军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德县日本宪兵队 1937年10月3日日军攻占德县城后,立即成立了宪兵组织,开始只有二三人。1938年后,其机构和人员逐步扩大,是年7月正式称:“德县日本宪兵分遣队”,设有特高、经济、庶务三个系,隶属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由济南日本宪兵大队直接管辖,初驻马家溜口街路南日乃丸旅馆。1939年7月,宪兵增至20余人,并增设警务系,改称“德县日本宪兵分队”,驻地迁于车站后街扶轮小学。1941年3月后又迁至马家大井街,宪兵增至40余人。1942年6月后,又先后迁至线市街、二郎庙东街等处。历任队长、分遣队长、分队长有:1938年7月至1938年10月为准尉水摩仪右工门,1938年10月至1939年6月为准尉富田悦造,1939年6月至1940年7月为中尉渡边兼德,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为中尉松浦正秀,1941年3月至1942年6月为中尉片仓,1942年6月后为准尉福井正吉等。1941年前后宪兵队主要成员:准尉级有河村五郎、竹石、池田,曹长级有日塔三郎、福田永助、户石、关丘彦、小林(驻平原)、小野(驻禹城),伍长级有中山良一、石岛、黑羽、佐贯、大桥义一、管原等,上等兵有一柳、大南等,勤杂人员有笔生(书记员)池田、饭野、武田,司机为池田,翻译有日本人西原、金子、朝鲜人森岗(车站森华春旅馆经理)、韩××(半岛旅馆经理)、白川、文川、郑成浩(河村),华籍人刘克明、陈永惠等。除正式宪兵外,另有从日军陆军部队调来的一个班(称辅助宪兵)共12人,吴松涛便衣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工作队20余人,德县宪兵队剿共团,团长李凤巢、于圣言,团部设在旧署街伙道胡同20余人。
  日本宪兵队的主要任务是:培植汉奸、特务,利用民族败类广泛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的军政动态,侦破抗日爱国案件,负责逮捕、关押、审讯、处决,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纠察军容风纪,有时亦配合日伪军进行“清乡”、“扫荡”等。德县日本宪兵队在分遣队时期,管辖区域为德县一区和火车站;在分队时期为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桑园、平原县城、禹城县城及德县火车站等。
  日军宣抚班 先后进驻德县的宣抚班有:以法畸又藏为头目的宣抚班,于1937年10月3日随日军攻城部队进入德县,隶属于日军宣抚班本部和德县宪兵队双重管辖,驻南门里刘家大院;秋山旅团宣抚班,1937年10月20日成立,1939年调往张店;矢野兵团宣抚班,头目加藤,1937年12月成立,驻南门里刘家大院;松田宣抚班,头目松田,1938年内驻德县城;香川宣抚班,1938年初驻南门里路西。其日本宣抚官有山本、小川等,华籍宣抚官有郑延良、张福胜(均为旅大人)等。1938年4月,该宣抚班改组为“德县新民会”,日军大江为次长,汉奸乔寿山为事务部长。日本宣抚班均配有短枪和证件,打着从事僧侣(随军僧)、防疫、宣传、教育、安抚等活动的幌子,组建各级傀儡政权,进行“中日亲善”、“大东亚共荣”、“圣战”等反动宣传和奴化教育,搜集抗日军政情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协助日军部队“扫荡”、“清乡”等,是侵华日军“攻心战”的宣传工具。
  日军秋山旅团司令部及其第八联队 日军占领德县以后,其大部队稍事休整后继续南侵。华北方面军第二军团部独立混成旅团(秋山旅团)司令部设在司令部街(今和平街路东),日军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为第一总指挥。其第八联队辖三个大队留驻城内。自平原、禹城沦陷后,其中:一个大队分驻城东北飞机场、南营房和西营房,另两个大队分别派驻平原和禹城。该部所辖范围北至河北省沧县,南至山东省禹城县,是津浦铁路线上的主要军事力量。
  日军源泉骑兵大队 1937年10月进入德县。司令部设在旧法院,部队长源泉馨,所辖部队分驻原兵工厂内、火车站等地,共有日军400余人,是统治德县一带的主要军事力量。
  日军矢野后防部队 1937年10月随日军攻城部队进入德县。部队长矢野,共有日军100余人,驻德县进德会。其防区为德县城南至黄河涯,东至白桥一带,并在城南成立了以刘洪勋为会长的“维持会”。
  日军德县警备司令部 1941年设在德县旧法院,司令官为山口,是驻德县一带日军的指挥机关。经常派部队开赴陵县、恩县、禹城、高唐和德石铁路沿线“讨伐”并参与针对抗日军民的“铁壁合围”战斗。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司令部 司令官是田坂,1942年6月进入德县。司令部驻东地医院,辖一个独立混成旅团,其中:驻德县的中山、河田、田中三个中队,共有日军400余人。主要担负北至沧县南至禹城铁路两侧挖护路沟,修建炮楼、修筑公路等任务。
  日军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 1942年6月随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一同进驻德县。大队部设在马家大井街,大队长为日军大佐(大校)村上直植,隶属于日军北支那派遣军宪兵司令部管辖。辖三个宪兵中队,其中:一个中队留驻德县,另两个中队分别派驻禹城县和河北省沧县。主要活动于津浦铁路沿线的德县、沧县、平原、禹城等县,并负责指导真渤特别行政区所辖的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的23个县的宪兵队的活动。
  日军甲第1415部队 即日军德县陆军特别警备队,日军称之谓“剿共部队”。1942年秋,由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并抽调部分陆军拚凑而成,隶属于日军北京北支那派遣军司令部管辖,代号为甲第1800部队。大队部设在马家大井街,部队长为日军大佐(大校)村上直植。辖三个中队,秦市松中队驻德县城(秦市松,日军中尉,前日军保定宪兵分队队长),另两个中队分别驻禹城县和河北省沧县。各中队均配备有卡车和重武器,各承担10余个县的“隐蔽剿共”任务。为了掩人耳目,取消了宪兵领章、臂章等标志。1943年,大队部迁往济南,秦市松中队仍留守德县。该中队辖星野小队、次郎小队和竹河派遣班、奥山派遣班、渡边派遣班、市川派遣班、武山英一便衣工作队、松井情报工作队等便衣宪特组织。
  (三)、日军特务组织
  德县日本宪兵队特高系 是德县日本宪兵队的下属组织。开始称“特高班”,1938年改为特高系,有成员七人,其中有两名华籍翻译。1942年,为配合“强化治安运动”,特高系改为特别保安系,有成员16人,华籍和朝鲜籍翻译各两名。为了加强搜捕和情报工作,又在警察局和其它伪组织中安插密探、联络员等共14人,并网罗汉奸、叛徒等组建了特务工作队、剿共团等。先后充任系(班)长的有:武山英一、福田永助、府村五郎、管秋彦、江木、田中顺一等。该系为德县日本宪兵队内的重要特务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侦破抗日案件,逮捕抗日军政人员和爱国志士,搜集抗日军政情报,窥测国共两党军政动态等。
  德县日本宪兵队吴松涛工作队 1940年8月,德县日本宪兵队侦知,八路军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五支队司令员吴松涛(系被八路军收编的地方顽军头目),因病离队在景县白草洼村休养,遂派兵将其逮捕,关押在德县日本宪兵队内。经过对其刑讯逼供,威胁诱降达30多天,吴经不起考验,遂变节投敌。日军令其组织华人便衣工作队,并委其为队长。吴松涛奉日军之令招降纳叛,网罗旧部和叛徒20余人,织建了情报和武装侦察两个班,秘密活动于德县城乡。
  德县宪兵工作队 1941年5月,以日军小头目佐佐木和汉奸夏茂森、赵广文等为首,组建了有20余人的德县宪兵工作队,直属宪兵队指挥。后被编入真渤特别行政区宪兵大队,主要活动于德县一带的农村。
  德县宪兵队剿共团 1941年5月,由日军小头目松浦任顾问,汉奸于圣言任团长,组建了德县宪兵队剿共团。辖侦察、总务、教化三个系。侦察系长田厚基,副系长张益斋,教化系长韩××,有成员20余人。主要活动于德县城乡。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德县陆军联络部 日军华北派遣军参谋部为了控制和“指导”真渤特别行政区所属机关的特务活动,于1942年6月由各地抽调了一批骨干分子,组成了德县陆军联络部,驻东地医院。该部设有总务、政务、产业、情报四个系,由日军头目本间诚任机关长。总务系长黑田,政务系长秋叶长寿,产业系长福田,情报系长中野。每系配有系员和翻译10人左右,除控制敌伪机关内科长以上的人事任免外,还负有情报搜集、策划日军的军事活动等。
  甲第1415部队组织 1942年秋,日军为实施其“隐蔽剿共”计划,成立了名目繁多的特务组织。在德县一带活动最为猖獗的是甲第1415部队及其所属的特务组织。主要有:星野便衣工作队,于1942年冬来德,1943年11月建立了以张振海为代队长的情报队,辖葛英西、黄胜奎两个班。原驻德县宪兵队,根据工作需要,先移驻边临镇。奥山派遣班,于1943年11月组建,班长奥山仁,有成员15人,并成立了由孙家庭任组长的便衣情报组,驻马家大井街,以集贤旅馆为秘密活动点。渡边派遣班,于1943年组建,班长渡边,有成员10余人,驻边临镇。竹河派遣班,于1943年2月组建,班长竹河信义,有成员20余人,并成立了由杨中仁为队长的便衣工作队,为了掩人耳目,对外称“敷岛公馆”,并在马市街设立信义医院,由特务分子陈绍棠以行医为名暗中从事特务联络站工作。市川派遣班,于1944年组建,由市川任班长,有成员10余人,驻苇子场街,辖武绍山便衣工作队。还有以开设市川洋行、东棉洋行为名暗中为秘密联络点的特务组织。市川洋行于1945年1月,由松井接任班长,王金堂接任便衣工作队队长,主要活动于德县、德平、陵县、桑园等地。另外,还有原驻平原的成泽分遣队、前中分遣队等亦曾来德县从事特务活动。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陆军德县特务站 日军天津北支那水陆军,代号第1849部队,为内河航运护卫部队,下辖水上宪兵队、河防队等,主要负责天津至德县,德县至临清运河航段的运输护卫任务。为了防止军运物资遭到八路军游击队的袭击,该部部队长森岗在该段运河各主要港口设立了特务站。德县特务站共有特务人员50余人,多混入船民之中,发有北支那水路特务员或联络员证件,直属天津森岗部队管辖。其主要任务是搜集运河沿岸的情报,检查禁运物资等。
  日军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 日军铃木部队,即日军驻德县之3041部队。为了加强对抗日军政情报的搜集工作,配合部队的军事行动,于1944年3月,部队长铃木指示情报组组长雨宫组建便衣工作队,并任命在押的原宪兵队华籍特务头子葛英西为队长。葛英西在组建过程中被八路军俘虏后,又任命甲第1415部队特务工作队的高振升继任队长,共发展特务12人,驻盐店口街。该队成员发有“铃木部队便衣工作队队员”的证件,并盖有雨宫的手章。其活动范围主要是德县城乡,有时随日军外出“讨伐”。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 日军日池田部队特务队,即日军1480部队特务队,为华北交通系统特务组织。1945年3月,进驻德县,有成员10余人,专门搜集西至王瞳,南至黄河涯铁路沿线抗日军政情报。
  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 1939年,日军在德县设立了德县日本领事馆警察署,驻马家溜口街马家大院。1941年,改称“济南日本领事馆警察署德县分署”,设有特高、经济、兵役、保安、卫生、取缔等业务组,有华籍警察30余人,日朝巡察五人。历任署长有藤景能熊、熊本能通、本田能熊、铃木等,历任巡察部长(副职)有押川精一、德勇等。其外围组织有:德县居留民会、大政翼赞会德县分会、在乡军人会、德县国防妇女会等。警察分署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与保护徙居德县的日籍人员“合法”权益,调处日本人与华人之间的纠纷,办理日商营业许可证,并兼管日商开办的专业洋行,如:德利洋行、纤维公司、毛皮收购公司、棉花收购公司等经营业务的保护。并兼搜集国共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的任务,是一个维护日商利益,进行经济掠夺,并负责搜集情报的政治、经济合一的敌特机构。
  除上之外,还有10余人的片仓俊六调查班、山口部队特高班等日军特务织织。
  (四)、日军在德县修筑的军事设施
  黄河涯飞机场 黄河涯,位于德县城南12公里处的村庄,四女寺减河流经东南,也是津浦铁路上所设的一个小火车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7年10月3日,日军占领德县后,便在黄河涯村南修建一处军用飞机场,强占粮田4,000余亩。汉奸遵照日军命令,到处征工要伕,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十三四岁的青少年全部被征,为修建飞机场而挖土、平地、筑路、修房,稍有懈怠,便遭毒打。农民崔开起等人曾被日军及宣抚官刘树棠打的死去活来。黄河涯飞机场基本建成后,经常起落日本飞机,运送军用物资和兵员,有时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农事试验场 系日军于1938年开始,在运河西强占陈庄、张庄、小庄农户粮田750余亩,辟为“华北农事试验场”。该场1940年,又向南扩展,强占地350余亩,辟为“棉麦原种圃”。两场合称“华北农事试验场德县棉麦原种圃,”总计侵占粮田1,100余亩。周围筑有高墙,大门有日本兵把守。凡过路人员一律不准近前,否则,以“匪”论处。试验场内部划有禁区,劳工苦役不得违禁。由于戒备森严,行动诡秘,究为何种试验,具体情况不详。
  发电厂 1938年12月1日,侵华日军驻济南特务机关长渡边,令济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德县电业,成立了德县发电所。为了迅速建厂发电,在运河东岸、桥口街南侧的旧砖窑遗址上,利用原有的两座烟囱,建起了厂房。该发电厂运行初期装机容量为,1×150千瓦,后又增加2×125千瓦机组,计总装机容量为400千瓦,由小型蒸气机作动力。有工人10余人,白天停机,夜间运行,专供驻德日军机关、部队、火车站、日本或高丽洋行、少数商号等照明用电,后又增加为驻德日军军工和经济开发服务,成为日军在德县的重要军事设施之一。
  德县飞机场 1925年4月,张宗昌督鲁期间,由奉军驻扎德县时所建。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军第七十四师驻防德县期间,又进行了改建,曾经常起落小型飞机。日军侵占德县后,又多次进行扩建。其区域在罗庄以北、长庄以南,长2,600米,宽1,570米,面积为400余万平方米,折合6,000余亩,加上场外警戒区,总计占地21,000余亩。飞机场内常驻日伪军150余人。飞机跑道为东南西北走向,其末端延伸至长庄西南。罗庄村北,设有地标台,台标为太阳旗,还建有伪装棚。长庄村南建有机窝三个,罗庄村北筑有机窝两个。场内建有油库20多个。日军飞机来去不定,停机最多时达70余架。
  军营、给水站、仓库 1925年10月,奉军第六军军长徐源泉率部驻防德县,将南营街以南的清代演武厅改建为军营,称为“南营房”。1929年,石友三部驻防德县时,在原兵工厂以北修建营房和大型操场,称为“西营房”。日军占领德县期间,将南营房、西营房仍为军营用房。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美关系破裂。美国人在德县东地开办的博文中学、卫氏医院、苏氏护校等全部被日军关闭。所有建筑物,亦被日军占领,并修建了从飞机场,沿博文中学、柴市街、太平街、马家溜口至发电厂的水泥马路。
  1944年前后,日军又大兴土木,在石家园一带修建了大型库房九座,岗楼五座,筑有高墙,架设了铁丝网,主要贮存华北棉花株式会社德县棉产改进会的棉花、棉织品和其它军需物资。大量的物资从这里装运,通过运河、铁路、公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国。
  封锁沟 为阻止和防范八路军和其它抗日爱国武装力量日益频繁的活动,日军德县警备司令官山口,于1942年中秋节,命令县区组织力量在四区边界,挖通北起白草洼,南至四女寺长达30余公里的封锁沟,并拟与运河沟通放水,沿河修筑五座大型碉堡。山口为愚弄百姓挖沟,将此封锁沟亲自命名为“惠民沟”,并派百余名伪军和40余名日军武装监视。在德石敌工队等部的打击下,日军的工程计划未能实现。在伪德县六区,日伪军逼迫老百姓,挖掘了东北至雨淋店,西南至前董庄的大型封锁沟,全长50余华里。
  五、日伪据点
  日军在德县城内留有驻军500余人,并在南、西、东营房和飞机场等地设小型军事基地。根据其侵略战争所需,还在各战略要地设立了据点。据初步调查有以下据点:
  土桥据点 于1938年1月,由日伪军在土桥与马颊河北岸,借助一古庙宇为基础,修筑碉堡三层岗楼二座,周围挖有深3.5米、上宽5米的防护沟两道,并架设有铁丝网。据点内驻有日军30余人,伪军70余人,伪区部、伪警察所、伪自卫团人员30余人。
  边临镇据点 1938年4月,日伪军在边临镇修筑高12米的方型炮楼一座,炮楼外筑有高墙,外围挖有深3米,上宽3米的防护沟两道,两沟之间按装有木栏,沟外架设铁丝网,并在围墙大门外修筑了一个大碉堡。据点内驻有日军两个中队,伪军两个中队。
  仙人桥据点 1938年9月,土匪黑团在仙人桥村东北隅借助一古庙,修筑了高9米的三层炮楼一座,外筑高墙修有射击孔。据点内开始驻有黑团100余人。1939年8月,日军将黑团收编后,由德县派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伪区公所人员等10余人驻守。
  董屠庄据点 1940年10月,日伪军在董屠庄西北筑土圩子一座,周围挖深3米,宽7米的防护沟,建碉堡一座;在村东北隅筑两层岗楼一座,外围挖掘深3米,上宽7米的壕沟。据点内开始有日军40余人,伪军50余人,伪区公所、伪警察所人员等10余人驻守。
  陈宝亮据点 1941年2月,日伪军在陈宝亮村西南部,强占民宅,修筑炮楼两座,暗堡四个。开始由德县派驻日军30余人,伪军200余人。1942年,驻有日军10人,特务工作人员10余人。
  杨集据点 1941年9月,日伪军在杨集村东南,强占民宅,挖壕沟,筑土圩子。圩子内,修有三层砖土混合的楼房一座,东北隅修三层土楼一座,暗堡两个,西北隅修土楼一座,南门处修土楼一座,并在四周修暗堡20多个。开始驻有日军100余人,伪军40余人,1942年6月,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40人。
  后寺据点 1942年7月,日伪军在后寺村西,借一古寺修筑9米高的炮楼一座,院墙外挖掘深、宽各5米的壕沟。驻有伪军30人。
  徽王庄据点 1942年7月,日伪军在徽王庄旧围墙的基础上改建成土围墙,底宽1.5米,高2米,围墙与防护沟之间架有木栏。在村东南隅,筑有高8米的炮楼一座,其周围挖沟筑墙,在村东,筑有两层炮楼一座,其周围亦挖沟筑墙,在村西北隅,修筑了高2.5米的炮楼七座。据点内由德县和边临镇派往日军40余人,伪军216人,特务工作队12人。第八、第九区区公所和伪警察所、新民会成员130余人驻守。
  程家据点 1942年7月,日伪军在程家村东南,修筑了三层炮楼一座,暗堡两个,并筑有围墙。驻有日军100余人,伪军200余人。
  李全真据点 1942年8月,日伪军在李全真村东北、西北、东南各筑暗堡一个。1943年2月,又建炮楼三座、岗楼四座。开始驻日军50人,伪军30人,伪组织人员30人。后驻有日军10余人,伪军90余人。
  除上之外,日伪军还在黄河涯、宋奇屯、南大屯、五里庄、曹家庵、留智庙、前小屯、簸箕刘、上岛寺、任家桥、许官屯等地均设有据点。由于资料缺乏,不能全面叙述。
  (六)、伪军在德县的驻军及地方武装
  侵华日军为弥补其兵力不足,推行其“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搜罗了大批汉奸和土匪,组建起警备部队、保安部队等伪武装组织。其驻德伪军和地方武装组织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 1938年4月,在永庆寺成立了伪鲁北道尹公署。同时,伪山东警备总队第三联队由济南调来德县。队长为夏斌甫。辖二个大队,由张瑞藻(张宪廷)和朱鸿昌分别充任第一、第二大队队长。两大队各辖三个中队,六个中队共600余人。其中:第一大队驻旧县署后库厅,担负鲁北道尹公署的警卫任务;第二大队驻师范讲习所内,曾派往临清、陵县、德平等县驻防。1940年7月,鲁北道尹公署划分为东临道与武定道,山东省警备总队第三联队遂改编为山东省保安总队第六、第八大队,隶属于山东省保安司令部管辖。张瑞藻、张文甫又分别充任第六、第八大队队长。第六大队随东临道署留驻德县,第八大队随武定道署调往惠民。
  伪真渤特别行政区警备部队 1942年6月,日伪将山东省与河北省交界的23个县划为真渤特别行政区,成立了特区公署于德县南关教堂内。随之,又组建了真渤特区行政公署警备部队,司令部设在南关教堂内,司令宋达民。所辖部队一部留驻德县,另一部驻河北省吴桥县。1943年伪真渤特别行政区公署撤销后,宋达民率部回归吴桥县城。
  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德县河防大队 系由皇协护民军刘佩臣之一部改编而成。1940年进驻德县。大队部设在桥口街,大队长张书培。该部负责德县至临清运河航段保安任务。1945年3月后改编为华北交通水上警务分段。
  中国宪兵德县分遣队 1942年驻德县,隶属于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治安军宪兵团济南宪兵队。主要担负车站检查和纠察军容风纪等任务。
  德县自警团 1937年10月4日,由日军宪兵队长原山正主持组建。由李凤巢任团长,谷裕然任书记,刘鼎元负责财务,共有80余人。主要任务是为德县维持会站岗放哨。
  德县民众自卫团 1938年1月,由伪德县自警团扩编而成。德县维持会会长李子和兼任团长,李凤巢、张圜桥任副团长。下辖自卫队,由李子和的胞弟李子玉任队长,担负维持会的警卫任务;在各区设团,每团下辖3个小队,有成员500余人。
  德县保卫团 1938年4月,在日本宣抚班班长松田主持下,将德县维持会改组为德县县公署。并将德县民众自卫团改编为德县保卫团。团长由县长张圜桥兼任,袁书文充任副团长,下辖阚春景、张凤林、杨干臣3个小队,共有官兵150余人,分别住老监狱、财神庙、桥口等地,主要担负伪县署的警卫和城关哨卡的值勤任务。
  德县警备大队 1939年3月,由伪德县保卫团改编而成。张圜桥兼任大队长,袁书文任副大队长。下辖阚春景、杨干臣、辛鸿升三个中队,共有官兵300余人。一中队分驻仙人桥、土桥、黄河涯等据点,二中队分驻边临镇、毛庄等据点,三中队驻桑园等地。
  德县保安大队 伪德县警备大队1940年夏改称“德县保安大队”,隶属山东省保安司令部管辖。在日伪推行强化治安运动中,德县保安大队于1941年3月至1942年春,将徽王庄方砚农黑团收编为第四中队,将于德江、史存善匪团收编为第五中队,将滕荫岭匪团收编为第六中队。1942年冬,将张乃文部收编为第七中队,冷兆骥的胞弟冷兆璠被推荐为第八中队,孙盛元黑团为第九中队。1943年春,又收编董书斋黑团为第十中队,并从史存善部抽出部分兵员,扩编为第十一中队,将王善同、庄承霖部合编为第十二中队。大队部设在文庙内,由历任伪县长刘冬秀、佟昌武、王朝磊、郑长汉等先后兼任大队长,袁文书、董书斋、谷裕然、阎俊杰先后充任副大队长。每个中队各辖三个小队,每个小队各辖三个班。拥有伪军2,000余人,最多时曾达8,000人,分别驻守城内重要机关和各个据点。
  德县警察所特务系 1939年前,德县警察所设有特务股,由李玉春任股长。1939年冬,特务股改组为特务系,先后有王国栋、时惠忱任系长;后又改组为特别保安系,时惠忱、陈永惠先后任系长,共有成员22人,并在各街、村、有关单位设有情报网点。特务系还负责检查信件、包裹、书箱、报刊;控制物资的调拨、转运;侦破各种案件抓捕抗日军民等。
  除上述之外,还在各军、政、警机关、部分社团和宗教团体,以及旅馆、客栈、洋行、烟馆、妓院等处,都安插有从事情报工作的组织和人员。
  (七)、伪特务组织
  鲁北道佛教总会 1938年5月10日,由驻德日军秋山旅团少将旅团长秋山充三郎,亲自主持组建了鲁北道佛教总会,以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和汉奸李凤巢、李荫轩为首,组成了伪特务网络。其成员分两类,一类称“特别人员”,多为军政长官,地主绅士等;另一类称“普通人员”,多为商人政客和受骗平民等。其主要任务是以从事佛教活动和推销报纸为名,搜集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工作。
  鲁北道鲁北情报组 1938年5月与“鲁北道佛教总会”同时成立。组长由日军随军僧桑久保义海担任,后由汉奸李荫轩接任,共有情报人员17人,除单独搜集鲁北一带国共两党的军事、政治、经济情报外,还负责鲁北道各县的情报搜集工作。
  二、日军投降后的德县城军队概况
  (一)、伪杂部队 云集县城
  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日本天皇裕仁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集团为夺取胜利果实,而发动内战,除指令国民党正规部队抢占要地,争先受降外,还实行了蒋、日、伪、合流。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推行日蒋交防,把大批伪军和土匪顽杂部队,收编为“国民党军队”,将其头目封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充当“接收大员”。
  当时德县城驻军全系日军占领时期的伪军、汉奸武装和被八路军击溃后退居城内脱险避风的武装惯匪。国民党“接收大员”陆续将其收编后改称“国军”。主要由以下五部份组成:
  暂编独立第十三总队 1945年11月9日由平原县城进驻德县城。该部原为伪华北绥靖军,亦即伪治安军,隶属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治安总署。辖三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辖两个团。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当局将其收编为“国民先遣军”。伪山东省省长杨毓珣被任命为先遣军司令,辖三个师,原集团军司令改任师长。1945年11月2日该部配合已投降的日军重光联队千余人,攻占原已被八路军控制的平原县城。日军护送其进驻德县城后,被改编为“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独立第一纵队。1946年1月,杨毓珣奉命调往济南任山东省参议会中将参议。国民党军中将王继祥来德县城任军事总指挥,又将三个师改编为三个团和辎重营、炮兵营、特务营、独立营等部。原师长孙凤祥、李洪汉、宋廷玉分别改任第一、二、三团团长。该部又被国民党授予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部暂编独立第十三纵队番号,并在旧法院(今市府街东首路北)设立司令部,王继祥任司令,金定洲任副司令,潘光任参谋长。该部初有官兵8,091人,步枪5,036支,手枪158支,轻机枪96挺,重机枪13挺,掷弹筒29具,迫击炮11门,手榴弹7,023枚,电话机39部,电台一部。由于士兵开小差者多,至1946年5月,实有兵员4,000余人。
  山东省保安第十三旅 1945年8月,由宁津县城退驻德县城。其前身为山东省保安第五旅(俗称曹五旅),曹振东任旅长,张光第任副旅长,隶属于山东省保安司令部。1940年8月正式投降日军,被改编为伪山东省保安第三旅隶属伪山东省保安司令部。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该部始终以主要力量盘踞德平而称霸一方,与日军狼狈为奸。1942年8月,曾配合武定道皇协护民军刘佩臣部7,000余人和日军千余人,向沾化、利津一带的八路军驻地发动进攻,残酷镇压抗日军民。当八路军攻占德平时,张光第率部退至宁津县城,同宁津县保安队长鲍秀祥串通一气继续为非作歹。1945年8月,八路军攻占宁津县城,张光第又率部退至德县城,寻求日军的保护。“8·15”后,驻德县城日军500余人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企图逃避八路军的打击和人民的惩罚。日军撤出德县城前往济南集中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何思源将该部收编为山东省保安第十三旅,张光第任旅长。下辖两个团,一团团长陈传夫,团部设于吕家街小学,部队分驻仓楼小学、吕家街、封家街等地,二团团长邢同春,团部设于南关基督教堂,部队分驻马神庙小学,税务街、玉皇阁等地。后又收编伪德县保安大队的七个中队余部600余人为其第三十团,伪德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董书斋任团长。董书斋在日军占领德县时期,曾配合驻德县日军在上岛寺设立据点,镇压抗日军民,残害无辜百姓。他敲诈勒索百姓的办法颇多。如:有一次他派伪军将公路旁的电线杆砍倒10余里,当日军追查时,他却反诬百姓所为,罚款后中饱私囊,百姓对其恨之入骨。1946年春,国民党驻德县城中将指挥王继祥将张光第部改编为国民党山东省直属保安团,并在塘子街设立警备司令部,张光第改任团长兼警备司令。下辖三个特务大队,一大队长邢同春,二大队长陈传夫,三大队长梅兰芸。初有官兵3,262人,步枪8,311支(包括库存新枪),手枪78支,轻机枪32挺,掷弹筒92具,手榴弹4,693枚,骡马45匹。至1946年5月实存兵员2,000余人。
  华北先遣军第五路 1945年10月,由国民党军统局山东省鲁北大队中校大队长王泽生为首组建。王泽生本为国民党地下工作人员,日伪时期在恩县组织有百余人的武装,俗称“小王团”。日本投降后,他自称有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电示,在恩县组建了华北先遣第五路,藉此扩充武装。第五路成立后,由恩县移驻德县城,指挥部设于南门东道廒。国民党济南铁路局警务接收处处长陈冠儒任总指挥,王泽生任副总指挥,姜锡五任参谋长兼参谋处长。下设参谋处、副官处、军法处、军需处、军械处、军医处、政工处、谍报队和机要室等,并设有电台。辖第一、第二、第七,三个纵队,共900余人。其第一纵队由在恩县收编的伪恩县保安队300余人组成,崔继武任司令兼指挥部军法处长。部队驻指挥部,担负警卫任务。第二纵队为收编伪德县保安大队约五个中队余部300余人而成,史存善任司令,张右昌任副司令,高铁桥任参谋长兼参谋室主任。部队驻封家街,担负东门至南门间的城防任务。第七纵队是原驻泊镇的宁津县伪保安队,拥有官兵300余人,鲍秀祥任司令。该部驻北营,担负城外围防御任务。以上三个纵队,原均为充当日军鹰犬的伪军,其头目多为人民切齿痛恨的首恶分子,如:第二纵队司令史存善,原为德县的惯匪。他1942年投降日军后,被任命为伪德县保安大队第五中队队长,驻扎于黄河涯据点,依仗日军势力敲诈勒索,残杀无辜,制造过大量血案。第二纵队设有参谋室、副官处、军需室、军械室、军法室、军医室、政工室等。高铁桥兼任参谋室主任,蔡琚村任副官室主任,李馀堂任军需室主任,曲禹卿任军医处主任,王子臣任军械室主任兼军法官,杨季三任政工室秘书主任兼政工室主任。下设三个支队,第一支队长戚手亭,第二支队长高长江,第三支队长张××,各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各大队下辖三个中队。第一、第七纵队与第二纵队编制相同,其成员不详。因第五路的组建并未得到国民党当局的批准和经常与保安十三旅发生磨擦,王泽生于1945年12月在济南被扣押。消息传到德县城,第五路土崩瓦解。姜锡五、崔继武率部逃回恩县,鲍秀祥率部投奔沧县国民党驻军,史存善派于子臣去济南找陈冠儒想办法。
  津浦铁路济德段第三警备大队 华北先遣军第五路瓦解后,陈冠儒将史存善的第二纵队收编为津浦铁路济德段第三警备大队,史存善改任大队长,共300余人,驻火车站、汽车公司等地,任务为保护铁路安全。因供给问题未得解决,1946年春又被王继祥收编为暂编独立第十三纵队、独立第二营,移驻小锅市、北厂等地担负河防任务。
  刘佩臣剿共军 1945年8月退驻德县城。该部原系武定道皇协护民军。司令为刘佩臣。刘佩臣本是河北省沧州的惯匪和潜伏于天津法租界中的流氓。日军侵占天津、沧州伊始,刘即死心塌地地投靠了日军。在日军的扶持下,搜罗汉奸、流氓、土匪拼凑起皇协护民军,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忠实走狗。1937年9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南犯。刘佩臣率部尾随日军进入山东境内。先后在乐陵、惠民等地驻防,经常配合日军或单独外出“扫荡”、“合围”、“讨伐”、“清乡”。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极力制造“无人区”,无所不用其极,是嚣张一时的铁杆汉奸。在八路军的沉重打击下,刘佩臣率部溃逃至德县城,更名为剿共军,继续与人民为敌。其司令部设于原进德会。部队一部分驻山西会馆,另一部驻石家园、汽车公司。1946年1月1日夜间,刘佩臣率部沿津浦铁路西侧公路和运河大堤北逃沧州途中,在许官屯、第三店一带被渤海军区第十八团和德州武工大队伏击,被俘400余人,但刘佩臣却率部逃脱。
  除以上五部分外,还有土杂顽军侯坤山部,鲍秀祥部等小股武装。他们都是在八路军的沉重打击下而逃至德县城的。与此同时,国民党德县县党部、县政府亦组织起自卫队、联庄会等地方武装。德县及其周围的恶霸、地主也纷纷组织起暗杀团。他们均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及其民兵、村干部,烈、军属等。据初步统计,截至1945年11月,伪杂顽部队达13,553人,至1946年春,有11,923人,到1946年6月解放德州之战前夕,还有6,000余人。
  (二)负隅顽抗 垂死挣扎
  强征粮款 1945年9月,保安第十三旅30团营长谷裕然,以“缴不上官派粮食要村长的脑袋”为胁迫,向城西五里庄勒索小麦2,500市斤。同年冬,谷裕然又率部向城西东、西八里庄勒索粮食万余市斤,还抢劫孟宪斗的粗布30尺。1946年1月。独立第一纵队指挥部规定每户存粮逾3,000斤者,一律予以没收。城内同泰、同和等酒作坊的高粮仓全部被查封。房捐费每间住房增至1,500元(法币,下同)。1946年春节,国民党中将指挥王继祥以宴请街、镇长为名,将他们召集到暂编独立第十三总队指挥部,令他们回去后,对各自辖区内的商民储粮进行登记,限期上报“预备仓”。同泰、同祥等数家酒作坊被没收粮食20余万市斤。有很多碾磨房作为储粮户而受到惩罚,向他们强征粮食1,500余市斤。1946年2月,“国军”各部在城内催粮要款,规定:每个商户须缴纳小米100市斤。住户须缴谷子100市斤,鞋袜费每户1,300元。壮丁训练费每期每人500元,商会会费每月1,800元。3月24日,王继祥下令征粮200万市斤,征款40万元,并限期在半月内缴清。许多居民因缴纳不起粮款而遭到殴打或拘禁。5月王继祥又下令张光第部征粮400万市斤,国民党县政府征粮20万市斤,董书斋部征粮10万市斤。同月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拨法币1,800万元令王继祥购军粮30万市斤,因法币贬值,款到德县后尚亏370万元,此款也由居民负担。5月28日,又以“借粮”为名强行派征。城内30家粮栈和城近郊农村富户均被搜刮一空,并向各店铺和居民摊派“训练费”、“办公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300余万元。在强征粮食、摊派钱款过程中,一些承办官员乘机贪污自肥。当时,德县城内流传着一首民谣曰:“政府官员,金山银山;团长、营长,白面、大烟;镇长、乡长〓吃、坐穿;街长、村长,孙跑、孙颠;居民、农民,叫苦连天。”这便是当时德县城的真实写照。
  增修工事 1946年1月10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签订了《停战协定》,同时双方下达了于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战命令。在此之前,驻德县城“国军”就已经在日军原有工事基础上,在城墙上掘壕挖洞,在护城河边缘修筑了暗堡,在城关各主要街道上增修了碉堡,在各军营门口用石头、麻袋垒起掩体,在各要害部门围墙上增设了铁丝网。停战令生效之后,又违犯军事调处执行部关于“恢复交通,破除碉堡工事”的《和字第四号命令》,破坏军事调处执行部第十五执行小组(德州小组)2月9日由国民党驻军代表王继祥中将,共产党军队代表袁也烈司令员共同签订的《德县区域国共双方驻军临时协定》,继续增修了工事。2月25日开始,在小锅市外挖掘壕沟,并沿壕沟修筑了暗堡。在小西门与大西门之间的城墙根部开挖准备出击用的大洞。在西方庵街新筑了碉堡。在兵工厂旧址增修了岗楼。在运河木桥东端和城西铁路涵洞东侧增修了射击掩体。在马家溜口、司令部街的十字路口增修了大型碉堡。在东地医院周围挖沟放水并架设了铁丝网。城内“国军”又一次掀起修筑工事高潮,以加紧备战。他们在靠近街道两侧的围墙墙壁上,到处挖射击孔,在南关、南营、马家溜口等处冒雨赶修明堡暗堡,在北营、荣庄等突击挖掘战壕,在小锅市以北增修碉堡。同时王继祥又指令各部重新整修工事,并组织各部负责人检查验收。
  组织暗杀团大搞恐怖活动 “国军”驻德县城期间,暗杀活动十分猖獗。他们把暗杀目标集中于八路军指战员、农会组成人员、民兵和积极要求翻身解放的农民身上。1945年9月1日,保安十三旅与刘佩臣剿共军共200余人协同由地主李福庆、田瑞森、霍成恩和老道张文祥等人组织的暗杀团,突然将小屯集包围,逮捕了民兵骨干李福生、霍凤林、霍福堂三人,在田龙庄逮捕了农民刘金珂、李玉、霍福珂、霍永奎四人。他们强迫群众集合到庙前,当众把七人打得皮开肉绽。9月7日,将其中六人杀害于小西门外。霍福堂被吊在许官屯火车站达六天之久,终被渤海军区第十七团营救脱险。1946年春暗杀团又窜至田龙庄枪杀了农会会长田文会、主任田喜贵。撤离前,还焚烧民房并阻止农民救火。同时保安十三旅三十团三营组织的暗杀团窜至杨大毛庄,杀人未逞,抢劫了农民骡马和大车等物资一宗。是年2月11日,董书斋率特务35人,分三路出城袭扰,并声称:“谁杀人多有赏”,因八路军监视防范严密未能得逞。2月22日,董书斋又组织60余人,分三股出城杀人放火。当晚,其中的一股窜至董屠区王蛮街,趁农民集会之机突袭会场,当即打死农民五人。另一股窜至生金刘庄,因民兵察觉、暗杀未遂,便分头到高道人庄散发宣传品后又窜至前刘庄,将农会主任王四文的七间房屋放火烧毁,并枪杀村干部和民兵的孩子三人,当其窜至时家庵、小白庄时,与当地民兵遭遇,又转道至西卜李庄逮捕农民五人、杀死四人。途经孙家油坊时又杀三人,至唐庄时逮捕民兵班长一人,在回城途中,又打死行人二人。张光第部邢同春、孙盛元等人,组织特务80余人,配合杨俊杰的17人暗杀团,深入到德平县境内活动。3月24日夜,他们号称“国军”,窜至辛集区避雪店,将烈属孙洪文全家五口杀害。其中:孙洪文的长子荣祥年仅十岁,次子荣庆年仅九岁。又将烈属康广盛骗至十字街西,枪杀于沟中。最后又冒充辛集区区长骗开村长吴月(又名吴宝荣)的家门,将吴村长夫妻杀死,将其五岁的外甥女小珍打伤(腿部被击中两枪)。翌日七时袭击辛集区公所。3月25日夜,城内又派出特务20余人,将北刘庄农会干部刘茂盛和另一会员暗杀,抢掠财物一宗。3月28日,便衣特务百余人到北商庄,义渡口一带劫掠。群众损失甚重。邱登峰率领20名“国军”士兵,到县城附近各村庄召集农民开会,威胁其不准同共产党八路军接近。3月底,张光第在其指挥部召开有各中队长参加的秘密会议,声称:“叫你们来,是叫你们拨老兵、好枪去德平杀人,主要任务是杀农会会员、民兵和八路军干部,烧村干部的房子,并催布、催款换单衣,绑富户和卷烟户要款。限期七昼夜至十天。杀多者官升一级”会后,即抽调了120人,分成三个中队,于3月28日夜窜至德平高庄、范庄一带,企图暗杀、抢劫并向八路军驻地进攻。德县县大队和当地民兵奋起自卫,将在高庄作恶的一中队全歼。在范庄行凶的二、三中队见势不妙,仓惶撤退,在沿途村庄抢劫法币万余元,大牲畜六头,其他财物一宗。
  1946年3月30日,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致函军事调处执行部第十五执行小组,对德县城“国军”的违约行为表示强烈抗议。德县人民代表李延军、吴胜元、尹文成、李树林、李德深、马青富、李树堂联名致电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对德县“国军”残害人民的罪恶行径提出控诉。在军事调处执行部第十五执行小组的干预下,4月份“国县”的暗杀活动有所收敛。但至5月份,其暗杀活动又猖獗起来,这从国民党德县中将指挥王继祥和国民党德县县党部书记长张修桐给山东省政府的一份《汇报书》中可略见一斑。《汇报书》载:
  5月2日,自德县城出发,经秋杨庄、卧虎庄至李官庄,当晚十时半开始搜索,共匪适在开会,搜出农会干部李祥普、会员李连才,即处死。11时半去王庄,遇农会干事刘世祥,立即处死。下半夜回德。5月23日出发,当晚9点1刻,分两组去岔官屯,一组在庄前,一组在庄后,共毙便衣共匪五名。25日晚去王庄,一组毙农会干事刘林元、刘杏元二名,另一组毙联防主任及共匪士兵王二、王黑、王梦周、王梦兰四人,工作完毕12时返回。十三纵队指挥部王继祥、德县县党部张修桐谨呈。
  进犯袭扰八路军驻地 1946年1月13日午夜,国共双方颁布的停战令生效。在此之前,德县城“国军”曾于1945年年底,将德州武工大队的十人工作组驻地长庄包围,打死武工队员杨士魁、庞文华,逮捕刘恩洪和另一武工队员,后将这二名武工队员杀害于小西门外(另说活埋于东门外,见《德州市志》1960年稿。这里以武工队负责人的回忆为准)。停战令生效后,驻德县城外围的八路军渤海军区、冀南军区所辖部队,在原驻地进行休整。但是,城内“国军”却频频出击。1946年1月16日,出动千余人,袭扰渤海军区某部驻地廿里铺、小于庄、窑上等地。3月5日,渤海军区首长正在同军事调处执行部德州执行小组进行会谈,城内“国军”仍然出扰,将渤海军区某部驻地赵辛庄、东七里铺一带村庄的粮食、柴草、鞋袜等大肆抢掠。3月28日,张光第部120余名武装特务,深入到德平境内范庄、高庄一带袭扰德县县大队驻地。3月30日拂晓,又袭击渤海军区特务一团三营驻地刘集和军区前卫部队指挥所驻箥箕刘,致使渤海军区部队伤亡排以下指战员11人。八路军劝阻无效、被迫进行自卫还击,除将放下武器的70余名士兵俘获外,余者皆被歼灭。此时,城内“国军”亦开枪开炮、企图增援。4月份至5月初,王继祥指令城内各部加紧备战,重新布防,将主力部队调往城关、加强了玉皇阁、观象台、小邹庄、石家园、税务街、南关耶稣教堂、兵工厂、小锅市、北厂、罗庄、飞机场等地的军事力量,并时常向城外开枪、开炮,寻衅滋事。5月12日,向驻运河西岸的八路军冀南军区某部发射炮弹数十发。5月14日至22日,又向该军区某部九连驻地出击。5月22日夜,派出武装特务沿运河大堤南犯,袭击渤海军区某部南七里铺警戒哨。5月23日夜,300余名武装特务窜至故城县境内搞袭扰活动。5月25日黄昏,他们又派出一股武装特务将董屠区公所包围,遭还击后被迫窜至高家一带、杀害和拘捕农民四人,勒索法币500余万元之后回归。
  强令学生举行反共游行与空运兵力和军火 在1946年3月11日,国民党德县县党部书记长张修桐召开城区各学校校长会议,口头传达国民党反共密令,并声明不准记笔记。传达完毕,分发了早已拟定的标语口号,强令各校举行游行示威。3月12日,城区学生3,000余人,会同警察400余人,各持小旗,高呼:“爱护中国主权!”、“打倒共产党!”等口号,列队游行。国民党中将指挥王继祥和德县县长崔德广等亲自参加,并声称:“共产党和苏联好比大烟一样有毒,今天咱要烧掉它”。说罢,当场焚毁一些鸦片,以此来煽动学生们反苏反共。
  1946年3月17日,国民党空军出动运输机五架飞抵德县机场,将原杨毓珣部辎重营150人运往济南。3月22日,军事调处执行部又发布由蒋中正、郑介民、饶伯森、叶剑英鉴发的《和字第六号命令》,但国民党军队又以运输给养为名,空运子弹10余万发至德县城。
  借兵点名与壮丁训练 在国民党接防德县城期间,城内“国军”不但缺粮、缺饷,而且连穿衣都很困难,入春后他们只好将过冬的棉军衣抽出棉絮后改成夹衣。为解决士兵的吃饭问题,他们虽然派兵强征粮食,到处搜刮劫掠,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只有靠空运地瓜干接济。为了稳定军心,军政长官声称:“中央不是没有白面,只因天热,怕运来就坏了”。由于开小差的士兵与日俱增,许多军官遂以“借兵点名”的方法冒领军饷、贪污自肥。如:董书斋部第五中队在1946年5月初指挥部组织点名时,将三中队的士兵借去顶名,因还凑不够数,就拿钱雇人充数。再如:孙盛元的第四中队点名时,则把勤杂人员和自己的亲属找去充数。
  为弥补兵员不足,指挥部发布了《壮丁训练令》,规定16岁至45岁的男性公民,均要参加军事训练,每月训练三期,并借机向商户和居民征收“壮丁训练费”。由于军心焕散,许多人不愿当炮灰而开小差,加之将嫡系部队调走补实济南兵力,至1946年5月驻德县城军队已由1946年春的万余人减少到6,000余人。
  1989.10.

附注

【注】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①符浩的文章《回忆三人小组在德州》。 ②1946年2月12日至7月22日《渤海日报》。 ③《德州市志》1960年稿。 ④《德州市军事志》 ⑤《山东省军事大事记》1986年修改稿。 ⑥德州市部分敌伪档案。 ⑦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1946年3月3日《致军事调处执行部德州执行小组函》 ⑧德县人民代表1946年4月5日《致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电》

知识出处

德州文史

《德州文史》

本书收本书收德州教案、我所知道的德州绿营兵、日军投降前后德州的日、伪、顽、杂军队记述、宋达民其人、忆我在德州的一段经历、德州解放前夕一家三易其名的报社、记军事调处执行小组在德州、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德州古瓷窑考、解放前德州儿歌选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新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