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6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教兵
分类号: K827
页数: 17
页码: 21-3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山东省冯玉祥教兵,包括了军事学术方面、军队文化教育、教育军官子弟、教育军官家属。
关键词: 冯玉祥 将军 士兵

内容

将军一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对官兵的军事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是极为重视的。将军家庭寒微,出身行伍,因家景贫困,只读过一年半的书。他能由一个备补兵,吃“恩餉”,直到当了统率几十万大军的将领,自然不是偶然之事。
  其幼时家贫,无力供其读书。他深深感到没有文化的痛苦,所以他由一个士兵到身为陆军上将,每一阶段,都有可以作为他的老师的人。当兵时,他所在连队(当时称为哨)某文书,对于将军帮助甚大,每天抽空教他学文化。同伍的老兵尤鹤亭读过几年书,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更是随时给以帮助。而兵中的不务正业的人,却讽刺他为“官迷”。将军不怕讽刺,读书不懈。在晚间,把被子蒙在凳子上,自己在凳子下边孤灯夜读,因而颇有进步。
  将军当了连长(哨长)则以本连文书为师;当了营长、团长,则以营部、团部的书记官为师;当了旅长、师长后,则以司令部的秘书为师。
  在职务上,书记、秘书是下级,当向他们请教时,则以师礼尊之。长期如此,加以不倦地自学,终于成了一位博览群书,学识宏广,能书善写的将军,且有儒将之称。郭沫若赞许冯将军的诗中有:“丘八诗章石点头”之句,可见其对冯之诗文的评价是很高的。他常对官兵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以鼓励官兵向学,并且现身说法,官兵感染甚深,多效法之。
  将军尊师好学的精神,也是官兵学习的楷模,而且收到颇大的效果。前边提到他同时当兵的尤鹤亭。尤是保定西关人,有文化,有口才,亦乐于助人,故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尤鹤亭离开军队生活较早,在保定西关一个茶馆里,每天讲《三国演义》。由于口才好,表达能力强,说起来有声有色,把三国中的人物性格,讲得活生活现,名噪一时。冯玉祥将军发迹以后,每年都把他接到军队住些日子,并请他为官兵讲《三国演义》。他讲孔明挥泪斩马謖,以及张飞大吓当阳桥和三顾茅庐的故事的次数最多,概因以上故事与军队的严肃纪律,勇敢对敌以及尊贤的要求有关,对军队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之故也。当他讲张飞的形象、性格、动作时,官兵就捧腹大笑;当讲挥泪斩马謖时,官兵则面貌森然;当讲到刘、关、张三顾茅庐时,官兵内心则佩服刘玄德求贤若渴的精神。确实在娱乐中收到教育的效果。
  冯玉祥将军发迹了,不忘老朋友昔日帮助学习之谊,便培养尤鹤亭的儿子读书,由中学而大学,最后送往日本留学。对于他的另一位老师邓某,则由书记、秘书、县长、道尹,升为陕西民政厅长。
  由于将军鉴于没有文化的辛酸教训,所以对官兵的教育非常重视;对官兵的学习,要求也非常严格。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他所率领的军队教育成有文化、有军事学术的军队。他当十六混成旅旅长时,设有模范连,招收学生培养干部,对在职的班长进行深造。他当了十一师师长以后,则把模范连扩充为学兵营(张自忠任营长),教导队扩充为教导团。他当了陆军检阅使后,(此时他统率十一师及第七、第八、第二十五混成旅)则把学兵营扩充为学兵团,除教导团(初级军官的培训)外,又增设高级教导团,对营长以上军官进行深造。这时的课程,学兵学习军官学校的课程;高级教导团则学习陆军大学的课程。此外还使学兵学习蒙、俄、英、日、德等国文字,由学生自愿报名,选学一门。由此可见,他对军队的军事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视,对各级军官军事学术的培养及指挥能力的深造,是用心良苦的。
  高级教导团,将军自兼团长。付团长由曾任陆军大学校长的段雨村担任,负实际教育责任。军事教官,聘请曾在陆大任教者担任。学兵团的教官则由日本士兵学校毕业的人员及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学生担任。外语教员则在军外聘请。当时我选学的德语。
  经过这种严格的教育,一个比较资深优秀的学兵,指挥一个连的基本教练和战斗是运用自如的,排长、连长则能指挥一个营或团,营长、团长经过高级教导团的深造,指挥一个师或一个军的战斗不成问题,甚至有能力指挥大兵团作战。
  我现在把军队教育的范围与内容简要叙述如下:
  一、军事学术方面
  学兵的课程有步兵操典,炮兵操典、野战条令、射击教范、筑城教范、輜重教范、测绘学及军队内务条例等。
  军官教导队的课程有:战术教程、炮兵教程、射击教程、筑城教程。所谓教程,是比教范较高一级的课程。
  高级教导团的课程,则又较高于军官教导团的课程,主要训练其指挥大兵团的理论与实践。
  本级学习较高一级的军事理论,主要是使本级能善于领会上级指挥官的意图,以便在实兵演习的指挥中或在实战中,能使上级指挥官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能收到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的作用,可以保证在实兵演习中或实战中彻底贯彻上级意图而完成所负的任务,他的这种培养干部的方法,在当时是起了作用的。
  二、军队文化教育
  由于将军重视官兵的文化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富有成效的措施。他根据官兵文化程度的高低,编辑印刷许多类型的书籍,使官兵阅读,有的内容甚至要求背诵。并根据官(也根据级别)兵文化程度不同,规定学习、阅读的范围,提出按时考试(校阅)的具体办法。适应文化水平较高者的学习书籍有:《饮冰室文集》、《左传》、《曾胡治兵语录》、《军人读本》、《精神书》、《告往勖来篇》、《义勇小史》、《步兵教课程》等等,以及为文盲或半文盲编写的《六百字课》、《八百字课》等书。
  《义勇小史》的内容亦是选自史书上的文章。所选的,多是善于统兵,善于作战,英勇顽强,身先士卒,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如《曹秽论战》、《肥水之战》、《茂陵之战》、《张巡守睢阳》、《李愬夜袭蔡州》、《马援征交趾》、《李广射虎》、《祖狄闻鸡起舞》、《田单以火牛破燕军》、《张良纳履》、《韩信食漂母》、《大树将军冯翼》等等历史掌故。
  《军人读本》是给具有较高水平的官兵所编辑。其内容多选自《战国策》、《左传》、《史记》、《汉书》以及《古文观止》中的若干优秀文章。如《郑伯克段于鄢》、《马援戒兄子严敦书》以及唐、宋以来的文章:《六国论》、《辩奸论》、《原毁论》、《朋党论》、《赤壁赋》、《卖赋者言》、《前后出师表》等。有些文章,当时要求能够背诵,直到现在我还能背诵若干好文章的佳句。
  《曾胡治兵语录》是蔡松坡将军练兵所编辑的读物。冯玉祥将军由于钦仰蔡将军,所以把这本书列为必读之书。每年的年终校阅,均把此书列为必要考试的课本之一。
  《精神书》是专为对官兵进行精神教育的书,此书是条文式的,要求背诵。这本书是由将军亲自主持,由石敬亭及秘书选辑的一本书。其中分为:爱国精神、道德精神、军纪精神三篇。北伐时,又曾补革命精神一篇。《精神书》的内容,有引自古典文学的,也有根据军队教育的需要而编纂的。至于革命精神,很明显则是根据当时革命的要求而增补的。
  《步兵教课程》是给士兵编辑一种问答式的读物。之所以用问答式,主要为使士兵容易记忆并实践。该书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把士兵应具备的军事知识均包括在内。如各种武器,特别是步兵武器的构件、名称,目测的方法,射击的要领,地形识别,地物利用等等,这本书的内容是条文式的,也要求背诵。
  《告往勖来篇》一书,顾名思义,可知其是把曾发生的事,告诉了当时的官兵,勉励其不断上进的一本书。十六混成旅,当时在中国是颇有名气的一支不大的部队。由于训练严格,在当时的军队中一般认为是有纪律,有教养,保国卫民的军队。冯在当旅长时,不少外国人颇慕其名,既然是一支不错的军队,自然会有许多为人称颂的事迹,好人好事(在当时的看法)屡见不鲜,因此把很多实实在在的事迹与人物的善行,编辑成册,名曰;《告往勖来篇》,用以教育后来入伍的官兵。当然,这书的内容也有因犯纪律而受到惩处的例子,使后来者引为鉴戒。与此书有类似之处的《十六混成旅纪实》则着重写简史,是一般参考的书。
  至于为文盲或半文盲编写《六百字课》,《八百字课》则是教士兵认字的,着重于常用字,或者简浅易懂的小文章。
  总之,为了教育官兵,除了当时制定的军事书籍外,将军编辑了若干种书,对官兵进行深造教育,官兵获益甚多。余身受其益,自然印象较深,长久不忘。
  考试制度
  军队编写的各种书,有的是作一般阅读的,有的则是要求背诵的,如《军人读本》、《精神书》、《步兵教课程》等书。至于个人能背诵多少篇、多少条,由自己订计划。一般都希望能多背诵一些,以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度,也能表示自己的上进心。
  每年当一元复始之际,要求官兵自定“新决心”。也就是由自己,根据阅读能力,领会、理解和记忆的条件,订出在一年中读什么书,读多少篇(条)能背诵多少篇(条)。文盲或半文盲能认多少字。在器械体操方面,则要定出自己要练会的动作,如摇动转回、曲身上倒立、打车轮等等。每人把自己学习进度计划,作为一元复始的《新决心》,写在统一印制的决心书上。要把决心书贴在自己的铺头上,以便天天看,日日对照,也便于上级的检查。由于采取了这种方法,自觉、自愿、自订措施,学习就成为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将军每与官兵(特别是学兵)见面时,往往要询问学习的进度。如读什么书,读多少篇,甚至当面就叫背诵,以资考核。这种方法,对官兵的学习、学术的进步,起了颇有效的督促与鼓励作用。
  由于他见面就问学习情况,所以被单独召见的军官或学兵,都在晋见前,做好被考问的准备。当然每次召见,不一定询问学习情况。
  将军十分重视部队的学习,形成了习惯。故官兵学习的自觉性、上进心是很高的,学习的气氛是很浓厚的。官兵的军事学术和文化知识均能持久长进。文盲而能认字,甚至能书写信件或报告者有之;由粗浅的阅读能力,而能博览群书者亦有之。官兵虽然在学习时感到非常紧张,但由于学到了本领,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文化,不但不以紧张为苦,反而感到其乐无穷。增强上进心,表现出朝气蓬勃,精神活泼的好面貌,每个人在前进中都抱有希望。
  教育方法
  西北军的教育方法,是多种形式的。除了操练、授课、业余阅读外,还用唱歌的形式进行教育,使士兵获益于娱乐中。
  为了使士兵熟悉战斗中某些要求与要领,编有各种歌曲,兹举例如下:
  《利用地物歌》
  “战斗时,重射击,杀敌为第一;留神小排,指挥地域,不可擅离;发扬我火力,能歼敌。”这是教育士兵树立善于利用地物,听小排的规定,首先歼灭敌人,而后才能保存自己的思想。
  《节省子弹歌》
  “射击瞄准最为先,第一须知省子弹;瞄得不准万不发,发时必中一当千,弹不虚发好男儿,千万千万莫等闭。”因为西北军在粮餉枪械弹药方面均非常困难,故编节省子弹歌,以进行教育。同时还提出一个口号:“一粒子弹当作性命看。”这就增强了士兵节省子弹的思想。
  《战斗动作歌》
  “战斗动作切要,皆须确实施行。一闻前进命令,奋勇不顾敌火。战友伤亡,取其子弹,无命令,不得顾之。如无命令,不得顾之!”这是教育士兵在战斗中,最重要的是射杀敌人,不能因为战友陣亡或负伤擅自离开射击岗位。但是,看见战友伤亡了,已没有战斗力了,自己便主动把他的子弹取过来,用以杀敌。如果没有命令,自己不能离开火线去救护战友。这主要是为了保持火线的战斗力。
  《站岗歌》
  冯玉祥将军对全军中卫兵的教育甚注意。对卫兵的要求亦严格。这个歌的歌词,共分数段,举三段不同内容的歌词列下:
  1、“我卫兵,护全军,守职务,振精神,枪支子弹莫离身,更需要,时时谨慎十分,莫叫敌人扑近身,站岗时要小心。站岗时要小心,站岗时要小心,莫叫敌人扑近身,站岗时要小心。”
  2、“我卫兵,护全军,守职务,振精神,夜黑风嚎,雨有声,更需要,时时谨慎十分,莫叫敌人扑近身,站岗时要小心……”
  3、“我卫兵,护全军,守职务,振精神,细柳营中拦汉文;更需要,时时谨慎十分,莫叫敌人扑近身,站岗时要小心……”
  这第三小段,是很有意义的一段历史故事。汉文帝时,大将周亚夫,率所部驻扎在“细柳”(现在西安西南方向的一个营地)。有一天,汉文帝带领护从人员来到“细柳营”,营门的卫兵不准进入。汉文帝的护从将领对卫兵说:“是皇帝到了,怎能不让进呢?”卫兵说:我们只知道听将军的命令,而不闻天子之召。汉文帝于是给周亚夫将军下了召书,周亚夫给卫兵下达了准许皇帝进入军营的命令,卫兵才放皇帝进入。汉文帝乘马进入营门,尚须按辔徐行,卫兵不许可驰骋。周亚夫把汉文帝接入营内,文帝对亚夫说:“我到几处营地,均长驱直入,毫无阻拦,来到细柳,卫兵恪尽职守,防卫甚严,足见将军训练有素,一旦战斗,必能克敌。”西北军不但把故事编为军歌,还经常讲这个故事,以增强军队的警惕性。
  《吃饭歌》每饭前,连队先唱此歌,然后就餐。歌词如下:“这些饮食,人民供给,我们应该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輩天职。”最初歌词的第一句是“盘中粒粒都是辛苦”,最末一句是“盘中餐,万人赐,救国救民吾輩天职”。饭前唱歌的目的很明显,是使士兵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的道理,进而启发保国卫民的精神。这种教育方法,针对性很强,因而颇见效果。
  早晨起床后,连队立即集合唱“早起歌”。歌词是:“黑夜过去,天拂晓,朝日上升,人起早;为国家,立功劳,热血我最高,懒惰非英豪。”然后再重复首句“黑夜过去天拂晓,朝日上升人起早;枕戈待旦,拂晓出战,革命快成功了。”
  除以上所列举的歌子外,还有《行军歌》、《爱民歌》、《新兵歌》、《国耻歌》、《射击军纪歌》等。另有一支《夜战歌》亦甚重要。是以唐代节度使李愬乘大雪夜袭蔡州的历史故事为背景编写的。唐宪宗时,节度使李愬率军讨淮西,当时诸军讨淮西四年不克。李愬名位素微,淮西人多轻视之,不为备。愬夜半乘大雪纷飞之际,夜袭蔡州,克之,擒吴元济。《夜战歌》,就是根据这一故事编的,以教育军队注意夜战,不畏风雪,奇袭致胜。这样,既教育官兵重视在恶劣天气,夜战取胜精神,又能学得历史知识,至今思之,颇堪回味。
  冯玉祥将军对官兵的军事教育,文化教育,以及作风的教育等,其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内容是丰富广泛的。针对不同情况,编写简明扼要的歌词,官兵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所以收效甚好。在当时的军队中,他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寓教育于娱乐,使士兵既活跃情绪,又从中受益,不失为具有独创精神的进步方法。
  三、教育军官子弟
  西北军的军官,绝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出身寒微,无力就学,入伍之际不少是文盲。由于家庭在农村,子弟读书有困难。为此,将军设立了“军官子弟学校”。军官可以叫其子弟来军队入学读书。学费甚少,故子弟来学者甚多。
  办“军官子弟学校”目的有三:一是使军官子弟在比较好的条件下学习文化,广增知识;二是解除军官子弟就学的困难,使军官无后顾之忧;三是为军队培养干部准备后备力量。子弟毕业后,有些入了伍,当了初级、中级、高级军官。考入地方学校深造,尔后成为教授者有之;出国学习,成为专家的亦有之。有的在西北军当了将领;也有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革命军队将领。这除了冯玉祥将军重视对军官子弟的教育外,也与身任校长,对教育负直接责任的余心清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余心清同志是被誉为“红色牧师”的,刘澜涛、张振一、平杰三所写《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余心清同志》一文中曾有详细记载。在余心清同志所著《在蒋牢中》更可看出,他生前与地下党联系密切,做了不少工作。蒋介石曾把他逮捕,欲置之于死地,但终因朋友的营救及社会舆论的压力才得释放。《在蒋牢中》是他出狱以后所写。
  子弟学校的学生对校长余心清同志非常尊崇与怀念。余也是我的好友,我对他素极钦佩。我曾有诗云:“余公办校费苦心,培育青年倍辛勤。桃李增华功绩著,文有教授武将军。”
  冯玉祥将军办“军官子弟学校”,既受军官的欢迎,又得到学生的拥护,也为当时西北军的干部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将军深受无文化之苦,办这种颇为普通的学校,亦是非常不易的。这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创举。
  四、教育军官家属
  西北军军官家属均系来自农村,而且多是包办婚姻,没有读过书(在五原誓师以后,有所改变),在家给丈夫写封信,也得求人代笔,殊为不便。将军为军官的家庭幸福着想,为避免夫妻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矛盾,便考虑给军官家属以读书的机会,遂设立了“妇女培德学校”。凡是随军的家属,几乎都入学读书。尽管有些家属年龄较大,但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该校的校长由冯玉祥将军自己担任,副校长则由一位少校军医官的夫人(曾留学日本)担任,并负实际教育的责任。学生除学习文化外,还学习缝纫、刺绣、编织等科目。学生开始是学注音字母(那时还未使用拉丁字母拼音)然后读课文。当某些家属能用注音字母与其丈夫直接通信谈家务,说心里要说的话时,她和他们是多么的高兴啊!
  除以上课目外,还学习护理知识,将军常组织家属去军队医院护理病员,病员深受感动,这对增进官兵的感情起了不小的作用。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病员知道是军官的家属为他们端水送饭、端屎端尿的时候,当军官夫人对他们体贴入微、问寒问暖问病情的时候,当然会感到安慰。士兵离家乡,别父母,生了病,得到照顾(那怕不是经常的照顾),可以宽慰其思乡之念。尤其当病员穿上军官家属为他们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时,铺上为他们拆洗过的被褥时,他们确实感到那些老大嫂们对他们的热情与温暖。
  前边说过的军医官的夫人,热心教育,待学生极为亲切,甚受家属的深厚爱戴。家属们和军官们,并因此也增进了对冯玉祥将军的衷心敬畏,各家属及军官中间,也自然增进了感情。受到将军对军官家属教育的影响,宋哲元后来亦因袭这种好办法,设立“妇女培德学校”,效果亦甚好。
  设立“妇女培德学校”,不但兴起了家属及子女的读书风气,也因此而推行了放足运动。家属出身农村,多数缠足。有了知识,自知其弊,便自动放足,同时逐渐对后代实行“天足”之风,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这确实是大好事。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山东省彭秉信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执教和任研究员二十年。一九七○年该学院撤销,始离休济阳。彭秉信同志虽已是年逾八旬的老人,却“活到老,学到老”,把“亦学亦写”当作养生之道。他热心于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克服诸多困难,撰写了《冯玉祥将军治军忆要》这部回忆录。

阅读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