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练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7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练兵
分类号: K827
页数: 20
页码: 38-5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东省冯玉祥将军练兵,他要求当军官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身示范、一遍吹号是整好武装,作好准备;二遍号后是整队查人数然后架枪;三遍号是出营门去操场毫不畏惧,好整以暇,严格纪律,艰苦练兵,等不怕吃苦的精神。
关键词: 冯玉祥 将军 士兵

内容

冯玉祥将军练兵的基本原则是从难、从严、从苦、从实战出发。其口号是:“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不受苦中苦,难做人上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他要求当军官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身示范。要求士兵做到的,军官必须精确做到。
  他在对官兵讲话时,总是列举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著名的事例,以阐述他所要求的“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的精神。总之,他本着艰苦的精神练军队。
  他要求各级军官,特别是营、连干部,要在练兵的实践中作士兵的楷模。不论在操场或是其他行动上,都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学术上行动上,必须优于士兵,一切军事动作都能以身示范。
  将军任十六混成旅旅长,十一师师长、陕西督军、河南督军时,特别是任陆军检阅使率军驻扎北京南苑时,军队比较集中,每日早操时间,他都亲临大操场,并且在发出收操的号音后才离开操场回其办公室。正是他以身作则的作风,带动了全军各级军官(尤其是所属将领)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练兵精神。也正因为有了这种练兵精神,所以军容整肃,上下一致,赢得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好名声。现在想起当年练兵的情景,顿觉精神振奋,恍若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将军任河南督军时,我首次在他身边任传令员。他白天在督军署办公、会客,夜晚则骑自行车去开封城南的演武厅营房住宿,以便于次日早晨参加早操。早操后仍骑自行车回城里督军署办公。身为上将、一省之督军,在百忙中,能经常如此,足见其重视练兵及精神之充沛。尤其是骑自行车往返之作风,深得官兵之敬佩,因而艰苦朴素之作风得以风行也。
  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吴佩孚任直、鲁、豫三省巡阅使率其第三师驻洛阳。吴希望从河南得到经济上的好处,可是冯不买吴佩孚的帐,不送礼,不请客,不恭维,结果好容易得到的河南地盘,被吴给挤掉了。明升暗降把西北军调驻北京南苑,冯落了个只有空头衔的“陆军检阅使”。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北军虽失掉河南省这个地盘,在经费上受了些困难,可是得到了一个练兵的好场所与宝贵之时间。在南苑营房驻扎时间较长,训练的效果也比较显著,军队素质大大提高。那时有三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所受的教育也最大,凡经历过的人都有同感。
  有一次,冯在倾盆大雨中阅兵。那时,每星期六照例举行阅兵。前一天晚间阴霾四布,预兆要降大雨,官兵除担心降雨外,也盼望因下雨而停止阅兵,好得到休息。当日早晨起床号后,下起了毛毛细雨,这时士兵心里想,可能不阅兵了,可是没有接到不阅兵的命令,于是仍按提前开饭的时间吃饭。饭后,雨下得渐渐大起来,士兵们暗自高兴,心想肯定不会阅兵了。可是到了吹第一遍出操号的时候(那时出操要吹三遍号:一遍吹号是整好武装,作好准备;二遍号后是整队查人数然后架枪;三遍号是出营门去操场)仍然没有取消阅兵的命令,连队只好在雨中整队,架枪。到吹三遍号的时间了,还是没有命令。于是吹第三遍号,冒大雨,高唱军歌走向操场。由于全军号令一致,军队都按时排列在本部队的位置,当时雨越下越大,真正体验到倾盆大雨的味道。各部队不但毫无畏缩怕雨的神态,反而站立的更加挺拔,精神抖擞,表现出“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的训练效果。当时冯玉祥将军在滂沱大雨中,早已站立在土筑的将台上。
  广大官兵看到他们素所敬畏的将军巍然屹立在满是泥水的将台上(检阅台),神态肃然,稳如泰山,似乎根本不觉得正在被倾盆大雨浇冲着,大家更加敬慕了。这种神态当然给站在泥水中的广大官兵树立了楷模,因此受到无声而却极有力的鼓舞,整个大操场的部队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场面。我实在不能形容当时的情景及我自己内心感受的深度。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陆军第十一师、第七混成旅(旅长张之江)、第八混成旅(旅长李鸣钟)、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长宋哲元),以及炮兵、骑兵、汽车兵和輜重兵等约两万余人。各部兵均排列为“营方队”环立在大操场的周围,挺然肃立在大雨中,静待检阅。当总值星的旅长发出立正的号令,全场立正,同时乐队高奏进行曲,将军走下将台,开始检阅。如注大雨越下越大,天公似乎有意要考验考验这支所谓训练有素、艰苦奋斗的队伍。
  将军平素举行阅兵式时,总是骑着他那高大的枣骝骏马,绕操场一周,约需几十分钟。在这次大雨之中,竟一反常例,弃马在雨中步行,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阅兵式完毕后,他回到将台,军队进行分列式。每当一个营方队走过检阅台时,将军便高声说到:“弟兄们辛苦了!”士兵边行边高声回答:“不辛苦,为国民服务!”大雨不停地下着,部队在泥水里行进着,毫无疲倦萎缩之态,反而更显得雄壮有力。这次阅兵,其外表整肃之神态,内心火热之程度,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体会的。
  老天真是向部队开了个大玩笑。当最后一个方队走过阅台时,大雨竟逐渐变小,终于停了下来,可是人员马匹车炮枪支都淋了个透湿。
  分列式走完以后,将军在检阅台上,命令总值星的旅长发“稍息”的号令。官兵闻“稍息”的号音后,才稍稍在原地踏踏步,活动活动,因站立很久,身体疲乏异常,稍加活动,顿觉轻松。为时不久又听到将台发出“总共”,“听令”和“集合”的号音,各部队长乃发出口令将队伍带至将台前,按予定的位置整队站好。站在将台上的将军,穿着湿透了的衣服,在泥水中向前移动了几步,严肃而又面带笑容地开始讲话了。他首先问道:“兄弟们,你们累不累呀?”官兵高声回答:“不累!”又问:“你们冷不冷呀?”答:“不冷!”将军笑容可掬地说:“我觉得有些累,也感到有些冷,你们背负几十斤重的全副武装,被雨淋了个透湿,反而说不累不冷,我想不是实话吧?”士兵们互相看看,面对将军会心地微笑起来。他接着说:“大家都累都冷,但我们有不怕累不怕冷的精神,你们说对不对?”大家又高声回答:“对!”他接着又讲:“老天给了个很好的机会,在大雨中我们完成了这次检阅,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检阅,难得的检阅。从今天的检阅情况看来,我们平素从难、从严、从苦、从实战的训练,见到了效果,因此大家说不累不冷我又认为是真的。总之,我们常说的‘疾风知劲草,岁寒知松柏’的坚毅精神,今日表现出来了。从这次的检阅看,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的军队训练成所向无敌的劲旅。今天不多讲,因为这场倾盆大雨对我们的训练比我讲多少话都有力量。”接着说:“队伍回去,把湿衣服换下来,每人喝上两碗姜糖水,好好睡它一觉,免得感冒。”
  将军讲完简短的话,各部队仍带回原地整好,准备收操。当将军讲到回去每人喝两碗姜糖水时,连长们心里想,出操时根本没有按排炊事员作准备,回营后怎能给士兵弄姜糖水喝呢?心里有些发愁。
  将军走下将台,向他的住处走去的时候,总值星旅长又叫号兵发出“立正”的号音,以示敬送。他走出了操场,又发出“稍息”的号音。然后各部队便高唱军歌,收操走回各自的营房。当连队回到营房,各连的炊事员早已把糖姜水准备好了。原来当检阅的时候,将军便命令随从参谋通知各连炊事员准备姜糖水,所以各连一收操,士兵便能喝上滚热的姜糖水。官兵心里说,“检阅使想得真周到,”深感将军爱兵之诚,带兵军官亦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我每逢大雨天气,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那次阅兵的情景,确有“西风瘦马追前梦,明月梅花忆故寒”之感。
  冯玉祥将军练兵的第二个例子,也可谓之史无前例。因为余所见者少,尚未阅读过记叙这种例子的书,亦未听有人说过在隆冬腊月的漆黑夜间进行筑城(沟垒)作业比赛,所以我称之为史无前例。西北军过去没有过,其它旧军队更是绝对没有过。事情的经过如下:
  一九二三年农历腊月,北京的气温,特别的低。南苑的大操场已是地冻三尺。在这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向未做过筑城作业,甚至连想都未想过。可是严格训练军队的冯,却决定要在严冬黑夜进行筑城比赛。
  命令传到连队,官兵颇有难色,情绪不高。大家认为,在坚硬的冻土上作业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任务,生怕完不成,所以产生了极大的畏难情绪。可是官兵都知道,将军是令出必行的。尤其是想到,这是全军比赛,任何一个连队都想争取优胜。所以精神又振奋起来了,紧张地进行一切必要准备。在冻土上作业,十字镐、铁锹等一般的土工作业工具是无能为力的。各连队用平日练器械体操的铁杠,把每根的两端经过烘炉热锻作成铲头或尖头,这样便可三人操作,同力开凿。只要在冻土中打出一个洞,便可用铲头,仿照劈木柴的方法一小块一小块地向下劈,打出不冻的土层,作业的进程就会加快。
  各连队一面准备以上的多种特制工具,一面把分领地段,按筑城规定预先经始。每连按一百二十名战斗员的需要,挖掘扩散兵壕一段。掘扩散兵壕由堑壕、交通沟、踏垛(射击时站立的地方)、肘台(射击时放置双肘的地方)、胸墙(射击时身体所依托并以保护身体的设备)横墙(在堑壕内每一段距离则设一横墙,敌炮弹落到堑壕,可减少敌弹的杀伤)。此外,尚须在胸墙下挖一简易掩体,作为便于在堑壕内运动时的待避所。
  由于是黑夜作业,所以把经始线先用十字镐挖成浅沟(规定不允许超过要挖的深度以防弄虚作假),然后把白石灰撒在经始线的浅沟内,以便于黑夜对经始线的识别。各连的经始作业,经上级检查合格后才算准备完毕。
  开始作业之夜晚,冯玉祥将军在大操场的中央搭帐棚作为指挥部。在指挥部树立高杆,挂起红灯,架设通至各部队的电话,开设救护所(树起白地红十字旗帜)。组成若干检查组,分赴各部队检查作业时的纪律、工程进度以及发生的事故。
  各部队按时到达作业地点,连队作好一切准备,静待指挥部发出信号。夜幕沉沉降落下来,在伸手难见五指的情况下,官兵们的精神更加紧张起来,恨不得马上接到动工的命令。正在按捺不住之际,忽然开工信号的地雷一声巨响,冲破了黑夜的沉寂,两万人挥动工具开始作业了。
  在地冻三尺的南苑大操场上紧张而又有力的作业热火朝天。南苑附近及北京城的人们正在甜蜜的梦乡中酣睡。不少人被地雷声及沉重的凿土声震醒,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次日早晨,冯军黑夜筑城训练的消息传开了,千家万户闻后连声称赞。
  从发出作业信号起,在整夜的作业过程中,将军始终在大操场的指挥部坐镇。一时在帐外走走,听作业的声音(黑夜看不见作业的情况),时而回到帐幕读起书来。旅长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鹿钟麟以及韩复渠、石友三、孙良诚则随时到各团、营巡视。团、营长则随士兵一起,掌握工程进度。连长排长则与士兵一起作业。这种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作风,是由平素严格教育、训练,特别是将军身先士卒的实践范例所养成的。
  黑夜渐渐过去,拂晓渐渐到来,整夜紧张作业的连队,有的已经完工归营,有的也在收尾,一夜大战已近胜利的结束阶段。东方渐渐呈现出乳白色,接近天亮,直到最后一个连队报告完工离开操场,将军才迎着朝霞,面带笑容,和各位旅长环视着操场的工程,微笑着说:“咱们又打了一次从未打过的胜仗,你们说对不对?”各位旅长面对严肃、慈祥、多少带点倦意的将军一齐会心地微笑了。最后将军说:“大家都够累的。回去照顾士兵好好休息,看看有没有生病的。好吧,咱们都回去休息吧!”素日极为平整清洁的大操场,一夜之间周围筑起坚不可摧的堡垒。谓为奇观,不为过也。
  我是亲自参加这次在隆冬黑夜冻土筑城作业比赛的。那确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斗。北方的十冬腊月,天寒地冻,即是穿着厚棉衣,北风也会吹透,使人感到刺骨的冷,在深夜则更甚矣。可是当作业的时候,士兵们只穿单裤褂操作,仍然是汗流浃背。高昂的斗志,驱走了刺骨的寒风,唯一的目的则是完成任务,争取优胜。
  由于是在黑夜作业,不准大声说话,只能小声示意,紧密配合,因此也发生一些受伤情况。有一件重伤事故,是学兵团骑兵连姓华的学兵的左手掌被铁铲给切掉了,事故发生后,将军马上派车连夜送进北京协和医院抢救,幸而没出更大的事故。
  这夜的作战,较之上边所说阅兵情况更为艰苦。真正体现了从难、从严、从苦、从实战进行训练的要求。也确实表现了“岁寒知松柏”的精神。我这年逾八十岁的老兵(现离休,仍属人民解放军现役),回想当年这种不平凡的训练,深感苦中之乐。
  第三个例子是军队义务劳动,疏浚北京西郊的永定河。
  永定河,实际是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尽是春闺梦里人”的古人诗句,概指此河也。永定河上游的桑干河,源出山西省北部的管涔山,由山西北部东流入河北境,清朝把怀来县以下称永定河。上游黄土高原其含沙量甚大,仅次黄河;下游水浅,年年淤积河身逐渐增高,河道迁徙无定,所以又称无定河。每当雨季,洪水顺南口以西的峡谷倾泻而下,有时造成水灾,甚而威胁着北京城。尤其每当大雨连棉之际,含满泥沙的洪流裹卷着巨大的鹅卵石,汹涌而下的时候,沉重咆哮之声,轰轰可闻。一贯教育军队爱民的冯玉样,目睹永定河对北京市人民的巨大威胁,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向当地申请,动员所部,义务治河,经当局同意后,遂命令军队开赴永定河。在河岸搭起帐幕,划分工程地段,一场别开生面的战斗训练又开始了。
  挖掘永定河的作业,与一般土工作业不大相同。十字镐和铁锹根本用不上。因为黄沙与巨大的鹅卵石混在一起,不先搬掉鹅卵石,则无法挖掘黄沙。一般都是四五个人才能抬动一块石头。小的鹅卵石,若二人抬之,亦相当吃力。就这样,把一块一块的石头向岸上抬,然后再把一筐一筐的黄沙抬上去,确是一项非常吃力的活。
  每当下午收工前,总指挥部照例吹一次冲锋号。这是每日一次的最紧张、最艰苦的对工程的冲刺,尽管这种冲锋时间不长,至多一、二十分钟,可是所付出的劳力则数倍于一般作业时间。士兵们最怕这每日一次的冲锋号。虽然如此,士兵的旺盛精神则是颇堪赞许的。
  最使人难忘的是,士兵们吃炊事员在风沙中所做的饭。真是没法形容米饭里含有多少被风吹入的沙子。无法细嚼,只好略略咀嚼咀嚼就咽到肚子里。气候环境如此,夫复何言。
  从将军到士兵都住帐幕,都在刮着风沙的野外吃饭,上下一致,士兵自无怨言,既为人民义务劳动,又在特殊的河道上锻练军队,官兵也感到颇有意义。一举两得,苦中有乐,大有好处。肩膀练出硬工夫,意志锻练得更坚强,官兵增强了团结,冯玉祥将军又获得一次练兵的胜利。
  从实战出发训练军队,是他练兵的一大特点。
  在南苑大操场的周围,驻扎着检阅使所属的第十一师(辖三个混成旅)及第八旅、第二十五旅、炮兵团、骑兵团、学兵团、教导团、工兵营、机关枪营、手枪营,以及一个航空署及其所属的几驾教练机。操场的面积未曾计算。总之所有军队同时出操,各不相扰,操场之大可见矣。
  大操场平整广阔,环绕在大操场周围的营房,以团为单位,各自形成独立营区。走出营门便是操场,平整广阔的操场,对军队的基本教练是颇为适宜的,但对军队的战斗(野战)教练来说,其条件则深感不够。因为没有比较复杂的地形地物以供各种战斗动作的训练。冯为创造实施各种战斗训练的条件,便在大操场中间的一块地区,用人工筑成了丘陵地带,栽上树木,俨然成为一片野外地形。这样就便于根据地形设置情况,对部队进行战斗训练。在这种情况下,每逢部队出操时,冯将军便可随时给某一部队口头下达敌情,使部队官兵作出判断,定下决心作出处置,指挥部队进行战斗。这种方法,既加强了军队的训练效果,又可随时考核军官指挥战斗的能力,军官和士兵们同时亦增强了训练的兴趣。在这种方法的训练中,他可以指定一个班长指挥一个排或一个连;指定一个连长指挥一个营。随着将军口述的“想定”,当机立断,把军队指挥开,直到战斗动作的完成,都是在迅速的反应思考中,在熟练的指挥中进行的。最后经过讲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而后结束。官兵对这方法的兴趣甚浓,收益也大,不但不以劳累为苦,反而精神更加旺盛了。
  由于将军是行伍出身,对过去军队训练的弊端,知之甚祥,对士兵以及各级军官的心理,可谓摸得极透。经过多年的带兵,练兵,总结出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实践证明,其方法是可取的。我在学兵团当班长时,团长石敬亭依照冯将军的办法,使我临时充任我们那个连的连长,进行过遭遇战的演习。根据团长所出示的情况指挥战斗,经过临时考核式的训练,获益不小,提高了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奋发图强的精神。那时的班长或学兵,指挥一个连的基本教练如战斗教练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此皆将军练兵方法之功也。
  冯将军还注重大规模的对抗演习。
  前段所说乃是对初级干部进行指挥战斗能力的培养,这段要说说他对高级将领指挥大部队的训练。
  农民秋收后,田间除过冬的麦苗外,已无其他的农作物,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的实兵对抗演习,就不会损坏田间的庄稼了。冯出于爱护农民的利益,所以选在这种季节,进行所谓秋操——即大规模地演习。将部队编为红、兰两军,每军由一个旅长但任指挥官,所指挥的部队是步、骑、炮、工各兵种组成,按临时的编制,配备司令部的参谋和其他战勤人员。演习部队是事先混合编成的。演习前,依规定的时间,进驻演习的地点。双方开始演习的地点,相距几十里,攻、防两个部队(红、兰两军)各自到达地点后,分别发给攻击与防御的“想定”。想定的基本情况是规定攻、防两方的任务,演习前,双方均不得知道对方的情况。防御想定是说明来攻的敌人的兵力,进攻企图;攻者的想定亦是说明御防者的兵力编成和防御的任务。防御者的指挥官根据想定中显示的情况,考虑自己的任务,定下防御部署及应付攻击者的决心,作防御战斗的配制及部署。担任玫击的部队指挥官,则根据想定中显示防御的敌人的兵力、编成及有关情况,了解自己的任务和敌人的防御企图,定下进玫的决心、战斗部署及预计在进攻中所可能遇到的情况的应付方案。
  担任进攻和防御的指挥官,根据预定的时间,开始行动。攻、防双方事先均不可能知道对方的兵力部署及行动。双方均凭自己派出警戒分队的侦察,获得对方的具体行动的情报,报告指挥官。指挥官则又根据正确的判断,作出必要的处置。这样,在整个接近实战所出现的变化无穷的情况中,凭指挥官的机智而逐步进行,直到进攻者的部队进到与防御者相接触的距离,部队即不准再继续前进,而在所进到的地区原地卧倒进行射击(只是练习弹而不是真子弹)。在这种战斗接近结束时,由“统监部”(由冯任演习统监,观察攻、防双方的进展情况)发出停止战斗的号令(用号音),然后发出立起的号音。攻者与防御者的部队,则原地站起。斯时,冯则协同其他将领乘马巡视攻、防双方相峙的战线,然后冯回到“统监”所在地。该地只是临时确定的一个较一般平地稍高的地点。竖有统监大旗,以示检阅使的所在地。与诸将领稍商量后,则令号兵吹集合号,各演习部队则由红、兰两军的指挥官带到统监处。两军相对,各站一方。这时,将军派到跟随红、兰两军指挥官以观察指挥整个战斗过程的参谋们也到统监处,向将军详细报告情况。
  对抗双方的部队整顿站好以后,便命令双方指挥官,先后报告其指挥战斗的方略,也称“背方略”。就是指挥官将自接到作战命令后,直到整个战斗结束的全部指挥过程所出现的情况、决心及处置,作一系统的报告。以便统监根据指挥的正确与否,进行讲评。讲评后,对抗演习就算完成。余曾有诗云:“统监大旗高高飘扬,实兵演习将军临场。红、兰两军各背方略,胜负优劣讲评甚详。”
  一次规模较大的实兵对抗演习,走路远,情况多,用脑力,各级指挥官及所有官兵,较之一般训练要劳累得多,可是较之一般操场训练则效果大。各级指挥官及士兵均能增加实际指挥战斗的能力,故对此种规模较大的对抗演习兴趣很高。因之在疲劳中有快乐,实训练之良法也。
  对古代兵法的学习与运用。
  冯玉祥将军持续不断地学习精神,成为官兵学习的楷摸。博览群书的求知欲,使他具备了广泛的知识。学习古代兵法的热情,也为官兵所佩服。对《孙子兵法》中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屈人之兵,乃善之善者也”的意义最感兴趣;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则,则视为瑰宝。他对上面的两句话,在对官兵讲话时,常常引用,以便增长官兵特别是各级军官的军事知识,也便于提高军队训练的效率及学术的精度。其目的是把官兵特别是军官训练成具备精干、灵活、矫健、顽强、勇敢、敢战善战等素质的人。从他任第十六混成旅长兼湖南常德镇守使时的事例看,其目的是达到了。事例如下:十六混成旅驻湖南常德时,湘军各师驻扎在常德周围,企图乘机把十六混成旅吃掉。冯则毫不畏惧,好整以暇,严格纪律,艰苦练兵,稳如泰山般地镇守常德。他在常德城留驻必要数量的部队,其余部队则以营为单位分
  驻常德周围的德山、桃源、醴陵等县。定出计划,使各部队沿着有军事意义的道路战备行军。军队每至一地,则作劈刀、刺枪、跑栏阻、越高墙(跑栏阻的最后一道障碍物)、练铁杠的训练,任群众参观。群众看了从未见过的表演,便有声有色的宣扬军队的本领。湘军闻之,为之愕然。同时这种行军训练,既锻练跋山涉水走路的本领,更重要的是熟悉了防地周围的地形,一旦有事可以应付自如。同时,老百姓亲身体会到这支军队不同其他军队,是有纪律不扰百姓的军队,军民关系融洽,因而军队的名声得以宣扬。老百姓看到军队吃苦耐劳的精神,长途行军不显疲劳的强壮体格,甚为佩服,故而也得老百姓的支持。
  冯在常德还邀请邻防的军队将领到常德参观十六混成旅的部队。冯请他们阅兵,他们看到迈着整齐矫健的步伐,在他们面前正步走过的部队,看到奔跑如飞的阻栏赛跑,看到在单杠打车轮的表演,看到士兵挥舞着明亮的大刀劈刺,看到部队战斗教练中各级军官的指挥能力,如此等等,都显示了这个混成旅的勇敢坚强精神。据冯玉祥将军自己说:他们经过这次参观,以及对常德周围驻扎的军队的了解,他们对这支部队的素质及战斗力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取消了他们妄动的想法,而十六混成旅则能安稳而有把握地放心自己部队的训练。在常德周围的湘军虎视耽耽的局面下,十六混成旅平安无事,可谓冯将军运用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法则之功也。
  冯之练兵,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单兵到部队;从小部队到大部队;从士兵到军官;从简要到复杂;从理论要求到实践;又从表面而进入深刻的精神境界,是他自己的一套办法。在当时极为腐败的军队中,冯所率领的军队称之为“训练有素”,确是因为他费了一番苦心,而部队也是经过一番艰苦训练过程的。奋斗不负苦心人,诚哉斯言也。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彭秉信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执教和任研究员二十年。一九七○年该学院撤销,始离休济阳。彭秉信同志虽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却“活到老,学到老”,把“亦学亦写”当作养生之道。他热心于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克服诸多困难,撰写了《冯玉祥将军治军忆要》这部回忆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