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济南古名称小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58
颗粒名称:
济南古名称小考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5
页码:
241-245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济南地名的历史由来。
关键词:
长清汉石室
名胜古迹
济南
内容
济南最早的名称叫历下邑,因在历山之下而得名,是春秋时期齐国之一县。《史记》中曾有“齐晋战于历下”的记载,事在公元前555年,这是“历下”一名最早的出现,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可谓年代久远。但历下邑的成立,一定还早于此时。
济南在秦朝的时候称历下县,汉朝初年始改称历城县,此时已有了“济南郡”,因在济水(今黄河)之南,故名。历城县隶属济南郡,郡治在东平陵(在今济南市东七十里龙山镇)。但“济南”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内载:“齐哀王二十二年,高后立其兄之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
王奉邑。”事在吕后称制元年,公元前187年,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两汉、魏、晋,或称济南国,或称济南郡,名称未变。至西晋永嘉之末,始将济南郡治移于历城县。
南北朝时北魏设齐州,治所在历城县,历经隋、唐、北宋,这是济南又有“齐州”之名的原因。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5年),改称济南府,直至明清。“济南”之名至今未变。据此,说明济南只有历下、历城、齐州之名,并无其他名称。
有人以为济南的名称还有谭、鲍、泺、鞌、台、平陵等名称,我认为这些说法都值得研究。
“谭”是周朝子爵之国,按周分封制,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按此,谭国仅有五十里的疆域,其故址在今济南城东七十里龙山镇之东,即城子崖。当时谭国不能包括今济南
地区,与济南无关。《济南府志》曾说济南“周为齐地”,也证明不属于谭国,焉能又称“谭呢?
“鲍”是齐大夫鲍叔牙的食邑,在今济南城东三十余里的鲍山下,其辖区不及济南。而且当时历下邑已经设立,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县邑,因此,鲍不能代表济南。
“泺”是泺水,最早已于《春秋左氏传》,内载:“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因而有人误济南为“泺邑”,其实不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这也很明显指的是泺水,而非泺邑。关于这个问题,《续修历城县志》也有明确的记载:“泺上台在邑西北洛口,春秋公会齐侯于泺,即此遗址。”并载诗说:
草满荒台泺上寒,当年齐鲁旧盐坛。
如云如水同归处,百尺横梁不忍看。据此,很明显说的是在泺水之上相会,而不是在“泺邑”。泺口就是当年泺水入济水之处。古代两国君主相会,很多是在城市以外,立盟坛以示郑重。如齐鲁夹谷之会,在今山东莱芜县夹谷峪;又如《春秋左氏传》载:“公及齐侯,遇于鲁济。”鲁济指的是鲁界之济水,也不是邑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鞍”见于《春秋左氏传》“齐晋战于鞌”。“鞌”指的是今北马鞍山(见《山东通志》),并非“鞍邑”。
“台”是齐景公时晏婴的封邑,在华山东北,距济南卅里(见《续修历城县志》),其封疆决不及于今济南,而且此时“台”与“历下”已是两邑并存,台已晚于历下十年,焉能说济南又称“台邑”呢?
至于“平陵”,还可以代表济南,因晋永嘉
在以前济南郡治在东平陵,是济南的发源地,今山镇以东平陵城遗址,可以称为济南的“故乡”。
以上是我对济南古名称的一点浅见,愿提出来就教于通人。
征稿启事
最近,济南市政协文史办与全国政协文史办、山东省政协文史办签订了协议书,共同编辑出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为主的《济南五三惨案》专辑。敬希熟知“五三惨案”情况的各界人士踊跃撰稿,于1986年6月底以前投寄本会。
济南市政协文史办公室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铁道游击队战斗生活片段”、“大和惨案纪实”、“山东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的诞生”等1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玉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